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吕布新传在线阅读 - 人物卡陈宫

人物卡陈宫

    被遗忘的谋臣---陈宫

    陈宫之所以背叛曹cao迎吕布。是因为2个原因:

    一、cao因陈留名士—前九江太守边让等人出言讽刺,大兴杀戮。诛杀了不少当时被认为是贵族士大夫的名士。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注引,鱼氏典略曰: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及天下乱,始随太祖,后自疑,乃从吕布,为布画策。

    陈宫性格刚烈,又好结交名士。曹cao杀了这么多同道中人,陈宫在为自己脑袋担忧的同时,为自己有兔死狐伤之感,为反曹埋下怨恨的前因。

    二、曹cao因父亲之死,迁怒徐州民众,屠杀了无数无辜百姓

    《后汉书·陶谦传》记载:

    初,曹cao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cao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cao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夡。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

    兴平元年,曹cao复击谦,略定琅邪、东海诸县,谦惧不免,欲走归丹阳。会张邈迎吕布据兖州,cao还击布。是岁,谦病死。

    曹cao先杀不少兖州名士大夫于先,又再屠杀徐州无辜百姓于后。

    “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是多么惨烈的场面,有点良知的人,都会为之流泪,不要说徐州百姓是无辜的,其中还有不少董卓、李傕等人乱两京时,中原及关中流移徐州的士民,在这里都多被曹兵蹂躏,残杀。

    以陈宫刚直的性格,虽与曹cao交厚信任。却不得不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反曹。

    在陈宫眼中,曹cao虽然是个知遇自己的长官,但却是个杀人魔王了,所以陈宫联合了张超、张邈、吕布,一起反对了曹cao:

    《三国志—魏书—吕布(张邈)传》:“兴平元年,太祖复征谦,邈弟超,与太祖将陈宫、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共谋叛太祖。……邈从之。太祖初使宫将兵留屯东郡,遂以其众东迎布为兖州牧,据濮阳。郡县皆应,唯鄄城、东阿、范为太祖守。”

    曹cao统治下的兖州,只有曹cao亲信夏侯敦、荀彧、程昱3个人把守的3个城没有背叛曹cao,其它人都背叛了曹cao,可见曹cao征徐州进行大屠杀,是非常之不得民心的。

    真接引起他们背叛的,也是因为曹cao大屠杀无辜平民。

    陈宫虽然背叛了曹cao,其实陈、曹2人还是惺惺相惜的,只是对人生的见解不同。

    《后汉书·吕布传》记曰:

    “cao谓陈宫曰:“公台平生自谓智有余,今意何如?”宫指布曰:“是子不用宫言,以至于此。若见从,未可量也。”cao又曰:“柰卿老母何?”

    宫曰:“老母在公,不在宫也。夫以孝理天下者,不害人之亲。”cao复曰:“柰卿妻子何?”宫曰:“宫闻霸王之主,不绝人之祀。”固请就刑,遂出不顾,cao为之泣涕。布及宫、顺皆缢杀之,传首许市。”

    “cao为之泣涕”,证明曹、陈2人,私交是非常之深的,只是为了人生观的不同,而走向了不可以再合在一起的2条路。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注引,魏氏春秋曰:……布妻曰:“昔曹氏待公台如赤子,犹舍而来。今将军厚公台不过於曹公,而欲委全城,捐妻子,孤军远出,若一旦有变,妾岂得为将军妻哉!”布乃止。

    曹cao待陈宫如赤子,陈宫因曹cao的残杀而离去。2人可以说心中都是万分的悲痛。

    陈宫老母、妻女,曹cao都没杀,收养了他们。为什么?因为陈宫反曹,是因为对人生的见解不同,陈宫是个正义感超强的血性汉子,他看不贯曹cao的血手大屠杀,所以纠合了外人吕布来打击曹cao,杀望曹cao从此不能翻身,作个平民,这样他就没能力去进行大屠杀了。

    陈宫是可爱的,也是可敬的。

    曹cao也是非常之人,在徐州大屠杀之后。曹cao也认识到自己迁怒百姓残杀无辜是个过错。加上与陈宫以往的交情与认知。

    所以曹cao半调戏的问一句:“公台平生自谓智有余,今意何如?”

    公台你是很自认为聪明的,看你投靠的是什么主子,还是为我所擒。

    陈宫走的是和曹cao不同的路,这条路已经走了,就再没回头路了,所以陈宫被擒就只有死。曹cao问他的是家属问题。2人的对话,啰嗦这么多,其实他们只是在说场面话。

    说给曹cao的手下好听。

    实际上,陈宫想表达的是:

    你如果原谅了我,那么就放过她们。如果不肯原谅,那我说什么也没有用,决定权在于你。

    三国的悲情汉子不少,陈宫也是其中一个,值得敬佩的人物。

    曹cao之不杀陈宫家属,我想曹cao内心,对陈宫行为,多少也有点认知与同情。

    我想在无人处,曹cao2行清泪已流下。在心中感叹:陈宫你这傻子,那些普通老百姓,真的值得你这么去同情吗?

    曹cao献刀行刺董卓事败,逃到中牟被军士俘获。陈宫识释曹cao并随他共谋大事。途中不曹cao的残忍杀戮而离去。曹cao兵伐陶谦雪恨,陈宫义释曹cao,欲解黎庶当屠。后来投张邈,又转投吕布。吕布听其计谋在濮阳大破曹cao,陈宫数次为吕布献策,吕布几乎都不听从,下邳城破,陈宫被曹cao俘获,决意赴死。

    陈宫对吕布的贡献

    在《三国演义》中,陈宫是吕布身边的第一谋士。

    1、《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宫说邈曰: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君以千里之众,而反受制于人,不亦鄙乎!今曹cao东征,兖州空虚;而吕布乃当世勇士,若与之共取兖州,霸业可图也。”————此意见被张邈采纳,吕布袭破兖州,占据濮阳。

    2、《三国演义》第十一回,曹cao回兵救兖州,吕布准备用薛兰、李封二人,坚守兖州,自己“屯兵濮阳,以成鼎足之势”。陈宫反对,认为“薛兰必守兖州不住,此去正南一百八十里,泰山路险,可伏精兵万人在彼。曹兵闻失兖州,必然倍道而进,待其过半,一击可擒也。”―――此意见未被采纳,吕布曰“吾屯濮阳,别有良谋,汝且知之”。后来曹cao重新夺回了兖州,证明“薛兰必守兖州不住”是正确的。后来曹军行到陈宫所说的埋伏地点,郭嘉确实提醒曹cao当心埋伏,“曹cao笑曰:吕布无谋之辈,故叫薛兰守兖州,自往濮阳,安得此处有埋伏耶”,吕布的这次举动,同样被曹cao评为无谋,也说明陈宫的意见是正确的。

    3、《三国演义》第十一回,曹兵至近,陈宫献计,“今曹兵远来疲困,利在速战,不可养成力气。”―――未被吕布采纳,吕布很自信,确实,第一场战斗获胜。

    4、《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吕布在寨中劳军,陈宫进言曰:‘西寨是个要紧去处,倘或曹cao袭之,奈何?’布曰:‘他今日输了一阵,如何敢来!’宫曰:‘曹cao是极能用兵之人,须防他攻我不备。’”―――事实证明,陈宫的提醒非常及时,要不是郝、曹、成、宋四将未能挡住典韦,曹cao《三国演义》中青年陈宫-李建义饰

    可能就跑不了了,此战获胜。

    5、《三国演义》第十二回,这次吕布找陈宫商议,陈宫献计,让田氏做假内应,引诱曹cao进城来,再“四面放火、外设伏兵,曹cao虽有经天伟地之才,到此安能得脱也?”―――此计成功,曹cao中计,又是典韦,在城内杀的往复三遍,才把曹cao救了出去。吕布甚至遇到了曹cao,“曹cao以手掩面”,吕布拍马赶来“将戟于cao盔上一击,问曰:‘曹cao何在?’cao反指曰:‘前面骑黄马者是他。’”“吕布纵马向前追赶”。曹cao掩面的动作怎么就没有引起吕布的注意?曹cao的战盔怎么就没有一点特殊的地方?曹cao的声音吕布怎么就没有听出来?把曹cao作为敌方骑马的小兵顺手杀了不好吗?只能说曹cao的运气真好!三国历史差点被改写。陈宫的计策大获成功!

    评论一:(1)最初陈宫对吕布的两次意见(第2和第3次)都被拒绝,可以看作是二人的磨合,吕布刚认识陈宫没有多久,缺乏足够的相互信任完全是人之常情。(2)第4次的意见,吕布认为曹cao刚输了不敢来,虽采纳,也只能算是将信将疑的采纳,结果证明:陈宫的意见完全正确!(3)第5次的妙计,是吕布主动找陈宫商议的,由此可见,吕布开始信任陈宫!

    6、《三国演义》第十二回,曹cao诈言被火烧死,引诱吕布来攻,吕布中计失败。―――此计陈宫未能识破。

    7、《三国演义》第十二回,曹cao重新夺回了兖州,进攻濮阳,吕布“欲自将出迎,陈宫谏:‘不可出战,待众将聚会后方可。’吕布曰:‘吾怕谁来?’”,最后被曹cao六将群殴而败,且被城上田氏拽起了吊桥。进不了城门,丢了濮阳。陈宫保护吕布老小从东门出城。―――此战吕布是因为自大,或者说曹cao“卑鄙”以多胜少,其实战争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无论你以什么手段,取得了战争最后胜利的才是强者。此战又可以看出,倘若城门上有随便一位武将在,便不至于被田氏出卖了城池;倘若八健将和高顺全在,未必就输给曹营六将。只要吕布气势不弱,田氏便不会献城。由此看来陈宫的意见又是正确的,可惜吕布太自大了!

    8、《三国演义》第十二回,曹cao来攻定陶,使用了疑兵计,吕布回报陈宫,实际是问陈宫的意见。“宫曰:‘cao多诡计,不可轻敌。’布曰:‘吾用火攻,可破伏兵。’”―――此计陈宫未能识破,丢了最后一个根据地定陶。

    9、《三国演义》第十三回,吕布收集败残军马欲再于曹cao决战,“陈宫曰:‘今曹兵势大,未可与争。先寻取安身之地,那时再来未迟。’布曰:‘吾欲投袁绍,何如?’宫曰:‘先使人往冀州探听消息,然后可去。’布从之”―――此次进言被吕布采纳,第一条让他不要忙着报仇,估计现在去报仇没有什么好结果的,曹cao坚守不出,你没有办法;第二条让他先探一下消息,一探吓了一跳,袁绍让颜良率兵5万,来助曹cao。还好听陈宫的话先探了一回,要不然就送上门去了!

    10、《三国演义》第十三回,吕布投不了袁绍,又来与陈宫商议,陈宫让他投徐州刘备。―――最终由于一些原因在徐州没有能长住,刘备让他去了小沛,但是总算有了安身之处,陈宫的意见还可以。

    11、《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张飞酒醉,莫名其妙打曹豹,曹豹恨张飞,请吕布来袭徐州。吕布“便请陈宫来议。宫曰:‘小沛原非久居之地。今徐州既有可乘之隙,失此不取,悔之晚矣。’布从《三国演义》中年陈宫-修宗迪饰

    之”。―――吕布想取徐州,但又犹豫,因为刘备在他困难的时候帮了他,所以才问陈宫,陈宫帮吕布做了决定,于是吕布取得了徐州。

    12、《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因为袁术失信,吕布“欲起兵伐之。陈宫曰:‘不可,术据寿春,兵多粮广,不可轻敌。不如请玄德还屯小沛,使为我羽翼。他日令玄德为先锋,那时先取袁术,后取袁绍,可纵横天下矣。’布听其言”―――此次决策可以说是吕布集团的长期规划。

    13、《三国演义》第十六回,袁术准备攻刘备,先给了吕布“粟二十万斛”,希望他不要帮助刘备。吕布与陈宫计议形成了如下结论:“玄德屯军小沛,未必遂能为我害;若袁术并了刘备,则北连泰山诸将以图我,我不能安枕矣。不若救玄德”―――陈宫和吕布共同研究的这个结果,应该是对吕布和刘备都是有利的。后来袁术大怒欲伐吕布,正是担心“布与备首尾相连,不易图也。”于是才一再的用计。陈宫还是有能力的,至此几乎很少失误!评论二、(1)从6-13,我们可以发现,除了第6、第8陈宫未能识破曹cao的计谋,其余陈宫未有任何过失,且吕布对其也是言听计从。2次未能识破,只能说明曹cao、郭嘉他们很厉害吧。(2)陈宫到目前为止是吕布阵营唯一的,也是最受信任的谋士。

    14、《三国演义》第十六回,袁术使用“疏不间亲”之计,陈宫是识破的。“陈宫竟往馆驿内拜望韩胤”,“宫乃叱退左右,对胤曰:‘谁献次计,叫袁公与奉先联姻?意在取刘玄德之头乎?’”但是,他不仅没有及时制止,而且却助其一臂之力,力劝吕布即日就将女儿送去。陈珪带病见吕布,逐一分析给吕布听,吕布最后只有一句“陈宫误我!”―――读到这里,我觉得没有道理。(杨博陟)我考虑,是因为陈宫和曹cao的叛将,所以决不能再走回头路,于是只能一心向袁术靠拢。其实,在这里,他有私心了,导致了吕布的战略越走越窄。【(Effery)此一时彼一时也。联刘备,是为了抗袁;联袁术,是为了抗曹。无非看谁当时谁构成更大的威胁。刘备在徐州得人心,初取徐州,不杀刘备是为了维稳,也是看穿刘备这个人能忍,不会拼死闹事。但归根到底,为了彻底将徐州纳入掌中,刘备早晚要杀。辕门射戟救刘备,是因为担心袁术拿下刘备和小沛后势力过大。再来看袁术这边。袁术从一开始就很清楚自己的敌人是谁:一个是刘备,另一个是曹cao,这两个和自己都是誓不两立;吕布是唯一能够联手的势力,所以尽管吕布收了粮食又背叛了他,他还是低声下气地来向吕布求亲。从这点政治眼光上来看,袁术的做法还是不错的。此时吕布在徐州根基已稳,袁术无非是要借吕布之手除去刘备,则吕布一举吞下刘备和小沛,彻底占据徐州之地,同时和袁术达成联盟,共同抗拒西面的强敌曹cao。无论是对于吕布还是袁术而言,要单独和曹cao抗衡都是非常困难的,联手是必然之势。陈宫看得很清楚,所以才力劝吕布及时嫁女。陈氏父子这对间谍也看穿了要害,所以极尽能事挑拨吕布和袁术的关系。陈宫何错之有?】起凡三国陈宫形象

    评论三、(1)陈宫要是想杀刘备,上次不要让刘备回来好了,自己派些人住小沛那里。实在想讨好袁术,请袁术来小沛;(2)陈宫要是想杀刘备,纪灵来伐刘备的时候,你劝吕布去助战好了,或者劝吕布按兵不动好了,刘备肯定挡不住袁术的大军。(3)陈宫的这种做法,对吕布而言简直就是一种背叛,我不知道他如何解释这件事情,说自己一时鬼迷心窍;说自己水平低,没有看出来。无论怎样,陈宫不要说做吕布阵营第一谋士,做一个被信任的谋士都成问题了。(4)这个事件的结果致使陈珪和陈登父子俩也成了吕布面前的谋士,甚至吕布会更信任他们。(杨博陟)这里我想:1、2是因为入住徐州不久,实力尚未恢复,所以需要刘备为辅。而后来势力稳定下来了,就不需要刘备了。3所以刚才我说,这里陈宫有私心了,他不想让吕布和曹cao靠的太近,但是为了让吕布军不孤立,只能靠袁术了。4这里就是吕布和陈宫的分歧了,毕竟吕布诛董卓立下大功,但是陈宫要和曹cao靠得太近恐怕就没命了。而随后可知陈登父子并不是真心辅佐吕布,而是暗中出卖了吕布。

    15、陈宫像

    [1]《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当袁术来伐吕布时,七路大军前来,吕布召集众谋士商议,“陈宫与陈珪父子俱致。陈宫曰:‘徐州之祸,乃陈珪父子所招,媚朝廷以求爵禄,今日移陈宫像祸于将军。可斩二人之头献袁术,其军自退。’布听其言,既命擒下陈珪、陈登。陈登大笑曰:‘何如是之懦也,我观七路之兵,如七堆腐草,何足介意!’布曰:‘汝若有计破敌,免汝死罪。’”陈登果然用计破了七路大军。―――陈宫这一次的计策明显不如陈登,从而使得自己在吕布心中的信任度又一次下降。

    16、《三国演义》第十八回,“吕布在徐州,每当宾客宴会之际,陈珪父子必盛称布德。陈宫不悦,乘间告布曰:‘陈珪父子面谀将军,其心不可测,宜善防之。’布怒叱曰:‘汝无端献馋,欲害好人耶?’宫出叹曰:‘忠言不入,吾辈必受殃矣!’意欲弃布他往,却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终日闷闷不乐。”―――陈宫的信任度下降的后果出来了,那件事以前,吕布都是言听计从的,现在吕布竟然用上了“怒叱”。这不能怨吕布:上一次你要用人家的人头退兵,人家用妙计帮我退了兵,这一次你又毫无跟据地说人家不好,人家最多也就是拍拍我的马屁而已!陈登父子目前来说应该是吕布的功臣,又看不出哪里不忠,所以陈宫此次进言没有必要。当然要是吕布对陈宫深信不移,那不要紧,只是自从那件事后,吕布对陈宫并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17、《三国演义》第十九回,吕布在下邳,曹cao起兵来攻,“陈宫曰:‘今cao兵方来,可乘其寨栅未定,以逸待劳,无者不胜。’布曰:‘吾方屡败,不可轻出。待其来攻而后击之,皆落泗水矣。’遂不听陈宫之言”。―――后来曹cao来攻吕布城池,吕布好像没有能让曹兵“皆落泗水”,可知陈宫之言未被采纳,只是吕布不想采纳而已。一个不被信任的谋士,即使说的是正确的意见,说不定都会被看成另有所图。电视剧《武圣关公》陈宫形象

    18、《三国演义》第十九回,“宫谓布曰:‘曹cao远来,势不能久。将军可以步骑出屯于外,宫将余众闭关守于内;cao若攻将军,宫引兵击其背;若来攻城,将军为救于后;不过旬日,cao军粮尽,可一鼓而破:此乃倚角之势也。’布曰:‘公言极是。’”可惜吕布的妻子知道后认为,把城全部委托给别人,一旦有变,将不可收拾。于是吕布三天都没有能下决定“宫入见曰:‘cao军四面围城,若不早出,必受其困。’布曰:‘吾思远出不如坚守。’”―――这次连吕布都认为是正确的了,自从那件事以来这是首次采纳陈宫的意见。吕布以前不是也出城打过仗吗?不也是交给手下人守城吗?如今形势紧急,反而不信任手下人,手下职位最高的有两人,高顺是绝对不会背叛的,那就只能还是不放心陈宫,怕陈宫又是一个陈登。19、《三国演义》第十九回,“宫曰:‘近闻cao军粮少,遣人往许都去取,早晚将至。将军可引精兵往断其粮道。此计大妙。’布然其言。”可惜,又是妻子不肯吕布出去。―――吕布再次不采纳陈宫之《三国演义动画版》陈宫

    言,吕布以前好像并不是什么事都问老婆的。评论四、(1)从15-19吕布几乎一句都没有采纳过陈宫的建议。19以后陈宫未再进一言,至此可以看出,从14那件事以后,吕布对陈宫是言不听、计不从!(2)陈宫到现在我都不知道有没有跟吕布好好的解释沟通过,大概是没有。陈宫曾经都有了要离去的想法,可能也是感受到了吕布对他的不信任。但又“不忍”?“不忍”吕布没有了他会兵败如山倒?“不忍”抛弃目前已有的高级谋士职位?大概是后者吧,因为陈宫是个有志向的人!如果说离去“被人嗤笑”,也是陈宫自己前后做事矛盾造成的。【(Effery):三国时换主公不像如今炒老板那么简单。想想吕布“三姓家奴”的外号吧。既为人臣,便当尽力而为,计不为用,拂袖而去当然是一种做法,但绝不放弃直至与之同败,亦是士人名节所在。诸葛亮便是一例。】(3)从陈宫的后来表现来看,其实还是想帮助吕布的,那一次的事件大概只能看成陈宫是一时糊涂吧,我想不出更好的解释。陈宫如果说错,只是错了一次,但这一错,却从此丧失了吕布对他的信任,一个谋士如果不被信任,那么水平越高,出的计策大概越让主帅担心,越不敢采用。陈宫的谋略至少应该不下于曹cao。吕布确实只是一个智商普通的人,被那么多的顶级jian雄、顶级枭雄、顶级谋士所看透、所利用,确实让人为这位武力绝对第一的猛将感到可惜。真三国无双十周年画册无双通信中形象

    如果:吕布绝对的信任陈宫,就像刘备信任诸葛亮、曹cao信任郭嘉那样,结果真的很难说?陈宫在三国历史上,虽然声名不及周瑜、诸葛亮响亮,但是,陈宫的谋略并不在二人之下。作为一个谋士,他尽到了为主公效力的职责。他对曹cao的jian诈的蔑视,更是凸显出自己光明磊落的人格,既忠于一主,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世人所称道,《三国演义》对陈宫有很高评价: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

    曹cao刺杀董卓不成而逃走,在逃亡中被擒,陈宫弃县令私放曹cao并欲与其共谋大事,因此陈对曹有救命之恩,但后来发现曹是一个狼心狗肺之人,于是弃他而去。后陈宫辅佐吕布占徐州与曹cao抗衡,吕布不听陈宫之言而战败,吕布陈宫均被擒,曹cao不忍杀陈宫,但陈宫引颈就戮,从容就刑,曹怜之,告之保全其家小并送许都养老。可以说陈宫死于曹cao之手。再就是陈宫没有找到合适的主公

    编辑本段人物分析

    陈宫是因其捉曹cao又放曹cao一事,看此事件就觉得陈宫是一个忠义之人,他对忠义之士也是相当敬重的,以天下为己任,有着抱负的他,当见到曹cao是位为天下的忠义之士时,便毅然弃官从cao而逃,对县令一职无留恋,并不在乎名利一事,他所在乎的是国家天下吧,一般说来是难得有人有陈宫

    如此气魄的,所以在我眼中他算得上是英雄了。而出逃没多远所发生的事情却不好判断陈宫究竟是如何想的了。曹cao错杀吕伯奢一家,又说出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令陈宫察觉其实曹cao也是狼心之徒,留cao,必有后患,欲杀cao又觉不义,只得弃cao而投东郡。说到这里,陈宫是力求自己为忠义之士,具有儒家传统思想,他人不义也罢,但自己是应当做一个忠义之人的,这里不杀曹cao也没有报官出卖曹cao,我也可以猜测陈宫认为曹cao是识人之人,两人其实是彼此欣赏的,杀cao陈宫心中也有不舍;而他心中也应该知道,此时留下曹cao,对自己的未来肯定是巨大的威胁,即使弃cao之时无法完全看透以后的国家形势发展,但他还是了解曹cao为成大事之人,以后若**擒,自己必是无后路可退的,这件事算是为陈宫的灭亡埋下了种子。陈宫在弃cao之后辗转投奔了东郡、陈留,后被张超引荐,恰巧吕布来投张邈,宫劝邈结吕布攻衮州,此时是陈宫谋士的身份第一次在《三国演义》中展现,而攻略的对象为曹军之地——衮州。其实刚到陈留的陈宫应该也不非常了解张邈究竟是否为可得天下的明主,但他却直接劝张邈攻衮州,其意图真的是在想帮张邈谋天下?亦或其实是因为知道曹cao欲尽杀徐州百姓,而陈宫心中不忍,才出此策略,一方面可令曹cao退出徐州,另一方面,又可得新主的信任?尔后,陈宫便一直辅佐吕布,在很多人看来吕布是骁勇之人,但却是典型的有勇无谋,因此在后面的几场战役中只要吕布听从了陈宫的谋略,便获得了胜利,从这里可以看出陈宫确实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在战场上“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而陈宫在与曹cao的对战中也算是将曹cao的性格分析的透彻了,了解曹cao会在何时使用什么计谋,因此陈宫在促吕布成业时是有大功劳的,那时的吕布很多事情也肯听陈宫之言,只可惜后来吕布鲜少听从陈宫的谏言,才拖累属下一起**所缚。在关于陈宫后来一直辅佐吕布一事,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陈宫已经由一个忠义之士,变成了一个放弃国家利益、只图自身发展、摇摆不定、为虎作伥之人,但这里我却有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陈宫是个很有责任的人,他完全的履行着“居其职,司其责”的原则,一开始弃官是因为执政之人已非陈宫想效忠的人,而后几经辗转,跟随吕布;虽然《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实在是个除了武力无什么可取之处的人,但当时的情况,陈宫不另择明主,我觉得是有他自己的原因的,我个人有少许猜测如下:俗语说“伴君如伴虎”,在君王属下做事是要伴着被杀的危险的,此时,选择一个心胸相对宽广的上司于自身是比较好的,曹cao虽然惜才,但他也是妒才之人,陈宫已觉他不仁,肯定是不愿再跟随曹cao了;但对于吕布,陈宫自己也说布虽无谋,却不似cao诡诈jian险,为吕布谋略可尽其所能,因为吕布即使不听陈宫的策略也不会对陈宫如何,而曹cao则不一定了……想想杨修之死,自然是觉得辅吕布要来得安心得多;那就又有疑问,为何陈宫当时不去投刘备呢?在《三国演义》里,作者其实是偏向蜀国的,所以在作品中陈宫的做法对刘备算是不仁不义了,一开始刘备以徐州相让时,陈宫说“强宾不压主”,后来又主张吕布攻徐州,再到后来的连袁术灭刘备,看到这里,恐怕又有人要说,陈宫果然已非忠义之人,当日刘备给了吕布安身之地,如今陈宫却又纵布反噬恩主,自是有很多人对陈宫不满了,但我也还是要提那句话“居其职,司其责”,陈宫那时并不了解刘备是否为仁义之人,而当时也没有机会了解,便遇到刘备让徐州之事,即使当时刘备是真有心让吕布掌徐州,此事在陈宫看来恐怕也觉得刘备有疑人之意,才会说“请使君勿疑”一话吧,而后他当然得为自己所伺之主考虑,小沛本来也就不是久居之地,有机会将徐州攻下而获得治理权则更显得名正言顺,本来在天下姓未定之时,大家各伺一人,都是为统领大业发展,谁也不知道最后谁是可得天下的人,而如今他确实应该是尽其作为吕布谋士的职责,从有利于吕布的角度来考虑究竟该如何发展,而后陈宫知晓袁术欲结亲的本意为杀刘备,他主张杀刘备也不是没有他的道理,在陈宫眼中刘备可能本也有些虚伪,外加徐州一事可能对刘备造成积怨,此人不灭对吕布是一大威胁,所以这里并不是陈宫看得不远,而是有些事尽自己的本职就必须那么做。也有人说刘备太虚伪,所以陈宫才不愿投他,具体史实我没有去研究,但仅作品中陈宫的做法我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个人是比较欣赏他这么做的,陈宫跟夏商周的闻仲是一样的:效一主,尽其职。不过说起易主,我想起了吕布屡次不听宫言,陈宫当时意欲弃布而往,却又不忍,又怕被人嗤笑,这里的心情可真的是矛盾,而这里也看得出陈宫还是在乎面子的人。陈宫最后被俘,实在是吕布听妻而不听陈宫劝言的结果,说起来陈宫也算得上是死于妇人手了,不过却也是死的有志气,曹cao欲留,陈宫却就那么平然的赴死了。其实看到这里我是很感动的,可是这里的感慨我又无法很好的表达,只说其实是看到这里才真的觉得陈宫是一个忠义的人才,才想过陈宫在辅佐吕布时矛盾的心情,才想到陈宫是位尽职尽责的谋士了。

    编辑本段陈宫的历史评价

    荀攸:夫陈宫有智迟。《三国志·魏书·吕布传》:太祖之禽宫也,问宫欲活老母及女不?宫对曰:“宫闻孝治天下者不绝人之亲,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老母在公,不在宫也。”太祖召养其母终其身,嫁其女。《三国志·吕布传》裴松之注《典略》: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刚直壮烈,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接.及天下乱,始随太祖,后自疑,乃从吕布,为布画策,布每不从其计.下邳败,军士执布及宫,太祖皆见之,与语平生,故布有求活之言.太祖谓宫曰:‘宫台.卿平常自谓智计有余,今竟何如‘宫顾指布曰:‘但坐此人不从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擒也.‘‘太祖笑曰:‘今日之事当云何‘宫曰:‘为臣不忠,为子不孝,死自分也.‘太祖曰:‘卿如是,奈卿老母何‘宫曰:‘宫闻将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存否,在明公也.‘太祖曰:‘若卿妻子何‘宫曰:‘宫闻将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妻子之存否,亦在明公也.‘太祖未复言.宫曰:‘请出就戳,以明军法.‘遂趋出,不可止.太祖泣而送之,宫不还顾.宫死后,太祖待其家皆厚于初.

    编辑本段孙洪涛版陈宫

    天津、安徽、江苏、重庆四家卫视本月同时开播由高希希执导的新版电视剧《三国》。新版《三国》一经播出不仅收视率飙升而且剧中的人物也被观众逐渐认可,尤其是在剧中饰演陈宫的孙洪涛,被观众评孙洪涛版陈宫

    价为“有勇有谋,忠肝义胆”。陈宫在三国历史上,虽然声名不及周瑜、诸葛亮响亮,但是,陈宫的谋略并不在二人之下。作为一个谋士,他尽到了为主公效力的职责。他对曹cao的jian诈的蔑视,更是凸显出自己光明磊落的人格,既忠于一主,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世人所称道。原著对陈宫有很高评价: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作为一名实力派演员,孙洪涛把陈宫的智慧和气节,以及之后的怀才不遇演绎的非常到位。孙洪涛在此之前演过不少军人题材的电视剧,塑造的都是爱国、正义、内敛的角色。此番出演陈宫,孙洪涛为抓住陈宫内心的起伏更是花费不少的心思,不仅查阅史料研究陈宫这个人物,更是在拍摄现场不断与导演探讨,这才塑造出了荧幕上这个让观众影响深刻的陈宫。在某国内知名网站做的《三国》最佳出场中,孙洪涛饰演的陈宫在投票中一直遥遥领先,观众对孙洪涛饰演的陈宫最是印象深刻,不少网友留言“新版《三国》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陈宫,陈宫谋略出众,孙洪涛也是一个实力派演员,演技非常棒,真可谓是强强联手。”

    编辑本段历史年表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兖州辞史刘岱亡,陈宫谒cao曰:“州今陈宫

    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返言以乡人:“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兴平元年【公元194年】,会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宫说邈曰:“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邈从之。郡县皆应。▓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馀人来战,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太祖军至彭城。陈宫谓布:“宜逆击之,以逸击劳,无不克也。”布曰:“不如待其来攻,蹙著泗水中。”及太祖军攻之急,布于白门楼上谓军士曰:“卿曹无相困,我自首当明公。”陈宫曰:“逆贼曹cao,何等明公!今日降之,若卵投石,岂可得全也!”▓建安三年【公元198年】,陈宫谓布曰:“曹公远来,势不能久。若将军以步骑出屯,为势於外,宫将馀众闭守於内,若向将军,宫引兵而攻其背,若来攻城,将军为救於外。不过旬日,军食必尽,击之可破。”▓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太祖堑围之三月,上下离心,其将侯成、宋宪、魏续缚陈宫,将其众降。下邳败,军士执布及宫,太祖皆见之,与语平生,故布有求活之言。太祖谓宫曰:“公台,卿平常自谓智计有馀,今竟何如?”宫顾指布曰:“但坐此人不从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禽也。”太祖笑曰:“今日之事当云何?”宫曰:“为臣不忠,为子不孝,死自分也。”太祖曰:“卿如是,奈卿老母何?”宫曰:“宫闻将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之存否,在明公也。”太祖曰:“若卿妻子何?”宫曰:“宫闻将施仁政於天下者不绝人之祀,妻子之存否,亦在明公也。”太祖未复言。宫曰:“请出就戮,以明军法。”遂趋出,不可止。太祖泣而送之,宫不还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