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小说 - 大时代之1983在线阅读 - 第223章 后无来者的壮举

第223章 后无来者的壮举

    PS:为感谢今天打赏和投月票的童鞋,本章免费800 

    六月六日的上刊登了一条新闻报道了北京军区将确定为基层官兵们的阅读书目,而南京军区也在这日的上午给复旦大学出版社打来电话说要订阅20万册,这两个消息让戈文和杭建等出版社的人兴奋不已。

    而六日的这一天以及接下来的一两天时间里,昆明军区、广州军区等其他几大军区同样给复旦大学出版社下了订单,于是已经销售出去四十七万册,已经开始渐渐缓和下来的销量再次扬起了一个高昂的曲线,破百万册指日可待,就是冲击一百五十万甚至两百万册也是时间关系而已。

    被各大军区同时定为基层连队阅读书目的消息,首先被报道,然后、等几家大型报纸也都纷纷转载,让当初拒绝过戈文的上海几家大型出版社,那些找上门想要谋求戈文这本小说出版的杂牌出版社一个个都顿足捶胸,后悔的无可附加。

    出版界更是哗然一片,这样的销售成绩就连那些翻译的国外作品的销量都比不上,简直就可以说是奇迹!

    而原本就已经沸腾和轰动的公众也因为这个消息而再次炙热起来。

    无数的专家开始研究这股风潮,无数的文学新人甚至老作者都将戈文视作自己的偶像和奋斗目标,无数的读者喋喋不休的述说着钢七连的故事,引用着小说中的各类台词短语……

    而更为火上浇油的则是一则发表在上的报道——

    在六月八日的上刊登了一条新闻,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自费购买了五千册,赠送给正在中越边境浴血奋战的将士们。

    这个新闻一出来,就让无数人目瞪口呆。

    当初一书出版时,胡耀邦同志就曾经自掏腰包购买过一批赠送给老山前线的将士们。当初人们就觉得这样的事情简直就是千古奇闻,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

    没想到仅仅间隔了一年的时间。胡耀邦总书记竟然再次做出了这样亲军的举动,再次掏自己的腰包,这样的规格比起来绝对更胜一筹,也绝对不可能在复制了。

    你想五千册书籍要多少钱啊?就算胡耀邦同志积攒的工资再多。能经得起这样两次三番的自费吗?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后无来者!

    而被这些新闻报道刺激,一众心中本来就蠢蠢欲动的艺术家们就终于再也坐不下去了。

    话说这个时期的中国因为十年动乱的结束、国家政策的改变,文化界、艺术界处于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之中。一个个老艺术家再次焕发了创作生命的第二春,而新晋入行的新人更是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和干劲,有艺术魅力的作品在这个时代里层出不群。一件胜过一件。

    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节节上冒暂且不说,单单就说电影界就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作品,、、、、、、……

    在1983年的1月的上一经问世就轰动全国,中央级各省市报纸都争相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整个中国刮起了一股“花环”旋风。全国有50多家报刊转载了,而更是在随后的全国中篇小说评奖中得票遥遥领先,高居榜首。与此同时还有众多的剧团改编上演,话剧、歌剧、舞剧、广播剧、吕剧、评剧……纷纷跃上了各地的文艺舞台,屡见不鲜。然后就是谢晋在众多的竞争者中突围而出。拿到了电影改编权,目前该剧正在紧张的拍摄过程中。

    是中篇小说,篇幅内容和情节自然少很多,改编好改编,转载也好转载,可是却是二十五万字的长篇,情况自然又不相同。

    当初在连载的时候,其他家的报刊想要转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务。没有整体的看过小说,没有确定小说是否优秀、是否触及到政治红线,任哪家的报纸编辑都不敢轻易转载。

    而等出版了。这么长的篇幅,连载的话绝对不是十天半月就可以结束的,而且这书现在已经销售出去那么多册,国内销量最多的大报之一的又已经即将连载结束。这就让很多报刊打消了转载的算盘。

    而随着的出版,那些个一直都拭目以待,终于看到了完整的小说的艺术家们则终于眼睛爆发出了灼人的亮光,他们终于确定了一件事情一个事实——

    绝对是那个级别的作品,是一部非常优秀非常杰出的作品!

    所有人都知道又一部好军事作品问世了。

    中国描写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并不少,此前唯有很特别。第一次突破了几十年来军旅文学的一条不成文的戒律,相当尖锐地触及到现实部队生活当中的内部矛盾乃至腐败,这在当时的中国军事文学创作中,堪称是一块里程碑。

    而戈文的则更为特别,它同样描写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这场爱国主义战争。更重要的是,不同于那样将小说的重心放在了揭露现实部队的内部矛盾甚至腐败上,同样描写了和平年代普通军人们的成长,这其中自然有矛盾有激烈,可是却是真实的、阳光的,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团队、关于励志的故事。

    也正是通过前期的极度描写和渲染,让许三多、高城、伍六一、史进、袁朗……这些性格各异、品性不同的战士们深深的烙在了每一个读者心目中。他们在读者们的眼中就是活生生的人,就像是自己的子弟,有名字有脾气,有血更有泪!

    而就是这样一群高喊着“不抛弃不放弃”诺言的子弟们在对越反击战的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让无数读者思考、感动甚至流泪。

    像这样的作品,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比更适合也更方便改编成各种文艺作品,最起码,他比更温和。更励志,更不容易触及某道红线。

    所以,当一出版之后,就在文艺界里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灯泡一样告诉每一个曾经或者是现在对它产生了兴趣的艺术家们——我是最优秀的。来吧,来改编我吧!

    全国各地都有剧团开始紧锣密鼓的组织和准备着马上改编的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话剧、歌剧、舞剧、广播剧、吕剧、评剧……

    然后大家就看到了报纸上刊登的军区采购的新闻,然后大家就看到胡耀邦总书记亲自购买送给前线的官兵们的消息,你让大家如何再坐得住?坐得稳?

    唯一可惜的是——

    作为长篇小说的想要改变成戏剧,真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成的工作呢!

    而这些正在或者是准备改编的剧团,基本上都没有和戈文打过招呼,他们都是径自上马。

    不得不说在这个时代,中国的版权概念还很淡漠,专利、版权什么的都还是浮云。都是为人民提供精神食粮,那还分什么你的我的。

    或许唯一规矩一点的,就算是电视界和电影界了。

    但就算是各大电影厂也开始风云始动,开始暗战开来,戈文的家中各大电影厂的领导或是编剧,已围成了一大圈。

    一场电影厂之间为了争夺一部作品的“拉锯战”正是开始。

    六月八日的下午,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徐桑楚厂长亲自带着两名编导来戈文的家中串门,目的就是想要的电影版改编权。当他从戈文的口中了解到谢晋曾经为了的插曲登门拜访过时,当即大笑着对戈文说——

    看来戈文你和上影很有缘分嘛!

    徐桑楚厂长借着谢晋的名声对戈文大打感情牌,可惜戈文却并不糊涂。

    自己的小说能够改编成电影确实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但如果电影没有被拍好的话,岂不是砸了的名声?!

    所以戈文径直就向徐桑楚打听如果自己将改编权交给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话,那导演有没有可能是谢晋?在他的意识里这,个时代的导演能够让他看得上眼的也就是谢晋等寥寥数个导演而已。

    一声询问得到的却是徐桑楚厂长的另一番介绍。我们上海电影制片厂除了谢晋之外还有很多优秀的导演,比如导演了的黄祖模,比如导演了的吴贻弓……

    戈文摇了摇头。

    这两部电影他都看过,不是前世,是穿越后在复旦大学的电影院中看过的。是“文革”后首部国产爱情片、风光片。是生活片,反应的只是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气息。虽然这两部电影在国内获得了不少的奖项。赢得了不少的赞誉,在拍摄结构上是独具创新,但是自己的可是军事剧啊?那种搞笑、温馨、励志和热血,他们行吗?

    “徐厂长,我考虑一下再给你答复吧。”戈文没有将改编权轻易的撒手。

    第二天也就是六月九日的上午,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同为中国三大电影基地之一的峨眉电影制片厂也来了一个副厂长想要谋求的改编权。

    虽然来人的职务并不低,可是这个副厂长同样无法给戈文想要的答案。于是戈文再次回绝了这个副厂长的请求。

    同样在这天的晚上,总部在北京的八一电影制片厂也派来了专人要的改编权。

    本来八一电影制片厂作为国内专门拍摄军事题材影视片为主的综合性电影制片厂是最有可能将拍摄好的。

    始建于1952年8月1日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在这三十多年中拍摄各类军事题材电影作品近百部,可是不管是从五六十年代拍摄的、、、、、还是七八十年代的、等,都是那种光伟正式的电影,演员的表演痕迹太重、导演的逻辑安排不合理、许多戏太过都是一些通病,这些对于这样前期幽默后期热血的小说无疑都是不利的因素。

    所以戈文同样没有直接将手中的改编权让出去。

    送走了得意而来失意而归的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人,戈文的心中不由的有些苦笑起来——

    今天来的可都是中国最大的电影制片厂啊,竟然都被自己给拒绝了。难道是自己太挑剔了吗?

    可是这可是自己生平的第一次触摸电影屏幕的机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