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谷贱伤农
“殿下这事说来话长,也到正午了,不如我们边吃边说?”徐光启伸手替朱由校遮了遮有些晃眼的日头问到。 “嗯,先生请。”朱由校点头应到,两人就上了马车,周围的护卫和随行的官府官员,也就近找个阴凉的地方席地而席了。 酒菜上好,也不客套,抓起酒杯就饮了一杯。 喝完长叹一声“嗨......” 便跟朱由校讲起了一个故事,一个徐光启本人亲身经历的故事。 那是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徐光启刚任翰林院检讨,他的父亲就在京离世了,按照习俗他回乡丁忧守制,这一守就是三年。 三年间他整理定稿了《测量法义》,并将《测量法义》与《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相互参照,整理编撰了《测量异同》,作《勾股义》一书。 还在家乡开辟了庄园、农庄,引进了当时已经流入明朝,还未大规模推广的甘薯、玉米、棉花等作物,进行耕种的实验。 并且根据耕作的经验,作了《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疏简单的来说就是说明书的意思。 原本经过他的培育和教导,当地的百姓已经有些认同番薯了,觉得能够在当地进行种植,而且见到产量这么高,味道也不错便都跑到他的农庄跟他学习讨教,也试着种了不少。 但是当徐光启跟随朱由校一同路过松江府的时候,那些在他的指导下曾经试着耕种了甘薯玉米的田地,又种回了稻米这类的谷物,唯有木棉这类经过他改良的经济作物,推广的很快。 他也试着去问那些曾经向他讨教过番薯种植的农民,那些农民也都认得他,虽然见他来问有些不好意思,但也告诉了徐光启缘由。 “原因归根结底,就一个字——钱。”徐光启说道钱这个字的时候,那种惋惜和无力,朱由校深深的看在眼里。 朱由校亲自倒了杯酒,推到徐光启的面前安慰他。 “啧....”徐光启拾起酒杯一饮而尽,喃喃道“谷贱伤农啊.....” 百姓民之前之所以愿意跟随徐光启去试种甘薯,无非就是因为这个作物的产量高,不但能够吃饱饭,还能多卖点钱而已。 产量是上去了,也能吃饱了,除了屁放的多点,在自家食用上确实没什么不好,但是番薯这类的毕竟是新作物,当地的产出不多,认识的人也更少了,出了自家试种的知道这东西能吃,许多人看到番薯的样子就不敢尝试了。 不少的粮商,甚至干脆不收番薯,即使有人收的也会把价格压得极低,二十斤的番薯还卖不上一斤稻米的价格。 种了番薯的田地,最后还不如那些种稻米的卖的钱多,要是全种上番薯税都交不起。 所以田地间,也就再也没人去种番薯了,只有那些知道番薯可以充饥的人,自家院中会种上一点,以减轻平时谷物的消耗。 徐光启听到这个消息时候会是多么的失望和无奈,朱由校能想像得到,他辛辛苦苦做了那么多,好不容易作出了成果,成功了,但是却没人种,这种酒在深巷无人知的窘迫所带来的打击,一般人都难以承受。 “徐先生放心,本王会大力推广番薯的种植,今年的稻田已经种上了没办法换了,但是明年要让至少三分之一的田产种上番薯。” “先生大胆的放手去做,大可去江南去泉州一带大量采购番薯,本王的田庄除去用来实验的田地,大可以都种上番薯!”朱由校对徐光启鼓舞到。 徐光启认同的点了点头,然后补充道“殿下这番薯的产量很高,最重要的是要百姓让商贾认识这种作物,让人们都爱食用它,这样才能卖上价格,百姓才回去愿意种植。” 而朱由校虽然对他点了点头,但是心中却对他的看法不以为意,因为只有他之后,今后这些年的天灾人祸不断,粮食的需求是大量的不足,根本不需要怎么推广,他只要大量的收购,让番薯的亩产的收益高于稻米的,他相信百姓们一定会乐的去种的。
一顿饭两人几乎再没说过什么话,心里都想着事情,徐光启在心思等下怎么重新规划,把田庄那些较差的土地都划分出来,优先种上甘薯,毕竟甘薯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 还要留出点土地种甘蔗,还要挖个大点的鱼塘,盖上猪舍,去验证这个生态养殖的方法能否如意。除此之外还有周围田地的水车灌溉,农田的开垦等一系列的问题在等着他。 此时朱由校现在正在想昨日见过一面的贾有德,按照时间上来看,差不多他已经去找过薛明礼要了建厂的钱了。 因为提到了番薯的关系,朱由校突然想起来后世常吃的各种粉条,不就是用各种的番薯做的? 可以再去找贾有德两人合资建厂,专门加工番薯生产各种粉条之类的,不但好吃,储存的期限就更久了,保存好的粉条一般放个两三年是没什么问题的,而且百味饼里面如果也添加点蕃薯粉没准口感会更好。 吃完饭两人就各忙各的去了,徐光启回到了他的视察岗位,而朱由校就命人驾车回城了,去找贾有德。 等朱由校见到贾有德的时候,是在他家的商号中,这个商号的名字也很有趣,高大的匾额上写着三个大字——德有真。一看就跟贾有德名字有关,就算不是他起的也是他父亲因为他而改的。 贾有德正在指挥商号的伙计,从库房中把粮食都搬运出来交给一旁的军士,跟身边的小史对着数额,应该是已经拿到钱把粮食都抵押给官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