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朱棣重生土木堡在线阅读 - 第二百六十章:恩科

第二百六十章:恩科

    景泰二年十月十二日。

    酝酿了许久,朝廷终于还是在这一天,将恩科的圣旨昭告天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l我朝科举鼎盛,素有京察大计之传统,经户部、都察院、大理寺联办,兵部再办,计清退官员八百六十八人。

    其请托公行、贪墨不禁、徇资格以判等差、结私交而忘公义,失信于朝,失德于民。

    开科取士,事关国之根本,官位更替,更为江山稳固,庙堂延续。

    今朕特增设恩科,予天下寒窗学子际遇,昭显本朝之德,定于辛未年十二月初八、初九、初十日,连试三场。

    选拔人才,为历朝历代首要之务,吏治清明,方显朝局安稳,民心所向。着礼部尚书胡濙主持恩科事宜。

    加都察院左都御史王文为太子少保,同兵部尚书于谦协理恩科事宜。钦此。”

    读完官差刚刚张贴到街角的告示,一名头戴网巾,身上穿着澹绿色短袖的人说道:“我早说过,朝廷必要开恩科。”

    “如今怎么样,还不是叫我说中?”

    有人笑道:“刘兄那你去考吗?”

    那读书人笑道:“去,为何不去?如今景泰恩科,增补京官八百六十八人,历朝历代之恩科,均未见过有如此之盛况!”

    “不为补官,亦是不容错过!”

    几名读书人纷纷点头,有人说道:“所言极是,京察大计,早就成官官相护,如今谁还看结果?”

    “只是没想到,于少保竟有如此手笔,不畏权贵,一次性清退了八百六十余名京官,真乃古今罕见之奇人也!”

    有人提出意见。

    “宋兄所言,小弟大半认同,却别忘了,纵然于少保再是不结权贵,这份名单若无坐镇乾清宫的天子首肯,亦不能有如今结果。”

    那宋才子笑道:“郑老弟提点得好!当今之清明天下,少保、天子,缺一不可…若去一人,亦不至于有我等出头之日!”

    一开始那读书人转身,语气严肃道:

    “不要闲散,各地学子怕正蜂拥而来,我等由京举,近水楼台之下,若再无功名,岂能对得起这十年苦读?”

    “正是!”有人附和:“失去这次机会,此生怕再无缘入仕矣——”

    几人聊着,相伴而走。

    在他们身旁,便是作为大明京师的北京城,形形色色,来自各个阶层的人混迹于此,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走在街上的读书人比以往多了数倍。

    做生意的商贩们都是高兴坏了,趁着这几个月的恩科时间,每日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

    为的,就是多做些生意,好积攒银钱。

    往常人可罗雀的摊位,如今整日都有人来逛,许多商贩都是面露笑容,极力推销着自己的商品。

    【推荐下,换源app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huanyuanapp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如今这些时日赚钱的速度相比以往,简直就是在捡钱。

    这样的好日子,不知道下次要等到什么时候。

    就连许多在通州、真定、保定一带居住的百姓和商贩,亦眼红如今京城的空前繁荣,纷纷北上,在京城叫卖货物。

    外地学子入京赶考,甚至在二三十里外,就见到有人开始叫卖所谓的京城特产,一路到北京城,都是热闹非凡。

    以往见过军队联营百里,却是没见过官道两侧有商贩联营几十里叫卖,很多人就直接睡在摊位旁,见到来人,立即起身去介绍。

    这可苦了京城内外的巡防衙门。

    顺天府衙门、五城兵马司,是京师内外负责维系平日治安的主要官署,如今却要多走出几十里地,沿着官道管控秩序。

    各有司中,不少官员都是被于谦撸掉,是以副官或次级暂领事务。

    对于他们而言,才刚从京察大计中侥幸留得官位及身家性命,此刻正是神经紧绷,对于这种事情更是叫苦连天。

    许多官员,甚至是骑马带着官差,整日的奔波在外。

    这种节骨眼上,不表现得好一些能行吗?

    除此以外,最难过的当属石亨了。

    由于才被朱棣叫到乾清宫去骂了一顿,现在也是不好过,在他手中的城防官军不只要防守京城,连外边几十里也要派遣骑兵巡逻。

    不得已,石亨只得去舔脸找于谦,请求十团营的调兵之权。

    虽说如今十团营的兵权大致在石亨手中,调兵大事,却还是要有于谦的手令。

    似是这种事情,就相当于欠了于谦的人情,现在石亨是不怎么喜欢和于谦接近的,因为他觉得于谦太做作了。

    不久前,石亨为了报答于谦在北京保卫战的恩德,特意向朱棣上疏,请求册封于谦的亲儿子世袭锦衣卫千户。

    有人给自己儿子请功,这本来是好事儿,恐怕没有人会不接受,就算不愿意的,这种事也不好开口。

    但偏偏于谦就是这么个例外。

    他不仅没接受,还上疏骂了石亨一顿。

    这件事发生的很戏剧性,不是朱棣能掌控的,完全要看于谦想怎么办,毕竟这家伙不愿意接受,总不能掐着他脖子让他接受吧?

    石亨也很委屈,明明是想报恩,于谦非但不领情,还当着所有人的面,像训狗一样训他。

    对于那件事,接下来有一段时间满朝文武都是议论纷纷,一些平日和于谦要好的人,都渐渐疏远了他。

    朱棣也不好去替于谦说什么好话,一个是这小子不可能领自己的情,第二个也确实是于谦的问题,太不近人情了。

    不接受就不接受吧,指着鼻子骂人家干什么呢?

    好歹石亨现在也是一个堂堂国公,武将之首了,朱棣都没这么骂过他,然后就被于谦当儿子一样骂了......

    这下就连很多武将可能要想了,就连石亨都被这么骂,换自己上去岂不要被直接当jian臣给砍了?

    热脸贴了冷屁股,颜面尽失,所以自那以后,石亨就再没去找过于谦,两个人几乎是等同于断绝了往来。

    这次,也是实在忙不过来,毕竟京城防务也不容懈怠,石亨刚被朱棣骂了一顿,怎么拉得下脸再去借亲军?

    而且他也明白,现在这个身份,再去借兵办事,这是给皇帝出了一个难题,也是给他自己掘墓。

    朱棣到时候借还是不借?

    借了,你手底下握着十团营和城防军不够,还要借朕的亲军,手握京城十分之九的兵力,你要干什么?

    不借呢,可能有人就要想了,现在京城这么忙活,借你点儿兵都不借,这么抠门的皇帝?

    横看竖看,都是找死行为没跑,石亨现在是有些骄慢自大,但是他不是脑子没了,有些事情他比以前更明白。

    除了找于谦,这次没有第二个选择。

    可他却没有想到,于谦这次竟然好说话得很,走进去三句话没说完,就直接点头同意了。

    这一下,反倒是给准备了一肚子话的石亨给整不会了。

    这个于谦,脑袋里到底在想什么,怎么脑回路和正常人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