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隋唐天字七书在线阅读 - 第175章 攻城之道谋为上,体国之臣忠为先

第175章 攻城之道谋为上,体国之臣忠为先

    李渊之心,天下皆知。

    他虽然打着尊隋立代王的旗号,但明眼之人,都知道李渊的最终目的是自己做皇帝。

    因而,长安城虽然被李渊近二十万大军重重围困,李渊也一而再,再而三地故作姿态,愿意尊奉代王为主。

    但长安城却根本就不愿意开门接纳李渊,并且紧闭城门,固守待援。

    李渊成了一个不受欢迎,也让人畏惧的人。

    因为长安的政权,和李渊结下了深仇,也是解不开的私仇。

    当李渊在太原起兵之时,隋朝官僚按照惯例,追捕斩杀了他们所能够控制的李渊亲属,李渊的第五个儿子,还是孩童,也死于此次祸乱。

    更为重要的是,长安的政权做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

    他们刨了李渊家的祖坟。

    这是比杀父之仇,夺妻之恨更让人难堪和难以接受的深仇。

    当李渊兵临城下时,长安城的主事者忧惧成疾,惶惶不可终日。

    刑部尚书卫文升就顶不住压力,只能告病在家休养。

    但长安城中其余的主事者,却逃无可逃,也避无可避,他们必须和李渊正面硬刚。

    李渊本来想不战而屈人之兵。

    他屡次派遣使者在长安城下,向守城士兵说自己是隋室忠良,一心尽忠,但长安城的守军并没有被他的甜言蜜语迷惑,对于李渊的呼喊,置若罔闻。

    囤兵坚城之下,久拖不决,迟则生变。

    李渊的部下不干了,他们群情激愤地说;“天既亡之,非人能复。违天弃日,劳师费粮,坐守愚夫,恐非长策。请进图之,以观其意。”

    李渊还是想给自己立个高大上的人设,他假惺惺地说,:“矢及黄屋,人其谓我何哉?”

    这种想立牌坊的心理,让属下诸将郁闷的同时,又私心稍有不耻,但却必须从明面上说服李渊。

    他们知道李渊的弱点,直接挑明了说:“又恐巨滑之徒,来争形胜,请更思之。”

    兵贵神速,失机则败。

    李渊久历人事,非常明白时势的急迫性,况且,部下所言,确实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天下群雄,虎视眈眈,如果他久囤屯坚城之下,不能快速建功。

    当日杨玄感一朝之间分崩离析,了无死所,也是如在昨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李渊知道,他没有时间犹豫了。

    李渊的部下们也不想再等待了,他们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在没有李渊的明令之下,一些最近投诚过来的关中的队伍,为了立功,竟然主动发起了对长安的攻击。

    主将还在军中,部下竟然擅自行动,这当然是非常严重的事件,事后也必然被严惩。

    但李渊延续了他一直的宽恕之道。

    他对这些将士不予追究,很明显,攻击的命令,即使不是李渊本人发布的,也必然是他二个儿子的主张。

    关中群豪,动员所有力量,全力攻城,李渊虽然心知不妥,表面上也仍然表示反对,但群雄激愤,缺口一开,洪水滔天,局势再不可掌控。

    李渊也无法再去压抑这种局面。

    正如他的部下所说:“今至京师,不时早定,玩敌致寇,以挫兵锋,又虑初附之人,私轻太原之兵无能为也。此机不小,请速部分。”

    事实上,长安城虽成孤城,他们期盼的东都洛阳的援军,当然是永远不可能到达的。

    但河东的屈突通确实已追蹑而来。

    于隋朝而言,屈突通是个悲情英雄,他明知不可而为之。

    当他看到李渊舍河东城不顾而西行入关时,就知大势已去,自己虽然有能力将他们拖在河东城下,但却再不具备在平原上打败李渊的可能性。

    但为臣一时,就需为臣一世,他需要尽忠。

    于是,屈突通留下尧君素镇守河东城,后者是真正的国士,也是隋朝最后的脊梁,他将在河东城书写自己的传奇。

    屈突通亲自率领数万大军,西进解围长安

    但他永远到不了长安,刘文静是横亘在他面前的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

    刘文静据险而守,屈突通进退不能。

    屈突通知道军情紧急,他没有时间了,只能冒险和刘文静决战。

    野战确实不是屈突通的强项,加上他的部队士气低落,不出意料,屈突通再一次失败,他的部下,大多成了唐军的俘虏。

    形势一天不如一天。

    非常明显,对于长安,他已无能为力,何去何从?

    战败投降,古已有之,当屈突通听到部下的建议时,一阵无力感袭来,他悲从中来,说道:“吾历事两主,恩顾甚厚。食人之禄而违其难,吾不为也。”

    愧悔之下,屈突通真情流露,经常用手抚摸自己的脖子说:“要当为国家受一刀。”

    屈突通决定以身殉国。

    他在激励士卒时,会情不自禁流下悲愤的眼泪,这种真挚的精神感动了他的部下,竟然在屡次大败之下,还能保持军队的完整。

    屈突通也算不负隋朝杨坚杨广二父子的知遇和重用之恩了。

    李渊再一次使出他的招抚大招,屈突通二朝元老,为了表示对屈突通的的敬重,李渊派遣自己最亲近的家臣去招降屈突通。

    屈突通没有任何犹豫,立即将他斩首。

    没到最后一刻,他还要搏一搏,即使没有好的结果,屈突通也在所不惜。

    但屈突通已无能为力,东面的威胁暂时解除。

    李渊屯兵长安城下,他并非再无顾虑,相反,长安城虽然是他二十万重兵的瓮中之鳖,他李渊同样处于天下群雄的四面包围之中。

    西面的薛举,那是一个最可怕的劲敌,也是无敌的统帅,他们骁勇的骑兵,已经风尘赴赴,向长安城杀过来了。

    必须立即攻下长安。

    李渊现在有足够的兵力一战成功,太原起兵时,义兵才三万,到西渡黄河,已达十万之众,收纳关中豪杰的兵力之后,长安城下,已屯集了二十多万的兵力。

    这得益于隋朝府兵制。

    隋朝一直以来,都是内重外轻,以关中一地,居高临下而制天下,可谓天下之兵,半出关中而已。

    这些关中豪杰和义军,其实有很多是李渊的族人领导的,最有名的是李渊的族弟李神通和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是李渊的第三女,也是真正的巾帼英雄。

    她的丈夫是柴绍,当李渊太原起兵时,催促柴绍和李建成火速赶赴太原,但携带女眷上路,多有不便,肯定会轻易遭到官府的围堵。

    但如果单独将她留下,似乎也是必死之局。

    在柴绍犯难的时候,李氏表现出了天生的英雄气概,她斩钉截铁地说道:“君宜速去,我一妇人,临时易可隐藏,当别为计。”

    大义当前,柴绍只能马不停蹄飞赴太原。

    李氏不仅仅是宽慰柴绍,她确实是另有谋划,她做起了山大王。

    并且,李氏展示了将门无虎女的卓越领导能力,在她的号召下,竟然有七万多英雄豪杰聚集在她的帐下。

    这是一个奇迹,当她率领这支大部队投向李渊时,整个李渊的阵营都知道,天时人事,李氏当王。

    于是,这支特别的队伍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娘子军”。

    类似这种军队,遍布整个关中大地,李渊轻而易举地收拢聚集了二十多万的军队。

    现在,他们四面八方将长安城包围。

    胜败之势,非常明显。

    长安城既然不肯主动投降,武力进攻长安城,是必然的选择。

    于是,李渊颁布了一条命令,他说道:“(隋朝)七庙及代王(杨侑)并宗室支戚,不得有一惊犯。”

    李渊是来真的,他接着下了一道严令,“有违此者,罪及三族。”

    这是目前必须保持的底线。

    因为李渊的起兵,一直打着尊隋立代王的口号,而李渊本人就出身于隋朝同一系统,保持政局的稳定以及延惯性,这是上层权贵们的期望,也是他们拥护李渊的底线和条件。

    如果李渊能做到这一点,意味着他们原来的特权和财富都可以得到保证,这个圈子将会视李渊为自己人,才会支持他以后建立新朝。

    李渊深知此点,自己得益得力于隋朝旧官僚系统和权贵层,这也是他快速成功的原因之一。

    颁布这个入城的政策,他相信,长安城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会臣服于他。

    情势的发展印证了李渊的判断,当李渊的军队攀登上长安城墙的那一刻,长安城事实上已经放弃了抵抗。

    长安,匍匐在李渊脚下。

    在不久的将来,天下也将是李渊囊中之物。

    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启。

    但李渊即将迎来他最危险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