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巍巍大唐:开国在线阅读 - 第九章 中原劲敌(1)夏王窦建德

第九章 中原劲敌(1)夏王窦建德

    巍巍大唐:开国正文第九章中原劲敌——夏王窦建德直至武德三年四月,立国仅仅三年的李唐王朝,犹如一轮旭日,喷薄而出。短短三年时间,唐朝接连消灭了陇西薛氏、河西李轨、山西刘武周三股强敌,巩固了李唐关中大后方的稳定,将关中、河东、陇右、河西、巴蜀等地,连成一片。可以说,现在整个中国北方及西南一带的广大区域,基本都在唐王朝的掌控之中。

    唐高祖李渊从建国之日起,便立志一统天下,四海之内,布满大唐旌旗。既然关中大本营的威胁,此刻已经彻底解除。那么,接下来,被誉为兵家必争之地的中原地区,就成为了唐朝下一个夺取的军事目标。于是,雄心壮志的唐高祖李渊,开始着手实施统一天下战略的第二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东征中原!

    然而,中原地区的军事形势,要比李唐统一西北、收复河东,更加充满了挑战性。饮马中原,定鼎天下,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或者说,入主中原一战,甚至要比当初大唐建国,还要难上十倍百倍。

    那么,此时的中原地区,究竟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呢?在唐朝进军中原的道路上,又会和哪些割据群雄,狭路相逢?另外,李唐正式东出潼关,攻打中原之前,它们之间,又会上演怎样的英雄角逐与龙争虎斗呢?

    李唐王朝巩固关中以后,准备开始实施第二阶段的战略计划——东征中原。虽然,经过三年的南征北战,唐王朝的统治范围与疆域面积,得到了“井喷式”的扩张。但是,中原地区割据群雄的势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当时,唐朝争霸中原,主要面临两大强敌:河南王世充的郑政权、河北窦建德的夏政权。

    自从武德三年,河东大捷,消灭刘武周政权之后,整个中国北方,以及中原地区的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本群雄并立的局面,此时则变成了李唐与郑、夏两国三足鼎立的格局。也就是说,唐朝接下来的主要敌人,便是王世充、窦建德建立的郑、夏政权,要与他们争夺中原的归属。

    王世充和窦建德,这两个人,都是隋末唐初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并且,他们的实力,丝毫不亚于日益崛起的唐王朝,王世充占据河南,窦建德称雄河北。所以,唐朝问鼎中原,实现天下一统,必须要剪灭这两股强敌。无论是李渊,还是王世充、窦建德,唐、郑、夏三国之间,终有一场决战,一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大决战。

    事实上,唐朝是于武德三年七月,正式出兵中原,东征洛阳。在此之前,李唐便与王世充、窦建德,在战场上有过数次较量。所谓强者对阵,三个“超级大国”之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依照常理,消灭刘武周政权后,李唐王朝的统治区域,横跨中国北方,与河南王世充的郑政权,直接毗邻接壤。唐、郑两大政权,显然要发生冲突。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最先向唐朝发难的,并不是近在咫尺的王世充,而是远在河北的窦建德。面对窦建德的挑衅,唐朝方面又会如何应对呢?

    大业十二年,隋炀帝三下江都,隋末天下大乱的局势,变得愈发不可收拾。直到大业十三年,国内主要形成了三支重要的农民起义力量,它们分别是窦建德的河北起义军、杜伏威、辅公祏的江淮起义军、李密、翟让的瓦岗军。而窦建德正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中的鳌头之一,是河北农民起义的灵魂人物。

    那么,窦建德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他是如何在乱世中一步步崛起壮大,建立起雄踞燕赵之地的大夏政权,成为威震天下的夏王?在与窦建德的较量当中,唐王朝又有着怎样特殊的经历?

    根据史书记载,窦建德在河北地区极具威望,深得民心,这与他早年的经历,息息相关。与薛举、李轨、王世充、刘武周等人不同,窦建德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是典型的“无产阶级”。正是起于贫寒,才铸就窦建德忠厚豪爽,一诺千金的性格,为他日后成就霸业,奠定了基础。

    窦建德,贝州漳南人士。据说,他是东汉大司空窦融的十七世孙,辽东宣王窦拓的玄孙。关于这个血统论的真实性,暂且不表。反正到了窦建德这一辈,他们家世代务农,基本上跟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

    虽然窦建德出身贫寒,但是,在他年轻的时候,窦建德在同村乡里中,口碑一直很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窦建德为人仗义,一言九鼎,从来都是有求必应,绝不食言。比如,《旧唐书·窦建德》中,记载了这样几件事:

    少时,颇以然诺为事。尝有乡人丧亲,家贫无以葬,时建德耕于田中,闻而叹息,遽辍耕牛,往给丧事,由是大为乡党所称。初,为里长,犯法亡去,会赦得归。父卒,送葬者千余人,凡有所赠,皆让而不受。

    有一次,窦建德的一个同乡,痛失双亲。可是,由于家里过于贫穷,无力安葬父母。当时,窦建德正在田里耕地,听到这个消息后,不由一声叹息。紧接着,窦建德放下手里的农活,拿出一些积蓄财物,资助那人cao办丧事。通过这件事,乡里乡亲都对窦建德刮目相看,人人称赞。

    最初,窦建德当过乡里的里长,结果不慎犯法,外出逃亡。等到朝廷颁布大赦令,窦建德才得以返乡。后来,窦建德的父亲,不幸离世。在为其父送葬时,邻里之间竟然有一千多人,为窦建德之父送葬。cao办葬礼之时,众乡党纷纷向窦家,馈赠礼物。可是,窦建德一概谢绝不受。所以,窦建德的名气,在当地是越来越大。

    如果不出意外,窦建德终其一生,或许就是一个老实本分,普普通通的庄稼汉。可是,世事无常。最终,窦建德却走上了一条称雄乱世,混一天下的霸主之路。他的人生轨迹,在大业七年发生了改变。

    大业七年,隋炀帝一征高句丽,在全国范围内大兴兵役,几乎是扫地为兵,强征入伍。窦建德所在州郡,由于窦建德胆识过人,便委任他为二百人长。窦建德从此刻起,开始发生转变。

    这一年,整个山东境内,爆发了严重的水灾与饥荒,饿殍遍野,赤地千里。当时,不少百姓纷纷背井离乡,外出逃荒。窦建德同县有一个乡党,名叫孙安祖。他们家的房屋、财产,都被洪水给冲走了,妻儿也全都饿死了。县里负责征兵的官吏,见孙安祖骁勇非凡,便将他强行拉入行伍。不过,孙安祖并不想去当兵。于是,他以家境贫寒为由,当面向漳南县令申诉。不料,这个县令也是个昏官,不分青红皂白,将孙安祖直接暴打了一顿。孙安祖一怒之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这名漳南县令。

    犯下了人命官司,孙安祖走投无路,只得前来投奔窦建德。窦建德为人忠厚,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好心收留了孙安祖。窦建德看得出来,因为隋炀帝的暴政,天下sao动,四海沸腾,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因此,这个时候,窦建德便有了推翻隋朝暴政的想法。故而,窦建德将自己的想法,向孙安祖和盘托出:

    文皇帝时,天下殷盛,发百万之众以伐高丽,尚为所败。今水潦为灾,百姓困穷,加之往岁西征,行者不归,疮痍未复;主上不恤,乃更发兵亲击高丽,天下必大乱。丈夫不死,当立大功,岂可但为亡虏邪!

    经过一番密谋,窦建德、孙安祖一拍即合,决定揭竿而起,反抗暴政。很快,窦建德聚集了一支数百人的队伍,由孙安祖带领,进入高鸡泊,占山为王,对抗官家围剿,孙安祖自称将军;不久,张金称、高士达等河北人士,也纷纷拉起大旗,相继在黄河险要水域、清河郡一带,聚集了千余之众,反抗隋朝暴政。

    窦建德在河北揭竿而起,正式点燃了河北农民起义的熊熊烽火。对于窦建德等人的举义反隋,隋朝当局自然不能装聋作哑,随后便不断派兵,征剿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不过,窦建德凭借其过人的谋略与武力,多次击败隋军的围剿,进而一步步发展壮大,逐渐在河北地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隋势力。

    当然,窦建德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并不仅仅依靠谋略、武力,更多的是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赢得了所有人的支持。这种人格魅力,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仁义。窦建德正是通过仁义,才得以一步步崛起于乱世。

    在众多隋末群雄中,窦建德无疑是一个另类。他不像薛举、薛仁杲父子那样残暴好杀,也不像王世充那样阴险狡诈,更不像刘武周那样两面三刀。相反,窦建德却与唐高祖李渊有些类似,两个人共同体现了一个特征:仁义。

    例如,窦建德起兵之初,就表现得极为平易近人。身为义军首领,窦建德经常拿出身上的所有财物,接济他人。而且,他从来不摆架子,经常和士卒同甘共苦。这样一来,义军上上下下,都心甘情愿为窦建德卖命:

    建德能倾身接物,与士卒均劳逸,由是人争附之,为之致死。

    前文说过,窦建德出身贫寒,世代务农。正是贫穷的家境,使得窦建德养成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据史书记载,窦建德每次攻城略地,所缴获的战利品,全部分给手下将士,自己分文不取;并且,窦建德平时的生活,也是非常节俭朴素。窦建德一般的伙食,都与士卒一样,从不吃rou,只吃蔬菜、脱粟饭之类的粗茶淡饭。并且,窦建德的妻子曹氏,素日里也从不身着绫罗绸缎,身边伺候的婢女,也仅仅十几人而已:

    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又不啖rou,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

    以上的种种事迹,都只是窦建德的个人行为。更能凸显窦建德仁义特征的,还是在于他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敌人。

    大业十三年,窦建德率军围困河间。当时,城内粮草耗尽,河间郡丞王琮坚守河间城,抵御窦建德的进攻。就在此时,噩耗传来,隋炀帝在江都遇害。王琮得到消息后,率领城中官吏,为隋炀帝发丧。很快,窦建德派遣使者进城,吊唁隋炀帝。王琮知道大势已去,便带着全城官吏,向窦建德投降。

    王琮投降后,窦建德手下的不少将领,觉得王琮是被逼无奈,才献城投降。因此,他们建议窦建德,干脆烹杀了王琮,杀一儆百。对于诸将的一致意见,窦建德一口回绝,正色警告众将:

    此义士也。方加擢用,以励事君者,安可杀之!往在泊中共为小盗,容可恣意杀人,今欲安百姓以定天下,何得害忠良乎?

    然后,窦建德告诫军中将士,不许有人故意加害王琮,否则诛灭三族。至于王琮其人,窦建德对他既往不咎,反而委以重任,授予他瀛州刺史之职。由此可见,窦建德的仁义,绝不是浪得虚名。

    过去,农民起义军攻打城池,凡是抓到隋朝官员和各地乡绅,统统格杀勿论。唯独窦建德不同,每次遇到这些官吏、乡绅,总是以礼相待。所以,由于窦建德礼贤下士,不少郡县纷纷归附于他。

    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与战斗,直到大业十二年,窦建德的势力,逐渐空前壮大,麾下坐拥十余万精兵强将,兵强马壮,士气高涨。可以说,此时的窦建德,已经不是一个小小的草寇了,真正成为了河北地区最强大的一支反隋武装力量。

    实力变得强大之后,窦建德的心理也发生了改变。当初,他揭竿而起,完全是憎恨隋朝暴政。如今,随着势力的不断扩张,窦建德已经不满足于当一个杀人掠地,占山为王的农民领袖。面对天下大乱的局面,窦建德也生出了万丈雄心,做一个称霸天下的枭雄,最后一统天下。因此,接下来,窦建德便要正式建立政权,与隋王朝分庭抗礼。

    大业十三年正月,窦建德在河间、乐寿两县交界之初,修筑祭坛,举行典礼,自称长乐王。窦建德将年号定为这年的干支,名为“丁丑”,然后,设置官署。这样一来,窦建德算是初步建立起了割据政权的雏形。

    窦建德在河北公然建立政权,摆明了是要和隋朝决裂。因而,隋朝统治者绝不能容忍,必会派遣大军进剿。果然,当年七月,隋朝右翊卫将军薛世雄,率领三万大军,讨伐窦建德。薛世雄率军行至河间城以南,在七里井安营扎寨。

    得知隋军大举围剿,窦建德迅速作出部署,挑选出数千精兵,埋伏于河间南界的沼泽两侧。同时,窦建德命令驻守各城镇的兵马,全部拔营,佯装败走,对外谎称是躲进豆子湖中。他的目的,是为了麻痹隋军。

    果然,薛世雄上当了,他以为窦建德真的不战而逃。故而,整个军队完全处于不设防状态。窦建德打探清楚隋军情况之后,认为机会来了。于是,窦建德亲率一千死士,向隋军发起突然袭击。

    隋军被突如其来的进攻,打得不知所措,部队陷入一片混乱。不巧,当时浓雾四起,什么也看不清楚。慌乱之下,隋军四散溃逃,自相践踏而死者达万余人。薛世雄带着数百名骑兵,狼狈逃走。剩余的隋军大部队,全部被窦建德击破、消灭。就这样,窦建德兵出奇招,一举消灭了三万隋军主力。

    打败隋将薛世雄后,窦建德兵锋所向,亲率大军,直逼河间城。不久,河间郡丞王琮献城投降,窦建德占领了河间。攻下河间后,窦建德开始定都于乐寿,命名为“金城宫”。自此之后,窦建德又攻占不少郡县。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窦建德称雄河北的步伐。

    将近七年的摸爬滚打,河北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窦建德的大夏政权,马上呼之即出。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窦建德只需要等待一个契机,就能正式建国自立。终于,契机来了。

    唐武德元年十一月冬至,这一天,窦建德在金城宫大会文武。忽然,只见有五只大鸟,降落在都城乐寿。随后,数万只鸟雀,也跟着飞来,整整过了一天,才各自飞走。窦建德认为,这是上天恩赐的祥瑞,当即,改元“五凤”。

    顺着窦建德的心思,有一个宗城人士,向窦建德进献一枚玄圭。文武百官觉得,这更是天意如此,景城丞孔德绍趁机劝进,建议窦建德定国号为“夏”:“此天所以赐大禹也,请改国号曰夏。”

    于是,窦建德听从了他们的建议,立国号为“夏”,自称夏王。同时,以谋士宋正本为纳言,孔德绍为内史侍郎。至此,隋末唐初时期,雄踞于河北,虎视中原的夏国政权,正式建立。

    尽管,窦建德建立夏国,自称夏王。但是,河北地区的许多地方,他还没有完全掌握。所以,在建国称王之后,窦建德的下一步行动,便是要征服河北全境,消灭盘踞在河北地区的其它割据势力。

    当时,河北境内,就有一支强大的割据势力。它的首领名叫魏刀儿,自称“历山飞”,盘踞在深泽县,攻掠于冀、定二州之间,拥兵十万,实力不容小觑。若要征服河北群雄,魏刀儿是第一个要消灭的对象。

    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呢?窦建德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先假意与魏刀儿议和,趁着魏刀儿放松警惕,发起突然袭击,大破魏刀儿,攻陷深泽县,斩杀了魏刀儿。同时,窦建德吞并了魏刀儿的全部地盘。

    消灭魏刀儿后,窦建德一路横扫河北,兵锋无人可挡。在窦建德夏军的攻势下,易、定、冀三州,先后被窦建德攻占。此时此刻,大半个河北,尽在窦建德旗下。他所建立的夏国政权,从真正意义上,成为了河本地区独一无二的霸主。而窦建德本人,也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庄稼汉,变成了威震天下的夏王。

    建立夏国,称雄河北,对于窦建德而言,只是人生事业的开始。窦建德并没有就此满足,雄踞河北,不算什么。窦建德的终极目标,是要一统天下,做天下之主。对外扩张,成为窦建德必须要做的事情。

    没过多久,窦建德建国称王,仅仅一年之后,他就迎来了一次对外扩张的机会。那就是,窦建德消灭了宇文化及的残余势力。消灭宇文化及,使得窦建德收获巨大,不仅是军事上的收获,还有政治上的收获。

    前面章节介绍过,江都兵变后,宇文化及率领十万骁果叛军,踏上了西归关中的返乡之路。不曾想,这竟然是一条死亡之路。因为宇文化及的介入,洛阳战局骤变,皇泰主杨侗与李密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宇文化及。

    童山一战,宇文化及的十万骁果,遭到李密瓦岗军重创,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宇文化及只得带领两万残兵,逃到魏县。山穷水尽之下,宇文化及破罐子破摔,打算最后疯狂一次,过一把皇帝瘾。于是,宇文化及派人毒杀了傀儡皇帝杨浩,自立为帝。

    但是,好景不长。武德二年正月,唐高祖李渊派遣淮安王李神通,率领唐军,进攻魏县。宇文化及无法抵御唐军,被迫放弃魏县,退守聊城。

    事实上,此时,宇文化及已经进入到了窦建德的势力范围。这是送上门的肥rou,窦建德当然不能放过。如果消灭宇文化及,顺便还能收编他麾下的万余骁果,那将大大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既然有了这个想法,窦建德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了手下的两个谋士——纳言宋正本、内史侍郎孔德绍:

    吾为隋之百姓数十年矣,隋为吾君二代矣。今化及杀之,大逆无道,此吾仇矣,请与诸公讨之,何如?

    宋正本、孔德绍二人也认为,消灭宇文化及,对于刚刚建立的夏国政权,大有裨益。因此,他们对窦建德说:

    今海内无主,英雄竞逐,大王以布衣而起漳浦,隋郡县官人莫不争归附者,以大王仗顺而动,义安天下也。宇文化及与国连姻,父子兄弟受恩隋代,身居不疑之地,而行弑逆之祸,篡隋自代,乃天下之贼也。此而不诛,安用盟主!

    于是,窦建德亲率夏军,直扑聊城,进攻宇文化及残部。最终,夏军从四面猛攻聊城,一举袭破。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包括其余爪牙党羽,兵败被擒,窦建德将他们一律枭首斩杀。

    击杀宇文化及残部,对于窦建德而言,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多的是政治上的胜利。所谓政治上的胜利,那就是窦建德聚集了一大批治国人才。众所周知,窦建德一介布衣,草莽出身。从他揭竿而起,到建立夏国,称雄河北,所依靠的大多都是一些草莽英雄,手下见识不凡的治国之才,少之又少,凤毛麟角。

    现在,宇文化及从江都而来,挟持了大批隋朝时期的重臣,这些人对于治理国家,无疑是重要的臂助。因此,对待这些隋朝旧臣,窦建德全部委以重任。比如,原隋朝黄门侍郎裴矩为尚书左仆射、兵部侍郎崔君肃为侍中、少府令何稠为工部尚书。其余官员,按照各自的才能,授予不同的职位。如果有人不愿意留下来,想要回家,窦建德也从不强人所难,统统放行,并给予其衣物、粮食,派兵护送出境。至于那一万骁果,窦建德也遵从他们的意愿,是去是留,由他们自己决定。

    隋末唐初,群雄逐鹿,任何一个怀揣帝王梦想的英雄,都有着征服天下的雄心。在窦建德雄踞河北,扩充势力的同时,入主关中的李唐王朝,也没有落于人后,一步步向着天下之主迈进。

    建国的三年时间里,唐朝一直在为实现统一大业,南征北战,巩固关中的稳定地位,扫清关中周边的割据势力。武德元年的“浅水原之战”、武德二年的平定河西之战、武德三年的河东大捷。新生的唐王朝,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连续消灭了陇西薛氏、河西李轨、山西刘武周三大割据政权,日渐强盛,崛起于乱世之中。

    武德三年,唐朝河东大捷,消灭了刘武周政权。此时,李唐王朝的统治区域,早已今非昔比,占据关中、河东、陇右、河西、巴蜀等战略要地,基本实现了对中国北方的统一。

    随着唐朝的崛起,原本混乱不已的天下大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原大地,唐、郑、夏三足鼎立,成为了主导中原局势的三股重要力量。也就是说,从武德二年至武德三年,辽阔的中原,就变成了李唐与郑、夏两国对弈的舞台,成为了唐高祖李渊、郑帝王世充、夏王窦建德“三巨头”争霸天下的竞技场。

    窦建德一代枭雄,他不是傻子。这些年,他一直忙于经略河北,扩张地盘,没有顾得上唐朝。可是,到了武德二年,窦建德才突然发现,本来疆域仅限于关中、河东的唐王朝,不到两年时间,竟然发展得如此迅速,几乎掌控了中国北方的大片区域,一副傲视群雄,饮马中原的气势。

    唐朝的不断强盛,使得窦建德产生了巨大的危机感与紧迫感。窦建德非常笃定,在未来的中原战场之上,李唐王朝将是自己最强劲的竞争对手。所以,占据河北之后,窦建德下一步的行动,就是主要转移到与唐朝的对峙上。趁李唐东进中原之前,先下手为强,给唐朝当头一棒。

    但是,现在的唐朝,已经不是一个简简单单,根基不稳的地方政权了,方兴未艾,实力雄厚。如何应对来自李唐的威胁?窦建德想到了一个办法,结盟。与何人结盟呢?河南王世充。

    因此,窦建德主动与洛阳王世充联络。当时,王世充还没有称帝,依旧尊皇泰主杨侗为君。所以,窦建德遣使奉表于皇泰主,向皇泰主称臣。礼尚往来,既然窦建德主动上表称臣,洛阳方面总要有所表示。于是,皇泰主册封窦建德为夏王。自此,窦建德的夏国政权,算是和洛阳王世充结成了反唐战线。

    尽管如此,我们也清楚。虽然,洛阳表面还在尊奉隋朝统治,但实际上的政权cao控者,则是王世充。前文说过,在与李密瓦岗军决战之前,身为洛阳军事统帅的王世充,悍然发动宫廷政变,夜袭洛阳皇宫,杀死了主张与李密议和的宰相元文都、卢楚,掌控了洛阳的军政大权,皇泰主杨侗彻底沦为傀儡。

    打败瓦岗军后,王世充在洛阳更是一手遮天,皇泰主毫无帝王权力可言。所以,窦建德与洛阳结盟,实际上就是和王世充结盟。窦建德一清二楚,相信过不了不久,王世充就会取代皇泰主,自立为帝。

    不久之后,王世充废黜了皇泰主杨侗,篡位称帝,国号为“郑”。看到王世充都称帝了,窦建德觉得,自己也没有必要仰人鼻息。于是,窦建德效仿曹cao、司马昭、桓玄等人的先例,始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下书称诏。等于是说,窦建德没有称帝,却是不戴皇冠的皇帝,是名副其实的河北夏国之君。

    另外,窦建德对待前隋遗孤,还是非常仁厚的。譬如,窦建德特意追谥隋炀帝为“闵帝”;隋炀帝的次子齐王杨暕,死于江都兵变之中。但是,齐王杨暕留有一个遗腹子杨政道,窦建德便封杨政道为郧公。

    同时,为了对抗李唐,窦建德还傍上了突厥这棵大树。以窦建德的洞察力,他看得出来,自李唐建国以来,尤其是统一西北,接连消灭陇西薛氏、河西李轨两大割据政权之后,突厥逐渐对唐朝产生不满。窦建德明白,如果能够取得突厥的支持、帮助,将会大大增强夏国的军事实力。

    当时,隋朝的宗室之女义成公主,是突厥的可贺敦,也就是突厥可汗的夫人,相当于中原王朝的皇后。江都兵变之后,大部分隋朝宗室成员,被宇文化及屠戮殆尽。只有少数人幸免于难,这其中就包括隋炀帝的遗孀萧皇后、女儿南阳公主。

    所以,义成公主派遣使者,迎接萧皇后、南阳公主,前往突厥。窦建德正欲联合突厥,便想走义成公主这条捷径。于是,窦建德专门派出千余骑兵,护送萧皇后、南阳公主,前往突厥。与此同时,窦建德还将叛臣宇文化及的首级,献给义成公主。这样一来,窦建德算是和草原霸主突厥汗国,结成了同盟。

    醉翁之意不在酒,窦建德所有的所作所为,都是有目的的。他不论是与洛阳结盟,还是示好突厥,都是在为抗衡唐朝而积极准备。因此,在唐军用兵中原之前,唐、夏两国之间,剑拔弩张,大战前的较量,一触即发!

    果然,武德二年二月,也就是窦建德消灭宇文化及的当月,窦建德正式大举向唐王朝开战。战争初期,来势汹汹的窦建德,企图将唐朝潼关以东作为突破口,撕裂李唐防线。更出人意料的是,初次交锋,窦建德一度占尽上风。面对来者不善的窦建德夏国大军,不少唐军守将,或不战而降,或兵败被擒,潼关以东一些重要州郡,尽皆落入窦建德之手。这场李唐与夏国的首次较量,究竟上演了这样精彩的对决?最后,又是哪位唐朝将领,挡住了窦建德的凌厉攻势呢?

    武德二年二月,窦建德亲率夏军主力,进攻邢州。《资治通鉴》中,并没有详细记载邢州之战的具体过程,只是简单记述了战争的结果,“窦建德陷邢州,执总管陈君宾”。邢州城破,唐朝邢州总管陈君宾,被夏军俘虏。潼关以东的第一个战略要地,成了窦建德的“盘中餐”。攻下邢州,等于是打开了战争的局面。

    紧接着,五个月后,武德二年六月,窦建德兵锋所指,进逼沧州,一举攻陷沧州。仅仅过了两个月,武德二年八月,窦建德又是马不停蹄,统领十万夏军,直扑洺州。此地的唐军主帅,是淮安王李神通,一位李唐宗室亲王。

    淮安王李神通此人,他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当初,李渊率领义军,进入关中之时,李神通曾经起兵响应。虽然,淮安王李神通是李唐宗亲,且带兵多年,但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常败将军”。尽管李神通军中宿将,问题是,他带兵打仗多年,就从来没有打过一场像样的胜仗。比如,先前,宇文化及退守聊城,唐军完全可以一鼓作气,攻克聊城。结果,因为李神通的独断专行,以及私心作祟,致使唐军丧失战机,攻打聊城功亏一篑。还有一件事,更加坐实了李神通“常败将军”之名。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初,分封唐初开国功臣。身为皇帝堂叔的淮安王李神通,认为自己乃是李唐宗室,位次为什么要排在文臣房玄龄、杜如晦的后面。因此,李神通很不服气,便当面向太宗抗议:

    义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房玄龄、杜如晦等刀笔之吏,功居第一,臣窃不服。

    不料,唐太宗接下来的一番话,却让李神通当众羞得无地自容。同时,也将他屡战屡败的事迹,公之于众:

    义旗初起,人皆有心。叔父虽率得兵来,未尝身履行阵。山东未定,受委专征,建德南侵,全军陷没。及刘黑闼翻动,叔父望风而破。今计勋行赏,玄龄等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指踪推毂,故得功居第一。叔父于国至亲,诚无所爱,必不可缘私,滥与功臣同赏耳。

    故而,此次窦建德进犯洺州,李神通再次发扬了他常败将军的“优良传统”。看到窦建德的十万大军,呼啸而来。淮安王李神通心生怯意,急忙带领所部兵马,放弃洺州,退保至相州。

    很快,窦建德率领夏军,杀到洺州城下。洺州陷落,总管袁子幹投降。夺取洺州,窦建德的下一步目标,便是李神通退保的相州。要么说李神通废物一个,先前已经放弃了洺州,这一次又放弃了相州。李神通集结部队,从相州撤往黎阳,准备与驻守那里的大将李世勣,两军会师。

    这个李世勣,正是原先的瓦岗军名将——徐世勣。前文说过,李密兵败投唐,唐高祖为了招抚山东瓦岗旧部,派遣瓦岗谋臣魏征,前去劝降徐世勣。魏征晓以大义,徐世勣最终归顺唐朝。

    徐世勣归唐之后,唐高祖对他委以重任,任命徐世勣为黎阳总管、上柱国,封莱国公。不久,徐世勣又被加授为右武候大将军,改封曹国公。并且,唐高祖还给徐世勣赐国姓“李”。从此,徐世勣改名为“李世勣”。

    自从李世勣投唐之后,便一直为唐王朝镇守黎阳。同时,他又管辖着黄河以北的大片军事防区,是当地最高的军事长官。所以,抵抗窦建德的重任,自然而然,落到了名将李世勣的肩上。李世勣可不是李神通那样的常败将军,此人身经百战,极善用兵。那么,李世勣能否挡住窦建德潮水般的进攻呢?

    黎阳以及黄河以北,都是李世勣的辖区,且又有黎阳仓的粮草供应,再加上李世勣一代名将。按理说,挡住窦建德,不是什么难事。可是,当时的形势,十分严峻。窦建德连克三州,兵势大盛,他的胃口也越来越大。所以,李世勣面临的情况是,窦建德大兵压境,唐军节节失利的窘境。

    没等李世勣布置如何御敌守城,前方相继传来不好的消息。怎么回事呢?原来,唐朝又丢了两座城池。攻克洺州之后,窦建德矛头直指相州。淮安王李神通已经从相州撤往黎阳,相州一座孤城而已,哪里还经得起窦建德的进攻。武德二年九月,窦建德攻破相州,刺史吕珉被杀,相州失守。

    祸不单行。相州失守,还不算最坏的。不久,另一个军事重镇——赵州,也面临着陷落的厄运。淮安王李神通撤到黎阳之后,面对咄咄逼人的窦建德,他也不能毫无作为。于是,李神通命令慰抚使张道源,镇守赵州,阻挡夏军攻击。显然,李神通的这种做法,杯水车薪,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

    非常不幸,就在夏军攻取相州的同月,窦建德再度举兵,占领了赵州。赵州丢失后,负责镇守赵州的两员唐军守将:慰抚使张道源、总管张志昂,成了窦建德的俘虏。继三州沦陷之后,唐朝又接连丢失了相、赵二州。

    在攻克赵州之后,窦建德不免有些飘飘然了。在他看来,自己完全可以轻松占领这些地方,就是因为当地守将的顽强抵抗,才致使夏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于是,窦建德准备将此次抓获的唐军总管张志昂、慰抚使张道源,以及上次攻克邢州生擒的唐将陈君宾,一并杀死,以此泄愤。

    面对窦建德的意气用事,国子祭酒凌敬立即规劝,认为他们也是各为其主,并没有什么过错。况且这三人都是忠义之士,对待这样的无双国士,不能滥杀无辜,应该以礼相待,彰显夏王的仁厚:

    人臣各为其主用,彼坚守不下,乃忠臣也。今大王杀之,何以励群下乎!

    没想到,窦建德依旧怒气未消,认为这三人,不是主动投降,而是城破力屈被擒,这种人不杀,不足以泄愤。因此,窦建德坚持要杀掉这三员被俘的唐将,他愤怒地对劝谏的凌敬说道:

    吾至城下,彼犹不降,力屈就擒,何可舍也!

    凌敬并没有泄气,而是继续耐心地劝谏窦建德。紧接着,凌敬又对窦建德说出了一番话,令窦建德改变了主意:

    今大王使大将高士兴拒罗艺于易水,艺才至,士兴即降,大王之意以为何如?

    听完凌敬的见解,窦建德立刻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他明白,自己如今不再是当年那个快意恩仇,拔刀相助的农民领袖,而是雄踞一方的河北夏王,不能再由着自己的性子行事。最后,窦建德听从了凌敬的劝谏,释放了张志昂、张道源、陈君宾三员唐将。

    相州、赵州的接连失陷,使得李世勣驻守的黎阳一带,愈发岌岌可危。作为拱卫黎阳屏障的军事据点,逐一被窦建德拔除。这样一来,孤军把守黎阳的李世勣,将会直面窦建德的夏国大军。

    袭破赵州之后,窦建德继续向唐朝州郡碾压过来,引兵直取卫州。当时,窦建德是这样分配麾下的部队:

    建德每行军,常为三道,辎重、细弱居中央,步骑夹左右,相去二里许。

    窦建德每次外出行军作战,一般将大军分成三支纵队,辎重居中,步骑兵分置左右,各纵队之间的距离,仅仅相隔二、三里。窦建德之所以如此布置军队,是要让各部之间,互相有个照应。如果任何一部遭到袭击,其它几支部队,可以迅速驰援。

    在进军卫州的途中,窦建德先是派出一千骑兵,作为前锋,距离黎阳仅三十里。这时,夏军已经渐渐逼近黎阳。为了探明敌军虚实,李世勣命令麾下骑将丘孝刚,率领两百骑兵,前往侦察。

    丘孝刚骁勇善战,善使马槊,有万夫不当之勇。丘孝刚率领两百唐军骑兵,往前方侦察,与窦建德夏军狭路相逢。本来,李世勣给他的任务是侦察敌情,不要轻易与夏军接战。可是,丘孝刚本就善战,看到敌人,立刻来了兴致。于是,丘孝刚挥军猛攻夏军,窦建德不敌,被唐军击退败走。

    虽然丘孝刚一时击败夏军,但是夏军各部之间距离非常近。很快,右翼夏军赶来支援。丘孝刚纵使勇猛异常,但毕竟手上只有两百骑兵。最终,因为寡不敌众,唐军战败,丘孝刚阵亡。

    原先,窦建德袭取赵州后,他的目标,直接对准了卫州。没想到,在黎阳却遭到唐军攻击,窦建德不由大怒,立即率领夏军主力,猛攻黎阳。李世勣手中兵力太少,难以抵挡夏军,被窦建德击败。随后,黎阳陷落,唐朝丢失了这一战略要地。李世勣率领数百骑兵,突出重围,得以脱身。

    然而,黎阳城里不少唐朝宗室、臣属,全部成了窦建德的俘虏。比如,淮安王李神通、李世勣之父徐盖、谋臣魏征,以及唐高祖李渊的meimei同安公主。对待这些唐朝战俘,窦建德还是非常宽仁的。他专门为李神通和同安公主,设置别馆,奉为上宾;同时,任命魏征为起居舍人。魏征在这段时期,暂时为窦建德效力。

    黎阳被夏军攻陷,卫州守军得知后,也被迫向窦建德投降。此时,滑州守军还在坚守,没有投降窦建德。不料,滑州刺史王轨的一个家奴,鬼迷心窍,竟然谋杀了王轨,将首级献给窦建德。

    这个家奴原本以为,自己杀了王轨,是大功一件,夏王怎么也会赏个官当当。不曾料到,窦建德对此非常鄙夷,觉得家奴杀害主人,简直就是忘恩负义,禽兽不如:“奴杀主大逆,吾何为受之!”因此,窦建德没有犹豫,下令将这个恶奴斩首示众。同时,又将王轨的首级送回滑州安葬。这样一来,滑州吏民心悦诚服,立即向窦建德请降。

    滑州归降,迅速起到了连锁反应,附近不少州县,纷纷望风而降。窦建德觉得,此次进攻唐朝,取得了自己预期的战果。所以,武德二年十月,窦建德结束了南侵唐朝的战争,率军返回洺州,筑万春宫。从此,窦建德宣布迁都洺州。

    回头再来说说李世勣的情况。

    当初,黎阳被窦建德攻破,李世勣率领数百骑兵,突出重围,冲破夏军的包围圈。由此可见,李世勣名将之称绝非浪得。能在那样身陷重围的绝境下,率领部队杀出重围,李世勣确实有过人之处。

    既然李世勣已经成功突围,那就应该返回李唐腹地,整合兵力,再图夺回黎阳。可是,黎阳沦陷之时,李世勣的父亲徐盖,落入敌手,生死未卜。李世勣担心父亲的安危,不能袖手旁观。于是,李世勣产生了一个想法,假意投降窦建德,深入敌营,寻找机会,杀死窦建德,救出父亲。到时候,再回归大唐,也不算迟。

    见到李世勣这样的名将前来“投降”,窦建德喜出望外,任命李世勣为左骁卫将军,继续把守黎阳。但是,窦建德并不完全相信李世勣,他留了一个心眼。一方面,窦建德让李世勣镇守黎阳;另一方面,则把李世勣的父亲徐盖扣为人质,留在身边,用父子亲情来要挟李世勣。

    本来,李世勣“投降”窦建德,完全就是权宜之计,只是担心父亲安危。所以,李世勣屈身于窦建德阵营,时时刻刻想着的是,何日回归大唐朝廷。但是,李世勣又有担心,害怕因为自己,连累了父亲。为了万无一失,李世勣找来心腹郭孝恪,二人私下密谋如何回归唐朝,郭孝恪建议李世勣:

    吾新事窦氏,动则见疑,宜先立效以取信,然后可图也。

    郭孝恪的建议是,咱们刚刚投奔,窦建德肯定还留有戒心。如果贸然行动,不但事与愿违,反而会搭上性命。所以,目前的策略,以静制动,先为窦建德建立功勋,打消他的疑心,让他放松警惕。然后,我们再找机会,逃出敌营,回归大唐。

    李世勣觉得郭孝恪的建议,很有道理。由此,李世勣开始了他的敌营“潜伏期”。如何潜伏,还不会让窦建德察觉?李世勣非常聪明,一方面,他在窦建德麾下效力,为他南征北讨,立下许多战功,不给他任何把柄;另一方面,李世勣则在暗地蛰伏,寻找合适的机会,杀掉窦建德,带上父亲,重返唐朝。

    终于,机会来了。武德二年十二月,李世勣向窦建德献上了一条“军事计策”。这个军事计策,实际上,就是李世勣请君入瓮的陷阱,为窦建德布置的圈套。那么,这是一条怎样的计策呢?李世勣遣人游说窦建德:

    曹、戴二州,户口完实,孟海公窃有其地,与郑人外合内离;若以大军临之,指期可取。既得海公,以临徐、兖,河南可不战而定也。

    之前,窦建德与洛阳结盟,那是出于对抗李唐的需要。现在,情况变了。王世充废杀了皇泰主,篡位自立。窦建德与王世充二人,各怀鬼胎,都想吞并对方。李世勣提出这个方案,窦建德当然心动。在李世勣的建议下,窦建德决定亲征河南,派自己的大舅子行台曹旦,率军五万先行渡河,李世勣引兵三千策应。

    这就是李世勣计划的一部分。等窦建德到达河南,李世勣趁机袭击他的军营,将其杀死,然后带上父亲,以及窦建德的土地、地盘,回归大唐。一切准备就绪,只等窦建德自投罗网。不料,关键时刻,横生枝节。怎么回事呢?原来,窦建德的夫人曹氏生产,窦建德没有如期到达。李世勣的奇袭计划,意外落空了。

    此次计划没能实现。但是,过了不久,又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状况,使得李世勣成功虎出牢笼,光明正大地反出敌营,回归李唐。这一切,还得从李世勣的一个拜把子兄弟说起来。

    李世勣有一个结义兄弟,名为李文相,号称“李商胡”。此人手上聚集了五千兵马,也暂时投在窦建德麾下。李商胡的母亲霍氏,很不简单,这个老太太,精于骑射,性格强悍,自称“霍总管”。

    这位霍老太太,对窦建德十分不满,甚至视若仇雠。主要原因是,窦建德亲征河南时,他的大舅子,前锋大将曹旦,四处纵兵劫掠,包括李商胡也没能幸免。然而,窦建德却没有制止这种行为。至此以后,霍氏对窦建德恨之入骨。

    有一次,李世勣前来拜见霍氏,霍氏当着李世勣的面,控诉窦建德的无道:“窦氏无道,如何事之!”听霍氏这么说,李世勣觉得这又是一个机会。所以,李世勣好言劝慰霍氏:“母无忧,不过一月,当杀之,相与归唐耳!”三人于是定下大计,找机会杀掉曹旦,一起投奔唐朝。

    不过,等李世勣走后,霍氏担心夜长梦多,李世勣会产生动摇。因此,霍氏告诉儿子李商胡,干脆先下手为强,快刀斩乱麻,我们立即行动,马上除掉曹旦,直接造反,届时与李世勣一起投唐:

    东海公许我共图此贼,事久变生,何必待其来,不如速决。

    母子二人一拍板,决定连夜动手。当天夜里,霍氏、李商胡假意宴请曹旦麾下的二十三员偏将,把这些人灌醉之后,全部杀死。当时,曹旦的两员部将高雅贤、阮君明,还带领部众,驻扎于黄河北岸。

    紧接着,李商胡假传曹旦命令,派遣四条大船,运载三百夏军过河。等大船驶至河道中流,李商胡下令,将这三百夏军斩尽杀绝。在这三百人中,只有一个兽医,水性较好,跳下大船,游回对岸,向曹旦汇报此事。曹旦听后,才知大事不妙,立即命令全军戒严,防止叛军袭营。

    不怕虎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李商胡母子做这些事时,事先并没有告知李世勣。等到一切都干完了,李商胡才派人通知李世勣。此时,李世勣正在曹旦军中。听到这个消息后,李世勣被惊出一身冷汗。万一走漏了风声,李世勣恐怕有性命之忧,曹旦此举,显然将李世勣置于险境。

    事已至此,也没有其它路可走。郭孝恪建议李世勣,趁曹旦没有防备,突袭曹旦大营,将其击杀,然后破营而出。可是,没等李世勣集合兵力,突袭曹旦,曹旦此时早已下令全军戒严。所以,奇袭曹旦的计划,显然无法实施。情急之下,李世勣、郭孝恪迅速作出反应,率领数十名骑兵,冲出敌营,投奔唐朝。

    李世勣虽然成功脱险,逃出窦建德的魔爪。但是,他的父亲徐盖,还深陷敌营。对于李世勣而言,自古忠孝难两全,面对家国大义,他唯有舍弃亲情,选择忠义。殊不知,李世勣的这个抉择,差点为父亲带来杀身之祸。

    针对李世勣的逃离归唐,夏国的满朝文武大臣,都愤怒不已,看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群臣一致建议窦建德,杀掉李世勣之父徐盖,震慑李世勣。然而,窦建德力排众议。他认为,李世勣归唐,说明他不忘旧主,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人,不能因此迁怒于其父。很快,徐盖便被窦建德赦免:

    世勣,唐臣,为我所虏,不忘本朝,乃忠臣也,其父何罪!

    武德三年正月,李世勣、郭孝恪率领部众,顺利回到长安。所以,在众多唐初开国元勋中,李世勣是唯一一个两次归顺唐朝的传奇将领。在第二次回归唐朝不久,李世勣即追随秦王李世民,平定刘武周和宋金刚,参与了介休决战,一举击溃宋金刚残部。之后的唐初统一战争,李世勣亦是战功卓著,先后经历了东征洛阳的“虎牢关之战”、平定江淮辅公祏等一系列大战。

    自第二次归顺唐朝以来,李世勣便一心一意,不辞辛劳地为李唐王朝南征北战,平定四海。唐太宗即位后,在唐王朝的对外战争中,李世勣更是居功至伟,大破突厥、两击薛延陀、平灭高句丽,历经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出将入相,位极人臣。最终,一代名将李勣,在唐高宗统治时期,以七十六岁高龄寿终正寝,可谓生荣死哀。

    从武德二年二月,窦建德率军进攻邢州,到同年十月,窦建德班师洺州。将近九个月的南侵李唐,窦建德几乎出尽了风头,攻占了唐朝潼关以东数州之地。面对窦建德暴风骤雨的进攻,李唐王朝根本毫无还手之力,接连丢失了一个接着一个的重要州县,以及战略要地。

    事实上,并不是唐朝军队不堪一击,而是李唐没有腾出手来。要知道,武德二年到武德三年的上半年,正是河东之战最激烈的时候,唐王朝的主要精力,全部集中在河东战场,与刘武周、宋金刚之间的战争。因此,无暇顾及窦建德的南侵,才让窦建德钻了个空子。

    但是,不管怎么说,窦建德的大举南侵,让唐朝吃了大亏,遭到不小的损失。此次南侵,也让李唐王朝意识到,将来的中原战场之上,窦建德的夏政权,必将是一个强劲的对手。日后,唐朝进军中原,定鼎天下,肯定会和窦建德发生一场生死角逐。所以,从此刻起,唐朝上上下下,开始对窦建德高度重视。

    就在窦建德向唐朝发难的同时,中原地区的另一股重要的政治、军事集团,也发生了巨变。洛阳城内,风云突变。作为洛阳政局实际cao控者的王世充,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废杀了皇泰主杨侗,公然僭逆称帝,建立了与唐、夏两国鼎足而立的——河南郑政权,彻底取代隋朝在洛阳的统治。

    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洛阳权臣,王世充是如何一步步实施自己的称帝计划,登上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同时,王世充的称帝建国,对于中原形势的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