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乱唐悍匪在线阅读 - 《乱唐悍匪》人物榜 - 十大高颜值大叔

《乱唐悍匪》人物榜 - 十大高颜值大叔

    更新日期:2016年5月26日(会随着本书进度,大概一两个月更新一次)

    注:本《十大高颜值大叔》榜,指的是至公元936年,年纪超过35岁的人士。未超过35岁的将归类于《十大高颜值人士》榜。

    ---------------------

    第一名:暂未出现

    ---------------------

    第二名:未出现

    ---------------------

    第三名:张敬达-真实的历史人物

    .

    《正史传》:

    张敬达,(-936年),字志通,小字生铁,代州(今山西省代县)人,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因为善于骑射,被李存冒收在身边任职,屡立战功,逐渐升迁为节度使,多次率军在塞下阻击南下劫掠的契丹人。石敬瑭反唐之后,他率军围攻太原,后为来援的契丹军击败,困守晋安寨,拒不降敌,坚守数月,为部下杨光远杀害。

    史说评价:

    张敬达奉命担任讨伐石敬塘的主帅,掌握着后唐的主力野战部队,但他的军事部署抓不住要害。首先,派兵扼守雁门关,防止契丹南下,是孤立石敬瑭的关键一步棋,他却没有去走;其次,后唐军势大,应该急攻太原,张敬达却采取筑长围以围困太原的战术,贻误了战机。加以太原城池坚固,张敬达的攻城战术很不奏效。使石敬瑭赢得了等待契丹援军的时间。

    契丹军队到达之后,张敬达先是轻敌中伏,损失了几乎全部的步兵,又没有下决心与契丹决战,只是固守,使自己陷入绝境。最终被杀。晋安寨的唐军投降之后,石敬瑭的实力有所加强,使他有能力进军洛阳。契丹军队在战争中烧杀抢掠,肆意践踏中原百姓,以致后唐灭亡之后,洛阳已残破不堪,石敬瑭只能把都城定在汴梁。

    对手的评价:

    耶律德光对他的评价:“汝曹为人臣,当效敬达也。“(张敬达非常听话,忠诚)

    后晋高祖石敬瑭手下大将,后汉太祖刘知远的评价:“敬达辈高垒深堑,欲为持久之计,无他奇策,不足虑也。“(刘知远的评价最接近真实)

    《旧五代史》:“时议者以敬达尝事数帝,亟立军功,及领籓郡,不闻其滥,继屯守塞垣,复能抚下,而临难固执,不求苟免,乃近代之忠臣也。“(酸文人的滥词)

    .

    在《乱唐悍匪》中的事迹:

    936年七月,奉唐皇李从珂命,领五万唐军围攻太原。

    936年八月,被契丹军击败,龟缩晋安大寨,后被赵平派遣刺客,在高行周协助下刺杀身亡。

    ---------------------

    第四名:未出现

    ---------------------

    第五名:未出现

    ---------------------

    第六名:李赞华-真实的历史人物

    .

    《正史传》:

    原名耶律倍(899年―936年),小字图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自幼聪颖好学,深得耶律阿保机的喜爱和器重,916年被立为皇太子。926年,封为东丹国王、称“人皇王“。926年太祖病逝后,耶律德光继位为帝。天显三年(928年)东丹国南迁,升东平为南京。同时耶律德光对耶律倍施以控制和监视。930年耶律倍弃国投奔后唐。936年后唐发生政变,耶律倍遇害。947年,耶律德光去世。耶律倍长子耶律阮最终夺回了皇位,追谥耶律倍为让国皇帝。

    让国:

    帝位原应由身为皇太子的耶律倍来继承,但母后述律平不喜欢他,而中意次子耶律德光。除了亲情近疏的关系外,述律平不喜欢耶律倍还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他仰慕汉文化,主张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术,这和主张维护契丹奴隶制传统的母后述律平格格不入,可能正是这一点不为母后所喜爱。耶律德光是天下兵马大元帅,手握重兵,母后又临朝称制,两人手握军政大权。耶律倍知道自己继位无望,也知道母后想立二弟耶律德光为皇帝。

    去国:

    后唐明宗李嗣源听说了耶律倍的遭遇,便秘密派使节渡过大海,拿着书信请耶律倍去后唐所在的中原地区。耶律倍欣然同意,乘机假装在海上捕鱼。耶律倍回到封国后,天显五年十一月,后唐使节再次到东丹国请耶律倍,耶律倍就对左右侍从说:“我把天下让给主上(指二弟辽太宗),如今反而遭受怀疑;不如投奔他国,以成就像吴太伯一样的贤名。”临走时,耶律倍在海边树立一块木牌,上面刻了一首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这是辽代见于记载的最早的五言诗,以物喻人,“大山”比喻耶律倍自己,“小山”比喻二弟辽太宗,寥寥几笔,勾勒出契丹皇室内部斗争的残酷。之后,耶律倍带着爱妃高美人,将所有的书籍装运到船上,渡海逃向后唐。耶律倍浮海投奔后唐,是他失去权力后所能采取的最后措施

    遇害:

    辽天显十一年、后唐清泰三年闰十一月廿三辛巳日(937年1月11日),已至河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孟州市西约十五公里处)的晋帝石敬瑭增兵围困后唐首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见大势已去,想要****,忽然想起了耶律倍,便召耶律倍和他一起****,耶律倍不服从,末帝就派遣壮士李彦绅将耶律倍暗杀。

    文化修养:

    史载,耶律倍自幼聪敏好学,是文武全才,不但善于骑射和谋略,而且文化修养很高,尤其推崇中原汉族的儒家文化。他曾经从中原买了万卷书,收藏在他隐居的医巫闾山绝顶之上的望海堂。他通晓阴阳、音律,精于医药、砭焫之术,工于契丹文和汉文的文章,曾经把汉文<阴符经>翻译为契丹文。他还擅长画本国人物,后来都被收入宋朝的秘府。所以说,他集藏书家、阴阳学家、医学家、音乐家、文学家、翻译家、汉学家和画家等于一身,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儒者,堪称辽代第一位大艺术家。

    性格:

    《辽史章肃皇帝李胡传》中有一则故事,充分说明了耶律倍和他的两个弟弟性格上的不同:有一天非常寒冷,阿保机命三个儿子去捡木柴点火取暖,耶律德光不加以选择全部取来,最先来到阿保机帐中;耶律倍挑选干柴,把它们捆好后才回,最后来到帐中;耶律李胡取的少却丢的多。阿保机看到后就发表了对兄弟三人的评论:“长子灵巧而次子诚恳,幼子不及两位哥哥。”说明在阿保机心目中,无论是耶律倍还是德光,日后都应该是很有成就的,两人不相伯仲。

    .

    在《乱唐悍匪》中的事迹:

    936年,因赵平出现,历史发生改变,后唐未能如期灭亡,李赞华被两朝用来作为政治筹码。

    ---------------------

    第七名:未出现

    ---------------------

    第八名:未出现

    ---------------------

    第九名:未出现

    ---------------------

    第十名:李从珂-真实历史人物

    .

    《正史传》:

    李从珂(公元886~936年)本姓王,小字二十三,母魏氏,镇州平山(今河北正定)人。后唐明宗李嗣源养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末代皇帝,史称后唐末帝或后唐废帝。

    在他十岁那年,还是骑将的后唐明宗李嗣源路过平山时,见其母魏氏貌美,于是掠为妻子,李从珂也随之被掳,成为明宗养子,赐姓李,名从珂。

    长兴二年,安重诲死后,李从珂出任左卫大将军,兼西京留守。三年,进位太尉,升任凤翔节度使。四年,晋封潞王。

    应顺元年四月,废黜后唐愍帝后即帝位,改元清泰。清泰三年,因无力抵挡石敬瑭与大辽军队的进攻,****于洛阳,终年51岁,葬于徽陵。

    少年事迹:

    李从珂长大后谨慎诚实,沉默少言,但身形雄伟健壮,又骁勇善战,常随李嗣源南征北讨,颇得其喜爱。后唐庄宗李存勖即位后,发动了灭梁战争。李从珂跟随着李嗣源冲锋陷阵,屡立战功。

    庄宗与后梁的军队在胡柳陂作战,两方的军队都疲惫不堪,李从珂护卫庄宗夺取土山,摧毁敌军精锐,他们的军队才又振奋起来。当时,李嗣源已先渡过黄河,庄宗不高兴,问他说:“你应当为我拼死战斗,渡河往哪里去“李嗣源认罪,庄宗因为李从珂作战有功,于是怨怒才消除。

    天佑十八年(922年),庄宗李存勖率军和后梁军队在黄河岸边交战,在梁军退却时,李从珂竟然领十几名骑兵混在敌人当中和他们一起后退,等到抵达敌人的营寨大门时,李从珂大喊一声,杀死几个敌兵,然后用斧头砍下敌人的了望杆从容回到自己营寨。李存勖见状,大叫:“壮哉,阿三!“立即让人拿酒来,亲手赐给他一大杯。李存勖本人就总喜欢冒险作战,李从珂的举动使他极为振奋。

    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李从珂跟随李嗣源攻破郓州。九月,庄宗在中都打败梁朝大将王彦章,迅速赶赴汴州。李嗣源率领先锋部队,李从珂率领精锐骑兵跟随,昼夜兼程行进,最先攻下汴州城。庄宗慰劳李嗣源说:“恢复唐的天下,是你们父子的功劳。“

    反叛:

    愍帝李从厚即位后,对李从珂倍受猜忌。先是解除了他儿子李重吉的禁军之权,改任亳州刺史,调离京师;然后又召他出家为尼的女儿李惠明进宫。李从珂听到儿子被外调,女儿被内召,知道新主对他产生了猜忌,终日惶惶不安。后来,愍帝更是听从朱弘昭、冯赟等人的建议,实行“换镇“政策:诏令李从珂离开凤翔,改任河东节度使。李从珂接到诏令后,颇感不满,想要抗命,又觉得自己兵弱粮少,于是和部下商议。众将领都说:“皇上年幼,朝政都把握在朱、冯两人手里,主上功高盖主,如果离开凤翔,一定凶多吉少。“李从珂于是下定决心,举兵反叛。

    一哭得天下:

    应顺元年(934年),潞王李从珂自凤翔出发,起兵反叛。李从珂反后,让人起草了檄文散发到各地,以清君侧除jian臣为名,请求各节度使共同出兵攻打京师,杀掉朱弘昭、冯赟等人。李从厚命王思同领兵来讨伐,王思同集结各路兵马围攻凤翔城。这凤翔城不是重镇,城低河窄水也浅,无法固守。王思同的军队和李从珂的相比,占了很大优势。在朝廷重兵的大力攻击下,凤翔城东西关的小城先后失守,李从珂的属下伤亡也很大,再打下去,城池难保,李从珂站在城头上,焦急万分,恨自己没有早点防备,以致今天要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情急之下,李从珂三下五除二,将上身的衣服脱掉,露出身上的一个个伤疤,然后站到了城墙上,哭泣着说:“我自小就跟随着先帝出生人死,身经百战,满身创伤,才有了今天的江山社稷;你们大家跟着我,这些事都看在眼里。现在,朝廷宠信佞臣,猜忌自家骨rou,我究竟有什么罪要受此惩罚啊!“

    在生死关头,李从珂哭得声泪俱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许多攻城的军士动了侧隐之心,转而支持他。先后劝降曾经的部下羽林指挥使杨思权、都指挥使尹晖等攻城将领,并趁机一举击败李从厚派遣的所有军队,随即拥兵东进,兵锋直指都城洛阳。

    一路上,各郡县无不望风迎降,朝廷派来征讨的军马,也先后投到了李从珂麾下。旬月之间,兵至陕州,进逼洛阳。李从厚无兵无将,仓促出逃。四月三日,李从珂率军进入洛阳城。宰相冯道率领文武百官劝进,李从珂假意不从。第二天,太后下诏废李从厚为鄂王,命李从珂为监国。六日,又立李从珂为帝,他这才登基,做了皇帝,是为后唐末帝,改元清泰。

    身死国灭:

    李从珂打仗勇猛,但治国无能。即位后任用卢文纪等庸才为相,致使国事日益败坏。

    这一时期,李从珂与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李从珂与石敬瑭两人原本都是李嗣源手下骁将,皆以勇武著称,彼此存有竞争之心。李从珂即位后,对坐镇晋阳的石敬瑭愈发猜忌。

    清泰二年(935年),李从珂派遣武宁节度使张敬达领兵驻屯在代州,牵制并监视石敬瑭。

    清泰三年(936年),李从珂又调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企图以此消弱石敬瑭兵权。石敬瑭素有谋反之意,当然拒绝调任。于是,石敬瑭叛变,同事他还上表指责李从珂即位非法,应立即将皇位让给许王(明宗第四子)。李从珂大怒,撕毁奏表,削其官爵,同时派遣张敬达率兵数万进攻晋阳,并命各镇联合讨伐。石敬瑭遣使向契丹求救,表示愿意割地称臣。九月,契丹主亲自率军五万增援石敬瑭,但因联军各怀鬼胎,致大败于团柏谷,死伤万余人。随后,石敬瑭与契丹大军得以顺利南下进逼京师洛阳。此时,后唐兵力还很强,但李从珂志气消沉,昼夜饮酒悲歌,不敢领兵出战,坐等灭亡。各镇将领见状,纷纷投降石敬瑭。

    这年闰十一月二十六日(阳历为937年1月11日),李从珂见大势已去,于是带着传国玉玺与曹太后、刘皇后以及儿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楼,****而死,后唐遂亡。李从珂死后无谥号及庙号,史家称之为末帝或废帝。传国玉玺亦在此时遗失不知所踪。

    次年二月,石敬瑭命人收敛其遗骨葬于徽陵以南。

    .

    在《乱唐悍匪》中的事迹:

    936年,因赵平出现,历史发生改变,契丹军提前一个月入关,后赵平假冒李从珂名义,擅自调动唐军部署,致使唐军形成合围,击败契丹军,挽救了本应在当年灭亡的后唐王朝,李从珂得以暂时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