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晚唐逆流在线阅读 - 第82章 蓬勃发展的军工业

第82章 蓬勃发展的军工业

    邓州盐业商会很快就正式成立了。郑袭是首任会长。为了让唐朝人觉得不那么奇怪,终究还是以商会为名,而没有叫“公司”。

    邓州几乎所有的盐商都加入了商会,总共二十三家。他们都像郑袭那样,宣布以当初那笔借款入股。也就是说,张寻不用再还钱了。

    一支由盐商家丁组成的护盐军也启程去庐州购盐了。这是一只约为两百人的队伍。指挥使是原朱雀都队正丁大新。郑袭的族弟郑岩做军中虞候。其中伙长以上几乎都是邓州军老兵。有了这只准军队的保护,淮盐入邓将更加安全。

    虽然第一批淮盐还没运回。但在诸多利好消息的作用下,盐价终于开始下行了。这是半个月以来的头一次。

    成立盐业商会是张寻的想法,但首先提出“官盐法”抑制盐价的则是奚康。这个办法,不仅解决了高盐价的问题,还将商人集团,牢牢的绑在了张寻的战车上。从此双方从原本互相博弈的状态,转变为利益统一体。这对于张寻稳固统治,集中资源和力量,都非常有益。

    张寻的两个参军,施惊墨善于解谜,奚康则善于献策。有了这二人做智囊,张寻感觉自己充满了力量。如虎添翼,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州城的事情终于慢慢捋顺了,一切步入正轨。民政方面张寻基本不用cao心,史谦、曾慎远等人做得非常好。军事方面,日常cao练有各营指挥使。需要他关心的,只有武器装备这一件事。猛火油柜的研制,短时间内不会取得什么突破。目前他视察最多的地方,就是燕三锤掌管的邓州甲坊司。

    从向城搬到邓州,甲坊司的规模也扩大了好几倍。制造也不局限于甲胄。刀、枪、矛、槊、弓、弩等兵器全都在生产范围之内。张寻的思路,是“兵贵精,不贵多”。他的目标,是要打造一只晚唐装备最好的军队。要将每一位士兵都“武装到牙齿”。在他看来,不给士兵最好的装备就将其送上战场,无异于谋杀。

    其实大唐的军队,原本装备是非常精良的。在公元七八世纪的时候,可以说是当时世界第一强军。但到了晚唐,一切都改变了。一个盐贩子随便拉起一帮农民,每人发根长矛,就能打遍全国无敌手,将各路唐军暴揍。

    究其原因,晚唐的士兵已经沦为军阀混战中的消耗品。士兵忽聚忽散,将领朝三暮四,节度使们没有人能够确保手下对自己的忠诚,也就不会投入太多资源来武装士兵。否则辛辛苦苦建立一只精锐部队,很有可能明天就变成别人的部下了,徒为他人做嫁衣。所以大多数节度使都将钱用在招募新兵上。至于装备?有根长矛就行。

    盛唐时则不是这样。当时的作战目标基本都是外族,士兵的忠诚毋庸置疑。而与蛮族相比,大唐士兵的生命显然更加宝贵,每阵亡一人,政府都要付出高昂的抚恤金,五年不停军属的衣粮供应。因此为了尽可能的提高唐军的生存能力,大唐不惜血本武装唐军。

    以最普通的长枪兵为例,单兵装备就包括:

    盔甲一领,皮盾一面,长枪1根,横刀1把,长弓1把,弓弦3条,箭矢30支。

    每人还随身携带短刀1把,锉刀1把,钳子1把,钻子1个,药袋一个,火石袋一个,盐袋一个,磨刀石一副。

    其他装备还有单兵帐篷一套,包括配套的横杆、钉、桩、锤子等。毛毯一条。干粮袋1个,可装米一斗二升(可吃半个月),由牛皮缝制,可缠腰间。水袋1个。马盂即饭盆1个,皆为铜制,冬日可用来暖食物,让士兵吃上热乎的。

    此外,以每伙十人为单位,还有马或驴六头,作为驮运辎重和伤员之用。医药箱一个,内装泻火解毒的三黄丸、治伤寒的水解散、疟痢药、金创药等五十贴。大锅一口。可供十人居住的帐篷一顶。

    唐军士兵浑身上下都是统一制式。包括配套衣物,裤子,连裤袜,六带,抹额,皮带,皮帽,皮大衣,每人再发麻鞋三双。

    如今,张寻就在按照盛唐的标准打造自己的邓州军。别的节度使不敢做的事,他敢做。他把从朱温那里缴获来的银子,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军工领域。

    除了盔甲和武器由邓州甲坊司制造,其余物资没必要自己生产,张寻采用招标的方式,从邓州各地的民间作坊中采购。

    巨大的需求,直接刺激了邓州各行各业的发展。邓州军每单成百上千的采购量,使邓州各地的裁缝铺、铁匠铺、中药铺、熟皮行全力开工。但即便如此,还是不能满足邓州军的需要。商人都是逐利的,为了能尽快把钱赚到手,新铺子如雨后春笋般开张了,老铺子也纷纷打出“招学徒”的牌子。

    据史谦的不完全统计,仅仅半个月不到的时间,邓州州城的人口就增加了大约20%,突破三万人大关。这样的情况,邓州六县都在发生。这些新增人口,都是周边汝、唐、商、均等州的熟练工匠和青壮劳力。

    看着不断上升的人口数字,张寻非常有成就感。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邓州成为周边人口争相迁徙的目的地,正是对他治理邓州的认可。

    人口,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谁掌握了更多的人口,谁就有可能最后“逐得其鹿”。这也是当年刘备为何逃亡中也要带走新野百姓的一个原因。

    而且,人口的增加,还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张寻虽然没做具体调查,却有亲身体会。一天早上,管家裴信买回的早点,竟然是胡辣汤。张寻大快朵颐之余,也颇感惊奇。

    唐代不同于今日,沙县小吃、重庆小面、武汉鸭脖什么的地方小吃都能开遍全国。唐代由于人口流动较少,范围也小,所以一些地方特色小吃,甚至邻州就吃不到了。这胡辣汤,是许州、舞阳等地的特色,以rou、菜、粉佐以胡椒炖汤,鲜辣绵口,回味无穷。张寻第一次吃就是在舞阳县,后来在许州时几乎每天都要吃。这让他回忆起读书时每天和同学一起吃麻辣烫的日子。但是到邓州之后,他就再没吃过了。因为这边没人会做。没想到如今邓州街头也已有贩卖。十有八九是从许州过来的小贩经营的。

    比吃到胡辣汤更让张寻兴奋的,是随着人口增加而带来的田亩增长。总有拖家带口的新移民,全家人不能都指望一两个工匠的收入过活。开垦荒地是必然选择。对于这些新开垦的田地,史谦都会派人登记在册。既是为了保护开垦人的耕种权益,又做来年征税之依据。

    短时间内,一个以军工业为龙头的经济体系,在邓州初步建立起来了。张寻第一次亲眼目睹了投资是如何拉动经济增长的。

    他还记得当年学习高中历史时,老师讲美国面临经济危机,采取修建胡佛大坝的方式来应对。当时他难以理解。经济危机不就是经济萧条,大家都缺钱吗?缺钱为什么还要大兴土木呢?

    现在张寻终于懂了。要想刺激经济发展,就要花钱,就要投资,就要给人们一份工作。人们能够赚到钱,才能接着花钱,才能给更多人带来工作。才能缓解经济危机。

    从朱温那缴获来的钱,成为了建设邓州的启动资金。短期看效果不错。从事军工或军用物资生产的工匠们带来并养活了他们的家人,而他们家人的日常生活所需又带动了邓州各行各业的发展。

    但张寻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产能过剩之后该怎么办?

    如果邓州军的需求已被满足,持续不断的大额订单消失了,这些新增的各种店铺怎么办?过剩的产能怎么消化?这些工匠如果失业了,会不会又带着家人离开邓州?邓州会不会将要面临一轮经济萎缩?

    张寻不愿让那样的事情发生。一定要让邓州军工的产能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之后要在州府的有意为之下,进行一轮产业内部的优胜劣汰。将订单交给那些工艺水平最高,资金、人才力量最雄厚的作坊。有意重点扶植一些作坊主,就像支持盐商郑袭那样,支持几个最有前途的军工生产作坊。最后,张寻会帮助他们,将他们的产品卖到别的州县去。为此,张寻不惜亲自去当推销员。为此,不惜以邓州军的武力做后盾。

    当然这一切目前都只是张寻脑海里的谋划。至少短期内,邓州军工的产能,连邓州军自己的需要都还无法满足。其中最为紧缺的,一个是盔甲。另一个就是驴马等牲口。

    盔甲制作周期长,且难以购买。只能等待甲坊司慢慢打造,不在一朝一夕。而牲口却是有钱就能买到。依照唐军每伙配置6头牲口的标准,邓州军驴马需求量达到了2700头。其中邓州本地大概只能提供1000头左右。剩下都需要从别州购得。

    张寻又想到了前马贩子裴仁。同时他也想去向城视察一下马军建设得怎么样了。遂吩咐贺齐准备行装。自从他当上刺史,还未曾故地重游。对向城那座山里的小县竟然还有几分思念之情。

    一切准备停当,正要启程,却忽然收到了盐会会长郑袭的奏报,运盐的商队竟然被困在了唐州,急需张寻解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