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天上掉馅饼
上大学的时候,冯曦沉浸在知识的海洋,努力充实自己,对异性没有额外的关注。出国后,思乡的情怀,奋斗的艰辛,留学生们之间因此更容易产生互相依靠取暖的情感。冯曦在读博士期间,也曾谈过一场恋爱。 那是个同乡的女孩,和他同校,读金融学硕士,在同乡聚会时认识的。她小他四岁,新生初到异地,生活上对他有些依赖,就那么着后来他就成为她的男朋友。而冯曦往往觉得自己更像个哥哥。 后来那女孩硕士毕业,在纽约找到了工作。两地分开的一年里,女孩忙于适应新的环境,而冯曦忙于博士毕业最后的冲刺。硅谷到纽约,四千多公里的距离,聚少离多。 当冯曦博士论文终于完成,在答辩前抽空去看望女友想给她一个惊喜的时候,却发现那留学生中间老套的故事又上演了,那个女孩有了新的依靠。 冯曦没有大度到和前女友的现男友握手说一句“从此她就交给你了,照顾好她。”他只是一言未发,直接转身离开,又回了硅谷。他原本是要告诉女孩有家纽约的公司已经给了他工作offer,这次是准备来签约的。 冯曦情绪低落了整整一周,最终选择留在硅谷。之后他就投入了忙碌的工作及再后来的创业之中。 初恋以失败告终,冯曦忍不住心想:或许,自己还不懂得爱情吧。和那女孩那段两年多的相伴,似乎就是人生旅途中一段曾经互相取暖的经历,谈不上刻骨铭心,再到后来甚至很少再想起。 ******* 冯曦出国留学那个时期,大部分留学生是靠实力申请到奖学金来支付学费的,往往还得边上学边打工来赚取生活费,有些甚至还把打工所得的收入节省下来给家乡亲人汇款。打工的方式包括到餐馆做工、到超市当收银员、做家教,给教授做助教等等。 那个时期留学生毕业后回国的不算多。对大部分留学生而言,好不容易来到海外,靠着半打工半上学辛辛苦苦完成学业,终于适应了国外的环境,有了份薪水不错的工作,能过上稳定的生活,这样就挺满足的了。再往后拿绿卡甚至换国籍,就成为黄皮肤的外籍人士了。在国际化的时代,这也不稀奇。 但也有一些和冯曦一样,因为心中的一份情怀而胸怀报国志向的游子,甚至宁愿舍弃换国籍能带来的某些便利,而坚持保留那本枣红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护照。 祖国,英文是"motherland”,“mother(母亲)”,“land(土地)”,祖国就是母亲。回不回国,换不换国籍,谈不上对错,只是个人不同的人生选择。 冯曦就曾收到过移民局邀请其加入美国籍的信件,说白了,因为他有技术在身。冯曦学的是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专业。集成电路芯片涉及各种国防及民生产品的核心技术。虽然科学没有国界,但而今国际形势下,拥有我国自主产权技术产品,方能在国际事务中不至于被动受制。 冯曦和几位朋友在硅谷开办公司,创业三年,积累了经验。在公司步入正轨之后,他选择了回国创业。这是他在出国留学前就规划了的。 因为属于高端技术人才,冯曦回国前受到一些麻烦、阻挠,所幸他的博士导师JohnSmith(约翰·史密斯)教授出手相助,他终得以顺利回国。而这件事,也更坚定了冯曦回国创业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芯片研发及产品市场推广尽一份心力的决心。 史密斯教授是一位真正有国际视野和胸怀的学者。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相关领域,为促进国际合作做了不少贡献。他和冯曦之间,非常投缘,既是师生,也是忘年交的好友。史密斯教授原本想挽留冯曦,但在明白冯曦的想法后,他表示很理解也很支持冯曦的决定。 史密斯教授曾说:“Everyonehasamother,andeveryonehasamotherland.Ifapersondoesnotlovehismother,howcanheloveothersIfonedoesnotloveone‘smotherland,howcanonelovetheworld(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人都有祖国。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的母亲,他怎可能爱别人?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祖国,他怎可能爱世界?)”史密斯教授的国际观总结就是:各有特色,彼此尊重,求同存异,携手未来。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是费孝通先生1990年在其80岁生日聚会上第一次表述出来的。 他曾说:”可是在这个各种文化中塑造出来具有不同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人们,由于科技的急速发展,已经生活在一个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小小寰宇之上了。他们带着思想上一直到行为上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进入共同生活,怎样能和平共处确是已成为一个必须重视的大问题了。由于文化的隔阂而引起的矛盾会威胁人们的共同生存。” 他曾表示:“作为一个人类学者,我希望(人类学)这门学科自觉地探讨文化的自我认识、相互理解、相互宽容问题,确立世界文化多元共生的理念,促进天下大同的到来”。) ******* 回国创业,对于多年在海外生活的冯曦,面对的是新的环境和局面,从零开始。创建“IDO”的过程中,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冯曦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IDO”是两个英文词“I(我)”和“DO(做,干)”的组合。冯曦当时创建“IDO”就是本着一份“我来做”、“要就一定要做成”的决心。 “IDO”终于走上轨道,而三十四岁的冯曦,依然独身一人。 最终,在老家父母的催促、呵斥,及老同学的热心关切下,冯曦被介绍了一个在S市一家国企做财务工作的女孩吴晓云,是他一位老同学吴诚的堂妹。
吴晓云二十八岁,身高一米六八,长相端正,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那家单位的财务部门工作,稳定无波。 吴晓云之所以二十八岁了还单身,是因为她一直希望找个能让财务室其他女同事羡慕的海归男友,对此她一度相当执着。 吴晓云上大学时曾有过一个男友,男友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家里挺有钱。吴晓云的大学读地很轻松,普通的一本学校,课业没什么压力,考试过了就行。她的想法很简单,毕业后有份稳定工作,嫁个有家底能赚钱的老公,生个孩子,安稳无忧地过日子。 两人谈了两年校园恋爱,在毕业前夕,那男孩却要随家人去英国。他说曾考虑找份工作或者考研留在S市,但家人不同意,希望他去英国读硕士。他家人已给他联系了学校,据说还挺有名。他半年前就知道这事了但忍着没提,就是想好好珍惜毕业前最后几个月的时光。 那时,吴晓云就知道他们之间没戏了。她不是那种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人,她是个很现实的人,只想找一个稳定可靠能让她过上安宁舒服生活的人一起过日子。 吴晓云并没有浪费过多时间哭闹伤心流眼泪,但她心里难免有股怨气,自己两年青春就这样被浪费了。为此,她很希望找一个海外留学归来的高材生做男友,觉得这样心里更平衡。而财务室年轻的女孩们之间无形的攀比,也让吴晓云一心找一个度过金的归国留学生,让同事们羡慕。 ******* 起初几年,吴晓云很执着,就是一定要找个海归男友,这样以来,可选择的范围自然就小。她倒是相亲见过几个有海外背景的,但都没有结果。有一位是计算机专业博士,人挺实在,但她嫌人家长地不够精神个子也不够高,觉得“拿不出手”。还有一为,吴晓云自己挺满意,但人家觉得跟她没有共同语言,见了两次就没信儿了。另外一位,居然是个五十岁开外的秃顶老头,在国外呆了挺多年,不知为何回来了,吴晓云自然不乐意。 过了二十六岁,吴晓云有点着急。有的同学都抱上孩子了,她还单着呢。不得已她决定不再执着留学背景这一条,要求放宽一些,只要高材生出身名校,有实力、收入高,人长地精神,就行。 而就在这时,经堂哥吴诚介绍,她见到了冯曦! 吴晓云不由眼睛一亮。高大俊朗,高学历,有工作能力,而且人品正,这太符合她的要求条件了,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