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 立威
书迷正在阅读:月食之城、阵亡名单、落星银河、万仙王座、忠犬神探、黑色鬼棺、不死杀神、混血狂仙:极品孤女要遮天、为君殇、我做土地爷的那些日子
推荐, 搜,给你好看! 恭亲王很沉着,“咱们要仰体皇上的孝心。不过这件事办得成,办不成,谁也不敢说。”他向惇王说,“五哥,你先请回去,咱们回头在老七那么见面再说。” 此外的王公都是这样应付,先请回府,再听信息。等把大家都敷衍走了,才回到书房里,跟军机大臣密谈。 “麻烦来了,想推也推不开。各位是怎么个意思?都说吧!”恭亲王又加了一句:“不用顾忌。” “皇上到底是怎么个主意?”沈桂芬趁机拿话挤李鸿藻,“最清楚的,莫过于兰荪,想来早有所闻了吧?” “是的”。李鸿藻内心相当悲痛,眼圈红红地,显得相当激动,与恭亲王的沉着,沈桂芬的冷静,宝鋆的仿佛无动于衷的神态都不同。 “皇上曾经跟我提过,我亦不止一次造膝密陈,对皇上的孝心,自然不敢非议,我说:两宫太后方在盛年,慈帏承欢之日方长,不必急在一时。至于民生疾苦,国用不足的话,也不知陈奏过多少回,谁知圣衷不纳,如之奈何?” “也不能徒呼无奈。总得想个法子,探明皇上的意思才好。” 沈桂芬说道:“如果只是为了在孝心上有交代,事情好办,倘或皇上自己就有游观之兴,可就大费周章了。” “当然是自己有游观之兴,而且皇上年轻好胜,一心想规复旧制,所以说要把此议打消,只怕办不到。我看,只有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 宝鋆看着恭亲王问道:“六爷打算不打算报效?” 恭亲王想了想笑道:“有句话请诸位摆在心里,‘将先取之,必先予之’,我打算报效两万银子。” 大家都默喻了,无不点头。 于是,第二天便有恭亲王所派的护卫,拿着一张两万银子的银票,送到内务府,面交贵宝。 内务府的人,大为兴奋,恭亲王首先捐输,便是支持修园的表示,意料中大小官员的捐款会源源而至。 这是内务府司官以下的人的想法,几个内务府大臣,一则年龄较长,见得事多,再则常有跟王公大臣接触的机会,比较了解其中的微妙,觉得此事还未可乐观,无论如何有探一探恭亲王的口气的必要。 于是明善特地夜谒恭王府。 这夜恭亲王恰有闲情逸致,亲自在洗一方新得的端砚,短衣便履,待客之礼甚为简慢,但也可说是亲切。 说了些闲话,明善心里开始着急,不知如何能把话头引到正题上去? 几个月来不知见过多少次,明善有意不谈园工,恭亲王也有意不问,此时忽然提到,未免突兀。想来想去,明善觉得唯有开门见山一个说法,比较合适。 “今儿个有件事,得跟六爷请示。”他说,“皇上忽然下了那么一道旨意,内务府都抓瞎了!到底该怎么办。总得六爷有句话,大家才好跟着走。” 恭亲王这时装得很起劲地答道:“你们不用问我。朱谕写得明明白白,你们好好儿去干吧!我这一向手头紧,先捐两万,等十月里,几个庄子上缴了租息来,我还捐。能够靠大家报效,把园子修了起来,何乐不为?好事,大好事!” 听得这话,明善倒抽一口冷气,恭亲王的态度很明白,私人报效可以,公事上不必谈。看样子要想架弄到户部堂官头上,还得大费一番周折。 话不投机,无须多说,明善答应一声:“是!”又泛泛地敷衍了几句,败兴而归。 还有败兴的事,报效捐献的,寥寥无几,而且有御史上疏奏谏。 陕西道御史游百川,他那个奏折十分简略: “窃思圆明园为我朝办公之所,原应及时修葺,以壮观瞻,惟目前西事未靖,南北旱潦时闻,似不宜加之兴作;皇上躬行节俭,必不为此不亟之务,为愚民无知,纷纷传说,诚恐有累圣德,为此披沥直陈,不胜冒昧惶悚之至。” 皇帝看了,拍案大怒。决定来个“下马威”,好教后继者畏惮却步。
恭亲王跟游百川很熟,因为他原是军机章京。 军机章京都有本职,那怕升到三品的“大九卿”,照旧可在军机上当差,唯一的例外是考取了御史必须出军机,这也是尊重言官,不敢屈以笔札之役的一种表示。 皇帝又有一道朱谕,是前一天晚上在灯下费了好大的工夫才写成的,学的是雍、乾两朝的御笔。雍正和乾隆都自负才辩,喜欢跟臣下打笔墨官司。 御笔上谕动辄千数百言,析理纤微,而遇到转不来弯时,便临之以威,所以没有一道谕旨,看来不是理直气壮。 皇帝也是如此,朱谕以“自古人君之发号施令,措行政事,不可自恃一己之识,必当以群僚适**议,可行则行,不可则止”开头,大兜大转。 最后落到这样一个结尾:“着将该御史游百川即行革职,为满汉各御史所警戒,俟后再行奏请暂缓者,朕自有惩办!” 听恭亲王朗声念完,醇亲王先就忍不住。 他的性情比较率直,这两年又颇以风骨自命,所以大声说道:“臣启奏皇上,古语有云:”言者无罪‘……。“ 听醇亲王开口便是顶撞的话,恭亲王赶紧接口:“臣也有话。” 他挡住了醇亲王,才从容说道:“游百川不辨事理,诚然可恶,不过后天就是圣母皇太后万寿,普天同庆,皇上似不宜在‘花衣期内’行此重谴。臣请旨,是否暂时将朱谕缴回,过了庆典再议?” 皇帝一听这话,默然无语。 要想立个“下马威”,偏偏这么不凑手,前一次是遇奈何不得的人,这一次遇到奈何不得的时候。万般无奈,只有准奏,“好吧!”他说,“先把朱谕拿回来!” 这一道朱谕一缴回,恭亲王便不肯让它再发下来了。 “皇帝胡闹!”慈禧太后很清楚,这道朱谕一发,天下必归怨于两宫太后,所以大不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