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五代十国往事在线阅读 - 第359章 内线与外线

第359章 内线与外线

    1.2河东李存勖余党逃窜至河东太原府,阴谋东山再起,被太原巡检官李彦超及时发现并扼杀于摇篮。李彦超临危不乱,为李嗣源新生政权控制了太原局面,保证了河东首善之区的秩序稳定,功不可没。李嗣源入立后,第一时间派李彦超的弟弟李彦卿前往安抚拉拢,意思是担心李彦超割据河东。李彦超即刻亲自赶赴洛阳,觐见李嗣源,表明自己的忠心。李嗣源于是将李彦超提拔为晋州建雄军留后。不久之后又提拔为太原留守。1.3凤翔凤翔节度使李继曮随军入蜀,东归路过凤翔时,凤翔监军宦官柴重厚拒绝接纳李继曮,并催促他立刻回洛阳复命,时同光四年2月,李存勖还在洛阳当皇帝。这是个非常危险的举动,因为李继曮刚刚举凤翔之地归顺后唐不久,柴重厚的这个举动很容易造成误会,让李继曮理解为中央要对他动手,要吞并他的凤翔。历史上并没有给出更多的线索,不知道监军宦官柴重厚此举是得到了中央的密令,还是其个人行为。总之,是一个足以逼反凤翔李继曮的危险举动。李嗣源入立后,立刻派人斩杀柴重厚。给李继曮加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并给李继曮赐名“李从曮”,“继”是李存勖子侄的行辈字,“从”是李嗣源子侄的行辈字,以示恩宠,然后让李继曮返回凤翔,继续做他的凤翔节度使。1.4川蜀蜀地刚刚被征服,这里是割据称雄的温床,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而派驻此地的军队又没有一兵一卒是李嗣源的嫡系。这里的政治、军事主体是蜀地土着,被王建、王宗衍经营了近四十年;辅助构成则是李存勖派来的伐蜀远征军。所以蜀地的情况十分微妙。李嗣源给西川孟知祥加检校太傅、兼侍中;给东川董璋加检校太傅。“墨菲定律”说了,怕什么来什么。李嗣源果然还是没能留住蜀地,在李嗣源处心积虑地运作下,孟知祥最终还是割据蜀地,建立“后蜀”。这是后话。总的来说,在李嗣源称帝之初,还是暂时稳定了蜀地,并获得了来自蜀地的输血,帮新生政权渡过了经济难关。1.5幽州幽州卢龙军节度使赵德钧最早响应了李嗣源的号召,帮他进军洛阳夺权。李嗣源称帝后,自然忘不了这位从龙元勋,给赵德钧加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并把女儿兴平公主嫁给了赵德钧的养子赵延寿。1.6荆南荆南节度使高季昌加守太尉、兼尚书令。高季昌奏请将夔、忠、万三州割还荆南,李嗣源同意。前文反复强调过,荆南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既是后唐帝国的南大门,又是四战之地,地接后唐、蜀、楚、淮南,真正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虽然高季昌地狭民弱、兵微将寡,打仗从来没胜过,耍赖从来没输过。他将军事上的劣势变为地缘政治上的优势,间于齐楚,却左右逢源,把比他强大的中原王朝、淮南等势力玩弄于股掌。高季昌在这个时候提出割地请求,就是号准了李嗣源的脉搏,公开敲竹杠。李嗣源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能吃哑巴亏。李嗣源以大局为重,暂时稳住了荆南,但随后,双方就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武装冲突,这是后话。1.7西北诸藩给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仁福加食邑一千户;将延州彰武军留后高允韬转正,正式任命为延州彰武军节度使。西北地区,如夏州、灵州、延州、绥州等,自唐朝末期以来,就已经脱离了中央的管控,虽然一直奉中原王朝正朔,但享有高度自治权。“黄巢之乱”时,夏州小将——党项人拓跋思恭讨贼有功,被赐国姓,获封“夏国公”,授予夏、绥之地,并赐其手下武装军名——定难军,从那时起,这支“党项羌”就长期控制着帝国西北部。其后,无论是后梁还是后唐,乃至大宋,他们的领导者一直向中央王朝称臣、奉正朔,到了大宋宝元元年,其首领李元昊建国称帝,改国号为“大夏”,建元“天授礼法延祚”,史称“西夏”。李嗣源称帝后,给以夏州李氏首领加官进爵,以示笼络,得到了积极的回应,西北诸藩承认了李嗣源政权的合法性,向李嗣源宣誓效忠。西北边陲得以稳定。2,后唐外部既有内部中的外围,又有完全的外部势力,该“外部”的定义参照“后唐内部”。他们是李存勖的“伐蜀后遗症”,因为伐蜀战争是李存勖在濒临崩溃时的一次豪赌,在此期间,李存勖朝廷弱不禁风,无力再生事端,所以不得不对其他军政实体采取妥协退让,答应他们的一切无理要求,而他们也无一例外地对李存勖展开了敲诈勒索。李嗣源弱势接盘,政权初创,更是脆弱无比,毋庸置疑地也将被他们敲竹杠,处处妥协。这是李嗣源朝廷的“对外”基本国策。例如上文所说的荆南高季昌,就勒索了夔、忠、万三州土地。李嗣源登基称帝之后,遣使往诸道及淮南、契丹等告哀,通知他们李存勖驾崩及新主继统的消息。2.1内部的外线由于李嗣源的弱势,“强地方,弱中央”的局面逐渐放大,导致这些给帝国做外围的纷纷建立起王国,加速了“十国”的成形。2.1.1福州王延翰,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在得到李嗣源的封赏之后,王延翰自称大闽国国王,兴建皇宫,设置文武百官,使用天子礼仪,大赦天下,追尊父亲王审知为“昭武王”。文武百官称他“殿下”,不改元,沿用后唐年号,表面上仍奉后唐正朔。建国不改元,王延翰已经在割据称帝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