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隋唐天字七书在线阅读 - 第167章 俯首低头蜇伏久,兵临城下立约盟

第167章 俯首低头蜇伏久,兵临城下立约盟

    突厥骑兵忽然兵临城下。

    他们当然不是王威和高君雅暗中招引而来,但却必然会来。

    这与李渊所处的位置有关。

    李渊在太原城,虽然表面看上去气象繁荣,前途光明,但他同样也处在不进则退,后退即死的境地。

    他虽然主政太原,但整个世界已经改天换日了。

    在隋文帝杨坚时代,突厥启民可汗举族内附,在杨坚的全力支持下,突厥种落又缓慢繁衍生息,几十年后,终于再次强大。

    到了启民可汗的儿子始毕可汗时,终于酿成大祸。

    始毕可汗趁杨广北巡雁门时,纠合几十万兵马,将杨广围困在雁门一城,堂堂大隋皇帝,差点成为阶下之囚。

    这成了一个分水岭,自此之后,大草原上旧日的霸主正式宣告回归,而杨广则只能灰溜溜地逃离北方,僻处江都。

    杨隋的国势江河日下。

    此消彼长之下,突厥重新迎来它的巅峰。

    在隋朝北面几千公里的边境线上,突厥扶植和册立各种分裂势力,一意想让中原大地重陷混乱,而他们可以重新回到,在南面多养几个儿皇帝,恭敬孝顺他们的时代。

    这种情况延续到颉利可汗时代,达到巅峰。

    李渊现在就感受到了这种实质性的压力,即使在以后的岁月中,在他成为大唐帝国的开国皇帝之后,这种压力还如影随形,甚至一度逼迫他考虑迁都,以暂避突厥的锋芒。

    事实上,李渊的北面是由突厥直接支持的定杨可汗刘武周控制。

    刘武周建立了一个游寇性质的地方政权,和突厥的作战方式理念非常吻合,他们南下太原,乃至更进一步,深入中原腹地掠夺子女玉帛,是他们天然的,本质需求。

    而现在,突厥竟然动用了几万骑兵,陈兵太原城下,这并不是小股sao扰掳掠,而是突厥皇庭一次正式的入侵。

    突厥的目的何在?

    但李渊并不惧怕,甚至有一丝兴奋,他决定利用此次突发的事件。

    突厥兵临城下,坐实了王威和高君雅的罪行,并且,让李渊解决了一个最大的困扰他的难题。

    以结果而论,李渊成了这次莫名其妙地入侵最大的受益者。

    也许,拨开历史本身重重迷雾,或者李渊才是这出大戏的幕后主导者。

    只是他却不知道,突厥以一种远远超出他想象的规模和气势,整出了这场巨大的闹剧。

    简而言之,李渊要想取得成功,事实上,他必须取得突厥的支持,否则寸步难行。

    就看李渊愿意或者能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突厥数万骑兵,耀武扬威,穿过太原外郭的北门,又浩浩荡荡从东门而出。

    李渊的应对方略非常值得玩味。

    他仿效诸葛亮,亦步亦趋玩了一出空城计。

    他实行外松内紧的防御方法,命令太原城,大门尽开,城门之上,不设守备,禁止一切人等喧哗吵闹,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

    但李渊并不是完全坐以待毙,他同时做了一个攻击的部署。

    他派了一支一千人的突袭队伍埋伏在北门,命令他们等待突厥过后,就从后面抄掠他们的马群,以充实自己的骑兵队伍。

    这支千人队伍全部是王康达的部下,作战方式是勇于剽掠,骁勇异常。

    但非常诡异的是,当王康达以为突厥骑兵已经全部远离,出城掳掠时,竟然被突厥骑兵首尾夹击,自陷死地,前无去路,退无归途。

    在突厥优势兵力的冲击之下,很快被击溃,纷纷坠入汾河之中,除了一百多人死里逃生之外,全军尽墨。

    从以后的局势发展来看,李渊此举似乎大有可疑,更有可能一是借刀杀人,借机清除异己,要知道王威和高君雅的亲兵的处理,也是一个大问题,二是似乎也是向突厥人纳了一份投名状。

    因为,李渊对于突厥的重兵压境好整以暇,不慌不忙。

    李渊似乎胸有成竹,他不慌不忙地说道:“天既为孤遣来,还应为孤令去。彼若不去,当为诸军遣之,无为虑也。”

    然后,李渊开始了一系列疑兵之计。

    他命令军士乘黑夜出城,然后白天又大摇大摆地回归城池,让突厥人误认为太原兵多将广,援军陆续赶来。

    同时,李渊又下严令,禁止军队和突厥军队开战,只让自己的部队占据有利地形,严阵以待。

    如此相持几日,双方都按兵不动。

    事实上,李渊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和突厥硬扛,而在明处,突厥骑兵精锐,他们的战斗力爆表,何况是有备而来。

    当此突厥强盛之际,突厥人从未在战场上,惧怕过任何对手。

    但双方保持了一种诡异的平静,这更可以理解为双方的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事实可能正是如此。

    因为突厥人准备退兵了。

    他们出动了几万精锐,当然不可能空手而回,他们确实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满载而归。

    因为,李渊和突厥达成了一个协议。

    他向突厥臣服,以换取突厥的支持。

    这种级别的协议,当然需要双方最高领导的肯首,这也意味着,在太原城下的突厥大军之中,有着足以一锤定音的突厥高层,他们有备而来,他们等着李渊开出最优的条件。

    大兵压境之下,李渊确实开出了一个让突厥人无法拒绝的条件。

    李渊准备率兵西入关中,他和突厥约定,征伐所得,子女玉帛,尽归突厥,土地人口,全属李渊。

    这当然是非常屈辱的条件,但相比在突厥铁蹄之下,玉石俱焚,一无所得相比,就要优胜太多。

    臣服于突厥,这是奇耻大辱,很多年后,一代天骄李世民还愤愤不平地说:“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李渊)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

    当然,李世民说这句话时,颉利可汗已被李靖击破,突厥破亡在即,这是不世之功。

    为此,李世民还下令天下大赦,大宴五日。

    李世民大仇得雪,心中畅快,志得意满地接下去说道:“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款塞,耻其雪乎!”

    这当然都是后话,但当时李渊却处于求生存的阶段,成大事者,须着眼长远,他也只能先咽下这口气了。

    现在,造反是已经是板上钉钉,但用什么名义造反,却非常重要。

    李渊和杨广是表兄弟,并且李家是八柱国之一,是关陇集团的中坚,

    相比于流寇刘武周,李渊根正苗红,家世显贵,具备一呼百应的先天优势,显然是突厥更合适的进军中原的代言人。

    因而,突厥想培植李渊做皇帝,最佳的方案是让他做突厥册封的类似定杨可汗之类的儿皇帝。

    但李渊要为自己争得优胜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