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玄幻小说 - 万历四百年在线阅读 - 第八十二章 处置(七)

第八十二章 处置(七)

    要知道这个大蛋糕可不是一般的生意可比的。

    不提金额的大小。

    就说这风险程度。

    那可真是算得上是旱涝保收。

    坐享其成的好玩意。

    另外几家则是靠着不要脸硬生生把太原王氏排挤在蛋糕外面的故事,在场的那些人可都知道着一清二楚呢。

    甚至刘县令身后有几个好事之徒。

    已经开始用心声开始互相讨论起来了。

    之所以不用光网。

    也是担心光网通讯里面一个重要环节的背后大佬就是此时讨论的主人翁之一。

    那太行山南面的素家,靠着祖上蒙阴,当然那是说得好听,说得直白点就是祖上积德。出了几个了不得的修士,一个跻身元婴境,就创下了偌大的名头,兴致冲冲陪着几个宫里出来的皇商跟着船队跑去了东瀛洲,还弄了个外号回来,叫破晓只为看君来。

    另一个更不简单,也就是在刚刚成了元婴不久。单单凭着自己一把飞剑的本命神通,就能困住当时起事的刘氏兄弟偏军片刻,这要是随随便便传出去,估计都没人敢信,刘氏兄弟是谁?

    可真是大明帝国这千年来,声势最浩大的几次起事之一了。

    里面的修士武将,更是数不胜数。

    只说刘七,那可是正正经经的上品修士!

    何况还有一个至今修为境界众说纷纭的刘六。

    当然就算是现在,大家无比确定,这素家修士困住他们偏军不假,但也未必里面真有刘氏兄弟两本人在。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要是那俩兄弟若真在里面。

    起了杀心,然后付诸行动,只说刘七承接地犬星星宿,神通啸月,一旦发动,犹如古之巨妖现世。

    齐省十数万官兵聚亡于神通之中,成就他的滔天凶名。

    不管怎么说,世家的崛起就是这么来着的,这对原本算不上什么高门大户的家族,就因为一次出了这两兄弟,都是好造化。

    更别提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像那位在刘氏兄弟起事中,是北地诸省中,为数不多的闪光点之一的。

    在事后更是得了重赏,像是光网这一行业,可谓是国之重器。

    不提它里面的利润有多丰富。

    就说它的重要性,就不是其他行业能比的。

    甚至在一些人的眼里。

    它是整个帝国存在最重要的基石。

    正是因为它的存在,管理疆域如此庞大的帝国,才有了可能性。朝廷才能了解遥远州府的实时情况,快速下达重要政令,控制边镇军队。

    由于太过重要,每一处光网的铺设点都处在朝廷的严密控制之下,只有皇室供奉,知道如何铺设与维修它们。

    所以成百上千年来。

    以光网为基础发展出来的太虚天,每日都以旁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发展进步着。

    但是光网技术的进步,似乎还是慢慢的,甚至难以被人察觉。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

    任何私自研究、学习、掌握光网技术的行为,都会被视为最严重的叛国罪,罪同谋反。

    所以这一个行业,不是皇商勋贵,根本是进不去的。

    甚至有时候,一个企业家族,能够进入这个行业,哪怕是边边角角的辅助行业。

    都代表了他的地位与身份。

    就如同素家,一介三流世家,原本无人知晓的一个山南家族。

    就靠着这功勋。

    在各个地方大开方便之门。

    成了别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门贵阀。

    进入了这个旁人艳羡的门当之中。

    应了那句老话,法是有缘终到手,病当不死定逢医。

    这素家如今好大声势。

    更是敢在太原王氏虎口夺牙。

    说到底,也是靠着当年两兄弟的拼死搏命。

    但是那也是太原王氏不争不抢,半推半让,给了这几家。

    一旦太原王氏有了由头。

    这什么素家荤家。

    都得乖乖让步。

    因为在这山西布政司。

    还是太原王氏说了算。

    至于其他的什么基金会啥的。

    难度与前面的相比,更是简单。

    太原王氏一发话。

    恐怕没过几天,就有相应的资金打过来帮助这些流民了。

    但是如此简单便利之事。

    为什么元元子,刘县令等人都想不到呢。

    这又应了灯下黑这一老话。

    就说这几个基金会。

    每次来到地方上,都是众星捧月,高高在上。

    像冀县这种穷乡僻壤,那些领班执事平常都是不屑的来的。

    一般就算是有什么善赏,也都是在平阳府发起一下募捐就算是应付了事。

    当然,对于这些地方官来说。

    他们宁可这些基金会们别过来。

    因为每次就算是只到平阳府。

    下面的县都得大大出个血,县令们都有上峰给出的任务,要在善赏之中表现一下。

    至于如何表现,就是让那些大户地主们把捐献的金额给分摊一下。

    像刘县令等人,又得求爷爷告奶奶的,把这钱给凑上。

    这玩意还有个不好。

    就是给多给少没有个定数。

    你要是遇到个不会来事的领班下来。

    一看这县给的数最少。

    随口说一句,此县民心不善。

    那丢了脸面的知州大人在下一年的考察之时打个低分。

    那么辛苦这么多年都白白干了。

    要是问,为什么对这些基金会这么重视。

    原因倒是挺复杂。

    需要追溯很多。

    最直接的一个源头则是里面的小神仙们太多了。

    当然这里所说的小神仙可不是三十三重天上的那些神仙。

    说的是那些背景惊人,能量不一般的子弟。

    这里面来源五花八门,复杂万分,有勋贵,有世家。

    有巨商,也有权臣。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至于小神仙们为什么来得这么多?

    原因很简单,当然是他们充满了爱心,喜欢从事这项为百姓服务的好事情了。

    那当然是不可能的啦。

    原因也很简单。

    根子就在大明帝国的学堂制度。

    虽然说洪武大帝规定了,读书是每个大明百姓的权利,甚至《大明律》上,也严格规定了每个百姓都应该有学上,有书读。

    但是读书与读书,也是不一样的。

    学与学,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就说随处可见的小学堂吧。

    平阳王氏的家族学堂,与冀县三十七所小学堂,能放在一起比较吗?

    平阳府的大学堂,能与京师大学堂,能与国子监大学堂相比吗?

    就说前者毕业生的秀才率,那真是算得上是百里挑一。

    而后两者毕业后没有考中秀才的,那才叫百里挑一。

    这一点,与王安之的前一世也是有些接近的。

    但是在大明帝国,差距却更加大了。

    之所以这样。

    是因为这是两个世界。

    如今的大明帝国是修行者的世界。

    在王安之上一世。

    一个小学的教师他是完全能熟练掌握至少到初中的课程的。

    一个大学的教授。

    无论是否是顶尖的学院,至少在这一领域,这一学科,都能算得上是学得比较透彻的。

    但是在这里。

    就不一样了。

    原因也很简单。

    这一世界,无论是修行的知识,或者是其他方面的知识。

    都太过丰富了。

    这也导致了很多人终其一生。

    连入门都完成不了。

    而一旦入门了。

    他就可以得到足够的社会地位,以及算得上优渥的社会报酬。

    有这地位与报酬的人,凭什么会去成为一位学堂教习呢?

    就比如说冀县,一共有三十多所小学堂,里面的教习达到秀才这一门槛的屈指可数。

    但是王安之他们所在的学堂。

    别说是秀才,举人也有很多。

    这就是两者的教育资源的差距。

    而这些教育资源。

    越往上就越宝贵。

    因为当你还是一个孩子时候,可能一位秀才就能够满足他在儿童时间所需要的知识。

    但是等到你成年了,如果你的天赋足够,年纪轻轻可能就成为一位秀才,甚至达到举人的境地,那个时候,一般的修士怎么能够成为你的老师呢?

    他们不怕误人子弟吗?

    但是能够作为你老师的存在又是何等优秀的存在。

    除非是举国之力汇聚。

    这等存在怎么可能作为一个教习呢?

    国家为了为国举才,必然需要用举国之力,建设几所高质量的大学堂。

    这些大学堂,才是一些自诩为优等人才削尖了脑袋都想进去的地方。

    当然,这样等级的大学堂所耗费的资源就算按天计算,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所以教育级别越往上。

    它们所需要的资源就越多。

    这也导致越高等级,相应的学堂就越少。

    学生们的竞争也就越激烈。

    在大明帝国开国之时,进大学堂只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凭考试。

    一种就是凭父辈蒙荫。

    每年前者考试都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举国之事。

    众目睽睽之下,倒是算得上勉强公平。

    后者的话,完完全全就是天子的一句话了。

    天子答应了,那么他们的子弟就可以进入了。

    但是不得不说。

    老朱家的种还是比较会精打细算的。

    自从某位多嘴的宦官算了一下每一位入学子弟所需要花费多少资源后。

    这一扇门基本上被关的是严严实实了。

    也不提后来这位宦官被史书打成了千古jian臣典型。

    只说世间的好心人还是挺多的。

    有一些“开明”之士,便开动了脑筋,纷纷想出了解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