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宣见716涅槃在线阅读 - 第三十三章、第三节 诺亚方舟 上

第三十三章、第三节 诺亚方舟 上

    喇嘛们都坐着不动,聚精会神地急着听新的课题,也愿意借此洗洗脑子,换换思绪。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听见过,这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毫无疑问,他们象是一群鬼迷心窍的人,因为这些事都是木里人所不知道的,这些不知底细的人多么想听。

    见无人吭声,喇嘛王也没动静,外交大臣开始好象犹豫不定,不敢放胆的先说出来。在稍停了一会儿,喇嘛王向大家使了使眼神,喇嘛们心知肚明,才开始出声。随后渐渐热烈起来。此后,客厅里只听见外交大臣的声音。大家都眼望着他,因为他是外交大臣,很有学问,书读得多,人也接触得多。在木里,他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这样一位人物,突然会在这晚宴间出现,喇嘛们都觉得惊奇,但又理解。有重要客人,他岂有不陪之理。按照礼仪,这恐怕说不过去。况且,他还热情好客,对客人们,如同似一份协议快要签字似地,彼此微笑着。

    外交大臣:“挪亚方舟,早些年我就听牧师说过,但具体故事,我还不知详情。二位学者,你们谁先说说呀?”

    喇嘛王点了一将,对偌尔曼说:“你这欧洲小伙,这故事是发生在你们那里,你一定比别人知道得多。那你就先说?”

    偌尔曼:“大王点将,我不敢不上。随着人类的繁衍,世风日下,人们在上帝眼里也改变了他的初衷,再说,人们以上帝眼中的恶为乐,这就为人类以后留下灾祸。”

    外交大臣:“那有关这方面的事情,你说说,我们听听?”

    偌尔曼:“在讲述诺亚方舟之前,我得先讲一幅米开朗琪罗的壁画‘创世纪’中,有关诺亚方舟和大洪水来临后的描绘。”

    喇嘛王:“那幅画怎会与挪亚方舟有关?”

    偌尔曼:“这不得不说到圣经。因为《圣经创世纪》记载的范围很广,认为‘方舟停在了亚拉腊山的群山之中。此外,亚拉腊山地区各民族的民间信仰,即在基督教徒,犹太教徒,******教徒大都相信的民间传说,也认为方舟确确实实漂到了亚拉腊山上。”

    外交大臣:“那个亚拉腊山到底在什么地方,竟让这么多教徒相信方舟漂到了那山上?”

    偌尔曼:“据传说,在土耳其东部,距伊朗以及苏联边境只有几公里的地方,有个阿纳托利高原,高原的高处有一块伸展的平原,平原上耸立着一座突起山峰。虽然它不是世界第一高峰,但它很久以前就闻名天下,它就是亚拉腊山。”

    喇嘛众臣:“这山真不简单!就因为方舟漂到了它上面?”

    喇嘛首相:“那事发生在是什么时间?”

    偌尔曼:“这个具体时间也很模糊,谁也确定不了。不过,据说‘大洪水‘过后,挪亚方舟就漂到了亚拉腊山山顶上。有典籍证明,距今大约2000年前,基督教就把亚拉腊山,作为其信仰圣地的组成部分之一,而犹太教在基督教之前,就把亚拉腊山写入自己的宗教信仰的典籍之中了,若追根溯源,在犹太教之前,亚拉腊山就成了古巴比伦王国信仰的圣地之一。这就是我所知道的历史,下面谁还有什么问题?”

    喇嘛王:“那西方人,为什么起了亚拉腊山这个名?”

    偌尔曼:“既然大王顺便提了这一句,那我就回答您。亚拉腊山这个词,起源于古代亚美尼亚的地名‘伊腊尔托’。在亚拉腊地区各民族的民间传说中,都认为方舟确确实实是漂到了亚拉腊山上。在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它的全部内容绝不仅仅是一个神话,同时也是对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宗教学家以及所有热衷于‘方舟考古’爱好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外交大臣:“这都表现在哪方面?”

    偌尔曼:“在以往的数百年间,人们寻找方舟的热情不减。曾不断有报告说,游人以及骆驼商队在眺望亚拉腊山时,有人看到山顶附近有一只巨船,有的不仅看到了巨船,还走到了巨船的附近观看。不仅如此,当地居民还从方舟表面取下了碎片,作为驱除疾病,灾难以及病毒的神奇之物使用,或作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护身符佩戴。”

    喇嘛首相:“这方舟既神秘又奇怪。我想,人们寻找它时,一定会有危险而带来伤害?”

    偌尔曼:“不错,没有人会否认,要寻找挪亚方舟,是件容易的事,这不仅需要丰富的科技文化知识,而且更需要有能承受攀登亚拉腊山的勇气和力量,还得有那高超的攀登的技术能力。因为,在土耳其语中,亚拉腊山意为‘惩罚之山’。”

    喇嘛众臣:“那为什么是这个名字?你说说其中的含义?”

    偌尔曼:“这让队长解释。因为他是攀登高手,自知其中的道理。”

    纪蒲泰:“你这是让我打开话匣子……它之所以得此名,也许就是因为它经常发生雪崩和山崩,同时还有迷雾长年隐伏的大裂缝,地震和火山爆发,导致的大量的有害气体,会伤害人命。再说,由于构成亚拉腊山的的花岗岩,对闪电有极强的吸引力,因此,它也给登山者带来了雷击的危险。”

    喇嘛王:“因为它是教徒们心中的圣山,神圣不可侵犯,所以,谁打扰它,就会带来危险。”

    扎布:“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神难道会对这事置之不理?”

    外交大臣:“圣山是不会轻易让人们亲近它哩。”

    喇嘛众臣:“它之所以危险神秘,自有其中的道理。”

    纪蒲泰:“不但是现在,远在千百年前就是这样的啦。就在近代,19世纪初,配备了登山工具,四分仪,海拔测量仪,照相机等装备的登山队,历经艰险终于登上了亚拉腊山。但是,这个探险队在山顶上并未发现,一看即知的巨船残骸,只是确认冰河下有个船形的影子,或只看到了山顶附近的冰里面,有经过加工的木制横梁。”

    喇嘛王:“这事儿非同寻常,巨船藏得很隐秘,岂能轻易亮相?”

    纪蒲泰:“有人相信,巨船的确隐藏在山上。”

    喇嘛近臣:“是呀,你就拿这事如何向我们作解释?”

    纪蒲泰:“我也在不时地问自己,几千年以前的船,怎么会跑到高山顶上去了呢?这或许只有神力才能办到的事。不过,这些疑问,也并非难以解释。但是,前提条件是必须相信,发生过大洪水这个假说——海啸洗劫了田野,山谷,毁灭了文明,才发生了这种事情,把逃难的船冲到了高山上。亚拉腊山上的方舟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喇嘛王:“这话虽有道理,可历经几千年,城市和文明都毁灭了,但巨大的木船却能长久地存在下来,这种说法是否有说服力?你们谁能解释?”

    喇嘛众臣:“若按常理,木材,钢铁,铜,瓦等所有的建筑材料,长时间过后经过风雨侵蚀,都会消逝得踪迹皆无,那么木船为什么会能在山顶上,基本保持完好如初呢?”

    纪蒲泰:“这让偌尔曼来回答这个疑问,因为他长时间在研究这些问题,一定能回答出其中的问题。”

    偌尔曼:“好,我听你的。其实,这很简单,冷冻起来就解决问题。”

    喇嘛王:“有道理,冻着的东西是不会腐烂的。可是,又有谁看到过这些巨大的船只?”

    偌尔曼:“事实的确如此。登山者或飞行员在亚拉腊山上,看到的是埋在冰河中,或冰层下的巨大平底船露出的部分,或是看到冰下有个形似船的轮廓的影子,其大小与《圣经创世纪》中记载的‘方舟长约300肘,宽约50肘,高约30肘’大体相同,这是可能的。”

    喇嘛众臣:“不错,我们信这传说。因为我们也知道,物体一经冻结就很难腐烂。”

    偌尔曼:“人们在西伯利亚发现了猛犸,在阿拉斯加以及加拿大北部,发现了剑齿虎等早期的哺乳动物的遗骸。当研究者把这些已经灭绝的动物,从冰里挖掘出来时,发现它们的胃里,还有未消化完的冰河期以前的食物。方舟得以存在下来的道理,应与此完全相同。”

    喇嘛首相:“可,我们还是有些不明白。难道挪亚方舟对我们人类真的那么重要吗?长久以来,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去攀登亚拉腊山在寻找一只古代的船呢?”

    偌尔曼:“你们或许不知道,如果方舟被发现了,人们就必须修改古代史观,并重新评价地质历史,宗教信念也会得以重新认识。下面还是让队长来解释,因为他的历史观念比我认识得深刻。”

    纪蒲泰:“就以上偌尔曼所说,我们所谈的方舟,就会超越时空限制,不仅对过去,而且给未来的研究者,及子孙后代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因为历史文献记载中,有许多处都谈及了方舟,这就为现代的方舟研究专家提供了研究的依据。例如,古巴比伦王国的历史学家,贝索萨在公元前275年所著书中就谈到了‘漂到亚美尼亚的船’。还有犹太人历史学家伏拉迪乌斯姚赛伏所写的书,就写到‘那艘船的一部分,目前仍可在亚美尼亚看到……人们拿走了沥青的碎片,用来辟邪……’”

    喇嘛王:“那偌尔曼对这些记载怎么看?”

    偌尔曼:“我听说,中世纪后期的传说,是把松香研成粉末,同饮料一起喝,人们认为饮服可以解毒。”

    喇嘛众臣:“啊。这难道是上帝赐给人们的解毒药吗?这个问题,你怎么解说?”

    偌尔曼:“这只不过是一种传说。但是,这种关于松香和沥青的记述,之所以令人信服回味无穷,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它同《圣经》中的记述相符合,还在于这表明了,当时已经有人接近了巨船,才使这种事得以流传。”

    喇嘛首相:“那么还有什么典籍中,有这方面的记录,来证实这些传说确有其事?”

    纪蒲泰:“在伏拉迪乌斯姚赛伏斯所著的《犹太人的历史》一书中,还真有这样令人玩味的章节,‘在这里,方舟拯救了人类,直到今天当地居民还能目睹它的残骸,因此,亚美尼亚人把这地方称为‘降临之地’。来说明这方舟确实存在的问题。”

    喇嘛王:“在世界众多的典籍中,你认为有那些书能说得清?”

    纪蒲泰:“我看到一本书,是公元1世纪创作的《世界史》。书中的大马士革人尼古拉乌斯,把亚拉腊山称做巴里斯。书中说:‘亚美尼亚有座高山叫巴里斯。大洪水时期,许多难民逃进了这座山里,还有一个男子乘坐方舟漂到了这座山的山顶上,其木材的残骸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后,仍保存完好。’”

    外交大臣:“只有书籍得以保存,方舟的故是才能流传。”

    喇嘛众臣:“那巴里斯是什么意思?”

    纪蒲泰:“巴里斯是亚拉腊山的古称。在亚美尼亚称作玛西斯,就是‘世界之母’。可是,尼古拉乌斯出于学者的谨慎,没有轻率地下定论,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这样写到‘这个男子同犹太人法律制定者摩西笔下的人物,可能是同一个人。”

    喇嘛王:“他这样写,或许有人信,或许有人疑?”

    偌尔曼:“正如您说的,的确是这样的。这故事,虽然有很多文献记载,但是,仍有许多人对挪亚方舟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故事不过是瞎编的,并未有确凿的证据,说明问题。”

    喇嘛首相:“那么他们有什么理由,说明这故事不是真的?”

    偌尔曼:“这些人的头脑也不简单,他们首先发难,说:‘这场巨大的洪水,本身就是件不现实的事情。”

    外交大臣:“他们用什么来证明?这其中的道理,我们不懂,更说不清?”

    偌尔曼:“他们说:‘原因很简单,因为要将所有山的山顶淹没,就要向地表补充将近10亿立方英里以上的水才行。’”

    喇嘛众臣:“是呀,去哪里弄这么多水呢?”

    偌尔曼:“但是,他们认为,即使格陵兰和南极洲,以及世界上各处的冰都化了,海平面的升高也只能达到60米左右,相去甚远。他们认为,很难想象大气中有足够的水分能产生10亿立方英里的雨水。而且,即使有那么多的水,那以后这些水怎么会不见了?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不知去向了呢?所以,挪亚方舟的故事是站不住脚的,是应该不存在的。”

    喇嘛王:“那还有什么疑问来推翻挪亚方舟的故事?我真想弄明白这个问题。”

    纪蒲泰:“再后,又有人提出一种观点,他们认为,如果地球真的经历过这么一场劫难,那现在的地面应该不是这个样子。并且,世上也没有多少地方,发现有过大洪水侵袭的痕迹。”

    喇嘛王:“这就是说,他们又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这场洪水纯属子无虚有?根本不存在。”

    外交的臣:“那还有人提出什么问题,来否定方舟的存在?”

    纪蒲泰:“再度发难之处的理由,就是挪亚方舟的体积问题,让人难以置信。他们的理由十分充足,反驳者认为,在这么一种狭窄的空间里,要保留当今世界上尚存的种种生物,岂非易事,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儿,因为那样,船上将变得拥挤不堪,混乱无比,无法管理。再说,那些人和生物的食品从何而来?因为在大水中漂了两个多月,又有那么多动物,所需食品一定是大量的,但这些食品放在何处?放在方舟上吗?显然不可能。再者,饮水问题,烧火问题怎么办?似乎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饮用水和木柴,供船上的人和生物应用。”

    喇嘛王:“这些都是神话传说,神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因为世上,只有你不知道的事情,没有不可能的事情。按照刚才所说,我承认,以上的分析看上去,是很有科学性的。但是,问题恰恰也就出在,这个科学性上了。因为人类的知识,就目前来说,并未跨出地球一步,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还有局限性,思想未达到那样的高度,一些对问题的认识就会糊涂。对整个宇宙的不了解,怎么就能轻易下结论呢?”

    外交大臣:“是呀,人类对整个陆地的事情,海洋的事情,还未能弄明白,有怎能轻易断定过去发生的事情呢?”

    喇嘛众臣:“这个结论不能轻易下。”

    喇嘛王:“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神话!这个结论怎能轻易下。人类的一个世代的更替,对神来说,只不过是打了个哈欠,眨了眨眼皮,因为人的寿命是暂短的,神的存在是长久的。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一个史前神话中的巨人都是天帝,驾龙腾上天空巡弋,这就是神话传说。人们崇拜的第一个天帝,盘古就是开天辟地的帝,只有他第一个在宇宙中遨游,认识了宇宙。这就是地上几千年,天上一眨眼。这种时间的观念非同一般,人类没法计算。”

    纪蒲泰:“大王这话就象是史学教授,精辟透彻,让我们感悟甚深。再说,人们都是喜爱远古神话的。古代神话里的神,实际上就是开天辟地的人,通常就是原始人心目中理想的英雄。在开天辟地时,英雄们所创造的不可思意的业绩,是后人不可理解的,因为现代人谁都没有经历过那种难易想象的事情。这反映了原始初民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有与困难斗争和控制自然力的表现。”

    偌尔曼:“因此,古代神话通常都是不被人所理解的,可,人们还是相信它的真实性。对绝大多数来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为,它们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人么喜欢神话是有道理的。”

    喇嘛王:“是啊。在朦胧的历史中,只有神话使众神留下了说不清道不明的踪迹,这种无数的行迹,直到今天,我们才开始渐渐懂得它们的意义。可是,这里面有许多还是一知半解的,未能弄懂它里面的真正含义。”

    偌尔曼:“是啊。大王真不简单,数数几言,就道出了人类七千年的历史概念,就人类目前所掌握的科技知识,所作出的种种推测,七千年的人类历史和几十亿年的宇宙历史相比,几乎是沧海一粟,又算得了什么呢?因为人类在这时间的长河中,用形象的说法,诞生以来只不过是24小时的最后几分钟,这几分钟又怎能把宇宙所发生的事情搞清?”

    纪蒲泰:“在人类知识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所掌握的知识有多少次曾被推翻!而用新的知识更替。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地球是平的,是万物的中心。可今天,谁还认同那种观念?”

    喇嘛王:“对深奥莫测,广袤无垠的宇宙来说,我们的地球只是一个小星,我们人类在地去上,只不过是小小的蚂蚁,是渺小微不足道的。”

    喇嘛众臣:“大王的见解,真有道理啊!”

    喇嘛王:“这事也只有去问上帝?刚才我们所说的方舟传说,进行到哪里?我们还不知最后的底细?请偌尔曼讲下去,以满足我们的好奇。”

    偌尔曼:“那我就接着未完的话题。上帝见地上人类罪恶深重,十分心痛,便后悔造人于地上,忧心忡忡。上帝说:‘我要把我造的人,和所有的飞禽走兽,鱼儿昆虫统统灭掉,因为我后悔了。’”

    喇嘛王:“那还得了!没有人和动物,那世界不是不存在了?”

    喇嘛众臣:“到底怎么啦?”

    偌尔曼:“你们急啦?听我说,我把话说得太快了点。”

    扎布:“他们求你啦,你就快把故事讲给我们听吧?”

    偌尔曼:“在西方,这些事是世人都知道的。”

    外交大臣:“可这是木里。在这地方,你就别瞒着我们不讲?”

    偌尔曼:“我怎么会呢?我会把故事给你们解说清楚的。”

    外交大臣:“啊。这就作另一说了。我请你原凉。”

    偌尔曼:“没什么,我往下讲。大为震怒的上帝,要将这败坏了的世界一举毁灭。”

    喇嘛首相:“上帝要消灭罪孽深重的人!那为啥还有后来的人?”

    偌尔曼:“当时,唯有挪亚是个义人,深得上帝的喜爱。挪亚有3个儿子闪,含和雅弗,尚可随他留下有限的生灵。”

    喇嘛众臣:“那上帝让挪亚怎么做,才能保住全家性命,及地上的少数生灵?”

    偌尔曼:“耶和华对诺亚说:‘你看哪,世界败坏到如此地步,这些有血气的生物全都陷在罪恶之中,地上的人类,也因行邪恶之事而走到了尽头。这完全违背了我当初造物的本意,他们的末日到了。’”

    扎布:“那怎么好,这不是连挪亚的全家也难保?”

    偌尔曼:“上帝说:‘我现在后悔了,我要将这罪恶世界一起毁掉!但是,为了救你,你要用歌斐木造一方舟。’上帝将方舟的规格和造法都传授给挪亚。他说:‘舟中要有一间一间的舱房,舟的内外要涂上松脂。舟身长300肘,宽50肘,高30肘,船顶要留一肘高的窗户,门开在方舟的两侧,船舱分为上中下3层,这船才好用。’挪亚问上帝:‘你让我造这方舟干啥?’上帝对他说:‘我要使洪水泛滥淹没大地,毁掉天下所有的生灵。然而我要与你立约,你与你的妻子,儿子,儿媳都要进入方舟,再把各种动物,飞禽走兽,鱼虾昆虫,各从其类,雌雄搭配,一对对带进方舟,保存其生命。你还要多多储备粮食,作为食物储备。坚持到洪水消退,你们和其他生灵才有救,好在方舟里保全生命。’”

    喇嘛王:“这就是圣经中的挪亚方舟?那挪亚照上帝的意思做了吗?”

    偌尔曼:“挪亚回去之后,立即行动。他依照上帝的吩咐,选歌斐木,赶造方舟。挪亚一边造方舟,一边劝告世人。”

    喇嘛众臣:“那世人相信吗?听他的吗?”

    偌尔曼:“挪亚说:‘洪水快来了,你们应该悔改,赶快造船,准备逃跑。不然的话,大地就被洪水淹没了。大家都没命了,你们都要趁早作准备吧!”

    扎布:“那人们听他的劝告吗?”

    偌尔曼:“那时,人们还执迷不悟。除了几位德高望众的老人外,几乎没人信他的话,谁也不肯作准备。邻居和过路人还都讥笑他说:‘嘻,这人不傻即疯啦!谁见过在旱地上早方舟呀!这不明摆着是捉弄人呀?这费力破财的事儿,谁干哪?’还有人说:‘你还替我们担忧呢,难道聪明人,还要听傻子的话吗?你别让人们上当啦!’更有不信的人说:‘喂,你是吃饱撑得啦,怎么净说胡话。你老说,洪水要来啦,我到要问你,洪水从何处来呀?难道会从天上来?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众人都在笑他痴傻,尽说疯话……”

    喇嘛近臣:“那挪亚怎么说呀?你说出来,我好记录呀?”

    偌尔曼:“你们不信哪!从天而降,地上将一片汪洋。”挪亚干着活,汗流加背,苦口婆心地劝人们说:“那水将不期而至,要活命的快准备船吧!”

    扎布:“那人们听他的劝说了吗?”

    偌尔曼:“人们都说:‘这人疯了。怪哉,从天上要流下一道河来,自古以来,谁也没听说过,他cao心过多,谁也别听他胡说。’”

    喇嘛王:“这就是不听上帝的传言,人类要遭灾受难!”

    偌尔曼:“人们走开了,回头还嘲弄着他,称他是大傻瓜。”

    外交大臣:“那以后人们会怎样呢?”

    偌尔曼:“人们从不相信挪亚带来的消息,而且还多了些疑心,产生了误会。还认为他是个骗子,人们是不会轻易上钩的。从此,人们不再理会挪亚的劝告,照样吃喝玩乐,婚丧嫁娶,耕耘牧羊,置之不理……”

    喇嘛众臣:“那挪亚不苦恼吗,他在干啥呀?”

    偌尔曼:“在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挪亚只好自己干啦。他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整整用了一百二十年的时间,历经千辛万苦,他和全家终于造成了一只庞大的方舟。”

    外交大臣:“那方舟有多大,你能说出具体尺寸吗?”

    偌尔曼:“据传说,那只方舟长一百三十三米,宽二十二米,高十三米。共分上中下三层,每层都有一间一间隔开的小舱房。挪亚按照上帝的吩咐,方舟内外涂着松香,门开在旁边,舟上边有窗户,高四十四厘米,用来通风采光。”

    喇嘛首相:“那么说,那方舟造得理想。可那方舟怎么派上用场?”

    偌尔曼:“方舟造好了,耶和华对挪亚说:‘现在正是时机,你和你的家人都要进入方舟。因为在这世代中,我见只有你是个义人,所以,我才不对你们全家下狠心……其余的人我就不管了,再过七天,我要降雨在地上四十昼夜,把我所造的活物从地上除灭。”

    扎布:“那挪亚听上帝的话了吗?”

    偌尔曼:“你们别光问我呀?蒲泰也知道得很详细呀?”

    纪蒲泰:“那好吧。我也该说说啦。挪亚全家,都信上帝的话,提前进入方舟。”

    喇嘛王:“这样的信徒,事情就好办了。他们将免灾去难啦。”

    纪蒲泰:“那方舟矗立在旱地上,宛如一座突兀的木制宫殿,舟门洞开着,十分惹眼。不多时,人们看见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一双双,一对对,从天下各地聚集而来,纷纷想进入方舟。它们全都听从挪亚的指挥,每样只有一公一母得入舟内,对于那些洁净的动物,在名额上则给予适当的照顾——每样有七公七母进入方舟。”

    喇嘛众臣:“这是为什么呢?”

    纪蒲泰:“这倒不是挪亚自作主张,要知道,他完全是按照上帝允许的范围内行事。从大象到蚊子,各从其类,在方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再说,方舟中备有各种各样的食物,足够挪亚全家,和天下入选的动物吃的。”

    外交大臣:“那一定会有人在笑他,这是怎么回事?这蠢人,现在的所作所为,走极端,惹乱子,跟这里的居民作对。”

    喇嘛众臣:“那一定还会有人在劝说人们。唉,闲逛的人们,干活去吧,别看傻瓜在哄骗人啦?咱们的人,可都别进去呀!我要是看见有谁带头进去,我不让他尝尝拳头的滋味,那就让鬼把我抓走。”

    纪蒲泰:“挪亚说:‘你们这叫什么作法?这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好笑的?’”

    扎布:“人们怎样回答他?”

    纪蒲泰:“有人说:‘很对,难道你身上就没有什们好笑?你的做法对吗?劳民伤财,我们不知道这样做,能带来什么好处?这只能带来混乱,制造麻烦?”

    喇嘛王:“是呀,这些人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死到临头还幸灾乐祸!真是没法说。”

    纪蒲泰:“挪亚无可奈何地说:‘你们要我对你们说什么呢?假如我做的这事,能成功呢?’可人们却说:‘你吓唬谁呢?没有人能管束得你。因为你根本不顾人们的情面,固执到底,自作自受吧?’还有人说:‘啊,看他这德行样儿!能干出啥名堂?’”

    喇嘛众臣:“那后来呢?”

    纪蒲泰:“挪亚说:‘我的上帝,我们倒成了对头了,这我可想不到,我好心好意,竟讨了个没趣。’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过了七天,正当人们指着方舟,嘲笑挪亚取乐的时候,洪水突然来了。那年挪亚六百岁。二月十七,开天辟地第一回下大雨了,暴雨如注,千万条水注,从天而降,势如破竹,如同无涯的瀑布,骤然倾泻,大暴雨连下四十昼夜,地上的江河湖海,一起暴涨起来,洪水决了堤坝。滚滚洪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一切,平地,山野,沟壑,洼地,草原,丘陵……庄稼,人群和牲畜,及牛羊,鸡鸭,还有獐狍,野鹿,野猪和没来得及上方舟的野生动物,全都陷入没顶之灾。在波浪涛天里挣扎,哀嚎遍地,无助的喊叫,随着峰巅上的草木,淹没在涛天的洪水中。”

    喇嘛王:“灾变哪!灾变……上帝的声音,人们就是不听,都当成了耳旁风,才引来弥天大罪,遭来杀身之祸,受到灭定之灾。人们只有对自己的行为吞下恶果,这就是上帝演出的一场戏,让作恶的人类毁灭自己。”

    喇嘛众臣:“厉害,厉害!这场人类灾变的缘故,我们明白了。”

    纪蒲泰:“戏才开始,当洪水来临之际,挪亚全家及天下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和游鱼昆虫,全都按照预定的数目,有公有母,在方舟里各就各位了。正如上帝所吩咐挪亚的,耶和华把他们关在方舟里头,经受面临的灾难。”

    外交大臣:“那么大的一个方舟,除了挪亚一家人之外,有没有别的人家,打比方说,邻居或儿媳妇的父母及亲戚朋友呀?悄悄躲在方舟里避难呢?,抑或是在洪水中,拼命针扎爬上方舟呢?”

    纪蒲泰:“那偌尔曼接着答吧。我看他都急啦?”

    众人的目光都转向偌尔曼。

    偌尔曼:“好啊。你们愿意听的话,我就接着对你们讲方舟的故事,给你们解闷儿。”

    喇嘛众臣:“中,中。你这小滑鬼头,这时候还卖关子?”

    偌尔曼:“噢,好,好。我对你们讲。”

    喇嘛众臣:“那你得全说给我们听,不要半道停下,再卖关子啦?”

    偌尔曼:“啊,这下我就高兴啦。好吧,木里我总算没有白来,竟遇到这么多好听的听众。那我就给你们解释解释方舟的事儿,提醒提醒你们的心境。”

    喇嘛近臣:“中,中。你就快说吧。我的墨水都快干啦?”

    偌尔曼:“那好吧,我就开始啦。那时,方舟外面,洪水涛天,浩淼无际,人,鸟,兽,虫,及一切血rou之躯,统统卷进了咆啸的巨澜,葬身深渊。天际水边,有几只巨鸟,仗着巨大的身驱,凭着垂天大翅,迎着暴风雨奋飞。妄图逃避尘寰的浩劫,然而,却图劳无功,它们毕竟是血rou之躯,没用多久,便支撑不住了,吧嗒吧嗒,掉在水里淹死了。”

    扎布:“那可如何是好。那方舟到底能漂流多久?”

    偌尔曼:“照你们中国的俗话,那可是水漫金山。天地间,仿佛在也不存在高出水面的物体了。山峰低于水面七米,唯有那孤伶伶挪亚方舟,安然无恙地漂泊在万倾波涛之上。”

    喇嘛王:“那可如何是好?难道挪亚一家,及那些飞禽走兽,就一直在水中漂流?”

    外交大臣:“是呀。他们虽然碰上了好运气,可却在方舟里惶惶凄凄,人生还有什么乐趣?”

    喇嘛众臣:“难道方舟里的人和动物,要受难到死?”

    喇嘛王:“上帝不会撒手不管。再说,他也舍不得挪亚全家,还有那些鸟兽。因为,上帝对这些****的感情不同寻常。”

    扎布:“是啊。上帝要救,就一救到底。”

    偌尔曼:“我也同样希望。上帝顾念挪亚和方舟中的飞禽走兽,下令止雨兴风。就这样,他发号着施令,停止下雨,风吹着水,水势渐渐消退。”

    喇嘛王:“啊。上帝终于动心了,开恩了。”

    喇嘛首相:“那水啥时候才能退完呢?”

    偌尔曼:“从二月十七日开始,洪水整整泛滥了一百五十天。到了七月十七日,才有山头从水面上露出来。挪亚方舟停靠在亚拉腊山边。到了十月初一日,上顶全部露了出来。”

    喇嘛王:“见到陆地了,方舟里的人和鸟兽,有希望了。”

    偌尔曼:“过了四十天,挪亚打开方舟的窗户,放出一只乌鸦去,指望它探听一下外面的小息。”

    外交大臣:“那乌鸦探听到好消息了吗?”

    喇嘛王:“那方舟里的人和兽,可都是心急如焚,议论纷纷,等着回音?”

    偌尔曼:“可是,那负心的鸟儿飞来飞去,再也不回到那憋闷的方舟里。方舟得不到回音,挪亚有放出一只鸽子,用它来试探水情。但是,除了遍地是水,鸽子找不到落脚的地方,又飞回方舟的窗户,挪亚把它接了进来。”

    扎布:“水退不了,那怎么是好?”

    偌尔曼:“过了七天,挪亚再次将鸽子放飞。舟中的人巴望着窗口,遥望天际,心中焦急,一直等到黄昏,鸽子才飞回来。挪亚看到,鸽子嘴里衔着一枝橄榄枝,看样子是从树上新啄下来的。挪亚家人由此判断,地上的水已经消退了,陆地也露出了,树木才长出新叶了。这一枝橄榄枝带表了上帝的意思,表达了和平的信息,让挪亚带着全家和鸟兽,重新回到陆地。”

    喇嘛王:“那挪亚真的回去了吗?不过,我已经知道了,他一心想着这事。”

    偌尔曼:“又过了七天,挪亚把舟中的鸽子全部放飞,鸽子一去不复返。”

    外交大臣:“不出我们所料,可以后的事,你还得解释?”

    偌尔曼:“到了挪亚601岁的正月初一,他掀开舟盖,向外观看——周围一片雾海茫茫。洪水真是个诡诡谲多变的怪物,昨天,方舟外都是黄滔滔的浊浪,浪头一个接一个地从水中翻滚出来,咆哮着一直扑到舟下,洪水越涨越高,几乎淹没了方舟。可今天,大海洋的神秘声音,却象变成了一位老人的语声,从深处清晰传来,愈来愈进,愈加响朗,给方舟指明了方向。挪亚的耳朵里,仿佛听到了上帝长叹的声音,在激动着他的心。蒸腾的水气宛如薄纱,朦胧中露出陆地。他朝下望着,在那稠厚的泥浆下面,掩埋着多少死者的躯体呢?有时,水面有象远处人声嘈杂,又象有惊心动魄的呜咽,似乎又有人在水中探头探脑漂浮着……他定睛看着一个,但他的眼光一定格在一个黑点上,就烟波荡荡,无影无踪。而时隐时现的山川,树木,荡着徐徐清风,沉浸在万物俱灭的宁静之中。”

    外交大臣:“那他们还不庆功逃生成功?”

    偌尔曼:“那是二月二十七日的事情,大地才凝结坚实了,全乾了。海风骤起,吹散雾云,天空晴朗,太阳灿烂,地上的山川树木,全都用水洗过,焕然一新,星星点点地闪烁着晶莹的露珠。预示着挪亚全家未来的幸福……”

    喇嘛王:“这挪亚全家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偌尔曼:“那时,上帝对挪亚说:‘出来吧,挪亚?你和全家,全都出来吧。洪水退啦,大地乾啦,你们安全啦,你再把方舟中的一切活物,飞禽走兽和昆虫,全都放出来吧?于是,幸存者们在方舟中憋闷了一年零十天,终于蒙上帝的召唤,纷纷跃出挪亚方舟,欢快地来到这新生的天地里。”

    外交大臣:“那挪亚一家怎样开始生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