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继母情深在线阅读 - 第四章 直隶应聘

第四章 直隶应聘

    祖父李纶青三岁启蒙,四岁入庠(乡学),从小精明过人,人称神童,他的故事多多。

    一年正月十五刚下过一场大雪,大地一片银装素裹,家家门前的红灯笼映衬在皑皑白雪之中,分外明亮分外喜庆。孩子们提着各色小灯笼在雪地上嬉闹,灯笼里放一个小灯盏,灯盏里盛着棉籽油,棉花搓成灯芯,点着的小灯笼忽明忽暗像星星眨眼。有三个提灯笼的孩童,在松软的雪地上兴致地玩耍着。

    突然一个叫冬子的小孩,纸灯笼燃烧起来,火苗窜到他身上,棉衣燃烧起来,吓得直哭。另一个孩子吓傻了,呆站着。纶青赶忙把自己的灯笼吹灭放在地上,飞跑过去,夺过那孩子手中的灯笼远远扔出去,然后把他按在地上,急切地喊:“打滚,快打滚!”他一边喊一边就势推冬子,冬子在雪地里滚起来,一直到身上的火全灭了。纶青把他拽起来,替他拍打掉头上脸上的雪,送他回家。家长看到孩子的摸样,慌忙问:“怎么弄成这样?”冬子讲了着火事件,讲了纶青冒险救他的经过。冬子妈十分感激:“你和我儿子都是五岁,你遇事不慌,教他在雪地上滚动灭火,舍身忘己救我孩子,怎么感谢你呀?”答:“他有危险,我能不救吗?”问:“你小小年纪,机智勇敢,俗话说近朱者赤,让我儿子跟你学,你俩结拜小兄弟怎么样?”纶青想了片刻,摇摇头。他说要去捡放在雪地里的灯笼,转身跑了。纶青回家向他父亲汇报事情全过程,父亲夸奖他英勇机智,接着反问:“为什么结交小兄弟的事摇头呢?”答:“苟轻诺,进退错,交友要慎重。”在场的人哈哈大笑:“小大人,小大人!”他父亲则以赞许的目光看着他,频频点头。

    纶青到十多岁的时候,主动参加公益活动和劳动实践。他父亲常年开设粥棚,每周两次施舍挨饿的乡邻,纶青抽出一天时间去当小服务员,体惜民情。他衣着简朴勤快谦卑,刚开始有人认为他是来领粥的小孩子,有人说:“这孩子喝碗粥不容易,忙乎半天了。”有人说:“粥棚一早开门他就来了,家长也真是的!”纶清听见了并不解释。倒是一位雇员嗔怪说话的人:“怎么说话呢?他是少东家!”那人好生惊奇,连声说:“怎么可能?怎么可能?”

    曾祖开设石印局,小儿子纶青很感兴趣,上学之余经常去工厂参与劳动,研究琢磨,还经常提出改进意见,学以致用,家人称他小工程师。纶青聪颖好学乐于助人,经常给同学们释疑解惑,他有人缘有凝聚力,小伙伴们称他智多星。

    纶青十八岁中举人,二十岁应聘直隶总督府公务员。

    直隶,指现在的河北,直属京师,其行政中心保定。北京在河北境内,确立了它的特殊地位,在清朝,直隶总督是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兼管河南山东军民政务。

    是年直隶袁世凯总督招贤纳士,公开向社会招聘人才。总督府只需要五名公务员,报名者两千余人。当年直隶招聘比现在中央各部招聘公务员难多了,各地应聘才俊两千多人云集保定,骑马的、坐轿的、推独轮车的、挑担子的,街上行人川流不息。

    纶青由管家陪同,乘坐骡车,就是由骡子牵引的轿子车,冬天天气寒冷,轿子车四周用毡子围严实,挂着毡帘子,左右两侧有两个玻璃的小窗户,轿子里可以坐两个人,放些日用品行李什么的。虽然家在河北境内,骡车颠簸一天才到达保定。傍晚大小客栈更是一床难求。

    纶青和管家商量到附近农家询问一下,临时租赁。他们看中距离总督府不远的一座院落,上前扣门,开门出来一老翁,管家说明来意,老翁打量两位不速之客,两人都是文质彬彬很有素养,于是领进门里。坐在藤椅上的老妪站起来询问几句,然后说:“这个院子只有我们老两口,空房子有几间,你们不嫌弃就住吧。”管家说:“我们临时租住半个月。”老夫妇俩:“好说,好说。”

    第二天纶青去参加应聘报名,考场设在一个高墙大院里,偌大的院子里一字排开十几张桌子,每张桌子后面坐着一名工作人员,应聘的人排队到桌子前登记,递交履历资料。纶青交完资料意欲离开的时候,看见队伍里一个人咳嗽不止满脸通红,他猜想那人可能是生病了,于是他在旁边等那人交完资料迎上前去问:“请问大名?谁跟你一块来的?”答:“愚名连奎,自己一人来的。”问:“住在哪儿?”答:“没有找到客栈,一夜卷缩街头,冻坏啦。”问:“愿意到我住的地方歇息吗?”那人连连点头称谢。

    等候在大院门外的管家看见纶青和一个年轻人一起走出来,忙走向前询问,纶青说明原委,管家把他拉到一边嗔怪地说:“你是来应聘还是搞救助的?你被传染上疾病我回去没有办法交差!”纶青忙压低声音说:“他是偶染风寒,养息两天就好了。”管家:“你是来考公务员的,不是来当义务护士的!你能断定病情?”纶青:“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管家无奈地摇摇头,三人一同回到住处。

    纶青向房东说明连奎情况,房东有些犹疑说:“他有病住在我家不合适,有个好歹,我们脱不了干系。”答:“你不用担心,一会儿我去给他买些治疗风寒的药,如果不见好转,我立马把他送医院。”

    管家煎好药照顾连奎服下,一夜发汗喝水,第二天烧退了。老人问纶青:“你学过医术?”答:“略知一二。”管家补充:“他研读过本草纲目。”老人对纶青刮目相看,感叹他善良热心博学。房东主动提出一日三餐给他们三人做饭,老翁谦和地说:“这样你们可以省出时间准备应聘的事情,不知意下如何?”管家回答:“感激不尽。”

    大概这就是最早的家庭旅馆,一百多年前李纶青已经创建包吃包住农家小院的旅居方式,现在这种旅居模式遍地开花。

    袁总督推行全新的招聘方法,应聘要经过五道程序筛选。第一关递交履历表。履历不合格者刷下一半,学历必须相当于现在的大本以上,家庭背景、家庭成员职业也是重要的参考内容。第二关笔试。圈定题目,规定时间,封闭式考场。政见文笔一般者刷下一大半。第三关论辩演讲。立论新颖、口才出众、稳重大方者只占五分之一,其余刷下。第四关智慧考核。言谈举止,亲和能力,应变能力等等,主考、监考、应聘者相处两天,观察目测后只剩下二十人。第五关面试。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古今中外、涉及范围甚广,能应对者不过十人。五道关的考官们个个才高八斗,火眼金睛。在应聘的才俊中李纶青是最抢眼的,他自幼博览群书,研读金融、经济、工业、教育等。经过层层筛选,李纶青过五关斩六将成为最后胜出的五个人之一,最后的聘任与否由总督定夺。

    总督办公室威严大气古朴肃穆,李纶青被叫进办公室站在离办公桌两米远的蒲团旁边,然后行跪拜礼。总督仔细观察眼前的年轻人:身高一米七五左右,皮肤白皙,天庭饱满,浓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眼皮双双,通天鼻梁,面部清秀,举止文雅,精明英俊。总督心里暗想:“此人面相和我有几分相似。”他面露喜色,招呼李纶青近前坐下说话。其实总督高估了自己的长相,他身材五短三粗,走路外八字。

    谈话中总督发问“有何抱负?”答:“发展经济,实业兴邦。”总督又考问几个论题,纶青胸有成竹,见解独到,袁心中暗喜:“英雄所见略同,志同道合相谋也。”他当即决定留用。没有试用期,第二天就到财务处领工资,应允十天假期,回家告别父母、妻儿,同时做些到直隶工作的准备。

    在房东家里吃住半个月,一直到应聘完毕。纶青亲自登门拜谢房东,告诉他们自己被总督府录用。老两口喜笑颜开:“一看就是个成大事的人。”管家给老人留下五块银元,算是房租和答谢。当时一块银元可以买一百斤米,房东依依不舍送到门口。

    袁世凯在山东巡抚任上被授直隶总督,后调任北京军机大臣,同年底又回直隶兼任总督,他在直隶任职先后共七年,称得上一位有作为的总督。他出朝平定叛乱、治军有方,遂被清廷依重。他对实物极具天赋,在直隶推行新政,积极发展实体经济,废除科举,广兴教育。李纶青在直隶工作十几年,他励志图强积极参加新政改革。

    李纶青工作敬业,成绩卓著,一年一个台阶,三年后成为总督得力参谋,直隶推行确立私有产权制,推行自由经济的策划和文件,多是由李纶青起草。

    袁世凯年长纶青十几岁,非常欣赏他的精明才干,两人对发展教育、商业、民族工业等领域的看法和施政不谋而合。相处几年后纶青不仅是总督的高参,而且两人私交甚笃。袁有高瞻远瞩的谋略,看出纶青人才杰出前途无量,若成为换帖兄弟,那将是他的左膀右臂、铁杆心腹。

    袁总督喜欢下棋,业余时间和纶青经常杀几盘。袁是急性子,出手快也偶然悔棋,纶青棋风稳当,两人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总督有意与李纶青结为金兰之好,纶青忙说:“承蒙抬举,不敢高攀。”袁文武双全,足智多谋,处事干练,纶青佩服。但是袁恩威并施、控制他人为其所用的一些做法并不光明。尤其袁十个老婆,其中三个妓女,喜欢漂亮女人,个人生活腐化,袁有很多诟病为李纶青所不屑。

    纶青从小受家庭传统教育,对婚姻非常严肃,他坚持苟富贵勿相忘的信念。同僚们多次劝他再娶一房姨太太,有人给他介绍名门闺秀,他一一婉拒。他说:“婚姻乃父母之命,不可擅自为之,寡欲为好。”袁笑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纶青常年在外工作,没有家眷,生活没有人照顾,十分不便。经同僚们一再劝说,征询老父同意后,纶青在保定纳一位出身小资的姑娘为妾。

    袁爱才,更想笼络能人,他几次推心置腹与纶青交谈,并一再表明结拜的心意,纶青佩服袁的足智多谋骄勇善战,但顾虑有攀附之嫌。思虑再三后谦恭地说:“承蒙厚爱,小弟愧当了。”

    换帖仪式隆重,大红帖子上写姓名、字、号、生辰八字、父母祖父曾祖父三代姓名、籍贯、誓盟生死之交誓词、结拜日期等,也称金兰谱。两人换帖,也称换帖兄弟,并且有几样信物,其中一个漱口杯子朱红色绘烫金兰花,两行烫金字是袁亲手所书。

    李纶青精明过人锐意改革,很受总督器重,同僚拥戴,但嫉贤妒能的人也有,推行新政妨碍了既得利益者,遗老遗少使绊子、设障碍,阻力不小。总督调离直隶赴京,纶青暂时被认命代总督,主管工业、文教等政务。纶每日公务十分繁忙,日理万机。

    后来袁决定调李纶青进京,提拔重用。并且嘱咐他携带家眷。纶青把这一消息写信告诉家人,全家人十分高兴。尤其儿子景湘兴奋异常,十几年一家人分居两地,父子平日里难得一见,这次可以常在父亲膝下承欢、聆听教诲,他高兴地说:“父亲要来接我们啦!接我们啦!”妻儿喜滋滋美滋滋做着进京团聚的准备,儿子天天在门口张望,盼着父亲的车马来接他们。

    一日总督府跑马来报,李纶青突然殒命,他是在公堂上审一件要案时,突然七窍出血,救治无效身亡。全家人惊呆了,没有人相信这个消息,但是报丧能错吗?他的老父当时昏厥过去,最悲莫过白发人送了黑发人。全家人顿时一片混乱,就像天塌地陷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