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崇蒙媚夷
刘基一脸正气地道:「横渠先生的易说:『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大德曰生,则以生物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明道先生(程颢)说:『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 接着说:「天地之大,何者有心?万物之繁,何者有灵?人生于天地之间,为万物之灵,为天地立的心,当然是人民之心,百姓之心。一般读书人以『仁』、『孝』之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是儒家的『天心』。」 「刘某认为,要为天地建立起『仁爱公平』之心,其实就是为百姓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起良好的风俗习惯,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出公平仁爱之心。」 杨善澄听了道:「天地之心?人民百姓之心;施主如此说也有道理,建立仁爱公平之心是好的,但什么是施主所谓的『正确的价值观』?」 刘基叹了一口气道:「自宋代以来,中原百姓长年来为异族所欺压与统治,价值观已然偏颇,大金朝时期虽因『借才异代』逐渐汉化,接受儒家的思想,但北方文人、百姓以强者为尊,崇尚与女真的贵族交游,奉女真族为尊。」 接着说:「大蒙古帝国更是版图无以言之的霸权,跨越西域几千里;而元朝在成宗时,经过一系列争战及部族会议,获得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与伊儿汗国等四大汗国,承认大元朝为大蒙古帝国的宗主国。」 「大元朝皇帝为名义上的『蒙古大汗』,为当今独一无二的霸权之主,蒙古族更成为了北方文人、百姓所追随崇拜的对象。」 「最重要的,南宋末年,当年曾经戮力抗元的将士、士大夫及百姓,都已遭到大规模屠戮,还愿抗元者十者无一;加以朝廷停办科举,大量使用西域各族的色目人,遗留下来的文人,对蒙古族、对外夷贵族,趋之若鹜,『崇蒙媚夷』成为文人百姓潮流。」 刘基心中甚为感叹,接着又说:「在官员普遍存有蒙古人至上,色目人次之,汉人(原金朝治下人民)再次之,南人(南宋治下汉人)最低下的四个阶级观念,以及在奴隶制、佃农制的元朝制度下,百姓已习惯地奉蒙古族为主、为尊。」 「且对来自各方夷族的色目人,亦是谄媚;虽然有部分士人、百姓活不下去,趁机作乱,但大多不成气候,不久随即便被朝廷平定。」 「靖康之变后,在金朝、大元朝两朝两百多年来统治,经过几代人传承,『崇蒙媚夷』成为中原百姓『该有』的价值观,跪谢承欢、奉女生子,更是北方人民常见风俗。」 四仙听了也是深有体会,虽然四人已出世修道,但过去,确实看着人民对着蒙古、女真等族的贵族官员,奉承阿谀,卑躬屈膝。 一些穷人家庭,甚至希望女儿能生个蒙古人,让生活能过得好一些,将新婚初夜献给蒙古人、色目人官员等,可能一开始是为了温饱,后来观念上已变成外族人「最好」。 刘基叹了气道:「这种不『正确』的价值观已深植民心,尤其北方人民,对于蒙古族、色目人的不当行为,士人、百姓也不究其原由,自行为其行为合理化,帮其找理由、找借口。」
「甚至,自甘承受不公平待遇,自我贬抑、自我奴性;无视在种族上、阶级上所受到的歧视,推崇蒙夷、尊崇蒙夷,盲从蒙夷,更以批判自族、抹黑有志之士为己任。」 刘基说完,看了四仙一眼,提高声调再一次正气地说:「刘某志向便是『为天地立心』,给百姓立下公正仁爱之心,不偏从、不盲崇的心态,建立平等正义的正确价值观,良善的风俗习惯。」 「要革除崇蒙媚夷的心态与价值观,就要由根本做起,要改变只能从朝廷做起,由上至下,从体制上、教育上着手。」 「然而,只要大元朝仍然统治天下,制度不改、律法不修,儒士能做的如同蚂蚁撼树,最后志消、身殒。」 接着对邱玄清道:「邱道长,过去还年轻时,刘某碍于大元朝根基稳固,作为有限,自认无法做到『为天地立心』,仅能勉力地『为生民立命』。」 「如今,各地豪杰四起,刘某夜观星象、卜筮易卦,大元国祚将近,新的皇朝不久之后将诞生。」 刘基感叹的看向天际,说道:「刘某现今已年过半百,目前的中原局势,也正是上天给刘某最后的机运,所以才会对邱道长送来的『中原山河形势图』甚为欢喜。」 对着邱玄清道:「邱道长认同刘某的这番话,认同刘某未来打算的作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