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四章:封官赐爵(上)
翌日,奉天殿; 御台上,楚昊戴着冕冠,穿有冕服,坐着龙椅,面前是龙桉,身后是穿着一身红黑双色蟒袍,紧抿嘴唇的曹正淳。 御台下的左侧站着的是正四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兼都督二十四衙,兼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海大富,右侧站着的是正三品的锦衣卫指挥使左子雄。 下方,文臣满脸英气,武将精神抖擞。 文臣一列为首的是户部尚书诸葛亮,后面分别是兵部尚书诸葛卧龙、工部尚书鲁妙子、礼部尚书傅天仇、吏部尚书黄裳。 这五位尚书的品级,都是正二品,站在他们五位后面的便是正四品的工部虞衡清吏司主事鲁班。 武将一列为首的则是正一品的中军左都督韩信,随后是正一品的前军左都督秦叔宝、之后是正二品的昭武大将军公孙瓒、正三品的镇妖司统领上官海棠、从三品的都督佥事李广、正五品的五军断事程知节。 另有一列,站着明王朱无视与东海龙王敖广。 在他们后面,站着的则是部分军队的将领,以及部分官员的副手。 白袍军的陈庆之,白马义从的赵云、严纲、田豫,诸葛亮的副手王勐,诸葛卧龙的副手卫青,黄裳的副手房玄龄。 殿外则站着禁宫镇守太监王葵花。 除身在绍兴的吕布、鳌拜,巡视应天府各县的督查御史田文、带着武卒护佑扬州各地百姓向应天府而来的吴起,带领八百虎豹骑兵镇守泉州的典韦之外,这些人就是大乾目前所有登记在官员录上的人。 也只有他们才能享受到大乾王朝带给他们的祥瑞。 一品官员增寿十年、二品官员增寿九年、三品官员增寿八年、四品官员增寿七年,五品官员增寿六年、六品官员增寿五年、七品官员增寿四年、八品官员增寿三年、九品官员增寿二年、未入品级者增寿一年。 除此之外,他们每月都可以豁免十次劫气进行修炼,并享十次顿悟之机缘,而修炼速度也会增加一倍。 剩下的官员,诸如各府县的县令、县丞、皂吏之类,在田文没有归来之前,楚昊都不会将他们的名字登记在官员录上。 此刻,楚昊目露感慨地看着下方官员。 如今距离当日在乾清殿虚弱苏醒,已经整整过去了四个月,来到了十月初。 四个月的努力,使得能够站在奉天殿上的人大多都是千古名臣。 “但是,还不够。” 在他心中暗忖时,明王朱无视也是不动声色打量着满朝文武与龙椅上的楚昊。 在京中待着的这几日,他已经将楚昊的事迹打听得一清二楚。 楚昊出生即是太子,但因国师普渡慈航开口直断‘二龙不可相见,否则幼龙必亡’,而被宫中的太监与宫女养大。 满朝文武不知此卦,误以为先帝有废掉楚昊太子的心思,所以从不与他亲近。 而在十岁时,楚昊身旁最信任的太监在他饭菜里下了毒,若非普渡慈航来得及时,他已经薨殁。 之后他就被普渡慈航禁足在了佛堂中,待到先帝病逝时,他才从佛堂中走出,但连先帝的遗体都没有见到,就在普渡慈航的胁迫中登基称帝。 并登基的第二天就被妖孽困在乾清宫中日夜采补,而满朝文武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被普渡慈航杀了个精光。 随后,楚昊趁着普渡慈航离京的机会,依靠着关押在天牢里的一个太监一个武将,强行杀出皇宫。 更亲赴金华县从县狱中请出了如今的兵部尚书诸葛卧龙,又拜诸葛卧龙的堂弟诸葛亮为户部尚书,随后使雷霆手段诛杀国师,并与东海结盟,得以坐稳江山。 设身处地,朱无视并不觉得自己会比楚昊做得更好。 因此,他此前虽然没有与楚昊见过面,但心中却极为忌惮这位能在绝境中翻身的年轻国君。 他也听闻过这些文臣武将的事迹,心中很清楚,只需要再给大乾一段时间,这个如今在人间诸国中最弱小的国家,将会成为所有国家最为忌惮的那个。 在他想到这里时,楚昊突然开口:“目前,除身在绍兴的吕布、鳌拜,巡视应天府各县的督查御史田文、带着武卒护佑扬州各地百姓向应天府而来的吴起,带领八百虎豹骑兵镇守泉州的典韦之外,我朝文武都已经站在了奉天殿上。” “如今我朝既有内忧,又有外患,但朕却丝毫不担心!” “因为朝中有诸位在!” “只需要看见各位,朕的心中便无比安心,因为只要有你们在,大乾就会披荆斩棘,日渐强盛!” 御台下,文武两班臣子全都心潮澎湃地听着楚昊的声音。 从一开始就辅左楚昊的诸葛亮与诸葛卧龙,全都目含笑意,心存欣慰。 上官海棠看起来低垂着头,但时不时就会双眼放光地偷偷看楚昊一眼。 这时候,楚昊给了海大富一个眼神,海大富躬身离开。 楚昊继续道:“这些时日,朕除了找寻破解五浊之劫的办法,还拜请了一位老人担任我朝太师,官至正一品。” 群臣听到这里时,面色都很平静,毕竟楚昊早有亲赴金华县拜请高人入朝为官的例子在。 楚昊道:“此人名叫徐福,亦有化名为帝释天,在一千七百年前曾是大离太医院的院使,后用五百年的时间加入大离的不同门派,尽得天下武学之长。” “更改头换面去学习了各行各业的知识,除治国、治军、兵法、吏治、民生、政令、典制、律法之外,更精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阴阳五行、奇门遁甲,且擅长望气、星相、经商、机关、建造,诸般学术无一不精。” 文武群臣听到这些内容后,全都面露惊愕之色。 他们不惊讶徐福能活一千七百年,他们惊讶的是徐福竟然开千古未有之例,利用延绵无边的寿元去精研这么多的学术和知识。 楚昊继续道:“朕之所以拜请徐福为太师,除了他本人学究天人之外,更因为他用数百年的时间培养了无数人才,期望着有朝一日颠覆大离。” “而随着大离的覆灭,这些人才都会随着他,加入大乾!” 文武群臣听到这里后,更是双眼发亮。 这岂不是说,大乾很快就会有很多人才出现? 端坐龙椅的楚昊看着下方群臣的神情,开口道:“为了向此人表达大乾的求贤若渴,朕开未有之例,为太师之位赐下实权!” “当他加入大乾之后,将有执掌邦治,重立典制,肃清吏治,整顿民生之权,但其任期只有三年。” “在此三年间,希望列位能够予以便利,用心配合太师,使大乾变得更加强盛!” 当他说完这段话后,文武群臣皆俯身下拜,异口同声地恭声道:“臣等谨遵圣命!” 楚昊侧头看了一眼左子雄,并轻轻点头。 早已领命的左子雄,立刻向前一步,开口道:“廷议开始,有本者,上奏。” 在他话落的下一刻,诸葛亮从袖子里取出奏折,上前一步拜道:“臣,户部尚书诸葛亮有本奏。” 左子雄从御台一侧走下,将诸葛亮手中的奏折接下,捧着回到御台上交给楚昊。 楚昊翻开奏折的时候,诸葛亮也开口禀道:“臣之奏,有三,其一,户部、兵部、工部、刑部、礼部等五部二十八科大考共有一百零三万六千人参加。” “科考项分别是木工、石匠、矿工、窑工、蚕工、渔工、厨工、盐工、土木建筑、铁匠、铸印、酿酒、纺织、律法、刑罚、武道、军务、算学、经商、农田、医疗、运输、水产、养殖、仪制、祭祀、教育等二十七科。” “因算学科一科两考,一为工部,一为户部,因而共计二十八科。” “此二十八科共选人四百八十,选魁首四人,余者才华略次此四人。” “兵部军务项魁首为王守仁,岁17,其父王华乃是隆景十六年的状元,官至吏部尚书。” “兵部武道项魁首为李嗣业,岁40,其人此前为大离之臣,创建陌刀队镇守大离边疆,本人境界为武道先天境。”
“户部医疗项魁首为张仲景,岁35,其族为豫州医家大族,后家道中落。” “刑部律法项魁首为杜如晦,岁29,其父杜吒,乃句容县县令。” 诸葛亮说到这里后,声音一沉,道:“臣之奏,其二,我朝四十府六十八县,人口共计一千六百六十一万一千零四十六人,经工部营缮清吏司郎中敖庚统计,五浊之劫中,六十八县共有七万四千九百六十五人死亡,所遗儿女,五岁之下共一千六百四十二人,五岁之上十岁以下,共八百七十六人,十岁之上,十五岁之下,共有一百二十七人。” “所遗老人,六十岁之上八万五千四百五十五人,六十岁之上,七十岁之下,一千零三十二人,七十岁之上,八十岁之下,二十四人。” “臣斗胆请问陛下,及列位同僚,这些人该如何处理?” 楚昊闻言后看向文武群臣,问道:“诸位可有解决之法?” 在楚昊问出这句话后,吏部尚书黄裳立刻对自己的弟子房玄龄传音道:“此时不奏,更待何时?” 几位尚书早已得知了这件事情,并共同探讨过。 站在人群最后方的房玄龄得到黄裳的传音后,立刻深吸一口气,从人群后迈步走出,来到人群最前方,躬身下拜道:“草民斗胆,腹有一策。” 黄裳在他话落后,立刻站了出来,训斥道:“你无官无职,奉天殿上岂有你说话之处?” 话落后连忙向着楚昊拱手一礼,道:“臣惶恐,此为臣弟子,是臣平日疏于管教,才使得他如此胆大。” 站在武将群中的程知节见状,差点没忍住笑出来,他一眼就看出来黄裳这是为了捧自己的弟子上位。 一旁的秦叔宝顿时瞪了他一眼,使得他连忙捂住了嘴。 端坐龙椅上的楚昊自然也清楚眼下这一幕的缘由,心中发笑的同时,开口道:“既是朝议,凡入朝之人,不论品级皆可发言上奏。” 黄裳躬身道:“谢陛下。” 说罢,回到列中。 楚昊看向房玄龄,故作不知地问道:“你姓甚名谁,有何良策?” 房玄龄躬身道:“回禀陛下,草民房玄龄,曾祖房冀,曾为镇远将军,后随太祖陪葬乾陵,祖父房熊为六合县县丞。” 楚昊缓缓点头,并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原来是忠良之后,你有何良策,不妨说出来,念你无品无职,不论你说什么,朕都赦你无罪。” “草民谢恩。” 房玄龄躬身下拜,接着道:“草民斗胆,敢问诸葛大人,我朝国库存银几何?” 诸葛亮闻言时眉头一挑,下意识看了一眼楚昊,见他微微点头后,才开口道:“国库存银九千三百三十五万一千两百余两,另有四十亿两黄金,四百亿两白银因数额巨大,未曾入库。” 房玄龄原本想着大乾国库能有个几百万两白银就够了,不曾想诸葛亮一句话就将他吓得面色惊变。 不止是他,满朝文武都在这句话下目瞪口呆。 “彼其娘之!” 程知节更是瞠目结舌的惊愕骂出一句话来。 房玄龄深吸一口气后,面朝楚昊躬身下拜,道:“草民斗胆建议户部另开一司,名养济司,各县都因建立衙门,凡六十岁以上,或老疾孤穷、或膝下无子,或无人奉养的老人,都由朝廷奉养,除免徭役之外,免除一切看病所需,另派当地皂吏四时送瓜果菜rou,使其终有所葬。” “若其儿女之中有服刑犯罪之人,送其返家赡养父母,待其亡故后再继续服刑,且可根据其赡养父母期间的态度,来适当减免刑期。” “另建巡查司,不定时去各县巡查当地官员、皂吏是否有贪污之举,是否有欺辱老人之举。” 黄裳闻言时缓缓点头。 其余文武官员则在心中思索起他所说的办法,是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