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晚唐逆流在线阅读 - 第335章 李承嗣献策

第335章 李承嗣献策

    秋风烈,乌云叠。

    洪洞古城在一片萧瑟之中,充满了肃杀之气。

    城头,铁甲铮铮,旌旗如林。一个须发皆已花白的老将迎着风,任凭墨色的战袍随风飘荡,只是巍然不动。在他的身前,是一字排开的两百面战鼓。

    城下,金戈铁马,列阵如墙。一个丹盔枣马朱红袍的小将驻马阵前,一手持着枪,一手扽着缰,怒视前方。在他的身后,是视死如归的一千个铁骑。

    前方,数百步远的涧河河滩上,第一座浮桥终于接岸了。紧接着是第二座、第三座、第四座……整整二十座浮桥之上,密密麻麻如蚁一般全都是人。如果没有人来阻止,用不了一刻钟,这些人就能将洪洞城与涧河之间的空地铺满。

    老将薛志勤解下战袍,取来两支鼓槌,高声说道:“为李将军壮行!”说着他亲自擂响了第一声战鼓。接着,两百面战鼓齐鸣,响天动地。

    一千河东铁骑在李承嗣的率领下,伴着鼓声,向着河岸冲去。一时间天地四野一片轰鸣,也分不清到底是鼓响还是马蹄声。

    南岸,高慈望着来势汹汹的敌骑,不禁为士兵们捏了一把汗。这一仗,即便能赢下,恐怕也要伤亡惨重。

    眼看着敌骑越来越近,近到终于进入了弩兵的射程,高慈大喝一声:“放弩!”

    数千支箭矢借着风势,遮天蔽日般射向对岸。紧接着就是一阵金属撞击之声。霎时间就有近百个河东军从高速疾驰的战马上摔下。

    然而这丝毫没能减慢河东骑兵的速度。李承嗣第一个杀入了白虎军的阵中。

    白虎军已渡河的士兵们虽然已经用最快的速度列好了军阵,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滩头阵地。但人数实在有限,每座浮桥前面大约只有两三百人。在近千骑兵的全速冲击之下,这两三百人的军阵简直就像洪水中的小木屋一样,瞬间就被冲垮了。一半的士兵当场身死,另一半则直接被赶入了河中。

    李承嗣一枪将一个白虎军的小校挑入河中,便勒住了战马。他将长枪往前方一指,又瞄准了第二个目标。

    就如李承嗣估计的那样,前三个浮桥前的军阵,他不费吹灰之力就予以击溃。直到他继续攻打第四座浮桥前的军阵时,他才开始感觉到吃力。连续的奔袭让战马几乎耗尽了力气。连续的作战也让减员越来越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虎军渡过河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军阵变得越来越密实。

    李承嗣明白,他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此时他面临两个选择,继续打下去,还是收兵回城。

    然而城头的战鼓仍在继续。瞬间迸发出来的豪情和自尊让他选择了继续攻击。

    终于,在进攻第五座浮桥的滩头阵地时,李承嗣陷入了重围。

    他几乎是自投罗网。因为在他发起攻击的时候,白虎军的第六、七两座浮桥前的军阵已经迅速的向第五座浮桥靠拢了。小阵在慢慢合并成大阵。但李承嗣仍然毅然决然的撞了过去。此时他的身后,只剩下不足五百骑。

    城头的战鼓丝毫没有减弱。城外的战斗却没有初始时那样激烈了。

    高慈不禁在心中纳罕,薛志勤为何不鸣金呢?他究竟在等什么?他究竟想要干什么?只是眼睁睁看着李承嗣杀到最后一个人吗?

    李承嗣没等杀到最后一个人就倒下了。一支流矢正中他的后背,前一秒还生龙活虎的他,只晃了一晃,下一秒就倒栽到了马下。

    随后,最后两百余骑河东军放弃了抵抗,选择了缴械投降。

    只一日,洪洞外围的战斗就宣告结束。白虎军在付出了四个营被打残的代价之后,终于全军渡过了涧河,将洪洞城团团围困。

    翌日,高慈将攻城的任务交给了饕餮都。刁君务指挥饕餮都从三个方向同时攻城,一连攻了三日。第三日晚,薛志勤终于弃城逃遁。洪洞之战结束,以官军成功夺取洪洞告终。

    洪洞之战结束的时候,赵城已被契必鸿和齐轩攻破两天了。赵城守将史敬思并没有像薛志勤这样顽抗。他只象征性的做了一下抵抗,便撤回了阴地关。

    史敬思跑得也算及时,如果稍晚一点,他的退路就会被张寻断掉。史敬思所部刚退回阴地关后的第二天,张寻就亲率两万人马,抵达了阴地关下。张寻这两万人中,包含了刚刚攻克赵城的那八千人。守卫赵城的任务,就交给了王瑶的两千河中军。

    此时的阴地关中,除了史敬思带回来的五千人马之外,还有原来守关的两千人马。守关之将名曰李存审,也是河东宿将。

    也就是说,张寻此时的兵力是守军的两倍还多,占有明显的人数优势。

    然而,张寻面对着眼前的这座雄关,竟然有种一筹莫展之感。

    阴地关的坚固雄奇还在其次,更主要的是,关外的地形极为狭窄,同一时间只能展开两个营千余人的兵力进攻阴地关。这样的地形,就使得官军的人数优势完全施展不出来了。十成兵力只能用上一成叩关,余下九成都只能在后面干瞪眼。使不上劲不说,还白白耗费大量的粮草。

    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奔雷军的抛车也难以大规模展开,同一时间只能有七八座投石机可以够到关墙。这对于屡经修葺的厚厚的关墙来说,无异于是蚍蜉撼树,难以起到实际效果。

    于是张寻只让手下试探性的攻击了一下阴地关,就下令停止攻击了。显然,这一仗不能硬来。如果用尸山血海堆出一座关,即便赢了,也会大挫己方的士气。

    就在张寻绞尽脑汁想办法如何智取阴地关时,他忽然接到了一个消息:河东将领李承嗣,投降了。

    原来,洪洞一战,李承嗣并没有死,那一箭只让他受了些皮外伤。一时痛得晕了过去,才跌落马下。高慈将其生擒之后,好言安慰,好酒伺候,终于打动了李承嗣。李承嗣同意弃暗投明,转为朝廷效力。

    高慈在给张寻的信中描述了李承嗣被俘的经过,他提到,薛志勤的见死不救,或许是李承嗣决心反正的一个原因。所以高慈认为,李承嗣应该是真心投诚,可以一用。

    张寻见信大喜。他立即下令,让高慈领白虎军速来阴地关助战,并特意叮嘱,一定要带上李承嗣。洪洞只需留给刁君务的饕餮都把守即可。

    七月二十日,白虎军抵达阴地关。

    张寻亲自迎接了高慈,并于当晚,亲自接见了李承嗣。

    李承嗣在历史上可不是无名之辈,此人的经历也堪称传奇。别看李承嗣今年只有24岁,却已是有着七八年沙场经验的“老将”了。早在中和初年,李克用讨伐黄巢、秦宗权时,他就随军立下战功,深受李克用的重用。后来朱温与朱瑄、朱瑾争夺中原时,朱瑾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便派李承嗣领兵三千去援朱瑾。结果没过多久朱瑾战败,丢了兖州。李承嗣被断绝了归路,只好与朱瑾一起逃到了淮南,投靠了杨行密。之后李承嗣在淮南屡建奇功,被杨行密封为镇海军节度使,委以重任。直到二十多年后,才卒于楚州节度使的任上,得以善终,终年五十五。

    晚唐英雄如云,能得善终的却不多。在张寻看来,凡是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够平安度过一生的,都不会是等闲之辈。都必定在某一方面有着过人之处。所以张寻虽然没见过面,却对李承嗣这个人印象不错。

    一见面,张寻简直对李承嗣喜欢得不行。

    李承嗣身材魁梧,相貌英俊,虽然年纪轻轻,却有着超出年纪的成熟与稳重。一双如炬的目光,显露出了过人的智慧。虽是武将,举手投足间却有着一股儒将风范。

    张寻和蔼的问道:“你姓李,可是沙陀族人?”

    李承嗣恭敬的答道:“不是。末将是汉家李姓。代州雁门人。”

    张寻点了点头道:“好啊!你是国姓,如今又能弃暗投明,为国效力,可谓是正本清源,认祖归宗了。你可一定要珍视今日之选择,切不可再生踌躇,辜负了本王对你的一片期待。”

    李承嗣听张寻如此说,立即单膝跪地,双手抱拳道:“承嗣天生一副笨嘴,不会说些巧话。所以只想以行动表明我的心意。末将斗胆问一问王爷,可是在为破关之事烦恼?”

    张寻听了眼前一亮,立即应道:“你说得不错!怎么,承嗣难道有什么破敌之策?”

    李承嗣微微一笑:“这阴地关,末将可是太熟了。往日往来不说百次,也有数十次。南北的小径,甚至小沟小渠,末将都是了如指掌。依我看,要想破关,不能硬拼,而是应该选择一条小径,悄悄绕到关后,杀守军一个措手不及。”

    李承嗣说完,就静静等着张寻的回应。没想到,张寻只是嘴角含笑的盯着他的眼睛,迟迟没有表态。李承嗣的心开始怦怦怦的乱跳,不知道张寻是否会信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