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小说 - 近距离忧伤在线阅读 - 第三十五章 男儿心

第三十五章 男儿心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过,“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刘一莎是一个典型的温柔、美丽的女孩,她的成长环境中以男性为主,她从中学到了男性化思维,另外一个对她男性化思维产生影响的就是从书中学来的思维方式。刘一莎事实上是一个有着“女儿身,男儿心”的女孩。

    刘一莎的阅读轨迹和一般女孩不同。

    刘一莎初中考上了全市最好的学校,因离家远,所以,刘一莎自初中起就开始了住校生活,每周回家一次。中学6年的住校生活对刘一莎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起了最大的作用。

    学校里住校生的比例并不高,主要是来自江东市几大矿区的学生。因为住校,刘一莎比非住校的同学省去了从家往返学校的时间,减少了父母的唠叨,多了同学的陪伴。在最美好的时光里,种种巧合让天资聪颖的刘一莎获得了极好的自我价值观形成的契机。刘一莎的学校有非常好的图书馆,刘一莎在图书馆里借阅了很多书。

    著名作家周国平说过“一个人在青春期读些什么书可不是件小事,书籍、友谊、自然环境三者构成了心灵发育的特殊氛围,其影响毕生不可磨灭。”刘一莎很幸运,她在“书籍、友谊和自然环境”三个条件中都遇到了非常好的条件,图书馆里有中外名著和各种种类庞杂的书,住校的同学中有一个十分要好的女同学朱叶和刘一莎非常相似,两人经常就所读书籍及人生观进行讨论、辩论;刘一莎的学校硬件设施好,花园式的学校,环境优美,这些良好的条件使得她逐渐成长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

    刘一莎中学读的书以外国名著为主,很少看琼瑶、席娟、岑凯伦,只是略有涉及而已,包括梁凤仪、席慕容她也是拜读过的,对于三毛和张爱玲,对她们的人生故事了解得比较多,不太看她们的作品。中国的四大名著和金庸、古龙、卫斯理的书,刘一莎也翻翻,但不深究。

    因为中学图书馆藏书丰富,住校的刘一莎有很多时间读书,她在中学期间阅读了许多欧美最经典的名著。高中时,她从长自己8岁的哥哥的书架上看到了《十四行诗》和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这两个类别的书在学校图书馆几乎没有,她由此开始接触欧美浪漫派诗人的诗歌和哲学书籍。

    刘一莎印象深刻的外国名著有:《简。爱》《基督山伯爵》《傲慢与偏见》《三剑客》《安娜。卡列尼娜》《悲惨世界》《雾都孤儿》《呼啸山庄》《红与黑》《老人与海》《复活》《牛虻》《百年孤独》……

    简述这些名著对刘一莎产生的影响是:

    《简。爱》教会了她自尊自爱,追求平等的爱情。

    《基督山伯爵》讲的是基督山伯爵出狱后报复与报恩的故事,人性最终归于善良,宽恕是人性的光辉。

    《傲慢与偏见》告诉了刘一莎约200年前英国人对婚姻的经济基础与出身门第的理解,这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门当户对。

    《理智与情感》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不能感情用事,感情应该受到理智制约。

    《三剑客》中三人之间的友情助他们度过难关,他们的故事体现了侠客精神和友谊的珍贵。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为了追求强烈的爱情体验,不惜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爱情那么有致命吸引力和杀伤力。

    《红与黑》里的于连在书籍的面前,在伏尔泰、卢梭的面前,他欣喜若狂,任何欲望没有比这来得更强烈、更现实,只有在书的面前,他不用考虑地位、等级、尊卑,于连多么热恋她——书籍。

    从世界名著入手的阅读习惯使刘一莎终身受益。大量的阅读,让她知道什么是精华,什么是边角料,时间绝不在垃圾文化里停留。

    当她拿起一本书,她就可以看到英国乡村优美的田园风光,再拿起一本书又进入了俄国的上流社交场,放下一本书就能回味法国剑客的决斗精神,翻阅另外一本书的间隙就会揣摩渺小个体在残酷现实中的挣扎……因了阅读,刘一莎的眼界变得很开阔,思想变得更饱满,淡定的风格得到加强,用一句很俗的话就是“什么她没‘见’过”,因为“见过”,所以身边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也就没什么好惊讶的。刘一莎心智很聪明,很容易把已阅读的内容迅速投映到现实生活中,解决的办法呼之欲出。

    阅读对处于青春期的刘一莎的吸引力远远大于身边的男同学,所以漂亮的刘一莎在整个中学时代尽管也有春心萌动,却从不知道自己也是漂亮的,她心思完全不在穿衣打扮和男同学身上,而在书里。

    刘一莎十分喜爱读书,并从高中起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通过日记,她将自己的生活感悟和书本中的精华思想做了连通。写日记的习惯也一直延续到了大学。

    1993年,刘一莎许多年轻人一样,追着一场高水平的辩论赛看,这就是“1993国际大专辩论赛”。最终,复旦大学严嘉、季翔、姜丰、蒋昌建组成的复旦大学代表队获得了那次辩论赛的冠军,蒋昌建旋即成为全国青年人的偶像。

    同一年,沈毅也在电视机前被那场辩论赛的一句话“电到”。当他听到蒋昌建引用一句诗来阐述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的时候,沈毅灵魂最深处被震撼了。这句诗将因为蒋昌建的引用而光耀史册,它就是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注定要用它来寻找光明”。当时,沈毅正在看《孟子》《荀子》,他觉得和顾城的这句诗相比,孟子和荀子对人性善恶的阐述显得那么苍白。

    赛后不久,复旦大学代表队的指导老师***写了一本《狮城舌战》全面反映那次辩论赛的整体情况。因为住校,没有看全辩论赛的刘一莎急迫从《狮城舌战》书中了解辩论赛整体情况。书中,辩手们口若悬河、滔滔雄辩的才能让刘一莎折服。刘一莎和好同学朱叶经常模仿辩手们的辩论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相似的辩论。

    刘一莎和朱叶约定,考大学时要考图书馆藏书丰富、藏书质量佳的高校。不过,刘一莎和朱叶的学习都不是特别顶尖,尽管也憧憬复旦大学这样的名校,她们毕竟还是没能如愿。

    不过,上大学后,刘一莎多读书、读好书的愿望竟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得到了弥补。刘一莎的大学离长春的两大图书馆都很近,分别是长春市图书馆和吉林省图书馆。刘一莎和同学们一样,在两大图书馆都办了借阅证。这两个图书馆成了刘一莎精神的宝库。

    从高二高三起,刘一莎的阅读方向发生了变化,她主要阅读男性作家的散文或杂文,并把其中的感悟通过日记加以强化。进入大学后,她基本不读世界名著了,她转向杂文,尤其对作家的真实的人生际遇、兴趣爱好和人生目标等感兴趣,比如李敖、张爱玲等波折的人生。

    大学后,刘一莎补读了一些日本作家的书,那些书在中学的图书馆里没有。

    如三岛由纪夫的《春雪》,这部小说里男主人公松枝清显和沈毅一样,当时是18岁,而女主人公聪子竟然也是比清显大的,大两岁。待刘一莎和沈毅交往后,想起这部小说时,还觉得很奇妙,18岁对男孩子还真是一个美妙的年龄,18岁的清显幼稚、骄傲、卑劣、聪颖,除了卑劣,其他都像极了她的沈毅,沈毅大男孩气息浓,聪明,心地很善良,心底很敞亮。在刘一莎眼里,沈毅的骄傲不能算缺点,沈毅多才多艺,精读古文、懂好几种乐器、口才极佳,所以,沈毅从骨子里是骄傲的。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认为完美的人格是双性人格,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都是双性人,比常人不知丰富多少。伍尔芙是与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一起,把意识流小说推向世界的人,开创了现代主义文学。

    二战期间,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文学的核心,她也被视为女权主义代表,她提出了著名的“双性同体”理论,也有人称为两性同体、雌雄同体,她为当时没有社会地位的女性而呼吁,认为女性若想求得完全的思想解放,就必须掌握双性的头脑。“双性同体”主要是指精神上和心理上,指同一个体既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与温柔、果断与细致等性格,按情况需要作不同的表现。可惜,伍尔芙本人患有抑郁症,在1941年投河自杀了,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她被誉为“20世纪最佳女作家”。

    综观刘一莎的阅读轨迹,她是以世界名著小说和中国现代作家杂文为主的,这些作品对人性有较多思考,自由、平等、有追求、忠于自己的体验等思想深深影响着刘一莎。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这种说法对于刘一莎再贴切不过了。有一定阅读量的刘一莎,淡定、自然,举止优雅,同学们都知道她是农村女孩,很显然的是,她的优雅和大自然的陶冶没有太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