海棠书屋 - 武侠小说 - 东厂督公在线阅读 - 第七百十四章 富得流油的福王

第七百十四章 富得流油的福王

    在出门前,他也做了大量的准备。

    比如在此前一个月他就上了一道奏折,跟崇祯详细阐述了下现在远征叶尔羌的必要性。不过崇祯在此时只想平安地把新政落实下去,对于远征一事慎之又慎,因而一直没有给明确的回复。

    包括孙承宗,都认为此时是大明修生养息的好时候,对外用兵之事可以暂缓一两年,以便给国内创造和平的新政环境。

    崇祯和孙承宗不愿意让秦书淮远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现在新政完全由秦书淮主导,他如果去远征了,那新政推广的速度势必变慢——要知道现在全国还有一半多地区还没有实行新政呢。

    不过秦书淮一再坚持要远征,一个月内给崇祯连上了十一道奏疏,据理力争,有点偏执狂的意思。

    他之所以一定要出兵,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现在出兵,魔教很可能也会跟着出兵,这样双方联手,击败叶尔羌易如反掌。

    但是他又不能说到时候魔教会帮忙,否则万一魔教真的不出兵,他夸下海口之后还怎么收场?毕竟他现在是国公爷,没有百分百把握的事情是断不会下结论的。

    在秦书淮疯狂的请战下,崇祯无奈,只得召集内阁重新商议此事。

    结果,卢象升、洪承畴一致同意。

    卢象升和洪承畴看得很清楚,西域各国现在不断被吞并,已然形成了叶尔羌和准噶尔两大集团。如果现在不平定,未来等他们做大了,要想再平定就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秦书淮的能力毫不怀疑。在他们看来,秦书淮三番五次要求远征叶尔羌,必定是有十足把握的,就算抛开私底下的关系不谈,这个时候支持他一下也是很有必要的。

    崇祯见此,也就不再犹豫,随即批准了秦书淮的远征计划。

    话说回来,崇祯又岂能没有臣服西域之心?既然内阁中有三人同意,而孙承宗也只是提出疑虑,并没有直接否定此事,那他干嘛不同意?

    而同意之后的崇祯,态度立即大变,以极为积极的态度,下令开始筹备此次远征。

    他很清楚,这场仗要么不打,打了就一定要赢!

    因为输赢对今后西域格局的影响必然深远!

    按照秦书淮估计,此次远征只需五万人就足够,但是时间跨度可能比较长,至少半年左右。因此估计需要十七万石左右的粮食,这还不算战马的粮草。

    除了粮食,还需要增添一些兵器盔甲,还有士兵的开拔费这又是几笔大钱。

    总体算起来,一次远征至少需要60万两白银。

    崇祯二话不说,从五月份收上来的税银中拨了60万两银子给秦书淮。

    秦书淮拿到这笔银子后,立即让江河帮把这半年采购好的十万石军粮发往兰州——他早已开始筹备了。

    至于剩下的军粮,他就打算跟那些个藩王去要了——这些人因为皇族的身份白吃白喝这么久,怎么说也得为朝廷出把力吧?

    这么一来这六十万两银子他多少能“贪污”点。不过,这贪污的钱也进不了他自己的腰包,反而他要再倒贴几十万两,用来犒赏武林联军。

    武林联军组军已经一年,从十一万打到现在的四万三,各门派都损失惨重。虽然朝廷有以各种方式嘉奖过,但落实到最现实的钱上时,却因为囊中羞涩并没有给多少。

    所以秦书淮打算,在开拔之前犒赏全军八十万两银子,让士兵们安安心心地出发。

    另外,他也在推动武林联军饷银的正常化,也就是说让朝廷按照正规军的标准给联军发放饷银。

    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今后的武林联军穿和朝廷军队同样的制式战服,并拿同样的军饷,这就是迈向归化的第一步。

    而联军的归化,必然可以促进朝廷和武林的相互和解,起码可以不像以前那么敌对。

    当然,这更多是出于长远的考虑。

    因为现在的武林,和朝廷的关系好着呢!

    一方面,在剿流寇、打魔教、灭鞑子的一系列大战中,武林联军和官军并肩作战,可谓一起共经生死,这种感情可比什么都牢靠。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彻底抛开了以往的各种偏见。

    官军以及朝廷很多官员不再认为武林人士是一群乌合之众,反而敬佩他们有血性、有担当、不怕死。

    而武林人士也不再认为朝廷中人尽是些两面三刀、用心险恶之辈,反而敬佩他们有学识、懂战术、讲协作,而且也不乏和他们一样铮铮铁骨的好汉子。

    最明显的就是,以往厂卫的人和武林人士是死敌,自厂卫成立以来双方不知道爆发过多少次激烈的冲突,死伤难以统计。

    以前双方见面,画风一般是,武林中人骂厂卫的人是鹰犬、走狗,而厂卫的人则骂武林中人是逆贼,骂着骂着就互相干上了。

    但是现在,双方的关系的好到什么程度?就算你看到东厂番子和武林人士在一张酒桌上勾肩搭背地喝酒,都不是什么稀罕事。

    一起从死人堆里杀出来的交情,能不好么?

    而武林联军和官军的和谐相处,很快就扩展到了整个武林和朝廷的关系上,现在双方已经建立了高度的互信,同时也有了统一的目标——重开盛世。

    这种情况下,武林和朝廷的关系自然好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

    另一方面,朝廷在这半年里推行新政,免除了所有农税,社会经济一片欣欣向荣,这让武林获益匪浅。

    正如之前所说,天下兴,武林兴。

    可以说,秦书淮之前向武林承诺的重开盛世,现在正在以rou眼可见的速度推进,在这个时候武林怎么可能不支持朝廷?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崇祯四年六月初六,一个不错的日子。

    秦书淮带着张啸、陈敬、孟威、孟虎、赖三儿低调地从京城出发了。

    他们轻车简从,一路往南直奔洛阳。

    秦书淮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见见传说中的福王朱常洵。

    朱常洵可能是明末历史中最著名的一位亲王了,从他出生起就一直备受争议。

    他是万历帝最宠爱的郑贵妃所生,排行第三。当年万历帝爱屋及乌,很想立朱常洵为太子。不过文官集团坚决认为,皇位传承应当长幼有序,太子之位应属于大皇子朱常洛,也就是后来的明光宗。

    万历帝是个很拧的人,他讨厌这些文官对自己的“家事”指手画脚,坚决要立朱常洵为太子。而恰好,明末的文官也很拧,甭管皇上老人家如何龙颜大怒,就是不肯松口,一定要万历遵循祖制,立长子为太子。

    双方拧啊拧,足足拧了十五年。

    这就是著名的“国本之争”,据说至少有三四百名文官因此被万历帝或免职、或发配、或充军。这其中还包括四位首辅大臣。

    但是最终万历帝还是拧不过这些文官,不得不立朱常洛为太子。

    万历帝没能让朱常洵接自己的班,或许是出于愧疚之心,当福王去洛阳就藩的时候,赏赐给了他二万顷的土、以及大批金银珠宝。

    朱常洵也不客气,在就藩途中就开始横征暴敛,引得沿途百姓怨声载道。

    到了洛阳封地之后,更是变本加厉。

    两百万亩良田,洛阳城附近根本不够,于是全河南来凑——可惜全河南也凑不齐。

    怎么办?

    于是只好圈山东、湖广的良田给他!

    总之,福王富得流油。

    富到什么程度呢?

    民间有句话,叫先帝耗天下之财以肥福王,洛阳富于皇宫。

    因为他身份特殊,在宗族中地位极高,崇祯在还是信王的时候,如果见了他都得行大礼。

    即便到现在,崇祯都不敢轻易招惹他。

    秦书淮要见的,就是这么个有钱又嚣张的王爷。

    嗯,这种人他最喜欢了。

    主要是有钱,有钱就有油水。

    至于嚣张什么的,那就呵呵了。

    快马行十日,迫不及待的秦书淮终于到了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