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玄幻小说 - 这个导演要谢罪在线阅读 - 047 细究动机 大纲出炉

047 细究动机 大纲出炉

    陈一鸣把“敦刻尔克版半岛战争”给二大爷简要描述了一下,果然发现后者的眉头紧紧地拧起。

    好一会儿他才开口说道,“天上飞的,地上跑的,你这个备选方案,场面还真是不小。”

    陈一鸣弱弱地补充,“马叔,你想要海上飘的也可以有,我方歼击机从海上打起,到时候飞机下方海上飘几艘军舰,画面更有质感。”

    二大爷连连摆手,“行了打住,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搞这个时间太仓促,你还是先从一镜到底那个开始准备吧。

    这样,我尽快帮你联络有关方面,你这几天抓紧时间,把需求和想法再细化一下。

    最主要的是,你一定要想清楚,你的故事里要着重表现哪几个人物,他们在电影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意图向观众传递哪些信息和情绪。

    一镜到底的形式确实有新意、有话题性,但一定不能忘记初衷,还是要始终紧扣主旋律电影的基调。”

    走出马家所在的别墅区,站在路边等出租车的时候,陈一鸣一直在反复思索着二大爷最后的那段话。

    故事线索都还没有理顺,其实还远没有到考虑人物塑造的时候。

    但是陈一鸣知道,二大爷的提点很重要,直接关系到这部电影能不能成功立项,是生与死的首要问题。

    陈一鸣固然可以借鉴诺兰的做法,把作为战争对立面的敌军意象化,不露脸甚至完全不出镜,从而避免观众陷入立场的二元对立。

    但是我军人物总是要出镜的,他们在镜头里的形象,同样会带给观众一定的观感,反映出相应的评断,溢散出电影的态度。

    而这正是上峰最关注的核心问题,你打算对我军官兵做何种呈现?

    粗粗一想不过是故事里的几个人物设定,细究起来却是千头万绪复杂无比。

    从前到后顺着故事线捋一下,电影里每个层级的人物都简单不起来。

    比如,给主角布置传令任务的军官,应该如何做任务前的动员?

    传统主旋律电影很直接,大了讲就是保家卫国,具体讲则是救助战友,领受这个极度危险的任务是光荣,是立功受奖的机会。

    导演默认观众理解并认同这个理由,有时候甚至直接忽略掉任务动员这个环节。

    《横空出世》里,军官开门见山地问科学家主角,你愿意为了国家隐姓埋名吗?

    科学家毫不犹豫地回答,愿意。

    前世这是1999年的电影,很多年轻人根本不了解原子弹工程,也不清楚建国初期的特殊情况,但他们依旧可以毫无阻碍地理解科学家的选择,并为之深深触动。

    同样是呆在戈壁沙漠里搞原子弹,《奥本海默》里的科学家就是截然相反的另一种态度。

    外国观众会质疑科学家不爱国吗?当然不会!

    所以只是电影开头的一个军官,作为引子存在,戏份只有一场,他的表演和台词就是一个绕不开的大问题。

    应不应该给这个人物添加一些“人性化”的修饰呢?

    《1917》原片里,将军为了让主角更主动地完成任务,告诉他计划明晨发起进攻、冲向德国人死亡陷阱的部队里,有他的亲哥哥。

    显然,军官(导演),认为战友情不足以让主角(观众)认同这场冒险,因此在天平上又加上了一个名为亲情的砝码。

    然而当对象换成华国观众时,这个原本恰到好处的砝码,立即变得不合时宜。

    怎么能只是为了救自己哥哥拼命呢,其他战士就活该等死吗?

    尽管社会思潮已经不认同完人,但华国人依旧赞赏利他的义举,唾弃自私的怯懦。

    一边打心底里不相信舍己为人,一边又居高临下瞧不起自私自利。

    或者说,用自私比照自己,用无私要求他人。

    那么,电影里真的刻画一心为公的人物行不行呢?

    也不行!

    太假!不真实!

    割裂的社会,人性同样割裂!

    陈一鸣一屁股坐在马路牙子上,搜刮着记忆里的战争电影,找寻着“相对妥帖”的动员理由。

    以至于错过了一辆又一辆打着无客绿灯的出租车。

    最多的理由还是依托于军队的纪律性,就像顾总长的那句名台词,军人首重服从。

    也有纯靠运气的,突前尖兵啊,战斗巡逻啊,危险的任务没人主动请缨?那就抓阄!

    以过审为前提,第二种直接放弃,第一种可以考虑。

    世界上所有的军队都对纪律性有着严苛的要求,即使是没当过兵的普通观众也能够理解,打仗就是上级命令下级“直面危险与死亡”。

    那么就索性淡化“动员”色彩,塑造一个冷口冷面的职业军官,像使命召唤游戏里的任务NPC一样,用绝对中立的语言精确地命令主角完成任务。

    一个每天面对成百上千的部下或死或伤的军人,没道理对一次撤退任务施以额外的关注。

    理顺了第一个问题,陈一鸣拍拍屁股站起身来,把心神分一半到打车上。

    等他坐上车的时候,他又考虑是否可以增加一个政委的角色,稍许调和一下将军的“冷血”。

    走进家门的时候,他推翻了这个想法,国外的观众很难理解,过于节外生枝。

    洗漱完了躺在床上,他又想可以增加一名中级军官,传递这么重要的命令,双人小组显然比独自一人来的更加合理。

    那天晚上,陈一鸣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烙了半夜的饼,直到大脑终于转不动了,才疲惫不堪地睡去。

    ……

    此后几天直到周末,陈一鸣关闭手机,闷在租屋里全神贯注地推敲剧本大纲。

    参照《1917》的话,至少应该有以下主要角色。

    主角组,起码要两个人,否则很多镜头连对话都没有,电影会过于沉闷。

    第一主角是一名刚入伍的新兵,因为去过一线阵地,所以被分派了传令向导的任务。

    第二主角设定为团部通信参谋,撤退命令的真正执行人,主角的召集者兼半个师傅。

    任务发布者,陈一鸣设定为一名团长。

    因为半岛战争的阵地防御战阶段,我军普遍以师为方面单位,团为战术单位,团长是有权下达撤退命令的最低级别。

    引导者一,关联主角组的第一个危机,设定为后备阵地的一名连级指挥员。

    半岛战争中,我军团级防御阵地一般有三层,自外向内依次是前哨警戒阵地、一线阵地、后备阵地,从指挥所出发前往一线阵地,首先要经过的就是后备阵地。

    这个角色的主要任务,是向主角组说明火力封锁区的情况。

    引导者二,关联主角组的第二个危机,设定为一名巡逻队员。

    半岛战争中的战线并不是像一战堑壕那样紧密连接的,而是以山头为支点互为支撑,而山头之间的山坳和山梁,则由巡逻小队填充警戒。

    巡逻队员负责向主角组说明一线阵地周边的敌情,为接下来主角组选择绕路做铺垫。

    引导者三,关联主角组的第三个危机,设定为一支4人侦查小队。

    半岛的地形也不全是连绵不绝的山头,山峦之间偶尔会有小块的平地或丘陵,由于不利于防守,大部队不会出现在这里,反而是小规模的侦查单位会在这里爆发战斗。

    主角组为了节省时间快速通过,不得不主动卷入侦查小队的战斗,这也是电影里唯一一场战斗戏份。

    最后是任务目标,关联主角的最大危机,出场的是受命撤退的守军残部,设定为一个8人以下的班集群。

    这里就是一线主防御阵地,装备展示的大舞台,也是对比《1917》改动最大的部分,原型和场景还需要查阅战史资料才能确定。

    统算下来,正面出镜的演员大约十六七个,除了第一主角都需要接受军事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