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罗马生活五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意图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頂, ——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 原来,罗马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十分喜爱读书;不过,他们不是自己劳神翻阅那些读物,而多半是指定某个奴隶给自己朗读。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热衷于通过写作而进行独立思考。因此罗马的文学作品比较丰富,尽管有些作者在其他方面的名气掩盖了他们在写作方面的才名,如西塞罗等人。但实际上,他们都有大量的诗歌散文流传至今。 写作还促进了一个新鲜事物的形成:那就是公共朗诵会。一些有钱的贵族认为他们资助的诗人能为他们歌功颂德,而诗人则把朗诵会当成是出名和吸引资助者的好机会。执政官克劳狄乌斯曾经写过几部历史巨著,并常常在元老院中让人诵读。 律师出生的普林尼在成为执政官之前,据说常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听众去诵读文章;据他的信件中记载,他诵读时的表现似乎比在法庭上辩护还要紧张。后来,这位普林尼成了一个朗诵迷,他曾经一连数周每隔一天就要出席一次朗诵会,并乐此不彼。虽然听众们百听不厌,但他有时还是抱怨他的听众举止不雅或是精神不集中。 就这样,一群一贫如洗但雄心勃勃的诗人,加上上流社会的热心推动。使得诵读之风盛行。发展到今天。此举竟然成为了最时髦的公众活动。以至于在现在,如果谁能成功地举办一次公共诵读会,就如同在社会上取得了一项重大成就一样自豪;所以,许多人都在家里专门备出一个房间作为开诵读会的地方。 当然,这些都是上层社会的朗诵娱乐活动;对于普通的罗马人民来说,能够在公共场所听到一些穷困潦倒的诗人进行诵读诗文就已经是一种高雅的享受了。而那些贫穷的诗人们也愿意通过在公共场所诵读诗文来赚取金钱和赢得贵族们的关注;所以,很多人学习诗文朗诵为的就是赚钱和成名,根本无关罗马文化。 共和国初期。作为执政官的哈德良,曾经下令在罗马城修建一座文学大讲堂,其初衷之一,就是想用来承办这种集会的。罗马的诵读之风,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罗马人民平时的文化生活,甚至也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毕竟在这个时代文化还是属于贵族的专利。而且,罗马人不满足高雅的文化诵读,也为自己安排了极其丰富的食物聚会。 为了体验普通罗马市民的生活,奥斯卡和昆图斯随意在街边选择了一家小饭馆就走了进去;因为两人的服饰都是很普通的平民服饰。谁也没有多在意他们。两人坐下来之后,入乡随俗的每人点了一份大家都在吃的面包和葡萄渣酒;面包的味道略显苦涩。葡萄渣酒就简直难以下咽了,奥斯卡差点吐出来。昆图斯却是不紧不慢的将这些东西吃下去了,并对着奥斯卡作出了如下解释: 在罗马共和国,每名工人在冬季每个月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小麦4个单位,约各35升,夏季为40升。而非从事粗、重活的男人,如监工、牧人等,一般只可得到小麦三个单位。那么,我们就可以去想象;倘若每名工人每年约需220升谷粮才能填饱肚子,那些个单身的工人不但总能吃饱,甚至还会有剩余的谷物去交换其他需要的物资。 但如果这个分配量还包含用作养家糊口的粮食在内,那么能不挨饿的家庭可能是极少数甚至是特例了。这份年约450升的配额,给一对夫妻,或再多加一个小孩尚可勉强够吃,但人数再多点恐怕就难以吃饱。而那些牧人和监工一旦有了家庭和两个以上的孩子,便会经常陷入食物匮乏的境地。食物匮乏也是间接导致古罗马儿童极高死亡率的原因。 罗马共和国的农作物收成是极度不稳定的,平均每七年就要歉收两次,这个恶性循环的基本模式不仅是支配着希腊文化发展,也对罗马饮食文化的构建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谷物、橄榄油、葡萄酒和各地生产的蔬菜构成了罗马饮食的基础;而这些食物可能涵盖了90%以上的食物需求。 谷物则是饮食的主干;在罗马共和国,面包和麦粥的对比也反映出贫富对立和城乡对立。烤制面包是用小麦或富含油脂、蛋白质的特殊麦种“斯佩而特小麦”,麦粥则以大麦为主要原料。二十年前左右,大型面包坊才首先在罗马城里出现。开始供应广大城市民众小麦面包,稍后其他城市也相续开设面包坊;而同时期的乡村地区仍以麦粥为重。 唯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看,那些享乐主义者高喊的口号才有其具体意义;此举并非鼓励奢华挥霍,反而只求安身保命。在共和国内,仅罗马城的居民就有两百余万,要养活这些居民,没有强大的后勤供给是无法实现的。不能妥善地解决好这一庞大人群的物质生活需求,也相应造成局势的不稳定。而这项民生工程,直到今天也并没有彻底解决;元老院只能通过每年耗费巨资向埃及王国购买粮食才能勉强解决当年的问题。 对于罗马饮食,谷物和面包的配给在已经普遍存在。罗马的男男女女都很习惯一日三餐,人们起床后直接吃早餐;早餐对于罗马人来说是小事一桩,面包、奶酪或前一天剩下的食品就够用了。当然,收入好的人还会吃冷鱼和水果,佐餐的饮料则是稍稍稀释过的葡萄酒。 真正主餐,也就是晚饭才是罗马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农庄里面。一日三餐的内容也多为谷制品、橄榄油、蔬菜。最多再搭配些许劣质的葡萄酒。鱼rou的地位反倒退居到其次。实际上很多罗马人在正餐里面很少或从不吃鱼。餐桌上取而代之的是鱼露,鱼露是利用盐渍的鱼内脏或鲭鱼内脏制成的。 鱼露在希腊时期就已经是人们饮食中最重要的美食来源了,鱼露在罗马共和国与奶酪、盐渍鱼等都广为盛行。在罗马的饮食结构中,罗马人几乎把希腊饮食习俗照单全收。关于罗马饮食的诸多情况,目前大家对城市知道的比乡村地区要详细,而最清楚的又属都城罗马。因为罗马城内的市民们生活饮食习惯比较规范,而乡村的饮食习惯则比较无序;甚至很多地方还保留着数百年前的饮食习惯。 在提比略执政时期,罗马人对饮食变得更有兴趣。但在当时吃的却非常简单。谷类和蔬菜是主要食物,而且无需特别加工。在主餐基础上也常常配有葡萄酒、蔬菜、洋葱、蒜、奶酪和水果,rou类并不常见。如果有rou,一般都是采取水煮处理,很少有人会去烟熏或火烤。 罗马人的餐桌上经常可以见到用豆子、小扁豆、鹰嘴豆或者青菜如莴苣菜或卷心菜等制成的汤。奴隶的生活则更为简省。那些铐戴锁链的奴隶们拿到的不是谷物原料,而是现成面包;冬季每天共得2斤,春季葡萄园开工时每天每人可得到3斤的面包。副食则是品质较差的橄榄或醋腌蔬菜。 因为奴隶大多没家没产,无家者就住在营房集中管理,因而用餐也是集体进行。罗马的平民们所喝的代表性饮料有葡萄渣酒,那是将已榨过一次的葡萄渣放进水果里泡软。以此制取的葡萄渣酒。在葡萄收获3个月内将这种酒喝完,并不再另行配给。他们喝的饮料美其名曰为葡萄渣酒。其实只是废物利用的水制品。酒精含量少之又少,喝多了还不至于醺醉。
之所以制作低酒精饮料,主要是替代了品质低劣的饮用水而已,人们通常会对所谓的葡萄酒再进行基本的杀菌,然后再饮用。葡萄渣酒是不配给的,正规酿造的葡萄酒则不同,会按四季配发,这种四季依序的节奏对罗马平民的饮食意义极其重大。自十二月起每个工人可以每天分得葡萄渣酒四分之一升,入春之后二分之一升,夏季甚至达四分之三升。 罗马城内每逢一连串的节庆期间,最重要的尤其像是农神节、街神节,也都会给平民额外发放特殊配给。这也多少缓解了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心态,而罗马的许多公共饮食场所也出售有香肠、鱼、小扁豆、水果、面包圈、蛋糕和酒类等。 罗马人习惯于一日三餐全家人围桌而坐,由主妇或奴隶服侍丈夫或家人。罗马的粮食实行的是配给制,工人分得谷粮后要自己碾磨成面膜,烹煮麦粥和烤制面包的工作也都在家里进行。由此可见,工人在做工中集中供伙是十分稀少的。如此一来就必须经常和家人共同用餐,至少晚餐多半如此。中午大概和一群同事简便解决,这一顿可能吃从家里带来的面饼或橄榄。 在聚餐的家庭人员构成上,罗马和希腊相比,在同桌用餐的成员组成中无疑是向人性化更迈进了一步:希腊的女人是不许在餐桌上进餐的,而罗马的妇孺们则都可以平等地和家里的男人在餐桌上共同用餐。这项差异可谓当时社会在本质发展上的大幅跃进。 我们可以想象古罗马人在闲暇时节里,男人们在家里做着或是逗着儿童,女人们则加工着分来的配给原料。当女主人把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上桌时,一家人很温馨地围坐在一起,享受着并非丰盛但很开心快活的晚餐。不过,综观其他饮食体系的元素,其实都和古希腊的文化大同小异,例如罗马人也只用右手进食。其他雷同部分还表现在餐具的使用上:有切rou的刀具和汤匙为辅助工具,叉子则十分罕见。 听完昆图斯的解释,奥斯卡也是长叹了一口气;在这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即使是以富裕、文明著称的罗马人也不过如此,更何况哪些生产力更加低下的蛮族呢?怪不得自己慷慨送出葡萄酒的时候,罗马城的人民们那么激动呢;原来他们喝的都是所谓的葡萄渣酒,根本没有喝到过真正的葡萄酒啊! 这一刻,奥斯卡猛然觉得自己在原来的世界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在这样一个时代,吃得饱穿得暖就已经是普通人家最大的奢望了。自己既然来到了这里,为什么就不能让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吃饱穿暖呢?一顿难吃的面包和葡萄渣酒,却让奥斯卡的世界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一心发动战争、一心争霸的奥斯卡逐渐开始变成关注民生、关注寻常百姓生活的奥斯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