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摔杯为号
刘文举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说动了梁兴。有梁师长配合,拿下高桂勋倒也不是毫无希望的事。关上门,刘文举和梁兴开始密谋,商量怎么样才能干掉高桂勋立此大功。 梁兴也是个有办法的人,一旦下了决心主意是张嘴就来。他先提议搞暗杀!搞清楚高桂勋的活动规律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到时候他派枪手直接一枪干掉高桂勋。 高桂勋一死,新十军群龙无首必然大乱。到那时刘文举再出面当众宣布任来风的命令,梁兴借机站出来表态支持,新十军可定! 这是最省事也是最直接的办法。但刘文举却不赞成。刺杀了高桂勋简单,可任来风给他的命令只是过营来探病。就算高桂勋有投日叛变的嫌疑,你不是也没抓住人家现行嘛。就这样暗杀一个中将军长,传出去可是好说不好听。任来风会同意吗? “兴弟,此计不妥。总司令并没有给我杀人的军令。我们就这么杀了高桂勋,恐怕不好交代。还是再换条计策吧。” 这个办法不行?不行还有别的办法!刘文举不赞成刺杀高桂勋,梁兴稍加思索就拿出了第二条计策。活捉! 高桂勋现在并不知道梁兴已经投到了任来风那边,就算知道梁兴接待了刘文举他也不会有太多的提防之心。梁兴就以自己生日为名,摆酒席邀请高桂勋前来赴宴,在宴会厅周围暗布精兵强将。摆下鸿门宴对付高桂勋! 刘文举也参加酒宴,到时候见机行事。如果高桂勋同意出兵抗日,那是最好的结果,梁兴也能免了暗算主将之名。如果他不同意,那说不了讲不起,梁兴摔杯为号,四周围伏兵四起,在酒宴之上活捉高桂勋! 最好是第六师师长余涛也参加这场宴会,到时候把余涛也一起抓起来,这次事件就算大局已定了。 这是两个人一起商量出的计策。在梁兴的计策里并没有刘文举出席酒宴的场面。按照梁兴的意思,让高桂勋喝两口酒直接就抓人了!把人抓起来了,刘文举再出面,对众人晓之以大义,再加上梁兴的强势,不愁参加宴会的军官们会不同意! 刘文举却不想把事情办得那么激烈,他坚持要给高桂勋一次机会,要是高桂勋不知道好歹那时候再翻脸抓人也不为迟晚。梁兴虽觉此举多余,却也不好和刘文举因此而抬杠。所以,综合了两个人意见,计策就这么定了。 梁兴是新十军的师长,他过生日下请帖谁会不来?第二天上午十点来钟就开始有贺喜的人陆续来了。十一点半,第六师师长余涛到了,十一点四十军长高桂勋带着军部一群人一起来到了第八师,众人进入第八师宴会厅。 高桂勋先做了一通热情洋溢的讲话,赞美梁兴劳苦功高、为新十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不可多得的能干将领。祝贺梁兴生日快乐福寿绵长。紧接着梁兴讲话,什么多谢长官信任、多谢袍泽弟兄们配合,今后要更加努力的工作等等。第六师的师长余涛也将了一番恭喜的话。 客气话说完,酒宴正式开始。梁兴敬酒,众人同饮。接着就是随意的吃喝。有的坐在一起划拳行令、有的在一起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回忆过往战斗的岁月。 高桂勋被一群手下军官围着,高谈阔论、饮酒取乐。就在众人喝酒喝到脸红脖子粗的时候,席间有个人突然站了起来,“高军长,在下找了您一天了,总算是在这里看见您了。” 高桂勋看着这人就是一愣,“刘副师长?你怎么在这儿?”两个人见过几次面,他认识这位是新一零三师的副师长刘文举。也知道刘文举来了,但他还是没想到刘文举会出现在梁兴的生日宴会上。 “我奉总司令的命令来探望高军长的病情,现在看来高军长的身体已无大碍。我是不是可以回复总司令,就说高军长身体已经康复,明天新十军就可以启程开赴战场?” 只要高桂勋答应拔营起寨刘文举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怎么对付高桂勋就交给总司令任来风处理了。刘文举想得挺好,但高桂勋却显然并不打算给刘文举这个面子了。 “高某的高血压可是个顽疾没那么容易好。别看我现在能坐到这儿和大家有说有笑,说不定明天早上睡醒就起不来床了。刘师长,缓缓吧,等缓几天我血压稳定了,一定登门告罪。” “高军长,您也是老军人了,救兵如救火这话您总该听说过吧?现在总司令率领大军正在和佳木斯的日军战斗,需要支援。可以说,咱们新十军就是总司令手里最后的屏障了。不到危急时刻,总司令是不会动用咱这支人马的。既然用了,那就是有大事发生。高军长,明天上午九点钟之前新十军能出发吧?” “这不是强人所难吗?刘师长,高某人确实是身体有恙,我没办法出兵!” “高军长身体有病,在家治疗、养病都行。但新十军却并没有病。高军长有病,并不影响新十军开赴前线和日军作战!您要不放心,可以指定个人代你指挥嘛。比如说新六师长余涛、比如说第八师长,高军长应该给大家放放权嘛。” “不行,不跟着我不放心。再说了,总司令文治武功,天下能出其右者寥寥。恐怕高某的新十军不去,总司令也一样能打赢这场战争吧?刘师长急于想夺了高某的军权这是什么道理?你是受了谁的指使?这么做有何居心?” 高桂勋倒打一耙,倒把刘文举给说得张口结舌、哑口无言。本来乱糟糟的宴会厅,因为这俩人的谈话而变得鸦雀无声了。 就在这个时候,就听见啪的一声脆响,众人顺声音一看,原来是第八师长梁兴的酒杯掉地下了。因为宴会厅里此时正安静呢,这酒杯落地的声音就显得分外的响亮。整个宴会大厅里的人都听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