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定策略
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 苏杭地区自唐朝开始就是繁华富庶之地,人口稠密,商业达,是朝廷赋税的重要来源地之一。 然而,方腊起义对江浙地区的经济冲击很大,杭州作为江浙重镇,当其冲。 魏文秋走马上任杭州知府之后,如何快的恢复当地的经济展,从而向朝廷缴纳更多的赋税,成了摆在他书房条案上的头等大事。 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柔和的政策和措施,在重视农桑的同时,大兴商业,充分挥杭州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调动百姓们的生产积极性,鼓励人口流动,经济形势日益好转。 就在百姓们逐渐忘却方腊起义带来的战争创伤的时候,杭州城出现了大规模的兵马调动,这让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惶恐不安,一时间慌乱情绪蔓延,流言纷飞。 赵桓本来不想暴露自己的行踪,但为了稳定局势,迫不得已只能让魏文秋出榜安民,说是太子殿下莅临杭州城,兵马调动乃是例行公事,百姓的恐慌情绪这才稍稍有所缓解。 “到底是江浙之地,骨子里透着一股柔弱,不似北方民风彪悍,一看到兵马调动就人心动乱了。” 赵桓亲眼目睹了杭州百姓从安定到恐慌,再由恐慌到安定的整个过程,不由得出慨叹。 魏文秋听了,苦笑道:“自方腊叛乱之后,江浙之地,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百姓怕动刀戈,朝廷财政也经不起战乱的折腾了。” 赵桓说道:“在下江南的路上,子羽提出以安为主,以剿为辅定乱策略,主张招安那帮明教逆贼,魏大人有什么看法?” 魏文秋在太子赵桓南下之前,就收到了梵羽的来信,信中透露了他主张招安的想法,魏文秋对此大为赞赏,毕竟江浙的动乱刚平定,经济恢复稍有起色,实在是经不起战争的摧残了。 “下官来杭州之后,曾派人做过详细的调查,结果现,叛贼多为衣食没有着落的百姓,百姓流离失所,成为流民,流民被妖人蛊惑,遂成为叛贼。叛贼并非真心背叛朝廷,实则是愚昧无知,为了裹饱肚子,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而已。” “叛乱起后,江南百姓死伤无数,大面积土地荒废,商业凋零。如今正值春季耕作时节,倘若再动刀戈,怕是会有更多百姓流离失所,引起民变,从而给朝廷赋税增加负担。下官也以为,不若朝廷给那些叛贼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给予他们土地,征收赋税,从而一举两得。梵先生所献之策,乃是利国利民之法,下官完全赞同。” 魏文秋把早就想好的应答之策说了出来,贼方腊已死,余孽不足为患,与其大动干戈的剿灭,不如招安,然后分而治之,这样才能永绝后患。 赵桓从魏文秋的话中听出了两个关键点。 第一,明教逆贼不是真心背叛朝廷,乃是形势所迫,尚可以招抚教化。 第二,江南之地饱经战乱,已经经不起刀戈折腾了,这点从杭州城军队例行调动,百姓们人心惶惶即可看得出。 弄清楚了这两点之后,赵桓心中无比郁闷。 早在东平府的时候,梵羽就向他献策以招为主,剿为辅。 只是,心高气傲的他压根就没想过招安,朝廷大军连贼方腊都灭了,更何况这些余孽?必须要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其镇压,如此才能树立朝廷的权威。 然而,来到杭州之后,赵桓觉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江南之地,无论是将士还是百姓,都极为厌战恐战,安定繁荣才是大势所趋,如果自己强行征调大军镇压明教余孽,引起民愤事万一吃了败仗,自己这个东宫太子脸上就没光了,徒增笑料。 “按理说江南富庶之地,怎么会有那么多流民呢?” 赵桓很是不解,他生于帝王之家,对于民间疾苦,知之甚少。 魏文秋愕然,没想到赵桓的思维那么跳脱,居然从剿匪跳到了这个问题上,只不过这事还要从徽宗皇帝大兴花石纲说起 徽宗皇帝酷爱花石,蔡京等权臣便投其所好,起初只取江浙花石进呈,后来规模越来越大,派人在江浙等地专门索求奇花异石等物,运往东京。 江浙距离东京路途遥远,花石船队所过之处,当地的百姓要供应钱谷和民役,有的地方甚至为了让船队通过,拆毁桥梁,凿坏城郭,沿途百姓苦不堪言。
相传,徽宗皇帝曾得太湖石,高四丈,载以巨舰,役夫数千人,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朝廷准备的船只不能应付,就将几千艘运送粮食的船只强行充用,甚至无条件的征调商船,造成极大危害。 许多投机的官员借花石纲为由头,乘机敲诈勒索,大横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江浙等地区的百姓造成极大的灾难,这也成为激起方腊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下官来杭州尚不满一年,对于此中关节也有诸多不解。” 魏文秋暗自抹了把汗,花石纲的事情借他十个脑袋,他也不敢吐露半个字,因而只能敷衍过去。 赵桓知道魏文秋没有说实话,不过他早就习惯了官员们的阳奉阴违。 放眼整个大宋,恐怕也只有梵羽能对自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别人把自己当做高高在上的太子殿下,而只有他把自己视为朋友知己。 “如果子羽平安归来一切都好说,如果这些逆贼敢动他一根手指头,本王定杀得他们鸡犬不留!”赵桓恶狠狠地说道。 魏文秋心中一惊,对梵羽越的钦佩了。 赵桓来到杭州之后,为了营救梵羽的事情,已经大动肝火好几次了,这从侧面可以看出,他极得赵桓的信任。 而梵羽入定王府才半年光景,如此短的时间就能成为定王的心腹,没有绝对的实力根本没法办到。 赵桓说完,又问道:“杨戬那个死太监哪儿去了?” 魏文秋小心翼翼的回答道:“杨大人说,杭州城几个陈年好友一起聚聚,这两日恐怕都不会在府衙。” 赵桓冷笑道:“这个死太监,倒是会享清福” 话音落地,风尘仆仆的杨震进了府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