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三国凨在线阅读 - 第二章 三国文人简介

第二章 三国文人简介

    曹cao(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参与镇压黄巾起义,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诱降青州黄巾军,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以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今湖北武昌西)。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其为武帝。在位崇尚刑名,抑制豪强,并能破除世族门第观念,“用人唯才”,罗致中下层人物。为解决军需,于北方实行屯田,兴修水利,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精研兵法,曾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步出夏门行》诸篇,以乐府旧题,抒发个人政治怀抱,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社会苦难也有所反映。散文亦清峻质朴。遗著《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cao集》。

    曹丕(187--226)即魏文帝。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公元220年至226年在位。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曹cao次子。**,袭位为魏王,行九品中正制。不久代汉称帝,都洛阳,国号魏。爱好文学,多与同时文人交往。其诗多反映贵族生活和感情,形式上则颇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也较细致;《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所著《典论论文》,是我国较早的文学批评著作。有《魏文帝集》。

    曹植(192--232)三国魏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曹cao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早年以才学为曹cao所喜,一度将立为太子。后曹丕、曹相继为帝,遭受猜忌,郁郁而死。诗歌以五言为主,词采华茂。前期多描写贵族游乐生活和应酬赠答之作,也有反映汉末军阀割据混战所造成的社会****之作;后期诸诗,则表现其受压抑的遭遇和苦闷心情。也善辞赋,《洛神赋》尤为著名。原有集,已散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曹(205--239)即魏明帝。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曹丕之子。能诗文,与曹cao、曹丕并称魏之“三祖”,文学成就不及cao、丕。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馀首。

    吴质(177--230)三国魏文学家。字季重,济阴(郡治今山东定陶西北)人。建安中为朝歌长,迁元城令,以文学受知于曹丕。入魏,官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入为侍中,封列侯。作品存世者不多,有书笺三首,收于《文选》;诗一首,见《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注。

    缪袭(186--245)三国魏文学家。字熙伯,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官至尚书光禄勋。与仲长统友善,多撰述。其《魏鼓吹曲》十二首,大都为歌颂曹cao功业之作。原有集,已失传。

    应璩(190--252)三国魏文学家。字休琏,汝南(郡治今河南汝南东南)人。应(德琏)之弟。官至侍中。博学工文,善为书奏。其诗语言通俗,今存《百一诗》等数篇,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应休琏集》。

    何晏(?-249)三国魏玄学家。字平叔。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何进之孙,曾随母为曹cao收养。少以才秀知名,娶魏公主。累官尚书,典选举。“美姿仪,面至白”,人称“傅粉何郎”。后因附曹爽,为司马懿所杀。其“好老庄言”,和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日事清谈,成为一时风气。曾称“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主张“君主无为,大臣专政”,其实欲为曹爽一派门阀士族争夺政权寻找理论根据。能诗赋。《景福殿赋》描写宫殿建筑,旨在颂扬魏明帝曹。所著有《道德论》、《无名论》、《无为论》、《论语集解》等。

    阮籍(210--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阮之子。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性孤傲,蔑视礼教,尝以“白眼”看待“礼俗之士”。后因与当权的司马氏集团不合,日醉于酒,变为“口不臧否人物”,以便在复杂的********中保全自己。哲学上以为“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达庄论》);又谓:“道者,法自然而为化,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通老论》)。主张“在上而不凌乎下,处卑而不犯乎贵”。其诗长于五言,《咏怀》八十馀首,嗟生忧时,苦闷彷徨,对当时黑暗现实多所讥刺,而辞语隐约。又工文。《大人先生传》、《达庄论》俱有名于世。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阮步兵集》。

    嵇康(224--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南)人。与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因声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遭锺会构陷,为司马昭所杀。在哲学上,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对礼教表示憎恶。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鲁迅语》,《与山世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皆其代表作。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幽愤诗》较有名。所撰《声无哀乐论》,认为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断言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善鼓琴,以弹奏《广陵散》著名,并曾作《琴赋》,对古琴奏法及表现力,作了细致生动的描写。有《嵇中散集》。

    山涛(205--283)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字世源。喜爱老庄学说,为“竹林七贤”之一。与司马懿有亲戚关系,见懿与曹爽争权,隐居不问世事。司马师执魏政,始出仕。入晋,任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右仆射等职。选用人才,都亲作评论,当时号为“山公启事”。本与嵇康交游,既为官,乃欲引康出任尚书吏部郎,康遂致书绝交。原有集,已佚,今有辑本。

    向秀(约227--272)魏晋之际哲学家、文学家。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为《庄子》作注,“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名教”与“自然”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逍遥”,但“君臣上下”亦皆出于“天理自然”,故不能因要求“逍遥”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三国主要战役

    190讨伐董卓出师有名且兵多势众,但最终还是落得让后世耻笑的结局。

    200官渡之战袁绍的优柔寡断葬送了自己,也成就了曹cao的一番事业。

    208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经典,是后人品味三国文化最为津津乐道之处。

    211刘备取蜀站稳脚跟的刘备朝着隆中三分天下的目标迈出坚实的一步。

    217攻取汉中汉中是进兵巴蜀必经之地,是关系益州存亡的要地。

    219荆州混战荆州要地势必还要有一场恶战,结果以东吴全面获胜告终。

    221夷陵之战刘备的冲动使得刚刚渐入佳境的蜀汉元气大伤。

    225南中平叛七擒七纵充分展现了诸葛亮政治与军事相结合的战争艺术。

    228孔明北伐诸多因素注定北伐的失败。这之后蜀国也走上灭亡的道路。

    263魏灭蜀汉虽有大将军姜维的拼死抵抗,但最终也无法挽救蜀的灭亡。

    280晋灭东吴腐败的吴政权已无法进行有效的抵抗,百年三国终归一统。

    三国--一个应当诅咒的时代

    文艺作品中的三国,似乎是一个英雄辈出,壮怀激烈的时代。然而《三国食货志》用无可辩驳的史料,让人们看到,真实的三国,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人民境遇特别悲惨,社会大倒退的黑暗时期。原因是中枢腐败,社会贫富悬殊,妖人借机蛊惑人心,起兵作乱,军阀趁势割据,野心家争当皇帝,打来打去,百姓大遭其殃。这里仅将自己在编读中的感受随记於此。

    (一)看到了一个露骨吃人的时期

    汉桓帝永寿三年(157),中国有1067万多户,5648万多人;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三国复归一统,经过一百二十三年,中国人口不仅没孳长,而且减少了约4000万,只有1616万多人了。而此时蜀汉降魏已十六年,魏吴之间也未曾大战,人口尚有所恢复;三国鼎立相峙时期的人口,还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人到哪里去了?

    一是各路诸侯混战不休,相互吞并,最后形成魏蜀吴三家鼎足而立,仍是甲兵相向,无有宁日。盖强者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弱者宁为鸡口,不为牛后,都非通过武力解决不可。袁曹官渡之战,曹cao一方斩首七万馀级。杀人三千,自伤八百,那时是大刀长矛,常需短兵相接,曹军伤亡,亦可想见。至于赤壁之战,曹军损折,更是数以万计。不过如仅沙场杀戮,即使相互统统杀光,也不过减少一百多万,老百姓倒可得以安宁。被杀掉的,更多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

    在《三国食货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董卓派遣军队到老百姓正在赶会的阳城,把聚集在那里的男子的统统砍头,驾着死者的车子和牛,将抢劫来妇女财物装载上车,把砍下的头颅也挂在车辕上,喊着万岁的口号驱车回到洛阳,说是讨贼获得的战利品,然后把这些头颅烧掉,抢来的妇女被分配给这些士兵为婢妾。反对董卓的曹cao,也不少杀老百姓,曾经在泗水坑杀男女数万口,尸体把河道都堵塞了。他进攻徐州被陶谦的军队阻挡,前进不得,便南向攻占了几个县,把那里的居民都杀了,作到鸡犬不留。仅仅是杀,人口还减少不了那么多。更多的人是饿死和病死了。饿急了,人吃人,而且不是一次两次。一起两起。按照《三国志》中董卓传的记载:本来人口密集的关中地区,董卓造乱之始还有数十万户人家,后来由于战乱,还加上祷灾害,没有粮食可吃,人吃人,仅仅两年,就吃的不剩多少了。吃人的强盗将人当作牲口一样,用绳子穿过手心牵走。这种吃人行为大概已司空见惯,无人谴责,曹cao手下有员将官王忠,在关中当亭长时就吃过人,曹cao的儿子曹丕知道王忠的老底,在和王忠同行时,竟叫随从的小丑将荒坟中取来的死人头骨系在王忠的马鞍上取乐。曹丕读过不少书,诗文都写的好,后来当了魏国的君主,他对吃人尚且不当一回事。其他可想而知。

    饥荒和战争,使得病的机会增加,而且常大面积地传播,曹cao赤壁之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士兵中很多人得了疫病;公元217年即建安二十二年北方有过一次疫病大流行,死人无数;那些生活条件还算好的中上层人物,年纪轻轻就因病去世的也不少。结果是「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丧乱之弊,计其户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当时中国的心脏地区,十成居民,剩下不到一成了。中原是逐鹿之地,南方和西南、东北地区好一些,但本来人少,剩下的为数也不多了。东吴的领域包括从长江中下游到珠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归于一统时,才有230万人。

    正的三国历史!!!!

    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古典名著,无疑首推《三国演义》。它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很早以前就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很多人都知道《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三分虚”,认为看过《三国演义》后,对三国历史就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其实,别小看了这“三分虚”,如果这“三分虚”照实写,整个《三国演义》就会大变味儿。

    关羽

    桃园三结义《三国志》上没有关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义的记载,只是说他们恩若兄弟;

    青龙偃月刀关羽的兵刃是长矛,其实吕布的兵刃也是长矛,张飞的兵刃并非丈八蛇矛,而是一般的矛;

    三英战吕布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人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温酒斩华雄此乃江东猛虎孙坚所为;

    徐州诛车胄此乃刘备所为;

    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cao所为;

    土山约三事关羽是战败被擒,并非有“土山约三事”如此堂皇之事;

    过五关,斩六将关羽离开曹cao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古城斩蔡阳此亦乃刘备所为;

    华容放曹在华容道拦截曹cao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cao跑掉了;

    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并未发生战斗;

    单刀赴会本末倒置,实乃鲁肃单刀会关羽,“单刀”乃军士之佩刀;

    水淹七军此乃天灾人祸,非人谋;

    刮骨疗伤此时华佗已经死了两年,因此并非华佗所为,似乎只是一般的军医所为;

    麦城凛然拒降孙权使人劝降,关羽诈降,在城头虚插旌旗,从别门撤退,被吕蒙算到,半路截杀之;

    关公与女色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与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公。公疑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如此看来,关圣大帝也有七情六欲;

    关公月下斩貂蝉关于貂蝉,正史上没有记载。《三国演义》在吕布死了以后,也未对貂蝉作交代。关公月下斩貂蝉,大多史学家认为是虚构。如果是真事,关羽也太不配做男人了。

    关羽的儿子关平是关羽的亲生长子;关兴是文官,年轻的时候就死了;关索乃虚构人物;关羽还有一女,相传叫银屏,嫁与李恢之子。顺便说一下张苞,他还为成年就夭折了;

    赤兔马和周仓赤兔马确为吕布所骑,但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周仓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而且也有很多和《三国演义》记载不相符的野史,似乎是个虚构的人物;

    至于,追命吕蒙,玉泉显圣等,不用说也知道是子虚乌有,不多说。综观《三国演义》关羽之壮举,也就斩颜良是史实,其他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

    诸葛亮

    用兵如神历史上的诸葛亮善于内政治理,用兵并非其所长,可通过下面事实说明;

    火烧博望坡此乃刘备所为,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

    草船借箭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

    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cao之天灾,非人为;

    赤壁之战只有智激孙权是史实,其它诸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会、苦rou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三气周瑜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七擒孟获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但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只是在裴松之引注《汉晋春秋》时说了一句“七擒七纵”,但具体过程没有记载。孟获后在蜀国任御史中丞,是文官;

    六出祁山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空城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后出师表》乃后人伪托,并非诸葛亮所作;

    木牛流马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但并非诸葛亮遗计,而是司马懿心虚;

    综观《三国演义》诸葛亮之事迹,仅三顾茅庐是史实,其他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其它

    关于年龄几个主要人物的年龄,从大到小的排列是,曹cao→吕布→赵云→关羽→刘备→张飞→鲁肃→周瑜→诸葛亮→孙权→陆逊。孙尚香考证了一些资料,赵云至少比刘备大二岁,赤壁之战那一年,赵云已经五十上下了;张昭比孙坚小一岁;关羽比刘备还要大一岁。

    蒋干中计历史上的蒋干没有说服周瑜,就回来了,称赞周瑜雅量高致,并没有中计,而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几年以前;

    七十二疑冢曹cao葬在高陵,没有七十二疑冢这一说;

    鞭打督邮此乃刘备所为,非张飞;

    猛张飞张飞是世家子弟,不但擅长书画,而且喜欢结交文士,也是文武双全的帅才;

    关于身材刘备172CM,张飞184CM,关羽203CM,曹cao161CM,张松110CM,诸葛亮184CM;

    气量狭小的周瑜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张松献地图刘备入蜀后,拉拢法正与张松,并询问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西蜀地形图》;

    关于马腾马腾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马,不但没有参加讨董联盟,而且还帮助董卓镇守长安。至于马腾之死,并非马腾谋诛曹cao被杀,马超起兵报仇,而是马超起兵反曹,所以马腾被杀;

    关于刘琮献出荆州后,被曹cao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杀。后曹cao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迁为谏议大夫;

    徐庶进曹营曹cao南征,刘备和诸葛亮、徐庶等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于是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

    彝陵之战刘备仅带了四万多人,而孙权给了陆逊五万人。陆逊之所以能够取胜,不仅仅靠的是优良的战术。

    从严肃的战略角度看三国

    在三国分争的时期,有两个地方可以值得仔细研究,主要是荆州和汉中。诸葛亮出祁山暗合高祖刘邦的出师路线,从政治上证明自己是正统。这点的规划从隆中对可以看出,当我们分析刘邦出师的路线时,其重点就是得到关中平原,以威镇山东诸国,好处从秦和高祖统一中国就可以看出。然而在九江让彭越牵制项羽是其中的妙棋。其意暗合秦得蜀而牵制楚方城汉水一线的思路。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很忌讳两线作战,这样无论是实兵还是虚兵,都很容易让敌人在判断主攻方向上调动敌人的兵力,使强大的敌人由精兵变疲兵,在古代军事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的调动敌人,打击敌人的士气和体力是战争胜利的关键条件。如元千里迂回,利用骑兵的机动性来调动金的潼关守兵,从而击溃金主力。作为军事论衡家的诸葛亮在未出隆中的时候就料想战略的发展,就是要从两点或者多点来合击魏,从而让魏在兵力的分配上出现差错,可以让蜀在战役的局部上赢得主动。所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首先考虑政治因素,就是刘氏的正统,其次从军事上从两个或者多个方面进攻魏,从而在战略上达到主动。而观后期的诸葛亮的做法就是按他的原意做的。而主要的两个军事进攻点就是荆州和汉中。在这两点的兵力分布上,是贯彻了诸葛亮的虚实之道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荆州基本是虚兵,他主要是起牵制魏兵的主力的作用。为什么?因为旁边还有一个吴国。而关羽作为一个将领没有领会诸葛亮的意思,他贪图一时的胜利而忘记自己仅是灭魏的配角。把自己当主角,结果让强大的魏和阴险的吴同时给剿灭了。其实诸葛亮在得到蜀地后对未来的发展是有规划的,他首先要稳定蜀地,其次和孙权结盟,让吴从东翼,而蜀汉从汉中和祁山还有荆州这西翼中翼两方面来进攻魏,达到最完美的多点突破,让魏在防守上兵力和将领调配困难,起到可以让魏由强大的拳头变成手指,从而各个击破。但后来由于关羽的失败,导致战略的被动,失去了荆州的蜀汉就失去了中翼,就象失去了战略的中心,不能协调西中东三点作战。而且在后来由于协调的失败,让东翼的吴没有起到响应的作用,很快被魏击败,反而让本来松散的指头在长安祁山出凝成拳头。让诸葛亮在那里受挫。这些是军事上说。从政治上说,刘备一定要称帝,为什么?首先,在政治上,皇帝的主动性更强,更有号召力,其实曹cao深知此点,他击败袁绍在政治上就是有主动权。其次,中原的百姓在屯田等政策下,已经安定了,可是渐渐遗忘刘汉,如果刘备不称帝,政治上就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政治上没有目标就没有号召立,那仅仅是一个军阀,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政治集团,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所以刘备一定要称帝。为什么诸葛亮北伐是以攻带守。从政治上,刘备是汉的正统,应该讨伐不是的魏,如果不讨伐,就让天下人遗忘了自己是汉人。重点是军事上,前文说,诸葛亮的中翼和东翼已经丧失,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性。但是更严重的是无论从经济上,从地理上看,蜀在丧失一个大州后,就完完全全是极被动的,可以说灭亡在眼前。因为大败后给国家带来的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而是整个国家的士气上失败。蜀汉在和吴的战争失败后,国家处于非常危险的情况。而这个时候,内乱和外敌同时来,那作为政治家的诸葛亮首先做的就是和可能成为朋友的人结盟,先稳定外局,在慢慢收拾内乱,然而蜀汉就是这样做的和吴联盟平定了云南之乱,使国家安定了。但这些并不够,中国的形式是中原已经安定,百姓开始忘记汉朝了。所以从政治上一定要北伐,而从军事上,诸葛亮的北伐是转移国内矛盾的方法,而且可以培养军事的骨干,将领都是打出来的,不是看兵书看出来的。而且如果诸葛亮不北伐,魏也会利用蜀汉的疲惫来伐蜀。好以上说的是诸葛亮在政治和军事上从入主益州后的做法和战略规划。

    好再说荆州对吴的意义。在中国的古代,大军团的运动如果没有水运可以说难以想象的。先说一个小例子,诸葛亮为什么屡次出祁山陈仓?那里有一条成倒几字的运河,利于粮食和军械的运输。而从子午谷,那里是山中小路,粮食和军需基本没有办法保证大军团运输。作为中国中部的运输线,西部的汉水和长江的交汇保证了汉中和荆州的运输通畅,而长江的上游就是嘉陵江,闽江保证了蜀汉和荆州的通畅,但是由于三峡太险,所以难以成为补给线,而后来的陆逊在追击刘备到那里就停止了,重要一点就是补给的困难。蜀方看来没有意识到长江军事动脉的重要性,是因为蜀汉的重要敌人不是吴,而是魏,对魏的战争从中翼向北是宛洛,基本上平原。从西翼是陇右和长安,基本上高原,所以蜀汉的水军少,而且换个角度看,如果蜀汉大力发展水军,那吴会如何想,吴会说你是伐魏还是伐我?

    说说为什么南人不能战胜北人?

    其实南人在战略上是比较被动的,中国的地理是西高,东低,北方平原和高原多,而南方的水多,河网纵横。但仔细看,把中国分为三个部分,以关中和蜀为西翼,以山西,宛洛,荆州为中翼,以幽州,冀州和江东为东翼。中国的历史就是开始从被西翼所统治的,而一般是先占领西翼,再图中翼,对东翼起压迫之势。秦,西汉,隋唐,元都是如此。而从中翼起兵的一般是先平定西翼,然后形成对东翼起压迫之势。如东汉,宋,金,明。而从东翼起兵,也是先占西翼,而后向南压迫,如北魏,清等等。从地理上看,东翼是海,基本是无处可退,只有屈服。所以明智的君主往往采用由西向东,自北向南的方式来统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