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谈判
“伊万,贵国的意思是让我们游击队拖住关东军,而你们给我们的所谓好处却仅仅是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买到重武器?” “是的,您理解的太正确了。我们双方将会在此基础上进行广泛的合作。任将军,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请您千万不要错过了!” 伊万对于任来风语气上的变化完全没有注意到。他仅仅听了字面意思,就认为任来风已经了解了双方的交换条件。在他的感觉里,任来风根本就不可能拒绝。最后那句唠叨则是他的习惯性语气助词。 好机会?千万不要错过?这种话落到任来风耳朵里,那个不顺耳就别提了。当然,任来风肯定不会当面说我不愿意,游击队还真缺重武器。他只是问伊万诺维奇,我们根本就不知道重武器的市场价,又怎么知道你们给了多少优惠?要不这样,你先白送我一批,让我用着试试看,效果好了我再接着再买,你看怎么样? 任来风这话伊万听明白了,他也愣住了。先白送一批重武器?这么大的事他怎么敢做主?再说,他也不是正式谈判代表呀。没办法,伊万只好向任来风表示:您的要求我无权做决定,等我回去汇报了之后再派正式谈判代表来吧。 再派代表?那就再派吧。反正是东西没到手之前一切免谈! 任来风本想留伊万诺维奇在这儿玩儿两天的,没想到伊万却执意要走。接触任来风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但他却不知道这次见面算不算愉快,伊万急着回去汇报呢。 人家急着走,任来风也不强留。送了伊万十个本地特产的茶鸡蛋当干粮,然后派部队把这位苏俄的代表护送出境就算完事,接下来就是等待下一位正式谈判代表到来了。 王府战役结束之后任来风并没有收兵回青冈,而是在杜尔伯特亲王府住了下来,他也享受了一回亲王级别的待遇。 亲王府里,豪华的房屋、精美的食物,恭顺的仆人、成群的奴隶,那是应有尽有。人往这里一住,可以充分体验到旧社会封建贵族的奢华生活环境。 冯文英对这种奢侈生活并不太适应、于小倩则满是好奇的到处乱窜、也只有大户人家出身的金海棠和小青对这种生活适应的比较快。人家从小就是这么过的,现在只不过是重温过去罢了。 第六天头上,苏俄方面的正式代表来了。正式代表当然不是伊万诺夫那个打前站的能比的。苏俄派过来的正式代表一行二十个人,其中代表和领队有十个人,剩下十个是护卫。 苏俄代表来了之后,任来风首先代表东北抗日游击队接见了代表团全体成员,接下来双方就进入了正式的谈判环节。任来风这边,为了人数对等,除了黄国金、肖清发、刘文举、愣怔之外,又补充上六个人,凑足了十位。 两边二十位代表在杜尔伯特亲王府的会议室里开始了谈判。首先,在游击队出兵攻击日军这一点上双方意见一致,主要分歧就在苏方支付的报酬方面。 苏方认为,他们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给游击队一些重型武器就算得上是报酬了。但游击队一方代表却认为自己付出太多、得到太少。 和日军战斗无疑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弄不好是要死人的。而苏俄那边要付出的却只不过是卖了点儿用不着的武器,还是价格很不透明的那种。像这种交易实在有失公允,对游击队方面完全就是不公平的条约。 游击队方面提出让苏俄先免费送一批重型武器,让游击队先试用一段时间,如果性能良好的话再考虑购买。苏俄方面刚开始是不愿意,后来见我方态度坚决,他们只好向上汇报。白送武器可不在他们的权限范围以内,必须由上级长官下决定。 不知道苏俄国内的长官是怎么商量的,反正最后是苏俄方面妥协了,他们答应送给游击队一批重型武器。包括十挺重机枪、两门大口径火炮、甚至还有一辆配备了重机枪的装甲战车。 赠送的东西定下来了,苏俄方面的首席谈判代表杨斯基问游击队代表愣怔:“给你们这些东西,你们会用吗?要不派几个人去我们那里先学半年俄语,然后再学这些先进武器的cao作规程?” 愣怔听完大怒!这不是摆明了看不起人吗?不争馒头争口气!不会用?我们宁可把这些重武器扔到那儿当废铁,也绝不会派人去跟你们学习!什么大炮、重机枪,就算使用方式不一样,又能差多少?我们自己琢磨,就不相信使不成! 任来风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民族主义者,愣怔是任来风的死忠和铁杆追随者,由于长期受任来风的影响,他也成了一个民族主义者。虽然这种有好谈判不以搞出火药味,更不能翻脸成仇,但这些却不影响愣怔在背地里使一些手段。 比如说,某一位苏俄代表莫名其妙就突然吃坏了肚子,再比如,苏俄代表洗澡的时候突然停了热水。要知道,这可是比哈尔滨纬度还要高的杜尔伯特旗!纬度这么高的地方洗冷水澡,大概也就只有苏俄人能承受得起了。 似此种种,反正游击队总是以己方条件艰苦、硬件设施跟不上来搪塞。苏方代表是心里有气说不出来,总之是谈判期间吃住方面各种不愉快。 最终,双方还是商量出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游击队每周最少对日军发动一次袭击,每次的战果应该以日军死伤五人以上才算数。 苏俄方面付出的代价,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重武器及对应两个基数的弹药之外,剩下的游击队还需要购买五辆装甲车、四门大口径火炮,以及几个常见口径的迫击炮和相应弹药。 苏俄方面答应的武器折扣是按照市场价六折卖给的游击队。至于市场价到底有多少,游击队可以自己去打听。反正这个战乱的年代总是不缺少军火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