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三国小兵之霸途在线阅读 - 第三百六十九章 贾诩之策(上)

第三百六十九章 贾诩之策(上)

    ;

    第三百六十九章贾诩之策

    在安置好贾诩和她的母亲的住处之时,邹和张芍也起了。她们也来见过了暂时住在这振灾粮官府的贾诩和贾母,邹倒没什么,见过之后便和刘易依依不舍的告别离开了,她毕竟不是长住在这里。倒是张芍,她现在可是以振灾粮官府的主人自居,知道了贾母的情况之后,便大娘前大娘后的叫的欢,自告奋通的承担起了照顾贾母之事,而有了张芍的抚慰,贾母也终可安心住在这里。

    事实上,让贾诩这个大男人照顾他的母亲,未必可以照顾得太周到,有了张芍的这个也算是大夫的人帮助,也更有利于贾母身体的康复。

    刘易为贾母输了一道元阳真气,再用银针封存在她的体内,让张芍帮忙看着,便和贾诩回到了厅堂说话。

    贾母有病,不方便活动,但有了张芍以及府上的几个人帮忙照看着,自然也不用贾诩来照看他的母亲了。

    闲着也闲着,放着这么一个大谋士人才不用,那可不是刘易的格。

    也不知道是刘易运气好还是什么的,当初刚到这三国时代来的时候,好不容易才有几十个义兵愿意跟着他。可是,这些义兵都是一些粗人,让他们打打杀杀可能还行,做一些跑搜索消息情报的工作也做得相当不错,但他们都不是那种可以主持大局的人。

    在那个时候,很幸运的让刘易碰到了来京城洛阳寻求出路的戏志才,一翻连唬带哄,把他收罗在身边,有许多刘易不能够亲力亲为之事,都是由戏志才代劳的。后来又是田丰,现在又从皇上的身边来了荀彧,还有张钧。

    现在,戏志才和田丰在涿郡涿县大泽坡主持基地的建设事务。荀彧和张钧刚在洛南流民营主持大局,如此一来,刘易的身边便没有了一个可以真正出谋划策的人了。可是让刘易自己都想不到,正想睡觉便有人送来了枕头,这边想着身边缺个谋士的时候,便主动的把毒士贾诩送上来了。

    现在,刘易为了能够贾诩尽快为自己办事,便又在向贾诩灌输一种如何清君侧,振兴大汉的思想了。

    向贾诩慷慨昂道明自己心中的抱负之后,刘易再和他谈了一些如何为天下百姓办点实事的经验,又把自己已经如何做过的事,简略的和贾诩说了一遍,先让贾诩对自己目前的情况有一定了解。

    虽然,有些事刘易暂时还不太可能让贾诩全都知道,但是能让他知道的,刘易都可以和贾诩说说。只有让贾诩知道明白一些事情,才可以让他更好的为自己想办法,为自己出谋划策。

    其实,相比于田丰、张钧又或是荀彧,贾诩并没有那种对大汉死忠,一心想着什么振兴大汉什么重振朝纲的忠君爱国的思想。又或者有,但是却并不会太过深刻。这和他的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贾诩是西凉武威郡人,西凉之地,异族人颇多,汉人和异族人,几乎常年处于一个敌对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之下,西凉的民众时常发生械斗是避免不了的。如此一来,却造成了西凉民风相当剽悍的情况,生活在西凉的人,他们骨子里都会有着一种野。也由于西凉之地,远离大汉的政治权利中心,所以,当地的人很少真的会有如张钧、田丰、荀彧等人的这种传统的一切都以大汉为中心的忠君报国的思想。

    贾诩,是一个极端懂得审视度势的人,他的一切,似乎都是为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并且,在生存的过程当中,也要争取活得更好过的人。也正因为如此,贾诩才会自己寻上来,到这振灾粮官府来找刘易。因为只有到振灾粮官府来找刘易,他才能在困境绝望当中找到一线生机,更何况,还有一个能够医治好他母亲病症的希望?

    贾诩听刘易说了一些现在的状况之后,他一连说了几个好字。手打吧手机小说站点然后他才衷心的对刘易躬了躬身道:“太傅,贾某活了这么多年,也游历过不少地方,以前还真算是白活了。真的,以前贾某真的从来都没有见识过有谁能像太傅你这样一个纯粹赤诚、一心为民的好官。而且,太傅你的做法,却又是这么有效可行,依贾某来看,你这样方法真的可以广为推广,只要这天下,有识之士、有能力之士纷纷仿效,那么,大汉不用多久,那就必可以得到振兴强盛……可惜,怕没有人能像太傅你这样,真的能够散尽家财来救济天下百姓啊。”

    贾诩虽然对刘易初时所说的什么大志向不太以为然,但是对刘易如何振济受灾百姓及流民的事的确是深感到敬佩,而且,他也明白刘易如此的做法对天大汉来说是有多大的好处。

    毕竟,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及刘易的做法来得更有实效,也更直接,要比一些整天只懂东奔西扑、整天只懂大喊口号的人更加的实在得多了。而且,刘易的说法,让贾诩觉得具有一针见血的见地,什么都是假的,最主要的是让大汉百姓实够得到一点实实在在的好处。

    朝廷黑暗无能,朝纲败坏,皇上昏庸,政权旁落。这些不管是有识之士也好,还是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好,大家的心里都知道。只不过,这些事,平民百姓自然不会过多去关心,也轮不到他们来关心,最底层的平民百姓,他们能够有条活路活下去便好了。

    可惜,因为这样的朝廷,让天下的百姓吃尽了苦头。可以说,一般的平民百姓,心里早已经对所谓的汉廷失去了信心,如果不是大汉曾经还有不少可以让广大百姓感到自豪的辉煌,有一种让百姓们认同的归属感,几乎所有的大汉百姓都会从骨子里认同自己是汉人的话。那么,怕当时的黄巾军起义造反的时候,朝廷便会顷刻之间便被更多不满大汉朝廷的百姓如水覆舟一般,一下子便会淹没了整个大汉。

    天下广大百姓想要的,只是生活好过一点,最起码的,可以让他们生存下去。

    而一些朝官,又或是那些所谓的清流党派人士,又或者一些当真的是为了大汉百姓好过,当真的是想振兴大汉的人。这些人,有很多人其实都已经看透了这个大汉朝廷的本质,他们,都想拯救大汉,振兴大汉,让大汉百姓可以更好的生活。

    可是,这些人,虽然也做了很多工作,也不泛抛头颅洒热血的忠贞之士,但他们,所努力,所工作的方向及出发点都已经错了。所以,他们自始至终,都没能做到振汉大汉、重振朝纲的目的,而天下百姓,却始终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

    什么的清君侧?什么的除邪?什么的死谏进言?什么的万士上书?通通的,所有的一切,在刘易所做的事情面前,全都是浮云。

    任你说得再多,做得再多,方向不对,也解决不了最根本的东西。在朝廷,在朝堂上争斗得再多,也解决不了大汉最基本的问题。这大汉,天灾还继续在进行。

    那些臣也好,权官也罢,哪怕是忠贞刚烈,满腹经纶,为人正直可比青天的的朝官也好。靠着朝廷之中的这些人,可以真正的让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百姓有实质的改变吗?没有!不管朝廷是谁在掌政,他们,都没有一个实际可行的办法,让灾害中的百姓,战中失去家园的大汉百姓得到了点实实在在的实惠救护,没有让他们可以继续生存重建家园的可行办法。

    天下间的平民百姓,该死的还是会死,没有人能够帮得了他们,没有人能够改变得了他们的命运。

    可是,刘易的做法,却让贾诩大长见识,也大为叹服,不管刘易是出于什么的目的,但刘易的确是这么做了,并且,还做得有声有。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及刘易所做的事那么的实在,最起码的,让一大部份的百姓可以得到救济,得到生存下去的机会。也只有像刘易这样,让百姓得到救济,再引导他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才可以让他们真正的在这天灾不断、战不断的世道之中生存得下去。

    什么的清君侧、振朝纲,对于贾诩来说,那些都是虚的,他更愿意像刘易这样,踏踏实实的为广大大汉百姓做些实事。

    可惜。能够像刘易这样做的人,这天下实在是太少的,哪怕是一些有刘易这样心思,一心想救助天下百姓的人,也做不到像刘易这样的纯粹,又或者,没有刘易这样的手段来达到自己想做到的目的。世上的富人,并不是人人都是为富不仁的,有些人,还是会出些钱粮来救济一下困难的百姓,可是,他们的救济,也就只是单纯的给点食、送点钱,可是,如此并不能解决众多困难百姓的根本问题。也唯有像刘易这样,才有可能真真正正的让那些受到救济的百姓永久的得到救助,然后,由接受救助到自力更生,到可以自主的生存下去。

    刘易所做的这些事,让贾诩看到了大汉得到振兴的真正希望。并且,他对于刘易利用流民百姓中的青壮组成护卫军之事,建立所谓基地之事,他更是举起双手赞成,并为刘易管做法感到由内心发出的佩服。

    这个,正是刘易大胆而有气魄的做法,这也是刘易为了保住自己的努力成果必须要采用的正确做法。了那么多的钱财,下了那么多功夫去接济援助那么多的百姓,又努力的帮助那些百姓恢复生产,让他们可自力更生,重建了自己的家园。那么,也得要有一个可以保住这些努力成果的力量啊,现在的大汉,世道,人心不死。天灾不可抗,这没话可说,但谁都不知道兵灾什么时候会降临在自己的身上啊,没有一点保存自己的力量,那么做更多的工作、下再多的功夫,那一切都是白费的啊。

    对于这一点,贾诩可是深有体会的,当初他就试过无端无故的被氐人捉去的事,差点丢了命。

    现在,贾诩听说刘易现在下组建了不少由流民组成的军队,这不但不让贾诩觉得刘易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反而让贾诩觉得,跟着刘易办事,身家命也能够得到更好的保证,最起码的,不用再但心某天便会有强盗贼人把主意打到他的头上来。

    此时的贾诩,虽说智计多谋,可是,他还是没能像刘易这个未来人一样,可是看得到今后几年天下便会更加的,到时群雄并起,天下军阀割据的局面。所以,他觉得刘易利用流民自成一股势力,维护所有那些受到救济的民姓,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并没有想到太多太远。

    刘易和贾诩相谈颇欢,说相当的投机,基本上也让贾诩都明白了自己现在的情况。刘易想让贾诩帮忙的是,要如何才可以从这洛阳的富人当中得更多的钱财,利用到的钱财再去救济更多的困难百姓,又如何才可以在两三年之内,尽可能的让洛阳的百姓迁徙离开,避免今后董卓进京之祸。

    当然,对于董卓今后进京这些还没有发生的历史事件,刘易自然是不可能告诉贾诩的,他只是向贾诩暗示出自己有这么的一个想法。不过,有些事不能也不便告诉贾诩,但这并会不影响贾诩的出谋划策。

    自然,贾诩也是一个相当聪明,或者说也有不少心机的家伙,要不然,他也不会被后世的人评为毒士了。他的心中,也已经隐隐的感受到刘易将来必非池中之物,就目前来说,他就已经隐隐的看到,围绕着刘易为中心,已经隐隐的有成为一方豪雄的架子。

    刘易手下的人,有文有武,都是一些文可安邦、武可定国的人才,贾诩就想到,要想得到刘易的重视,还得多下点心机。

    他首先便同意了刘易准备建设一个第二基地的事,他认为,刘易的确不宜在涿郡涿县大泽坡一下子把声势稿得过大。现在都差不多有了上十万人的一个基地,相当于一个郡城,如果真的集中了二、三十万的流民百姓,在北地就将会成为众矢矢的。

    到时候,怕是也会引起朝中的特别关注,万一朝廷要将那基地正式的命名,自成一郡城,把那基地收归朝廷所有,派出官军去接收镇守,那可就对刘易大大不利了,等于白白的把一个地方发展好便拱手送人。

    而又因为刘易现在可是太子太傅,是天下皆知的朝官命官,正正式式的振灾粮官,此时的刘易,也势必不可公然的违抗了朝廷的命令,不可能利用基地的军队和官军对抗,阻止他们接收镇守基地城池。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一定要朝廷关注,相信幽州的刺史刘虞、已经身为中郎将并受封为都亭候的公孙瓒也会在关注。他们两人,都是幽州军政方面的一把手,都是实权人物,都可以利用朝廷的名义,公然的去接收涿郡涿县大泽坡建起来的棱堡基地。如果是这样的话,刘易怕就会白白的为两人平添了实力,而自己也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贾诩所说的这一点,就算是刘易原来也没有想到的,此时被贾诩一提点,让刘易顿时便觉有点汗流浃背。因为,这很有可能会发生的事啊。

    如果刘易还在涿郡涿县大泽坡倒还可以想法子应对他们以朝廷名义的接收,可是,现在自己不在那儿,这次回京,又摇身一变变成了太子太傅。看似升了官,将来也有可能成为汉廷朝堂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众臣之首,可是,这个太子太傅的名头,却在无形中给刘易戴上了一个枷锁,让刘易在无形中便不得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身份名声。

    公然拒绝朝廷官兵的接收,那就等于是造反,这个造反的名头一落到刘易的头上,对于刘易今后的发展将会极端不利。再说,现在刘易也还没有到真正的脱离朝廷像后来的天下群雄一样,自割据地盘的时候。如果刘易现在就准备着占据一个地盘,那么,他就等着被打上一个反贼的帽子吧,怕天下群难还没有讨伐董卓,便先讨伐他刘易了。

    论实力,刘易倒也不担心刘虞或公孙瓒可以任武力打下涿郡涿县大泽坡基地,可是,就怕他们来的,希望他们暂时还没有想到通过这个方法来谋夺自己的基地吧。

    对于此,贾诩给刘易献上一策,其实,贾诩所说的,都是一些很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刘易却没能自己想到。

    贾诩认为,刘易在涿郡涿县大泽坡的基地,应该要尽快冠上一个刘易自己产的名头,把这个基地名正言顺的成为刘易的合理合法的有产业,并公诸于世上。这样一来,不管是朝廷也好,那幽州的刘虞、公孙瓒等人也好,都不能够再去以种种名义来打主意了。

    刘易听了贾诩的提醒之后,心下大喜,想着果不愧为智计百出的毒士,什么事在他的手上,便可马上便有了应对之策,并且,也可把事情做得滴水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