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百里无忌双眼紧盯着角厮罗,心中无数个念头闪过,力敌肯定不行,只能智取。 恰好,郑彦华率中厢新军从南边坡谷入口北上增援到了战场,引起了一阵喧哗之声。 百里无忌紧盯着角厮罗的双眼聚焦点突然移向角厮罗的背后,同时脸上浮现在一阵欣喜。 角厮罗也在紧盯着百里无忌的眼睛,被百里无忌突变的眼神和表情一惊,还没来得及反应,只见百里无忌突然松手,随即一个铁板桥后仰,“铮”地一声,伴随着身边的亲卫一声惊呼,百里无忌的战刀被角厮罗的弯刀架向空中。 角厮罗右手一直全力向前向上顶着百里无忌下劈的战刀,突然前方一松,加上战马向前的惯性,根本控制不住身体向前扑出之势。 弯刀“刷”地从百里无忌后仰的脸部上方擦过,角厮罗的身体随之前覆。 百里无忌随即从自己的战马右侧抽出军刺,反手向上一挥,正好抵住迎面而来的角厮罗脖子左侧。 角厮罗身边的亲卫一时来不及上前营救,发出一声哀鸣。 百里无忌没有下杀手,他起了招揽之心,一个如角厮罗这样体格的武将不多,更难得的是他仅能在光天白日设下这样缜密的伏击,可堪大用。 角厮罗虽然受制于百里无忌,眼睛却丝毫没有离开百里无忌。 角厮罗突然开口道:“我不服。” 百里无忌示意他慢慢直起腰来,自己也跟着由后仰起身,锋利的军刺因为起身的晃动将角厮罗的脖子拉开了一道小血口。 这时,硬冲上来的郑恩上前冲角厮罗一巴掌,再要动手,却被百里无忌阻止。 百里无忌道看着他问道:“为何不服?” 角厮罗道:“你使诈。” 百里无忌抽动了一下嘴角道:“你在此设伏,难道不是使诈?” 角厮罗一时语塞。 百里无忌斜眼望了一下战场,有郑彦华的中厢新军加入,新军已经开始掌控战场局势,角厮罗军开始陷入被动防御。 百里无忌对角厮罗道:“如果不想全军覆没。向你的士兵下令放下武器投降。” 角厮罗瞪着百里无忌道:“我若是不降呢?” 百里无忌看着角厮罗冷冷道:“你只有两个选择,降或者死。” “而他们,陪你一起死。”百里无忌用左手指着角厮罗的背后说道。 角厮罗闻言回头一看,他的三千骑兵早已经折损近半,角厮罗对这支嫡系有很深的感情,着实不忍心它覆没,而且角厮罗也不想这么死了。 角厮罗回过头。对百里无忌说道:“我愿降,但你要发誓。放过我的士兵。” 百里无忌道:“朕历来一言九鼎,岂会失信于你一个番人。” 角厮罗闻听百里无忌自称朕,疑惑道:“你是周国皇帝?” 百里无忌道:“朕是明国皇帝。” “呃……。” 角厮罗闻言一愣,一直以为在与周国交战,不想仅是明军,让他不解的是,为何明国皇帝会亲自深入西域之地。 但时间紧迫,再不停止交战,恐怕连一半士兵都保不下来了。 既然是皇帝应诺。角厮罗自然也就相信了。 角厮罗赶紧对身边亲卫下令道:“传我令,全军停止交战,向明军归降。” 自此,这场来得突然的战斗,去得也颇为突然。 但布满通道的尸体在告诉着人们,这绝不是梦境。 百里无忌令新军迅速打扫战场,清点伤亡。 是役。新军阵亡三百七十一人,伤一千五百余人,大部皆是被挤下右边坡道的轻伤士兵。这些士兵对角厮罗军一肚子的怨气,更是对角厮罗军俘虏怒目以对,要不是百里无忌严令,不得擅自向俘虏动手。恐怕现在已经没有几个活着的俘虏了。 而三千角厮罗骑兵,阵亡六百一十人,大部分死于手榴弹的爆炸,一百余人在战斗刚开始时被火枪击毙,伤者七百八十五人。 这一战下来的清点结果,着实令百里无忌吃了一惊,论伤亡数字。角厮罗军竟略略胜于新军,抛去突然袭击的因素,两者伤亡率也差不多,况且,毕竟角厮罗军是以少击多。
这也坚定了百里无忌招揽角厮罗的想法,如果真由他镇守西域,想必能顶住北方的辽、阻卜南下,这对中原来说,就可以避免西、北两面作战。 自此,吐蕃逻些城的骑兵主力已经覆没,实力大损,自此之后,仅能自保,再无主动出兵之力。 而甘州回鹘三万骑兵主力,一战尽毁,被韩继勋以八千骑兵士兵的性命为代价全数歼灭。自此再无进攻之力,甚至连自保都难。 角厮罗更是主力尽没,残余部又在自此归降百里无忌,只等着百里无忌去接收鄯州。 至此,辽、阻卜、吐蕃、甘州回鹘四国五部也就剩下北方实力最为雄厚的辽、阻卜大军。 但由于百里无忌不知道吐蕃逻些城大军已经被徐守仁、云扬击溃,所以依旧选择北上。 收拾战场,掩埋死者之后,一行人北上,进入鄯州。 见到汉人军队再次光临鄯州,举城的汉人百姓弹冠相庆。 唐朝灭亡后,鄯州为党项、吐蕃部落先后占据,陷落后的河西人民惨遭吐蕃的蹂躏,丁壮者沦为奴婢,种田放牧;“羸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 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日夜思归中原皇朝。 却再无见到汉人军队的到来。 这一带的汉人从此被异族奴役,无时无刻不在期盼汉军前来解救。 如今,明军进城,而且角厮罗当众宣布归降明国,这对于汉人来说,是何等欢心鼓舞之事啊。 面对着火一般热情的汉人百姓,百里无忌想起朱彭亮二人贩卖军火于归义军时托人捎来的信,“见甘、凉、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蕃之人见中原商队大举经过,夹道迎呼涕泣曰:‘中原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其人皆唐天宝中陷吐蕃者子孙,其语言小讹,而衣服未改”。即使几十年过去了,当地人民仍念念不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