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晚唐逆流在线阅读 - 第219章 唐州大关口

第219章 唐州大关口

    李重允辞别了赵东阳,就往邓州而去。为了避开集中在陈州的黄巢军,他先是一路向西,到了唐军控制下的许州,之后又转而南下。这一路都是昼伏夜出,只捡偏僻山沟里过夜,不敢在州县停留。第十天清晨,终于到了叶县。这里距离忠义军的边界方城县,已经仅有六十余里了。

    李重允本想像往常一样,找个偏僻的地方过夜。可当他看到了叶县县城的惨状,就改变了主意。整个叶县,看上去最为荒凉的地方,也就是县城了。县城的城墙已经被彻底摧毁。城内空无一人,就连死尸,都没有留下一具。在街巷里成群结队穿行的野狗,都瘦得皮包骨头,看见李重允等人,都淌着哈喇子,发出幽怨的呜呜声,暗绿色的眼睛闪着贪婪的幽光。

    看来黄王又故伎重演了。李重允心想,这里的百姓一定是被黄巢军给吃光了。他回想起当年在长安时的人rou滋味,胃中一阵翻腾。他奶奶的,老子以后就是饿死,也不吃那种东西了。

    为了防止饿狗偷袭,李重允等人集中了几座废屋的木料,搭了一个简易的棚子,将战马圈在最里面,人围在外面。他们生了一小堆火,将赵东阳给的最后一点粮食和水煮了,每人稀糊糊喝了一碗,就全都睡下了。

    傍晚时分,鸦声四起。李重允被惊醒。他一骨碌爬起,第一件事,就是先清点一下马匹的数量。九匹,一匹也不少,还好。

    “李大哥,外面好像有动静。”李重允的乡人李胤压低声音说道。

    李重允侧耳倾听,果然听见远处传来戚戚嚓嚓的声音,似乎有很多人在行走。不好!附近荒无人烟,不可能凭空冒出这么多人,极有可能是黄巢军!

    他示意李胤等人保持静默,自己则小心翼翼的出了棚子,四下望了望,发现一处尚未彻底倒塌的残垣,三两下攀了上去。

    登高望远,叶县城外的场景让他震惊。不过,他也长长舒了一口气。

    没有黄巢军。叶县城外的旷野里,只有成群结队的百姓。所有人都在朝着南方走,扶老携幼,牵羊赶牛,络绎不绝。

    “他娘的,咱们有伴儿了。”李重允等人牵着马匹,汇入了由流民组成的滚滚洪流。

    整整走了一夜,路上的行人越走越少。李重允估计,人们肯定是又钻到山沟里躲起来了。这里的人们已经彻底变成昼伏夜出的动物了。

    这时,他们赶过了一个正费力拖着一架牛车的老汉,牛早已不知去向,老汉自己拖着车,每迈一步都十分的艰难。李重允本来已经骑马走了过去,又折返了回来。

    “老人家,逃命要紧,你还带着这些没用的东西做什么?”李重允指着老人牛车上的盆盆罐罐,其间竟还有一盆正在盛开的花卉。

    “嘿。过日子嘛。”老汉气喘吁吁的应道:“逃到哪儿去,不也得过日子嘛。”

    “您这速度,怕是逃不了多久了。您就不怕被贼军赶上吗?”

    “嘿,不怕。自从忠义军的裴将军在这里大败蔡州贼将秦诰,这一带太平着呢!”

    李重允猜测老汉口中的裴将军就是裴仲。想当初在尚让麾下的最后一战,他的前军就是被裴仲的三千精骑击败。对这个人,他有一种混杂着敬畏和排斥的复杂心理。

    李重允翻身下马,将战马的缰绳拴在了牛车后面。自己到前面帮老汉拉车。老汉连声称谢。

    “老人家,家里就剩你自己了吗?”在路边歇气的工夫,李重允攀谈道。

    老汉只是点了点头,没有说话。李重允觉得自己的问题有些唐突了,遂又换了个话头道:“您家的牛呢?”

    “嘿,两年前就没喽。让人借走喽。”

    这回轮到李重允沉默了。他心想自己怎么老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一头牛借了两年都没还,想是根本就不可能还了。

    “我去邓州,就是去讨牛的。”老汉主动说道。他颤颤巍巍的从怀中掏出一个破旧却干净的手绢,小心翼翼的打开,从里面取出了一页黄纸,递给了李重允。“年轻人,认字吗?帮俺念念。俺想再听一遍。”

    李重允尴尬的接过纸,递给了身边的李胤。李胤举起纸,借着晨曦,一字一顿的读到:

    “今借到,叶老汉仕荫家牛壹头,中和元年六月二十二日条。”李胤仔细辨别了一下借条左下角的朱红印记,上面依稀写着“忠武军第八军”几个字。

    李重允道:“老伯,您恐怕走错了方向。忠武军在许州,您往南走干什么。南面可是邓州忠义军的地界。”

    老人瞪大了眼睛,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年轻人,你可不要唬老汉,这可是俺的棺材本啊!要是讨不回牛,俺这把老骨头就只能填沟壑了!”

    见老汉如此激动,李重允也不敢咬死了,只问道:“谁告诉您去邓州讨牛的呢?”

    “隔壁苟三家的牛,就是去邓州讨回来的。他说了,中和元年过路的那些官军借走的牲口,人家邓州都给还。去年拙荆还没过世,老汉不能离家。如今俺只身一人,家又彻底毁了,这才决定去邓州讨牛。唉!这要是讨不到了可怎么办!讨不到可怎么办……”老汉不停的呢喃着,手抖得更厉害了,好像一直支撑着他的那根支柱正在一点点崩塌。

    李重允赶忙安慰道:“放心吧。忠义军节度使张公可是一个大好人。即便牛不是他借的,也一定会帮您的。”

    老汉听了,只是苦笑。似乎根本不相信李重允的话。

    又向南走了两日,到了保安驿。三年前,李重允还在黄巢军中时,曾经路过这里。当时这里只是一座普通的驿站。如今,这里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看起来就像一座城镇。只不过,并没有多少固定的居所,只是连片的帐篷。

    “这些人都是要去邓州的吗?”李胤诧异的问道。他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见到这么多活人聚在一起。李重允点了点头。

    “那他们为什么在这里停留呢?保安驿距离方城县的大关口,应该还有十里路吧?”

    “哪来那么多废话,我跟你一样才到这里呢。喂!”李重允一把扯过一个恰好走过他身边的汉子,问道:“跟你打听个事,这里的人为什么要在此扎营,不去邓州呢?”

    那人歪着脑袋道:“领了牌子才能去,这里的人都是还没领到牌子的!”说着极为显摆的摇了摇手中的牌子。李重允手疾眼快,一把夺了过去。那人吓得跪地哀求。

    李重允把牌子扔给李胤:“上面写的什么?”

    “均州丰利县,第九五二七号。”李胤又翻到背面,看了看那人,问道:“你是颍州斤沟人杨延忠?”那人点了点头。李胤将牌子丢还过去。

    原来,自从四月以来,随着黄巢军在陈、许、蔡、颍、汝、亳等州肆虐,有大批流民从方城缺口涌入忠义军,竟然日以千计。这些人良莠不齐,什么样的都有,不仅造成了忠义军物价上涨,还带来了盗贼横行,疫病流行等诸多问题。

    为了应对这个情况,忠义军不得不严格控制流民的进入。每天只发放三百个“准迁牌”,牌上有持牌人的籍贯姓名等资料。背面则写明了其将被迁往的目的地。只要一进大关口,就算正式进入了忠义军的辖区。到时会有专人负责将流民送到指定的迁徙地点。不许随意迁徙。

    不过即便如此,流民仍以得牌为幸。成功通过审核,领到牌子的,就会拍手相庆。那些暂时没有得到牌子的,就都聚集在保安驿等候,慢慢人越聚越多,形成了现在李重允看到的这种情况。

    “咱们也要有牌子才能去邓州吗?”李胤问道。

    “当然不用。走,咱们直接去大关口。”

    唐州方城县大关口,自古被称为“天下九塞”之一。《吕氏春秋》曰:何谓九塞?大汾、冥厄、荆阮、方城、崤、井、令疵、句注、居庸。其中的方城,即是指大关口。这里不仅在伏牛山之间天然形成了一处隘口,还有一座人为修建的防御工事——楚长城。

    春秋时期,楚国为了防备关东诸国,在鲁山、向城、叶县、方城、舞阳一线修建了一座绵延数百里的长城,一直向东南延伸到唐州州治比阳城。历经千年风霜,到了晚唐时候,楚长城已经仅存数段。其中位于方城东北四十里的位置,有一段保存比较完好的部分,其中有一座关隘,即为大关口。

    自从张寻控制了唐州,他就重修了大关口的这一段楚长城。绵延三十里的一条长城,牢牢扼住了方城缺口,成为忠义军东北面的一座屏障,保护着忠义军的安全。

    李重允到了雄关之下,向守军通报了姓名,说明了来意。守军立即将其引入了关中,并有专人为他们送上了换洗的衣物和足够他们吃到邓州的干粮。他在大关口好好休息了一日,在久违的床铺上睡足了十二个时辰,才启程赶往邓州。临行前,还有人特意送来一笔不菲的盘缠,说是方城县令周兰所赠。李重允记住了周兰的名字,收下了盘缠。

    终于踏上了忠义军的土地,李重允感觉自己仿佛从地狱重返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