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在线阅读 - 第四百七十七章 税收

第四百七十七章 税收

    李忱,也不是完全蔑视文景之治,毕竟那个时候汉代确实需要休息,两代皇帝,也做了很多事情。

    只是,李忱对那种仓库里堆满粮食,堆到都烂掉了,财库内得铜钱,堆积到用来串铜钱得绳子都腐朽,很不以为然。虽然没有这些积累,汉武帝也无法做出巨大功业。

    可是,唐玄宗,登基以后也没什么积累,登基以后就开始找财源,照样开边。唐初,唐太宗更是窘迫,照样痛打了突厥。

    那种累积,根本是一种浪费,不是什么让人羡慕的事情。无为而治,听起来很不错,让百姓休息,减低征收赋税,三十税一,还让徭役降低到两年,甚至三年一次,对百姓来说,确实是德政。

    可是,那些积累,却是没必要得。首先,仓库积到那么满,粮食都烂掉了,为什么不拿出来处理掉?拿来喂猪,拿来酿酒?

    李忱就这么做了。他登基以来,厘清赋税,把超额征收得部份,回归正常。所谓超额征收,就是那些原本用来储备灾荒得粮食,回复原本得用途。本来之前朝廷用度紧缺,这些都被征用了,也没人在意。如今李忱算是把他正常化了,拿来狙击那些刻意囤积粮食,哄抬物价jian商得粮草,就是常平仓。

    不过,粮食堆久会坏,这是定律。所以,李忱规定了,仓库每年清点,陈粮会拿出去卖掉,朝廷会公开拍卖,看你是拿去喂猪、鸡,还是拿去酿酒。

    此外,有紧急调用,也是从陈粮先处理。因为基本上屯得都是南洋来的大米,所以以三年为限,超过就要处理掉。

    此外,还有钱,最重要得还是钱。李忱现在才有了些积累,当然不会存起来。粮食只是个例子,李忱对那种得不屑是来自后世得政府。事实上,如果你对财政有足够认识,也会跟李忱一样,鄙视这种吝啬得行为。

    后世很多国家政府,都会举债,即便有盈余,也不会很多,更不会存起来。都会花出去。

    钱是要花出去的,政府存下那么多钱做什么,你说留一些是预备,存了这么多,难道天下无事了?

    对,或许能存下那么多,真的是天下无事。可是现代政府,有因为天下无事,就拼命存钱吗?

    钱是要花出去的,科技发展要钱,军备要钱,更重要得是,经济建设要钱。试想,如果现代政府跟古代朝廷一个观念,天下人能吃饱饭,没有战争,没有天灾,就紧紧抠着每一分钱,会发生什么事?

    谁来建设?没有路,就没有畅通得交通,没有畅通得交通,哪来得商业发达此外,医疗问题,老人安养问题,你想像一下,要是政府啥都不管,就管收钱,管赈灾,什么建设都不做,一分一毫都死扣起来,会发生什么事。

    他是不知道文景两帝,有没有修路,也许有,但是历史上没记载。只是,即使不修路,能做的事情也太多了。

    像李忱,现在有一点钱了,就有很多事情要做,他要普及医疗,这几年不断招收太医院得学生,有一些可以开始实习了,李忱打算建设一些平价得药局,一方面给他们有实习机会,一方面让百姓看病可以便宜一些、方便一些。

    李忱打算普及义务教育,希望有一天能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把唐代的识字率,提升到八九十。最好是百分百,虽然那不太可能,可是人总要有目标。朝廷也要有目标。

    还有他要修建灌溉沟渠,唐代关中地区,有两条大型灌溉用的沟渠,一为龙首渠,一为郑白渠。郑白渠是秦代郑国渠,和汉代白渠得合称,两个沟渠合起来,可以灌溉大概八万亩地。

    可是,日积越累,早就慢慢不如当初得面积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沿途被一些权贵,设立了水车,还不少水车。不管怎么整治都没用,即便三番两次下令拆除,过没多久又死灰复燃。

    李忱整治了渭河河畔,密密麻麻得水车,后来才知道,这灌溉用的沟渠也是被严重占用。

    其实,唐代不是没有管理郑白渠,理论上归京兆少尹管辖,其中唐代的水利法,“水部式”有规定了管理办法,也有专门机构管理。但是这些都禁不住权贵,本来合计能灌溉四万四千倾得郑白渠,到了如今,只能灌溉六千多倾。

    李忱就是要整治灌溉沟渠,除了重申禁止设立水车,他还干脆派出了禁军,直接把水车拆光光,以后每年春耕时节,都会派出进军去巡,他还下敕,沿途百姓,只要看到有水车,拆毁不用负责。看有几个敢顶风作案。行,你有本事,派人看守,那正好,不要被逮到,哪家被逮到,就是重罚。有人看守,刚好当证据。

    单是这样还不够,他还要重新整顿水利。郑白渠除了因为水车占用,还有就是河道被水切削,导致进水日渐减少。更重要得原因是,缺乏疏通。

    田间灌溉沟渠是要疏通得,不然大雨冲刷,以及日积月累,会逐渐淤塞起来,所以需要维护。这是一个长远,且耗费人力得工程。除非你用石头去修,不然周遭坍塌是经常有得。而且这还不能只会一段,必须要从源头开始,每一段都要维护。

    农民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可是一来没人带领,二来,即便自己动手,也是要准备粮食得,甚至,很多时候连时间都不够,被抓去服徭役,哪来时间修这个。

    没时间修,打架倒是有时间,因为通常半天可以打完。乡间为了争水渠使用权,大打出手,造成人命得可不少。而因为沟渠荒废,导致无水灌溉,减产得田地更多。

    台湾有义民庙,拜得就是这些人。这有两个名称,一个叫福客斗,一个叫彰泉倾。福州人和客家人斗,漳州和泉州打,死伤不计其数,后来各地统一建立义民庙,把那些横死的供奉在庙宇里面。

    这难道无解吗?也不是。不是没有那久长久的水利工程,台湾有八堡圳,康熙寺四十四年修建,到现在还能用。

    还有,日据时代,日本人也修不少灌溉渠道,工程量也不小。也是用了百年还在使用,也没听说什么特别维修。怎么做得?很简单,因为水泥。

    水泥,李忱囤积了很多,修路只是一部分小功效。最大得用途,还是修筑灌溉沟渠。从最初开始他就囤积不少,只是被战事耽搁了,没钱修,只能继续屯,现在要拿出来用了。

    水泥修的沟渠,就不怕淤泥堆积,也不怕大雨冲刷,虽然花费会比较多,但是,修好以后可以一劳永逸。

    刚好各地劝农判官都设立了,利用劝农判官来协调人力,还能用的要维护,荒废得重新整饬,用水泥不敢说以后完全不用管了,可是用上几十,甚至上百年也不成问题。

    用上百年?这可不是大地方,像龙首渠,入水口是用石块修的,这样比较耐用。地方沟渠如果能用上百年,这其中减少得人力物力花费,增加得产量,简直难以计算。

    水泥不会淤塞?没错。除了不怕坍塌之外,水泥沟渠,水流会比较快,比较不容易造成淤积。李忱也是电视、报纸上看到的。

    水泥因为可以让水快速流过,还不怕水冲刷,所以被大量用在治河工程上。不过,也不是没有缺点。所以在现代社会,开始慢慢舍弃水泥。

    台湾曾经花费大钱,去整治一条河,截弯取直,还用水泥修了堤防和河道。结果,失败…,花了大钱,可是反而水淹得更严重了。

    为什么?原来就是,下大雨的时候,水流太快,上游毫无遮拦得冲了下来,又被截弯取直,结果下游河道来不及排泄,多的水就漫溢出来了。原本没也有截弯取直,水还有地方可以漫流,给下游泄洪时间,可是一截弯取直,连这点时间都没有了。

    当初不是没有考虑过这问题,泄洪不及得问题。整治时,有考虑了百年线。意思就是,过去一百年,最高会淹到哪里。可是当年就是疏忽了,没有截弯取直,有地方暂时漫溢,水不会涨那么高…

    后来,又花大钱重新整治,才不再有听到淹水得新闻。李忱也就是这点才知道,原来水泥有这等好处。

    水泥还有一个缺点,就是会破坏生态。因为不容易淤积泥巴,水流过快,加上农要滥用,导致田间生态破坏,以前田里可以看到的一些田间生物,都因此消失。所以某些农村,抛弃了水泥沟渠,又采用传统得泥巴沟渠,采用生态工法,还其自然。

    可这些,对唐代来说,都不是问题,唐代就是需要水泥沟渠。除了乡间地区,李忱计划整治关中一带得水利设施,还有就是黄河,把部份河道用水泥作河堤。

    虽然,唐代治水很用心,黄河基本上没什么泛滥。也就是因为五代十国战乱频繁,年久失修不说,还被人掘开河堤,才导致日后水患频繁。

    但是,未雨绸缪,趁早在一些关键地段,修水泥河堤,使得水流加速,减少淤积,也就是避免日后,动不动就有人想挖开河堤。水泥河堤,没有炸药,看你怎么挖。

    ‘这钱,就是要花得。留着算什么?留到文景那般,简直就是浪费。’,绫绮殿,李忱在给几个宰相上课呢。

    ‘如今已经逐渐恢复了常平仓,朝廷事先制作预算,预留部份钱粮以备灾荒。其他都要花出去。’

    ‘朝廷留着钱,没有用,只有花出去才会产生作用。比方说,如今减免徭役,朝廷雇佣百姓,去修路。这路修好了,商旅顺畅,货贸流通,可以促进商业,一来可征收商税,二来降低运输成本,可以使百姓买到更便宜的商品。’

    ‘除此之外,试想,钱又回到了老百姓手里,百姓有了钱,会不会去买各类衣食、用品,衣食用品畅销,商家会不会增加生产?增加生产要不要雇工?雇工可以让无地百姓不会衣食无着。’

    ‘等同化可能得乱民,为朴实百姓。并且增加销售,又可以抽一笔商税。商家产量增加,成本降低,更可惠及百姓。朝廷把增加得商税,又花销出去,重复之前得过程。’

    ‘试想,钱放在仓库中,放到绳索腐朽,能产生这样的结果吗?’,一番话,在现代很普通的话,让这些宰辅低头沉思,以前只从来想到,要省着点花,却从没想过,朝廷花钱可以有这样得效果。

    ‘再者,花费资财安置百姓,短期内或难见效,可是长期来说,可使荒野变沃土,只要十多年,又是一块我大唐膏腴之地。还有茶山也是,不仅可以安置百姓,未来产茶,内用外销皆宜,这钱怎么不该花。’

    ‘可是,这钱花出去了,未来如发生战事,又当如何?’,李忱说得话很有道理,可是一个根本问题,没办法解决。一旦打仗,这花费可小。并且,谁也不知道要花费多少,现在把钱都花掉了。倒时候要用,又该怎么办?

    ‘这还不简单,去借阿。’,李忱说得理所当然,可是几个宰相听得大摇其头。借钱?找谁借?找那些商贾借贷,岂不是让朝廷威严扫地。再者,谁敢借?

    朝廷不是没跟商人借过钱,当财政拮据的时候,唐廷也曾经强借。像长安那些富商,强行借款。

    可想而知,所谓借款,根本就是强索。有借无还,谁会借阿?不强迫?绝对没人借。强借?这种事情实在太无赖了,不到最后关头,这不是什么好办法。

    ‘我没说找商人借,朝廷一旦再生战端,这花费可不小,有多少富商借的起?我岂不知,富商深恐有借无还,谁肯借?’

    ‘但是,有一个人一定借的起,只是朝廷要讲信用,非还不可。’,李忱笑道,这钱都花出去了,短期间内可收不回来。并且,一旦爆发战争,这花销可不小,决不是当年税收可以支撑得。只是,对李忱来说,这是早有预谋的事情。他早就计划好了,一点都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