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武侠小说 - 剑志长空在线阅读 - 第一百零四章:信件

第一百零四章:信件

    粮草运到黄河北岸以后,李斯年按照计划,又释放了一千名俘虏。这一千名俘虏如蒙大赦一般仓皇北逃,但是这也引来了剩下的那些俘虏的sao动。

    剩下的俘虏中,大多数人一直以来都十分努力地为唐军做着事情,到头来那些偷jian耍滑的人却先被释放了,这让他们感到十分的不满。

    不过,李斯年有岂会在意这些将死之人?

    李斯年等人与辛承嗣的代表简单地交流了一下共同防御事务,然后就着手建设营寨事宜。

    半天的功夫过去,与南岸莫门镇相互策应的营寨拔地而起。然而就在剩下的吐蕃俘虏们期待着获得释放之际,唐军士兵们却将他们带到了黄河边,并要求他们将身上的衣物脱下来。

    此时正值深秋,高原地区已然是天寒地冻,但是面对唐军刀戈的威胁和对获得自由的希冀,吐蕃俘虏们还是乖乖地照做了。

    唐军们在苏仪的指挥下很快就收缴了俘虏们的衣物,苏仪冷笑了一声,然后对唐军将士们下令道:“上箭!”

    只见早有准备的唐军弓弩手在苏仪的号令下,纷纷满弓上弩瞄准了浑身赤露手无寸铁的吐蕃俘虏们。唐军的这一举动顿时引起了吐蕃俘虏们的恐慌,俘虏们这才知道这一次唐军并不会释放他们。他们身后是湍急狂啸的黄河水,面前是已经准备就绪的唐军弓弩手,就等苏仪一声令下,万箭齐发。悲凉、愤怒、绝望等等各种情绪在俘虏们的内心中弥漫开来。

    此时俘虏们乱成了一锅粥,不知是谁喊了一句:“横竖都是一死,跟他们拼了!”

    然而,苏仪有岂会给这些手无寸铁的吐蕃俘虏们反抗的机会,只见他大手一挥,喝令道:“杀!”

    弩手扳动了扣机,弓手放开了箭羽,连续不断的箭雨将这些绝望中狂躁的吐蕃俘虏纷纷射倒在地,而那些漏网之鱼们也在接近唐军后,被唐军的陌刀无情的斩杀了。

    当然,还有一些不敢反抗的俘虏则是跳入滚滚黄河,不见了踪影。不到一刻钟,在唐军的屠杀下,一千俘虏无一人生还。事后苏仪叫人清点了一下人数,被唐军射杀砍杀的俘虏足有九百余人,还有一百来人跳入了黄河,不见了踪影。

    由于高原地区气候寒冷,这些吐蕃俘虏们又没穿衣服,而且此处地势起伏,水流湍急,所以跳入黄河的俘虏们基本上没有生还的可能。

    随后,苏仪按照原定的计划将俘虏的尸首投入了黄河当中。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唐军派出了大量的斥候探马刺探吐蕃军队的动向和搜寻唐军残兵。

    自吐蕃粮营被李斯年等人攻破以后,分散在各处围剿唐军残兵的吐蕃各部也纷纷向西北和青海一带退去,幸存下来的唐军残兵们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不到七天的时间,李斯年所部就已经收拢了七千多唐军残兵,总人数已然达到了一万人。

    攻破粮营后,李斯年就派人前往鄯州禀报战果。这段时间里,他又派人和树墩城守军取得了联系。

    再说鄯州,李敬玄在逃到鄯州后就一病不起,大有郁郁归天之势。直到李斯年从前方传来攻破吐蕃粮营的捷报,李敬玄的病情这才有了一点好转。

    此刻,李敬玄靠坐在榻上听着行军司马汇报李斯年所部的消息,得知李斯年在前线又立奇功,李敬玄惨白的脸上竟略显出一丝红润。

    听完司马的汇报,李敬玄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道:“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啊!我这老朽实是不如他啊!”

    “大帅,这件事咱们要上报朝廷吗?”行军司马问道。

    李敬玄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当然要汇报了!如此功绩,足以名垂青史!老夫虽然迂腐,但也并非不嫉贤妒能之小人!而且,如果没有李青云父子的力挽狂澜,这次大败将更加惨烈。你就如实向朝廷禀报就好了。哎,都怪老夫昏庸无能,只能靠这些年轻人的功绩挽回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行军司马面带凝重,虽然李敬玄没有军事指挥才能,但是他的为人却让人十分的敬佩。李敬玄掌管朝廷选事多年,期间虽然也有过拉拢党羽、任人于亲等行为,但是总体上还是比较公正的。拉拢党羽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任人于亲时也不会任人唯亲。那些李敬玄提拔上来的与他有亲属关系的官员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所以高宗虽然对李敬玄有所不满,但是也没有因此责难他。

    “大帅,李参军虽然年少有为,为我军搏回了一些颜面,但是如果没有大帅在后方支持……”话音未落,李敬玄打断道:“好了!不要再恭维老夫了!老夫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如实向朝廷汇报便是了!”

    就在行军司马离开了李敬玄的卧房,要派人向朝廷汇报战况之际,李斯年又派人给李敬玄送来了一封亲笔信。

    行军司马不得不再次来到了李敬玄的卧房中送达李斯年的信件。

    “大帅,李参军果然是有情有义之人。立下这么大的功劳还不居功自傲,实在是年轻俊才中的楷模啊!”

    李敬玄用颤抖的双手无力地捧着李斯年的书信,上面的内容让他深受触动和感激。

    李斯年的信中大致写道:

    承蒙李尚书提拔,斯年方就今日之绩。然我大军昔日骤败,实非战之罪也。吐蕃厉兵秣马数载,欲破我军久矣。尚书大人方至河湟不年,吐蕃趁我军心未定,大举侵事。忽闻尚书大人染病卧床,心有所念,书以絮之。还望尚书大人早日康复。

    我部由五百猛士,再入吐谷浑,收拢残兵,大破吐蕃粮营,召集散兵万人,与辛忠武之莫门立于黄河之南北,据黄河之险,保障通路。树墩城以东再无吐蕃,望尚书大人再度出兵,镇守久土,策援我部。

    树墩城有精兵积石,后有我大唐雄兵以镇,纵然吐蕃集百万兵,亦不可凌。

    久战伤民,吐蕃亦无旷日之力。议和乃最终之道,辄须我军于前线扳回一城,方可谈判得资,不落下风。

    尚书大人应振奋而起,力挽我军倾颓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