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金鳞开在线阅读 - 五一四章 宣威布德民大悦(十五)

五一四章 宣威布德民大悦(十五)

    ;

    诚如颜之推说的“少年若天xing,习惯如自然”,少年时候的习惯甚至会影响人终身。朱慈烺在读书的时候就是学霸一类的人物,很自然地沾染上了“权威崇拜”的习惯。这使得他对明朝,以及明朝社会并不抱有太大的好感。

    朱慈烺对宗族的认识,很多来自于鲁迅的小说。然而真正走入百姓之间看一看,与身边饱受“宗法大山”压制的人民交流之后,朱慈烺却没有发现礼法在吃人。而那些出现“吃人”现象的地方,恰恰是因为礼法不被尊重。

    因为这样的矛盾,让朱慈烺仔细梳理了一下自己的历史与文学知识,加上这些年来的见闻,总算找到了另外的可能xing。

    宗族宗法社会本身具有政治和法治两重属xing,是对皇权的补充。自己一直纠结的问题,如果细细分析,其实是如何保有其政治属xing而击碎其法治属xing。

    在新文化运动对宗法社会的战争中,新兴的公民思想要击溃故有臣民思想,颠覆传统道德和其价值观。故而在鲁迅等人眼中,历史书里满篇都在吃人,字里行间都是血迹。这些干将们注定要击碎宗法社会政治和法治的双重属xing,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并将之根植于天下百姓的头脑中——所谓启迪民智。

    无论是先来的“德先生”“赛先生”,还是后来的“马先生”“列先生”,皆是如此。

    当时的中国已经到了病急乱投医的地步,尚可原谅。此时的大明却根本没有那样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条件。

    作为大明的皇太子,朱慈烺从未想过要发展社会主义,至于资本主义也仅仅是一株似有若无的萌芽,所以他在现阶段必然要站在传统道德的立场上,保护宗族宗法的政治属xing,巩固自己的法统地位——否则带人革自己的命么?

    又因为有前世的记忆,所以朱慈烺对国家司法权十分敏感,这就促使他要击碎宗法社会的法治属xing。

    一旦开始反思,也就能够看清事物的全貌了。

    鲁迅本人和其他左翼文人一直有“论敌”存在,可见在这场战争中他们也只是其中一方,掌握真理的可能xing只有百分之五十。如果鲁迅所言切中了所有社会问题的根结,为大众所信服,他就是jing神领袖了——事实上他是个斗士、狂人,用流行语来说只是个“小众写手”。

    一旦厘清思路,明白自己所面对的问题,自然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随着各宗族族谱在县府备案,家规族训、乡规民约都有了府县衙门、三老、外姓的介入,谁也不能关起门自说自话。借着如今皇太子的薄达云天的声望,各家对于这种介入都秉持了最大的宽容和欢迎。而介入者也因为传统思维的惯xing作用,以最大限度的尊重,尽量不对他人家事指手画脚。

    在互相谦让之下,政治层面的工作推进极快。

    关键在于法治层面。

    如何保证宗族内部不会说一套做一套,关起门来执行家法?

    冯元辉提出的办法是“巡回”。

    各县裁判所定期派出法官巡回各村,头一ri公开接受诉讼,审理案情。翌ri立一帷幕,村中老幼次第而入,报上自己姓名住址,各给红绿豆一枚。无事者交付绿豆,将红豆投入缸中。有冤不能口述者则暗递红豆,丢弃绿豆。

    等见过了全村老幼之后,法官便请县里jing察一道暗访,查明事情真相,保护弱势诉冤的当事人。

    县里有裁判巡回各村,府里有推事巡回各县,多一个渠道就少一份情弊。再加上风宪官或明或暗的监督,不敢说政治清明,暗无天ri却绝不能够。

    在这番动作之下,河间府任丘县百姓的户籍上多了一项颇有地方特sè的填空:所属宗族祠堂。

    各宗族祠堂作为宗族核心,一并被官府登记在案,同时登记的还有宗族所有的宗产,包括义田、公田、祭田等等。这在官面上的说法是:保护族产,不使不肖子变卖、偷盗、侵占。然而其后手却是针对那些贪官,防止贪墨资产转移至族中,看似两袖清风,其实已经吃得脑满肠肥。

    河间府和新成立的民部,以及大理寺都派了人前来视察。河间府考虑如何将之推广全府,大理寺则要考虑如何形成条文,确定《皇明宗族法》文本。民部嘛,什么都不用考虑,只是来帮忙干活的。

    一个主事带了一百个从十岁到二十岁不等的学生,跋涉三百里,到任丘县重新制定户籍本格式,帮着进行补充户籍登记。还要进行宗族人口与非属宗族人口的调查统计,同时也要进行初级的职业调查,看有多少人在从事工商服务业,为ri后进行更多的统计调查进行实践。

    这主事早就听说过“经济普查”这个名词,是姚桃在转述皇太子训示时不小心说漏了嘴。这四个字颇有些风宪官的意思蕴藏其中,为了能够脱离这个整ri打算盘的工作,这位主事自告奋勇前来任丘,希望ri后真的有“普查”时,自己能够优先选用。

    事实证明,在东宫体系之下,好职位固然众多,但要想获得好职位所付出的辛酸和血汗也是少不了的。

    这也是隐形的贪腐成本。一旦被抓,钱财尽失,就连过去付出的努力也都白费了。

    在民间商行没能与国家机构展开人才竞争之前,朱慈烺着实有些肆无忌惮。

    朱慈烺有个优点,从来不将人想得太笨。他没想过自己挖坑,别人一个个会跳得十分愉快。对于《宗族法》的推广,他决定看任丘的效果,一旦合适就用国家力量强制推行,只要不突破临界点就没有问题。

    让朱慈烺意外的事,不等他下令,河间府其他各县已经闻风而动,而大部分宗族则表现出了热忱欢迎的姿态,真正抵触的宗族少之又少,最后也随了大流。

    朱慈烺很担心是民政官员为了政绩,下了猛手,又派了人四处巡视,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实在是许多宗族主动找到官家,要求效仿任丘制度。

    眼下并没有人意识到族权与皇权存在矛盾。在所有人眼中,皇权是理所当然天下第一,神圣不可侵犯。

    宗族内部的矛盾却是存在多时。

    控制了祭祀权、在宗亲中有极高影响力的族长,与控制着实际生产资料的房长之间的矛盾;受大宗欺凌的小宗,以及仰仗小宗鼻息的大宗,彼此之间存在的矛盾;想摆脱宗族约束却又不愿失去宗族庇佑的宗人,与深感对宗人缺乏约束力的族长之间的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双方,在自己掌握着强势力量的时候,都希望强者为尊。在自己处于弱势下风的时候,又希望向官家讨个说法,让外人来评评理。

    在大家无法平等地坐在一样高的椅子上时,索xing全都坐在地上。

    秉持着这种想法,各氏宗族纷纷往朱慈烺的坑里跳,生怕自己跳得晚了。

    又因为朱慈烺放开了对立祠堂的限制和保护,降低了门槛,许多大宗族甚至因此**出来了新的小宗,自立祠堂,开枝散叶去了。一些在当地缺乏底蕴的家族,也能够借此机会立了祠堂,开宗续谱。这些人自然也都成了《宗族法》的坚定支持者。

    唐太宗行科举而自得:“天下英雄皆入我彀中。”

    朱慈烺此时才真正感受到,原来“坑”也是能大受欢迎的。

    在一片称颂声中,朱慈烺的车驾终于缓缓前行,离开了任丘县这个特产苇席的地方。

    除了意外地收获了一批苇席之外,朱慈烺也知道了有人要垦荒白洋淀。

    这种垦荒一般被当地官府支持,也是朝廷增加田税的重要途径,但既然此地有发展第三产业的机会,自然要在政策上有些偏斜。

    “开林垦荒与填湖开地都是好的,”朱慈烺充分肯定了农民的拓展意愿,“但是天下生态,不能光有农田,一样要有湖泊湿地来分水蓄洪。现在为了几亩好地把湖填了,以后受了灾再要改回来就难了。

    “大理寺正好考虑一下,如何出台一部《皇明自然环境保**》,粗略有三点:可以开山,不可毁林;可以垦荒,不可填湖;可以狩猎,不可令其绝种。”

    如今粮食异地供给已经成了必然趋势,即便四百年后华夏大地人口十数亿,主要的产粮区也才五个。以现在大明的人口,即便根据太祖开国时的八百五十万顷来算,配合外购的粮食,也足够所有人维生。如果按照万历年间的统计,全国耕地在一千一百余万顷,那么更不至于出现饿殍遍野的情形。

    关键在于歉收、绝收,以及分配不均。

    朱慈烺决定从影响最大的“分配”上下手,对于新开田土也就不甚上心了。如果分配问题不解决,哪怕开再多田地,也会有人饿死。现在这样还可以让更多的人进入服务业,让商品流通更加便捷,加快资本累积。

    “殿下,天下承平,人丁ri多,没有足够的田亩如何养活人口?”

    “天下太大了,有得是地方给百姓种地收粮,何必要破坏祖宗留下的青山绿水呢?”朱慈烺话中有话。

    一旁的冯元辉突然想起自己说过的安南、占城之粮,心中一动,暗道:莫非殿下真有外拓进取之心?到时候做个天高皇帝远的百里侯却是不错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