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隋唐天字七书在线阅读 - 第295章 兄弟再起夺嫡意,明争暗斗两为难

第295章 兄弟再起夺嫡意,明争暗斗两为难

    生儿不若父。

    没有人可以免俗,强如李世民也概莫能外。

    他的皇太子和皇帝之位是靠政变,依靠武力抢来的,以他英明神武的统治,儿子们当然不可能有这种非分之想。

    但皇太子之位,国之重器,天下未来之主,谁不觊觎?

    强抢虽然不可以,但却可以提早经营。

    何况现在的皇太子李承乾,并没优秀到一骑绝尘,遥不可及,皇帝之位,宁有种乎?

    至少李泰就不服气。

    他确实在很长的时间之内,都在皇太子之位的争夺中,占据优势,最后虽然功亏一篑,但却让唐朝皇太子之争,立下了一个传之后世子孙,以为永制的规矩。

    当时的皇太子,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李承乾。

    李承乾其实也是李世民心头所爱,自他八岁成为皇太子后,就被李世民加意培养,当李世民外出之时,李承乾几次监国断事,都被李世民称赞。

    如果按部就班,李承乾必然是唐朝未来的天子。

    但世间之事,哪有必然。

    李承乾虽然聪慧,但聪明过头了,并且,他没有把聪明用在正事正道上。

    他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太作了。

    每个人都会有优缺点,作为皇太子,他的身边被李世民安排了当世一流的师傅和大臣,李世民希望李承乾在自己言传身教和大臣们的精心辅佐下,成为李唐帝国合格而优异的接班人。

    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非常早就意识到,一个人要想真正进步,就必须要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此日积月累,才能至于大成。

    但问题就出在这一点。

    李承乾长大之后,颇好声色,年轻气盛,精力旺盛,虽然不是特别坏的缺点,但这必然会遭到守旧大臣们的进谏。

    但李承乾非常机灵,他不想听臣子的唠叨,就想到一个好办法。

    每次他只要见到想进谏的大臣,判断出他想说什么微言大义,他就一定会提前正襟危坐,引咎自责。

    而大臣们见到皇太子先开始了自我批评,于情于理于义,都必须还礼,这一来二去之间,大臣们再也开不了口。

    李承乾凭借这种揣摩之才,日子倒也过得安逸。

    但他的好日子要到头了,他有一个最大的竞争对手,那就是魏王泰。

    如果只是私下的文过饰非,或者小规模的胡闹,或许李承乾依然能有惊无险地登上皇帝宝座。

    但他自己先露出了破绽。

    李承乾生病了。

    他患上了足疾,大概已经到影响形象的地步,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皇太子,帝国未来的皇帝,走路一瘸一拐,确实是有损威仪。

    如果说这个缺点,既不致命,李承乾自身也无法改变的话,那接下来的事,就是他自绝于李世民,自己走上被废黜之路。

    李唐盛世,天下人物荟萃于长安城,李承乾正好碰上了一个他非常中意的太常乐人。

    这两人一见面,真是金风玉露,人间相逢,再也离不开。

    李承乾对这个乐人特别宠信,还给他取了个名字,叫称心。

    称心当然称了李承乾的心,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称心也可以称别人的心。、

    李承乾被举报了。

    以当时事势,或者事后去推论,用谁得利谁举报的原则看,毫无疑问,这是魏王李泰一系人马所为。

    称心事件是毁灭性的。

    李世民一世英雄,想不到虎父犬子,有如此不肖之子,让李世民脸上蒙羞。

    盛怒之下的李世民,用雷霆手段,处决了称心及其相关人员。

    李承乾也遭到了严厉的斥责,居家反省。

    父子之间,嫌隙已生,太子之位也可能不稳。

    这种政治的风象,敏感地传到朝廷之中,人心思动,阴谋家们开始计算经营。

    但李承乾这个时候,展示了一个政治家不该有的感情。

    他对称心是真爱,心魔已生,认为这必定是魏王李泰从中捣鬼,父亲李世民被蒙蔽了眼。

    李承乾竟然和李世民直接干上了。

    此事之后,他竟然假装生病,连续几个月呆在东宫之中,不再参加朝拜。

    大概是心灰意懒,加上痛心疾首,李承乾开始了作妖和自暴自弃之路。

    他在太zigong中为称心构室立像,每天焚香祭拜,甚至给称心营造了一个墓庐,李承乾似乎是失去了精神支柱,再加上心中累积了对父亲李世民的不满。

    百无聊赖之际,他走的越来越远。

    他找到了一个愿意和他胡天胡帝的盟友,是他的叔父,他就是汉王李元昌。

    李元昌是李渊的第七子,写得一手好隶书,但他却不是一个好的父母官。

    在他外放为州刺史时,有很多违法行为,被李世民不留情面地训斥过几次。

    李元昌也不是个省事的主,同为兄弟,现在被李世民呼来喝去,心中大为不爽,于是就种下了一颗怨恨的种子。

    现在他和太子李承乾两个失意人,碰在一起,互相讲述起对李世民的恨意,大有相见归晚之感。

    于是,两人沆瀣一气,开始有谋反的想法。

    但他们暂时也找到不好的机会,就臭味相投,开始了一种游戏用来寻欢作乐。

    他们在太zigong之中仿效突厥人的战法,分左右为两队,各统其一,披毡甲,cao竹矟,互相拼杀,经常弄得血流满地,以消磨时间。

    李承乾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更象是一个失去父爱,无法无天的顽劣而有逆反心理的儿子。

    他甚至大言不惭地说:“我为天子,极情尽欲,有谏者辄杀之,不过杀数百人,众自定矣。”

    但他的竞争对手,就更象是一个老到的政客,或者说,他的周围,围绕了一群富既有进取心,也有野心的政客。

    他就是魏王李泰。

    他是李世民的第四子,也是长孙皇后所生,他曾经有过一个封号叫卫王,这是李渊第四子李玄霸的封号,事实上,他这个称号,也是过继给李玄霸一系。

    等到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才改了封号,最后称魏王。

    相比李承乾天之骄子,早就当上皇太子,魏王李泰似乎更得李世民的私心喜爱。

    李泰也有这个本事。

    他有些地方和李世民也很相似,爱好文学,礼贤下士。

    某一日,李世民私心大动,让魏王李泰开府置文学馆,或者当时李世民追忆起自己做秦王时,延揽天下文学之士的旧事。

    那是一种值得缅怀的往事和记忆。

    但让李泰开府设文学馆,并不是一个好的决定。

    这开启了李泰的夺嫡之路。

    魏王府中人,看到了事情存在另一种可能,有些孜孜求进之士,阴谋趋进之人,就开始教唆李泰走一条以修书延揽人才,并且成名夺嫡之路。

    贞观十二年,李泰在府中广延人才,开始撰写《括地志》。

    十五年,《括地志》修成,李世民下诏,让此套书进入皇家收藏馆,并且赏赐李泰万段绢帛。

    这让李泰赢得了全国性的声誉。

    并且,李世民为了激励李泰,曾经亲自驾临李泰所居的延康里,特别为了李泰大赦长安城囚犯,免除延康里租赋。

    天子之赐,名气更重于实际。

    李泰似乎已得到李世民的欢心和认可,他的情势一片大好。

    李泰生得膀大腰圆,富贵逼人,但却因为过于肥胖,走路都费劲,但李世民却格外开恩,让他乘小舆上朝。

    李世民还做出了一个更为出格的事情。

    他竟然让李泰的日常用度,超出了皇太子李承乾的规格。

    这是一件可大可小,也可以上纲上线的事,褚遂良就上书反对。

    他在奏章中写道:“自有国家,必有嫡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

    甚至为了用度超越皇太子这件事,李承乾的乳母还为他鸣不平,向长孙皇后告状说“东宫器用阙少,欲有奏请。”

    虽然长孙皇后坚持后宫不干政,告诫皇太子李承乾的乳母说:“为太子,所患品性德不立而名不显,何忧少器物也。”

    李世民本人的态度也比较值得玩味。

    他确实在李承乾和李泰兄弟争权的局面上火上浇油,或者,圣心难测,圣意难明,但很难归结为李世民是无意为之。

    李世民甚至动过给魏王李泰换王府的计划,想让他搬迁到武德殿。

    但这件事被魏征搅和黄了。

    他上了一道表,先表明态度:“魏王既是爱子,陛下常欲其安全,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此殿,便在东宫之西,海陵(李渊三子李元吉)昔居,时人以为不可。”

    然后,魏征进一步讲述了理由,“虽时与事异,犹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安息,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

    听到大臣们的反对声,李世民才熄灭了让魏王李泰更换王府的计划。

    但种种迹象表明,李承乾和李泰兄弟之争,已经明面化,也激烈化了。

    实际上,朝臣们也开始站队,兄弟两人,各树朋党,开始明争暗斗。

    称心事件,李泰先胜一场。

    但李承乾的报复很快开始。

    他派了一个人,假装是李泰府中官吏,向李世民上了一个密封匿名奏章,以告发李泰的罪过。

    但李世民并未上当,他有知人之名明,认为是有人从中作梗,想抓住这个告密者,却了无所获。

    这两件事情,实际上体现了李承乾和李泰的属下官僚团队的作战力。

    李泰明显要更胜一筹,他网罗了韦挺,杜楚客等实力派人物,作为自己府中主脑人物。

    这批政客为自己将来的前途计,尽心尽力为李泰交结朝臣,打通各种关系。

    而李承乾府中的府佐之才,虽然是李世民钦点,却似乎和李泰并没有在一个频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