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3章:招惹苏良?来自整个大西北的追杀!
五月十七日。 深夜,无星无月。 秦凤路界域,一处驿站内,苏良睡得正香。 就在这时。 他忽然听到外面有人高喊道:“走水啦!走水啦!” 苏良瞬间坐起。 此刻,房门已然着火,且越烧越旺。 屋内烟气弥漫,甚是熏人。 苏良立即拿出放在枕头下的一把袖中弩和一把匕首,准备跳窗而逃。 出门在外,他习惯将防身之物放于身旁。 此屋在二楼,窗外乃是驿站后院。 目前院内还未有火势,院墙处也是一片黢黑。 就在苏良准备打开窗户的那一刻,曹护突然冲过来,一把拉住了苏良。 “苏御史,莫开窗!” 曹护递给苏良一条湿毛巾,而后将床上的被褥卷了卷,打开窗户,从窗户口扔了出去。 随后,他立即拉着苏良蹲在地上。 嗖!嗖!嗖! 嗖!嗖!嗖! 在被褥扔出去的那一刻,无数箭簇从院墙上射出,有的直接射入屋内,深深扎在木板上。 苏良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 若刚才他真跳了窗。 那恐怕现在已被射成了一只刺猬。 “有人包围了驿站,不过我们的人马上就能到!” 曹护一边说,一边示意苏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然后拉着他慢慢下楼。 很快,苏良便听到外面传来一道道马嘶声。 应该是自己人到了。 苏良的护卫人员,除了曹护四人外,还有二十六名禁军士兵,他们紧跟其后,手中有刀有弩,皆是以一敌十的禁军精锐。 随后,外面乱作一团。 兵器撞击声、惨叫声、战马的嘶吼声…… 宛如战场一般。 驿站内,杂役们迅速倒水灭火。 曹护清除着前方障碍,带着苏良来到一楼角落处。 这个地方相对安全。 在门口一直守卫着的三名护卫迅速将苏良围了起来。 他们的任务便是与苏良形影不离。 曹护看向苏良,道:“苏御史,当下驿站内还是安全的,我去外面看一看,稍后便回。” 苏良点了点头。 此等情况,他自然全都听从曹护安排。 外面的打斗声愈加势大。 苏良仅听声音,便能感觉到战斗的惨烈。 半刻钟后。 手提一把大长刀,衣服上满是血渍的曹护跑了回来。 “外面大概有几十名黑衣贼人,他们有刀有马还有弓箭,应该是西夏人,不过不难对付,他们绝对闯不进驿站,苏御史,你安心休息就是!” 曹护说罢,再次冲了出去。 约大半个时辰后,外面渐渐没了动静。 这时。 一身是血,左臂还挂了彩的曹护快步走了进来。 “苏御史,贼人已逃,咱们身死三人,受伤十二人,击杀对方三十二人,剩下的二十多名贼人则是骑马逃了。为首者,是一个身材瘦小的青年,我看清了他的长相,从兵器和他们的战斗力来看,应该是西夏兵。” “我已令人去寻当下距离咱们最近的军队了,接下来的路,咱们必须让他们护着去秦州!” “辛苦了!”苏良点了点头,然后与曹护等人朝着驿站外走去。 此刻,驿站外已经燃起火把。 地面、树木、墙壁上全是鲜血,看上去惨不忍睹。 护卫们正在清理尸体。 苏良紧锁着眉头。 若不是在任知县时,他判过一起灭门案,见到这些尸体,可能早就吐了。 实在太血腥! 在大宋境内、官道旁、驿站内,竟然有几十名带着武器的西夏人围攻驿站,简直匪夷所思! 苏良几乎确定,这些人就是奔着来杀他的。 当即,苏良等人便在驿站歇息起来,等待救援。 …… 近午时。 一支浩浩荡荡的骑兵来到驿站前,其中为首的乃是一名精壮的汉子。 其翻身下马,看向众人,道:“苏良苏御史何在?” “我是苏良。”苏良当即站了出来。 “末将秦凤路驻军营指挥刘大志,奉命护送苏御史前往秦州!”刘大志拱手道。 曹护虽然官职不高,但手里拿的乃是官家、枢密院的手诏。 有权力令当地主官调派军队保护苏良。 一营是五百人,况且这还是身穿铠甲、骑着战马的骑兵营。
若苏良接下来还会遭遇刺杀,那指定就是西夏大部队来进攻大宋了。 刘大志对附近情况较为熟悉。 在看过贼人尸体与兵器后,立马辨别出了贼人的身份。 “苏御史,这群人的头目名为野利刺,此人本是潜伏在秦凤路的细作头子,几乎不露面,但随着野利家族被没藏家族取代,他便开始兴风作浪。末将推断,他应该是想杀掉你,进而再次引起宋夏战争。” 苏良点了点头。 在他听到“野利”这个姓氏后,心里便明白了。 野利,乃是党项族中的一个大部族。 元昊的前皇后,割元昊鼻子致其身死的嫡次子宁令哥的母亲,便是野利氏族人。 当下的西夏,是没藏氏的天下。 野利族势微且因造反被杀了一大批族人,自然想着通过宋夏战争,重新拿回西夏的统治权。 于是,苏良这位赵祯面前的大红人,便成了野利刺的袭杀对象。 苏良皱起眉头。 在大宋境内,他差点儿被西夏人杀掉,这种感觉实在是糟糕透了! 刘大志见苏良神色不悦,当即道:“苏御史放心,自即日起,将会有大量士兵追捕野利刺,只要他还在咱们大宋,抓到他是迟早的事儿!” “希望如此!”苏良说道。 三日后。 范仲淹和狄青得知了苏良在驿站被西夏细作头子野利刺刺杀的事情。 二人不由得勃然大怒。 范仲淹立即向西北四路的所有州官军官下令,全力寻找西夏细作头子野利刺,务必生擒。 这次,范仲淹下的乃是军令。 西北禁兵们纷纷走出军营,四处搜索起来。 与此同时。 野利刺的通缉画像被传得人尽皆知,整个大西北的军民都寻找起了野利刺。 范仲淹敢如此大张旗鼓。 一方面得益于赵祯下发的:“便宜行事”诏令。 另一方面源于苏良在范仲淹与狄青心中的重要地位。 范仲淹和狄青对下面的将领抓得紧,士兵们自然也都不敢有丝毫怠惰,纷纷如风过平湖一般,一处都不敢缺漏地寻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