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八卦战国在线阅读 - 第三百四十六节 大长篇之齐桓公

第三百四十六节 大长篇之齐桓公

    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子曰:这话其实是庄子说的……

    世上最可悲的事情,大抵如此,但是有些时候,情况又未必如此。

    对于春秋而言,齐桓公是春秋史上第一位霸主,也是这个时代的开篇,所以我们必须作一个大长篇进行回顾。

    第一个问题,齐桓公之前,我们详细了解到了郑国之郑庄公的生平,郑庄公也被誉为春秋小霸。

    这两位曾经都无比辉煌,巧合的是在位同样也都是43年,而我们在提及春秋几位霸主之时往往都从齐桓公开始而有意忽略郑庄公,原因究竟在哪里?

    其实吧,还是在于郑庄公与齐桓公的霸业之路风格完全不同。

    后世在推行忠孝理念之时将两人进行了严格区分,齐桓公因为『尊王攘夷』而被无限推崇,郑庄公却因为『周郑交质』甚至繻葛之战击败天子而被后世指责。

    道理很简单:治国舆论的需要……

    论功绩,郑庄公并不输齐桓公太多,无论是远交近攻处理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还是周郑交质时期以诸侯国的身份对周天子的强势,郑庄公所处的时代是郑国最为鼎盛的时代,郑国也是同期当仁不让的翘楚。

    但是也正是因为方式和手段的问题,郑庄公后来被贴上『以下犯上』的标签,他这样的称霸行为历来褒贬不一,尤其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相当不讨好,所以后来的舆论对其评价并不友好。

    郑庄公赢得了属于他的时代,成就了他个人的霸业,但是却是以一种离经叛道不被后世推崇的方式所完成,以至于他前期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忍也被认为不近人情。

    对比起来,『尊王攘夷、匡扶天下』的齐桓公口碑就要好了很多,行事风格的不同造就了他们完全不同的历史地位,虽然他们在位之时江湖地位差不太多。

    第二个问题,所谓的『尊王攘夷、匡扶天下』我们该如何去理解。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孔子的意思是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路诸侯国,通过盟会而不是武力的形式,大大减少了战争,这便是齐桓公的仁德所在,当然,管仲也功不可没。

    通过郑庄公和齐桓公的称霸特点我们能够看到,春秋初期中原的政治形势还比较温和,即便随着东迁周天子已经走下神坛,但是诸侯国之间的吞并尚不算激烈。

    临近的大国吞并小国完成自身的扩张已然成为常态,但是大国与大国之间的外交关系颇具讲究。

    譬如郑庄公、譬如齐桓公称霸的理想更多只是证明自己的存在感要比别人更强,一统中原的念头那是断然没有。

    因为管仲的存在,齐桓公更是走向了一条与郑庄公截然不同的称霸道路,那便是更多以盟会的形式召集各路诸侯,确保中原能够尽可能的和平共发展。

    我们回顾齐桓公的政治生涯,从即位之初管仲改革起齐国便走向了一条富国强兵之路,这也为接下来齐桓公的和平崛起打下基础。

    从公元前681年的北杏会盟,到从公元前656年的召陵之盟,再到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会盟,几十年间齐桓公组织了多次盟会,其中葵丘会盟是齐桓公历来组织盟会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甚至是天子襄王也派了代表参加,此次盟会标志这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达到顶峰,『尊王攘夷』这一概念也正式确立。

    可以这样说,在齐桓公的领导之下,在管仲的运筹帷幄之下,齐国成为各诸侯国之中毫无争议的领军人,天子日渐式微之时大家逐渐又找到了新的和平发展模式,天子地位再次得到认可,虽然更多只是象征意义上的……

    接下来便是第四个问题了,我们说齐桓公通过盟会的形式既确立了自己中原霸主的地位,又提出了尊王攘夷这样的新秩序,因此被誉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那么九合诸侯一共合了多少次。

    难道不是九次么……

    当然不是九次,要不我们为什么这么问……

    实际上,九除了作为一个计量的具体数字,更为深层次的内涵还在于其象征意义。九作为阳数的极数也就是单数最大的数,历来受到权贵甚至统治阶级的喜爱,比如夏朝之前禹打造九鼎象征天下便是最早的典范之一。

    再后来,比如帝王被称作『九五之尊』,比如天被分为九重,比如唐僧取个经都要九九八十一难等等,数字九以及九的演化有了更多的寓意,所以我们要说的是所谓的九合诸侯,实际上九是一个虚数,表示的是很多的意思。

    从北杏会盟到葵丘会盟,再到葵丘会盟之后,齐桓公前前后后共计组织了十余次诸侯盟会,甚至是直到齐桓公去世前一年的公元前644年戎人威胁到天子的安全,齐桓公还组织了鲁、宋、陈、卫、郑、许、邢、曹等诸侯发兵救周。

    我们看到,诸侯盟会从齐桓公即位之初到其去世一直贯穿始终,齐桓公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树立了春秋以来中原霸主的模板而供后来人效仿。

    第五个问题是我们又该究竟如何看待和评价齐桓公。

    从时代的角度而言,齐桓公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在旧的秩序逐渐缺失之时建立新的秩序,同时又合乎周礼与王道,这对维护春秋时代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从用人的角度而言,齐桓公绝对是一绝。

    哪怕管仲身为敌囚并有一箭之仇,哪怕鲍叔牙以及齐国五杰等大多出身普通,但是齐桓公却大胆启用,尤其是齐桓公对管仲的绝对信任和放权,这一点更是难能可贵。

    大中华的历史上,君臣之间能够保持如此亲密而奇妙关系的,齐桓公与管仲是第一家,我们甚至很难找出第二家,管仲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同时齐桓公也成就了管仲千古第一相的地位。

    不过从做人的角度来看,齐桓公又表现出极其矛盾的一面,以他的表现来看,我们似乎很难把他与印象当中杰出的政治家划分到一起。

    因为公孙无知作乱杀死齐襄公,因为公子纠的夺权失败,当初不被人看好的公子小白意外成为后来的齐桓公。

    而在此之前公子小白最为出彩的事情竟然是管仲放箭之时的装死……

    再到后来,齐国的强大好像更多也是因为管仲自上而下的改革,齐桓公在这个过程中屡次心急甚至差点坏事,也都是因为管仲妙手回春才成为了一段段佳话。

    总之的是,齐桓公好色,齐桓公贪玩,齐桓公还沉不住气……

    没办法,这便是齐桓公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莫名其妙的成为了春秋第一霸主……

    很莫名其妙么?

    其实一点也不莫名其妙,我们只需要看到一点,无论齐桓公在生活作风上如何放纵,但是在治国用人上对管仲等人始终深信不疑。

    即便齐桓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对于国家大事却极少武断,人才的合理使用成为了最为关键的因素。

    当然,齐桓公也不是没有武断过,比如初期对鲁国的连续失利算是交了学费,但同时也使得管仲的称霸策略能够更加行之有效。

    倒是齐桓公的晚年对于易牙、竖刁等人的过度宠信成为其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也使得一代霸主最终只能在屈辱中去世。

    他的缺点因为管仲而被掩盖,但同时也因为管仲的先一步去世而被无限放大。

    齐桓公为理想而来,成就了一段传奇霸业;

    齐桓公却落寞而去,霸主形象最终崩塌;

    对于齐桓公,哀莫大于人死,心却未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