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三国六大家族列传在线阅读 - 江东孙氏(上)

江东孙氏(上)

    这是笔者最不愿写的一个家族,放到六大家族的最后,终于拖无可拖。

    这个家族活跃的时间长达一百零九年(公元171年-280年)、出场人物众多,而且还要学习那些细碎到一个个县城的古代地理知识。

    众多的史料在某些问题上彼此冲突,却又在另一些笔者极欲了解的问题上集体语焉不详。

    这个家族的热门故事已经被传唱过千百次,播放过无数回,笔者不愿人云亦云,力求讲出新意。这个家族冷门的篇章之所以冷门就是因为讲述难度太大,写起来出力不讨好,但笔者还是决定迎难而上……

    本期为您讲述汉末三国最为复杂的家族——江东孙氏。

    迷宫中的将军

    孙坚(155-191),字文台,扬州吴郡富春人(今杭州市富阳区),公元2世纪最猛的50后。

    孙坚一家据说是春秋时期写下《孙子兵法》的兵圣孙武的后人。可能有的读者不太清楚这是个什么概念,打个比方来说,要是你身边有一位姓刘的年轻人可能是明代初年写下《烧饼歌》的刘伯温的后人,请问你会不会对他刮目相看呢?

    拿六七百年前的人物说事儿,恰恰说明六七百年里这个家族代代都是草根儿啊。虽然吴国的官方史书夸耀说孙坚祖上世代为官,但人们还是知道了孙坚的老爹孙钟先生的确是一位老实巴交的瓜农。相对于诸葛、司马、夏侯、曹、刘五个家族,孙氏在汉末的起点无疑是最低的。可孙坚在世时却是同时代人物中最猛的存在,这说明即便在血统论盛行的东汉末年,也是英雄不问出身低的。

    孙坚和曹cao都是公元155年出生的,比刘备大六岁。如果单看孙坚的履历也许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可要是对照同一时间的“使君与cao”在干写什么,就能发现孙坚是多么的传奇。

    16岁,县政府科员孙坚在乘船出行时目击了海盗们的分赃现场,少年孙坚展现出了过人的表演天赋,成功扮演了一位正在指挥军队进剿的军官角色。海盗们老远儿一看,被忽悠地扔下财宝撒腿儿就跑。孙坚紧接着又展现了他的格斗技巧,独自一人赶上前去,打死海盗一名。孙坚一举成名,被市里安排了城管大队代理大队长的职务。

    17岁,孙坚招募了一千多名民兵,与正规军配合击溃反贼数万,正式成为朝廷命官,出任县丞(相当于副县长)。自此,凡是有父老乡亲去投奔他的,他都帮上一把,慷慨解囊。

    同一时期的曹cao还在学习《孙子兵法》,对不肯评价自己的评论家死缠烂打。同一时期的刘备则是和邻居家的小孩儿一起在大树底下过家家。

    17-28岁,从扬州刺史部调到了徐州刺史部。孙坚拖家带口、背井离乡、跋山涉水、跨过长江,所到之处甚有声望,但十一年过去还是一个副县长。那个年代搬一次家多么不容易,折腾了两回还不给升官儿,摆明了是在欺负人。孙坚没有背景,只能盼着什么时候有仗打就好了。

    同一时期,高干子弟曹cao纵然在官场上率性而为,又栽花又种刺儿的得罪了不少权贵,一度被罢官闲居,可在老爹的庇护下还是回到京城当上了议郎(皇家顾问),每天就是给皇帝挑挑毛病、提提意见,工作轻松待遇高。

    刘备在著名学者卢植先生开设的私立学校里吊儿郎当地学习了几年儒学之后没有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遂决定发挥在织席贩履方面的特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自主创业者。史书记载刘备志趣高雅,没事儿就穿的人五人六去正规的娱乐场所听听音乐,玩玩狗马,足见刘备的手艺相当不错,这时已经是编织大王一类的成功个体户。

    29岁,黄巾之乱爆发,孙刘曹三人都参与了镇压。事成之后,孙坚出任别部司马,也许、可能、大概算是升了官,因为别部司马这个职位和县丞一样还是比县令小。曹cao出任济南国相(市长)。23岁的刘备当上了县尉(副县级公安局长),刚进入官场就与入职十二年的孙坚平级。但刘备没多久就搞起了捆绑加鞭打的行为艺术,将索贿的领导狂抽了两百多下之后弃官而去、带着刚认识的关羽、张飞亡命天涯。

    31岁,孙坚参与平定了西北的叛军。在这次战斗中他看不惯非直属领导董卓对直属领导的傲慢态度,对董卓萌生出了一生都无法化解的仇恨。没想到这个态度反倒比他十几年的出生入死兢兢业业更有助于他的升迁。朝中大佬们对董卓多有不满,一看这个年轻人又能打又不爽董卓,二话不说就提拔他当了议郎。孙坚总算迈过了县处级这个坎儿。

    32岁,由于爆发多处叛乱,孙坚被提拔为长沙太守。在太守的岗位上,孙坚没有满足于剿灭辖区内的反贼,不请自来地非要帮助本省和邻省的同行完成指标。朝廷顾不上追究他违反军纪越界征讨的过失,为了安抚这个猛人,授予其乌程侯的爵位。

    这一年,曹cao出于对朝廷的失望,装病回家乡过起了春夏读书、秋冬打猎的小日子。刘备几经波折,投奔老同学公孙瓒,好歹混上了孙坚担任过的尴尬职位——别部司马。

    34岁,董卓入京独霸朝纲的消息传来。孙曹刘三人也都加入了反董阵营。曹cao一马当先,被董卓部将徐荣暴打,在曹洪的保护下捡回了一条小命儿。

    刘备和关羽、张飞在反董战役中没有任何作为。什么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都是罗贯中先生编的。

    京城附近的各路诸侯忙着抢地盘,反倒是大老远从长沙出发的孙坚斩华雄、败吕布、逐董卓、攻入洛阳。

    36岁,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援,无力独自追杀董卓的孙坚在攻打荆州时被刘表部将黄祖伏杀。遗体由侄子孙贲带回,安葬在吴郡曲阿县(今江苏省丹阳市)。

    这一年,曹cao在袁绍、张邈、鲍信的大力支持和诸曹诸夏侯的努力下找到了霸业的起点,出任东郡太守,第二年当上了兖州刺史。

    刘备在公孙瓒麾下升迁到平原国相,任命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很快,刘备就因为孔融找他帮忙而名扬天下。

    以上是孙坚的履历,喜欢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朋友读到这里,得出孙坚比曹cao刘备都猛的结论也就可以了。下面是笔者没事儿找抽非要抠历史的细节,从迷宫里找寻孙坚真实面貌的产物,如果缺乏耐心,烦请跳过。

    第一个疑点:孙坚的经济问题。

    曹cao和刘备起兵时,都有明确的赞助商。但孙坚又是招募子弟兵又是帮助父老乡亲。他的弟弟孙静和长子孙策都是说拉起一支几百人的队伍就拉起一支几百人的队伍,孙家的钱是从哪儿来的呢?

    孙坚在向吴小姐求婚时,吴家的长辈们嫌弃他“轻狡”,吴夫人怕得罪孙坚会给家里惹祸才同意下嫁。孙坚求婚的时间不详,但孙策出生时孙坚还只是一个县丞,吴夫人何至于怕到被迫下嫁?

    据方诗铭先生考证,“轻狡”在当时是针对低级游侠的专用词汇,所谓低级游侠就是打家劫舍的强……啊不,绿林好汉。

    那么孙坚在洛阳得到玉玺的经过就非常可疑了。吴国的官修史书上说因为孙坚祭祀了汉朝的宗庙,把董卓盗过的坟墓都重新填好,第二天就在城南的一口井上出现了五彩的云朵,士兵们看了都不敢打水赶紧向孙坚汇报。孙坚派人下井打捞,发现了传国玉玺,于是人们说这一定是十常侍之乱时掌玺官扔到井里的啊。

    如果您也不想信什么汉室列祖列宗显灵以致出现什么五彩云朵,孙坚得到玉玺的方式就更倾向于另一种解释——孙坚在洛阳进行了比董卓还要彻底的“搜索”。

    另外,孙坚明明是富春县人,却葬在曲阿县,这一点很不正常。曲阿是孙坚小舅子吴景的势力范围,也是孙坚女婿弘咨的家乡,如果不是出于风水学的考虑,是否孙坚在富春的仇家比较多,所以才需要另选一块罩得住的地方下葬呢?

    第二个疑点:孙坚的安全保卫工作为什么这么差?

    身先士卒可以使士气大振,但一般来说,主将身边少不了最精锐将士的层层保护,只要还有一个卫士就要保护领导周全。可孙坚显然没有重视过对自己的安全保卫工作。在与痛揍过曹cao的董卓军部将徐荣交战时,被包围了的孙坚为了逃命把自己平时戴着的红头巾戴在部将祖茂的头上吸引火力。祖茂靠装死神技躲过一劫,从此不知所踪。史书上也没见孙坚对祖茂的家人有任何表示。

    《三国演义》里写成了祖茂主动要求吸引火力,为了掩护孙坚被华雄所杀,显然是为了掩盖孙坚尴尬的一面。

    祖茂活了下来却没有再回到孙坚麾下,不知是路上出了意外还是因为失望。

    替领导做替身这种事儿,在曹cao、刘备那里都是手下主动献身,做领导的要是再推让几下,客气几句,也就成了你侬我侬,特煞情多的佳话。在孙坚这儿却弄得这么难看。而且上战场戴个那么扎眼的红头巾,很难不怀疑孙坚一开始是就打算一旦遇到危险就来这么一出啊。

    孙坚之死,也许是因为祖茂的事迹让大伙心有余悸,没人愿意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了。

    第三个疑点:孙坚的野心

    孙坚与董卓交战前,先干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以莫须有的罪名骗杀了他的上司——荆州刺史王睿,得到几万人的军队。第二件是骗杀同事——南阳太守张咨,补充了大量军需物资。

    王睿的立场有些暧昧,但张咨可是最早加入反董阵营的诸侯之一,杀他显然无法用讨伐董卓的大义来解释。孙坚的所作所为难逃浑水摸鱼、趁乱割据的嫌疑。《三国志》提到的荆州籍人士共110人,其中26人支持曹cao,67人支持刘备,只有17人与孙权合作,江东孙氏给荆州人留下的不良感官,当始于此。

    董卓任命刘表为荆州刺史,袁术也来到了南阳,如果要占据荆州就会成为两大势力夹击的对象。孙坚只好与袁术合作,以替袁术做打手为代价,换来了豫州刺史、讨虏将军的官位和后勤保障的支持。

    《三国演义》里孙坚之死是因为刘表受袁绍指使,截击孙坚。这也是为了维护孙坚的形象。实际上是孙坚主动攻打荆州,并且一路打到了刘表所在的襄阳城下。

    孙坚的个人野心肯定是有的,不然也不会私藏玉玺。可是在当时,只要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谁没有个人野心?相对于许多世受国恩的军阀,孙坚也说不上欠汉室什么。更重要的是,董卓曾经向孙坚开出过结亲、给地盘儿的优厚条件,孙坚无视这一巨大诱惑,孤军深入与战斗力极强且人数众多的董卓军死磕。

    综上,孙坚有着明显的缺点和污点,但他的作战能力在当时首屈一指,选定了盟友之后也没有因为利益而动摇,比起很多同行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孙坚不是传统上认为的忠烈之士,而是一个“教父”式的人物——威严而狡猾、锄强扶弱又打家劫舍、干了很多不光彩的勾当但又誓死捍卫自己的原则,死得不明不白却也死得其所。

    他人做官却做贼,孙坚做贼却做官。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孙策(175-200),字伯符。孙坚长子,公元2世纪最猛的70后,东吴帝国奠基人。

    总角之好

    9岁的孙策因为父亲要出差讨伐黄巾军的关系,一家人都搬到了扬州首府九江郡寿春县(今安徽省六安市寿县东北)。孙策十几岁就开始走访寿春的社会名流,成为了小有名气的社交达人。孙策的儒学素养最多算是一般,名士们与他结交显然不是为了交流学问。笔者认为孙策能够广交朋友免不了要借助他老爹来路不明的巨额财产。当然,如果你非要认为他就是凭爆表的颜值和诙谐的口才我也没办法,嗯。

    扬州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西)的官三代、著名美男子、音乐评论家周瑜专程来到寿春与他结交。两位同年出生的大帅哥一见如故,孙策干脆带着一家人来到舒县,搬进了周瑜提供的别墅。两人升堂拜母、互通有无,一个形容年少知交的成语——总角之好就此诞生。

    好事多磨

    孙策16岁时,他的堂兄孙贲带回了父亲的部队和遗体。孙策前往曲阿守孝。

    论职位,孙贲不如孙坚的小舅子吴景,论辈分,孙贲也不如孙坚的弟弟孙静,论能力,史书上也没说他在战斗中有什么突出表现,由他牵头也许只是因为吴景和孙静当时都不在场。孙贲率军投奔袁术,继承了孙坚豫州刺史的职位。

    18岁,孙策完成了守孝的任务,北上徐州广陵郡江都县(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如果只看孙策的传记,他的这次北上简直莫名其妙。既不回老家,也不去找周瑜,跑到江都做什么呢?

    笔者参考了袁术和孙贲的传记才明白,这一年袁术刚刚在北方被曹cao击败,退居寿春。而袁术从豫州退出使得孙贲的豫州刺史头衔彻底作废。看在献上孙坚旧部的份儿上,袁术任命孙贲为丹阳都尉、代理征虏将军。从正部级降到正厅级的孙贲心怀不满,和吴景一起迎接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刘繇在曲阿站稳脚跟,谁曾想刘繇后来过河拆桥,把孙贲和吴景都撵了出来。

    孙策要想大展宏图,首先要从袁术手里讨回孙坚的几千名旧部。但在见袁术之前,他需要找一个有学问的人帮他制定中长期发展纲要。这个人不能是和他一样只有18岁的周瑜,不能是那几位不足以成大事的亲戚,更不能是老家那些自恃清高瞧不上他的士族。孙策专程赶到江都,是为了拜见一位大知识分子——张纮(音通红)。

    张纮是一个高冷的人物,大将军何进、太尉朱儁(音通俊)、司空荀爽的征召都被他拒绝,在老家打着守孝的名义静观其变。孙策找过张紘好几次,非要和他研究天下大势。张纮不太愿意搭理这个毛头小子,逼得孙策只好先说出了自己的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找袁术要回老爹的旧部。

    第二步:投奔舅舅吴景,在盛产精兵的丹阳郡拉起一支队伍。(详情请自行百度“丹阳兵”)

    第三步:占据吴郡、会稽郡(江浙两省部分地区),西进荆州报杀父之仇,做一方诸侯。

    张纮听了之后继续推辞。孙策一边哭一边说:您的大名天下人人仰慕,我的计划成与不成,您好歹给拿个主意,直言相告就行。要是我志向得申、大仇得报,一定不会忘了您的恩情。

    史书上说,因为孙策的慷慨陈词,张纮就被打动了。他进一步延伸了孙策的计划,区区两个郡怎么够,要干就干一票大的。割据荆扬二州(相当于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的全境或大部分以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小部分)。时间紧迫,您应该尽快行动,我和我的朋友们会一起支持您。

    读史至此,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么高冷的知识分子,态度骤然急转,居然只是因为一番声泪俱下的演讲?谁信!

    孙策的三步走战略完全建立在袁术够意思的基础上,可袁术要是不够意思怎么办?孙策难道没有考虑?张纮难道也瞎了眼?这里面大有问题。

    碍于史料不足,笔者推理出的结果是,孙策告诉了张纮自己手里有父亲留下的传国玉玺。即便袁术不肯交换,也不愁找不到别的买主。这无疑增加了三步走战略的可cao作性,更重要的是这么大的秘密都跟你说了,你不跟我走,小心我把你……

    《后汉书》和《山阳公载记》都说袁术抓了孙策他娘吴夫人得到了传国玉玺,笔者认为这个说法是靠不住的。理由如下:

    袁术称帝时,孙策是先写了一封信劝他无果后才和他断绝关系的,这说明孙策与袁术的关系并不是太糟糕。袁术称帝前两年,孙策已经相当强大,袁术怎么抓吴夫人?就算派武林高手偷偷抓了,孙策也早和他翻脸了。如果再往前推几年,孙策的确弱小,但以孙策的性格和孝顺程度,袁术要是干了这事儿他怎么可能再给袁术打工?

    真相只有一个,玉玺是孙策主动交给袁术的。

    听了张纮的一席话,孙策马上动身去找袁术,他留了个心眼,没有亮出底牌,先试探一下对方的态度。万一这位袁叔叔够意思玉玺就可以省了。

    可袁术真不愧是汉末人气最低的军阀,他满嘴打哈哈,什么年轻人你真是一表人才啊,我要是有你这么个儿子就死而无憾啦。你的舅舅和堂兄都被我任命了官职啦,你想要兵可以去找他们嘛。

    孙策明白了袁术既不会白给他股份又想让自己为他效力。生意可以谈,但孤身一人谈这么大的买卖太不安全,于是顺着袁术的指示找舅舅去了。

    舍我其谁

    19岁,孙策带着几百名保镖去见袁术。谈判中,孙策坐地起价,袁术就地还钱。最终的结果是袁术得到了玉玺,孙策答应为他效力。孙策得到了九江太守的空头支票以及孙坚几千旧部中的一千多名。看起来很吃亏,但这一千多人里还包括程普、黄盖、韩当这些老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毕竟主动权还是在袁术手里,谈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孙策的兵力虽然不多,但这千把来人当初在孙坚麾下能够屡次击败西凉铁骑,更难得的是在袁术糟糕的指挥艺术下居然还能活到现在,真可谓精锐中的精锐啊。到处溜达的朝廷使者是个识货的,一看孙策有这样的实力赶紧拉拢,任命他为怀义校尉。

    袁术许下的九江太守当然没有兑现,不过这一点孙策也不会太在意,因为袁术的大本营寿春就在九江郡,在人家眼皮底没法搞小动作。袁术为了让孙策出力,又许愿说只要你打下庐江郡,一定让你当太守哦。

    孙策曾经拜访过庐江太守陆康,出身于吴郡四大家族的陆康没把他当回事儿,只派秘书出来接待,心高气傲的孙策就此怀恨在心。在利益和私仇的双重驱动下,孙策围攻庐江两年终于破城。陆康一家百余口在战乱中死了一半,活下来的人中就有在孙策死后做了他女婿的陆逊。

    孙策把他宝贵的两年(他一共才活了25岁)耗费在在了庐江城外,袁术竟然再次食言而肥,把庐江太守的位置交给了自己的亲信刘勋并且不做任何解释,连忽悠都懒得忽悠了。孙策明白了对袁术不能抱以任何幻想。

    孙坚的老部下,吴郡都尉朱治早就发现跟着袁术没前途,在庐江之战时把孙策的母亲和弟弟接来保护,使孙氏一门免遭扬州牧刘繇的伤害。此时他又找到孙策,劝他趁江东混乱的机会单干算了。朱治的支持可不只是说说,作为吴郡都尉,他手上是很有些兵力的。朱治是孙氏众臣里最会谋身的一个,东吴后期腥风血雨、人人自危,朱治和他的养子朱然却丝毫没有受到过打击,一生安安稳稳高官厚禄。这样的一个人选择在此时向孙策表忠心,说明离开袁术单干的时机已经成熟。

    谁与争锋

    20岁,孙策向袁术申请到江东拓展业务,袁术当然知道他想干啥但考虑到江东的那几位敌人都是硬茬儿,让这个麻烦的年轻人去和他们对耗也不错就同意了。

    孙策率领父亲留下的一千多名旧部和自己的数百名门客出发(这个数字说明在之前的庐江战役里伤亡的都不是孙策自己的兵)。一路上不断有人报名参军,到达吴景驻地历阳县(今安徽马鞍山市和县)时队伍已经壮大到五六千人(笔者认为这些人在这个时候投奔孙策主要是为了脱离袁术横征暴敛的统治,孙氏的成功离不开袁术客观上的帮助,难怪袁术败亡后,孙权还娶了他的女儿)。

    孙策写信通知他的铁哥们儿周瑜前来会合。周瑜当时无职无权,但他的堂叔丹阳太守周尚不知是何原因,简直就是周瑜的傀儡,于是丹阳郡的精兵就在平头百姓周瑜的带领下扛着军需物资加入了孙策的队伍。

    孙策首先攻下了扬州牧刘繇的粮仓和武器库。刘繇能够从可怜巴巴地寄人篱下到翻身刺史把歌唱倒过来欺压吴景、孙贲,晋级为扬州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两个从徐州南下的流亡诸侯奉他为盟主。这俩人儿虽然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大敌当前倒也团结一致。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以孙策的这点兵竟然在三股势力中所向无前,又是斩敌五万又是俘虏一万的,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战斗中有一个小插曲:孙策大腿上中了一箭,无法骑马,被抬回去休养。敌人以为他阵亡了,高喊:“孙大帅哥(孙郎)被射死喽!孙大帅哥被射死喽!”孙策实在是帅得不行,虽然有官位但就连敌人都喊他孙大帅哥。

    孙策一听,干脆诈死,派几百骑兵假装溃败把敌人引进了埋伏圈,聚歼追兵后乘势掩杀并让士兵们齐声呐喊:“孙大帅哥厉害不?孙大帅哥厉害不?”声撼敌营,地动山摇,吓得不少敌兵连夜奔逃。

    由于扬州牧刘繇、会稽太守王朗、吴郡太守许贡、地方豪强严白虎这些对手基本上就是被孙策碾压式的花样吊打。如果一直写孙大帅哥砍了多少人、征服了多少地想来也没什么意思,不如再讲一段小故事好了。

    地头蛇严白虎被孙策军包围之后派他高大威猛的弟弟严舆求和。会面时,孙策突然拔戟相向,严舆躲了一下不敢还手。孙策笑呵呵地说:“我听说你坐着就能跳起来,所以跟你开个玩笑。”严舆不敢顶撞孙策,说自己只是个普通人,也有和常人一样的本能反应。孙策觉得这货真是窝囊,抬手就把他杀了。以常理来说,敌人无能总归是一件好事,但孙策特别厌恶这些徒有虚名的英豪,在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多有杀戮以致树敌无数。

    22岁,孙策与袁术决裂,理由是袁术大逆不道悍然称帝。

    很少有人注意到,在袁术称帝的前一年,孙策向朝廷上贡礼物,这已经摆明了要独立了。

    袁术称帝历来为人们所嘲笑,其实就算他不称帝,袁绍、曹cao以及一天天坐大的孙策哪个会放过他?袁术一天天老去,地盘也不断地蒸发,早死晚死都得死,不如过把瘾再死。

    袁术称帝给孙策解决了一个大难题。给袁术打工好说不好听,但是贸然翻脸又会背上叛将的骂名。趁袁术称帝的机会与其决裂,摇身一变就成了捍卫皇室的回头浪子。曹cao控制下的朝廷派出使者封孙策为骑都尉。孙策说小爷我有这么多手下让我当个骑都尉合适吗?使者也真是个机灵人,当即拍板儿让孙策代理了明汉将军的职务。

    23岁,趁袁术被曹cao和吕布夹击,孙策暂停了南下的步伐,调转枪头,赶走了袁术任命的丹阳太守并且加倍向朝廷上贡。朝廷的实际掌控者曹cao此时要把主要精力用来对付袁术和吕布,也有意与孙策搞好关系。孙策加官进爵,出任讨逆将军,封吴侯。

    公元199年是孙策的大喜之年,24岁的他取得了五大成果:

    1.张紘奉献奏章到许昌,进一步巩固了孙策与曹cao的关系。

    2.孙策厚葬扬州牧刘繇的举措得到了不错的风评。刘繇的旧部归降孙策。刘繇的儿子刘基成了江东孙氏的一块活招牌,后来在吴国官至大司农。

    3.袁术呕血而死,其残部在投奔孙策途中被庐江太守刘勋俘获。刘勋的兵力骤然强大以致粮草不足。孙策骗刘勋一起出去抢粮食,在刘勋外出后发动偷袭,占据庐江郡,俘虏三万人,缴获一千多艘战船。刘勋投奔曹cao,两年后被曹cao所杀。

    讲到这里,顺便给一位知名度不太高的人物插一段广告。汉末三国汉室宗亲中的头号战略家,神算子刘晔当时正在刘勋手下,他看破了孙策的图谋,只可惜刘勋不听。刘晔是三国唯一一位被后世称之为战略家的人物,到了孙权时代就能看出他的智慧有多么的恐怖了。

    4.孙策在庐江意外收获了一对国色天香的姐妹花——大乔小乔。常言道,男人可以为了朋友两肋插刀,也可以为了女人插朋友两刀。孙策抵制住了揽二乔入怀的诱惑,有福同享,和周瑜做起了连襟,这是多好的朋友啊。

    5.这一年,江东只剩下豫章郡还没有姓孙。孙策没有强迫症,以在庐江缴获的一千多艘战船为资本,直奔杀父仇人黄祖镇守的荆州江夏郡。黄祖损失兵力上万、仅以身免、六千余艘战船被孙策缴获。江东水师的基础就此奠定。

    25岁,豫章太守华歆投降,孙策从豫章地界上分出了庐陵郡,从此有了世人所熟知的江东六郡。面临袁绍压力的曹cao感到孙策这个年轻人难与争锋,再次笼络,专门安排扬州刺史严象举荐孙权为茂才、将曹仁的女儿许配给孙坚第四子孙匡,还为儿子曹彰迎娶了孙贲的女儿。

    双重标准

    攻城略地之后当然需要一批知识分子的辅佐。在用人方面,孙策采用了明显的双重标准。

    对于非江东籍知识分子,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和宽容。

    最受器重的是张昭,他与周瑜一文一武,是孙策最重要的帮手。张昭位高权重又深得人望,常常感到不安。孙策半点儿不猜忌,像齐桓公对管仲那样把所有政务都交给他打理。

    王朗曾经是会稽太守,战败投降后无论如何不肯为孙策效力。孙策没有为难他,将其礼送出境。王朗归了曹cao后还专门写信赞扬过孙策。许多年以后,王朗成为了曹魏最有名的文臣(就是演义里被诸葛亮骂死的那个司徒王朗)。

    华歆曾经是豫章太守,在当地人望极高。投降后孙策待之以上宾之礼。孙策遇刺后他跟了曹cao,后来成了曹丕的开国丞相。

    对于江东本地的士族,孙策则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面孔。

    虞翻,出身于会稽郡第一大家族,著名学者。曾经在王朗手下担任过会稽郡功曹(太守的主要助手,主管人事,参与机要)。追随孙策以后,虞翻忠心耿耿,劝降了华歆,还总是替孙策的安全着想劝他不要老是不带保镖就出门。孙策对他客客气气,还看望过他的老母,但一直没有给他升官儿。

    魏腾,出身于会稽郡第二大家族,也曾经担任过会稽郡功曹。由于为人耿直说话不委婉,触怒了孙策,如果不是吴夫人以投井相威胁,孙策就把他剁了。

    高岱,吴郡人,因精通《左传》而出名。请高岱上门之前,一向不怎么看书的孙策为了和他找到共同语言专门翻了翻《左传》。但派去请高岱的人不知是何居心,竟然挑拨离间两头儿骗。这个使者跟高岱说我们将军最讨厌别人比他强,他要是问你《左传》里的问题你就说不知道,高岱说明白明白。使者回头又跟孙策说:将军,我觉得高岱这家伙对您不够尊重,要是您问他什么他都说不知道那就证明我说的没错啦。

    于是被蒙蔽了的孙策就把一问三不知的高岱关进了监狱。为高岱求情的人足足跪了好几里地。孙策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更加愤怒,下令杀死了高岱。

    吴郡四大家族——顾陆朱张,全部对孙策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孙策也懒得搭理他们。

    孙策与孙坚的相同点是英勇善战,不同点在于孙坚麾下没有一个知识分子,而孙策非常重视这些文化人。孙策深知,像张昭这样逃难来的外来户对他构不成威胁,尽可以放心任用。而同气连枝、盘根错节的本地士族既不欠他什么恩情又从骨子里看不起他的寒门出身,要想让这些人听话要么来软的要么来硬的,孙策选择了来硬的。

    至刚则断

    孙策明白单凭兵强马壮不足以征服江东士族。

    在思考对策时,孙策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了北方,那里有一位同样出身寒门,打压士族的牛人——曹cao。曹cao能得势,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他“奉天子以令不臣”,因为皇帝这张牌在世代修习儒学的士族那里尤其管用。

    公元200年,袁绍和曹cao的大战一触即发,曹cao的大本营许昌空虚,孙策开始着手制定偷袭许昌,挟持皇帝的计划。

    孙策有一个习惯,喜欢一个人在野外走走,他觉得这样更有助于他思考问题。劫持皇帝这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当然需要仔细考虑。至于安全问题,他对自己的武功有足够的信心。

    公元200年4月,正处在事业高速发展的上升期,年仅25岁、前途无量的孙策遇刺,身受重伤。临终前他指定18岁的孙权为继承者。在向张昭托孤时,孙策悲观地说:“如果孙权不能胜任,您可以取代他,如果实在保不住江东的基业,就回老家去吧,不用觉得对不住我。”

    杀害孙策的凶手是前任吴郡太守许贡的三名门客。许贡曾经上书朝廷说孙策是一个项羽式的人物(江东小霸王的由来),应该召他入京,给他富贵、不能让他在外掌握实权。这份文件被孙策截获,许贡因而被绞杀。

    按说这事儿也算冤有头,债有主。可《三国志·郭嘉传》里提到,曹cao的手下们担心被孙策偷袭,一个个忧心忡忡。郭嘉却说孙策这个人,仇家众多又不注意个人安全,就算有百万大军也等于是一个人在战斗,早晚会死在无名小卒的手里。

    孙策仇家众多、不注意个人安全又不是两三天的事儿,这么多年也一直活得好好的,郭嘉凭什么断定孙策会在偷袭许昌之前就遇刺身亡?万一孙策遇刺后大难不死,从此注意安保工作了又怎么办?

    历来就有很多人认为,刺杀孙策的凶手是郭嘉安排的。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么秘密的事情,郭嘉怎么会事先张扬出来?笔者认为,那三名刺客与郭嘉并无关系,郭嘉安排的是更加防不胜防的杀招——想想在高岱事件中那个两头编瞎话的使者吧,他的名字没有流传下来说明他的身份并不重要,但能够和最高领导直接对话又说明他有机会接近孙策。这个人不一定是郭嘉安排的,但足以证明孙策身边有着居心叵测又隐藏在暗处的黑手。孙曹两家早有往来,双重联姻,郭嘉很有机会进行渗透,只是刺杀孙策事关重大,需要得到曹cao的指示才能动手,毕竟当时的主要敌人是袁绍,不到万不得已杀了孙策也不见得有什么好处。许贡门客的出现恰好让郭嘉省了功夫。

    曹cao有典韦、许褚。刘备有赵云、陈到。这些都是可以绝对信任的忠诚卫士。孙坚孙策父子无论是是军事能力还是单兵作战能力都与曹刘不遑多让甚至更胜一筹,却都栽在最基本的安全问题上,正所谓爱游泳的人比不会游泳的人更容易淹死。(孙权可就大不一样了哦,他在14岁就从大哥手里要来了周泰做保镖,一年后周泰就替他挨了山贼十二刀……)

    人们常把孙策比作小项羽,但笔者认为与试图恢复旧秩序,大搞分封制的楚霸王相比,孙策与曹cao、刘备更加相似。他们征战一生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新的秩序。

    孙策身亡二十九年后,孙权称帝,仅仅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孙策唯一的儿子孙绍至死都只是一个侯爵,而且就连仅有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吴侯爵位,后来也被孙权夺去给了自己的孙子。孙绍唯一的儿子孙奉仅仅因为一句谣言就被吴末帝孙皓所杀,孙策一脉的直系子孙至此断绝。孙策的外孙陆抗是吴国最后的名将以及最后一道屏障,陆抗死,吴亡。

    友情往往比亲情更加纯粹,孙策去世八年后,周瑜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赤壁大战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九年之后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攻下荆州南郡,具备了二分天下的势头。

    直到十年之后另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孙策与周瑜携手点燃的熊熊烈焰骤然熄灭。以至刚至阳、重情重义而闻名的江东孙氏,在那位三国最长寿帝王几十年不懈的努力下终于演化出了至阴至寒、手足相残的全新家风。

    很多的事情即将开始,很多人的命运即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