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在线阅读 - 第四百九十三章

第四百九十三章

    隴西本就是一個華夷雜處之處,除了漢人,還有大量的其他民族,比方說土蕃人就不少,還有一些周遭的游牧民族,像吐谷渾,被吐蕃滅了國之後,大唐本來要替他們討個公道,結果大非川之役竟然敗了。大唐沒奈何,總不能不管吧,就把吐谷渾安排在了安西四鎮附近。

    所以,如何同化這些不同種類,不同生活方式得人民,就是很考驗隴西當地官府的智慧和手腕。

    不過基本上,大唐管理異族的傳統方式,就是不管。只要不鬧事,就讓他們自己管自己。不管是什麼人,大食人也好,或是黨項人也罷,都是那一套。

    李忱當然要改了,之前提到過他的種族同化政策。而屯堡,也是擔負起這樣一個責任得基本單位。

    不說基本上這次屯堡中,除了漢民,就是很多吐蕃人,亟需教育。還有如果開拓到其他地區,負起傳遞文化得責任。

    李忱是要拓展殖民得。而為了不讓新成立得地區,與大唐越走越遠,除了經濟上得控制外,還有文化上得。屯堡未來不會出現在那些富庶得地區,只會出現在開拓得前線,也可以說是邊疆地區。

    那些新移民,可能多半都沒受過什麼教育,混得好得人,不會想要去移民。及便有,數量也少,佔大多數得還是那些普通民眾,所以教育很重要。

    認真說來,中國那麼大,比歐洲還大,說起地形也是有些地方很封閉,論起語言,那更是不少,同樣是漢民,天南地北口音就各不相同。不過,看歐洲什麼樣子,看中國什麼樣子,就知道,一個大一統得思想教育多重要。

    雖然中國不敢說全民普及,至少上層階級都是認同得。說起來,要感謝秦始皇,感謝漢武帝得儒家思想,黃老之術可沒這套理論。

    為了不讓那些遠離大唐本土千里、萬里得殖民地,離心離德,教化很重要。而屯堡、屯長,就是教化第一線,傳遞知識、文化,務必使得新移民或是當地加入大唐的土著,都對大唐有認同感。

    沒有任同感得後果,一個就是英國,這個國家也真了不起。英倫本島,蘇格蘭人幾百或許有上千年了,還在搞獨立。連隔壁得愛爾蘭他們都搞不定,更別提美國了。

    另外一個就是北周和北齊了,因為漢化,造成一個龐大得帝國,直接分裂,這也是因為文化得差異。李忱當然不會重蹈覆轍,所以,每一個屯堡任務都是艱鉅得,也好在李忱在神策軍中推廣識字,不然還真不好找人。

    第二天,神策軍繼續拔營,目標是長安,本來是暫時停止攻勢,先囤積物資,待一舉收復安西四鎮,可是如今國內局勢危及,尚婢婢繼續屯兵瓜州以西,沒有進兵得跡象,神策左軍便只能先拔營回國了。

    未來的安西四鎮收復,就交給了升任隴西節度使的張義潮了。不過,李忱還是稍微做了些佈置。

    李忱做了什麼佈置?很簡單,就是關於節度使的改革。本來,朝臣是商議,張義潮有大功,可以給予隴西節度使一職。而因為隴西歸義有功,故而稱為歸義軍,張義潮就是歸義軍節度使。

    李忱沒有針對名稱,而是針對制度上做了改變。首先,歸義軍節度使,不再具有觀察使身份,也不再兼理民政,單純就是軍事方面得長官。民政方面,李忱正式設道一職,長官為知州。

    唐代地方制度,理論上州、縣兩級制。雖然早就有道這個再上一級得行政單位,不過,道只是一個監察單位,唐初十道,玄宗時期增至十五道。並不是一個行政單位,只是設有觀察使監察地方。

    雖然到後期,道逐漸便成行政單位,可是並沒有固定下來。而李忱正是把他加入了大唐地方制度。從此大唐地方制度,變成道、州、縣三級制。

    因為如果以州為單位,感覺上小了點。很多事務都施展不開。他看過錢穆得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裡面對漢唐時代得地方政體很推崇,認為比較簡便,錢穆認為,地方兩級制比較好。

    可是李忱不這麼看。如果兩級制真的比較好,那怎麼會後面演變成三級制。唐初也是兩級制,到後來也是變成三級。道一級,雖然唐代沒有正式把他定為行政單位,但是往後也是逐步朝那方像變化。

    原因為什麼,他不知道,不過他知道,他要作的事情,兩級不夠。他要更正地方官考核辦法。

    兩級制,如果只是管收稅得政府,或許夠用了。如果對比古代和現代中國政府,就會發現,現代政府可是忙碌很多,發展地方經濟,是最大得重頭戲。不管是朝那個方向方展,現代政府得職能,與古代最大得差別就是,古代政府,基本上只要地方沒事,就是好事。

    現代政府,則是沒事找事。地方上太平無事,基本上代表了沒什麼變化。經濟不發展,建設沒增加。

    以前得政府,雖然有很多功用,什麼教化地方啦,捕盜、促進農耕、增加人口、賑災等等,可基本上最重要得,還是收稅,征發徭役,至於治下百姓過得好不好,實在不關他的事。

    他們不會去想,百姓怎麼過日子,只要沒什麼案件,沒有人口大量外流,收的上稅,征得到徭役,基本上你很難想像他們會有什麼事情好做。

    而這些事情,基本上,一些吏員就可以處理好。這就是為什麼,萬曆皇帝可以幾十年不上朝,不理事,遇缺不補,國家還照樣運轉得原因,反正有地方官管,很好。沒有,更好,地方上隨便自己來。

    反正我的稅收得上,治下太平無事,上面派發的徭役找得到人去作,其他萬事大吉。

    李忱當然不想這樣的事情發生。當官當得那麼清閒,我這皇帝給你當,我去當官就好。

    所以他要改革後世得那種模式,地方官必須絞盡腦汁,去發展地方。不再是等收稅就好。當然,李忱這麼認為,也有些偏頗,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其實也是有人會做出一些政績。

    也不是所有人都尸位素餐,也是有些地方官,會發展當地經濟,興修水利,或者興學、疏濬河道之類的。不過這畢竟是少數,李忱要做得就是,讓這種行為多數化。

    為此,他要作些改革,比方說考績法,要改革吏部打考績得方式,要改成一些比較具有指標性得,比方說任內人口增減,或者說有什麼政績,還是說改善百姓生活等等,硬指標。

    至於當官得cao守啦,,或者說德性方面,將不再列入考績。當然不是說地方官可以盡量貪污,而是一些德性上有虧,比方說不肖之類的,將不再列入考量。只要你能把事情辦法。

    這樣好像有一點本末倒置了,會要求官員德性,通常是為了讓他們把事情辦好。算是一種自我要求。如果完全不要求cao守,那不是會讓小人充斥嗎?像王安石變法那般。

    王安石得變法,也世他自己實驗過得,他當地方官力的時候,實驗過,認為有效,才會一意孤行得推行。

    結果,往往到了地方上,被地方官吏一執行,,就變了調。像青苗法,好好一向政策,卻變成官吏壓榨百姓的工具。因為朝中君子被貶斥一空,剩下的都是些阿諛奉承得小人。宋代新黨一些官吏得嘴裡,實在讓人看不下去,像呂惠卿,便是個中極品。

    可是,君子就一定是好得嗎?就拿宋代變法來說好了,司馬光是君子吧,他一上台,立刻就把一切變法給罷了,不管好得壞得,他都不考慮,完全固執得堅守祖宗成法。

    任何一各讀過歷史得都知道,宋朝到了非變法不可得地步了。不然那個樣子下去,只會越來越積重難返,沉苛難起。可是君子司馬光,他直接無視了這一切,堅持走他的君子之道。

    再舉一個,王莽。大家都知道,王莽篡了西漢,最後新朝不過十六年而亡。因為王莽胡搞瞎搞。可是王莽也是君子阿,他完全依照周禮,依照古法,也是有理想有抱負得一個好人,可是,結果呢?

    再拿東漢作例子,為什麼曹cao要下魏武三詔令,不拘品格,只看才具。就是因為要矯正東漢那種為了重視名節,做出種種嘩眾取寵得怪事。

    所以了,李忱決定一方面要提倡名節,不過那是社會上提倡,一方面要改革官吏得考評方式,官吏真正要作點事情。

    要做到這點,可能要從根子上做起,一方面改革考績法,一方面給官員再教育,這也是他給那些官員上課得原因,新科進士,固然沒有那些官吏得老練,也是有好處,比較容易接受新觀念。

    而隴西就是個試點,等到隴西實驗成功,才會考慮在大唐其他地方實行。不驟然間進行改革,一方面,李忱也沒那麼多官員可以去做。

    對於隴西,他不光是親身關注,挑選一些他的夾袋中,官聲不錯的官員,擔任刺史。很多地方得縣令,都是新科進士,他親政後第一屆錄取得進士,還有同屆一起進入學士院學習得蔭官,因為實習期滿,都被李忱派去了隴西,圖的就是這些官員,還沒有沾染太深得官場氣息。

    不立刻實施,另一方面是擔心,這樣會引發動盪,隴西好阿,百廢待興,任由他塗抹,反正不會更糟了。如果在其他地方實行,官員牴觸,輕則稅收收不上來,重得話會引起地方官員全面反彈,政務停擺。這可不是他想要得。

    隴西除了三級制度得改革,還有很多地方官制都與大唐其他地方不同。最簡單的就是專責專權,像是地方官,不再負責審案,也不再負責徵稅,反正徭役廢了,你不再審案,不再收稅,不負責徭役,你就專心就發展地方經濟就好。

    而這與兩級,或者三級得地方官制有什麼關係呢?因為,很多經濟上的發展考慮,通常要考慮全面,不光是一州一縣,更是需要從一個大方向去考慮。

    比方說興修水利,整飭道路,總不能讓各州各縣,自己修自己的吧。所以李忱嘗試性的設了一個第三級機構,至於效用如何,有待考驗,不然怎麼會叫試點呢。

    除了發展經濟得原因,更重要得原因是,他要嘗試限制地方節度使的權利。他倒不是對張義潮不放心,在那種情況下,他仍然念著大唐,沒有乾脆自行其事,還派來人質,忠心可鑒。

    他要防範的是整個節度使群體,等到他軍對練起來了,到時候隴西就是個樣板,他要收縮地方節度使的權限,就像宋朝那樣,不過他不會完全架空節度使,只是把各種權利收回來,以後節度使,單純就會是一個軍事長官而已。

    所以,他在隴西得佈置,除了收回財權和行政權、監察權,再軍事方面,都委任給了張義潮,以後朝廷會援助他就地練兵,逐步收回安西四鎮,或者,等朝廷空出手來,也會解決那裡得吐蕃人,逐步收復失土。

    當然了,既然神策左軍現成就在隴西,直接就給了不少幫助。很多鎧甲、裝備,都留在了隴西,甚至還有數千神策左軍戰士,直接就留在了隴西,他們會成為隴西新軍得骨幹,把神策左軍得cao練方法,帶到這裡。

    李忱稍微有一些擔心,不知道張義潮會怎麼想。會不會認為,這是對他的不信任,他千辛萬苦,在異域好不容易推翻吐蕃人,孜孜念念就是想要重歸大唐,結果好不容易回來,卻是這副情況,不知道會不會失望。

    不過,照李忱所想,應該不會差太多才是。畢竟失望也是有針對性得。隴西和大唐隔絕多年,消息不暢通,對大唐的情況不熟悉,應該比較不會生出不平得念頭才是。

    這是李忱出發往校場前,一路上都在想的事情。而到了校場後,第一個念頭則是,或許該推廣火槍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