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玄幻小说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在线阅读 - 第七百一十七章 朱高炽的宏

第七百一十七章 朱高炽的宏

    第695章朱高炽的宏图

    武英殿。

    武英门。

    朱高炽在平台上眺望,下方是皇城内河,三座拱桥,然后是空旷的广场,广场对面是建筑群,六科廊,官员们在里面办公。

    与文华殿不同,朱高炽还是太子的时候,在文华殿经过了数次的修葺,建立了花园公园,甚至修建了公车系统,武英殿当初因为是朱棣办公的地方,朱棣并不太喜欢这些,所以大致上保持了原貌,只有小部分的修改。

    可能是因为年龄大了,准确的说是身体的原因吧,朱高炽又开始喜欢上了安静。

    皇宫事务局修整武英殿的工程计划中止了。

    虽然不如文华殿日常事务功能方面,但是保留了皇家的庄严气象,倒也是别具一格。

    历史上的朱高炽四十五岁病逝,如今已经四十九岁,马上要到知天命的年龄,自己过得倒也划算了,朱高炽嘴角忍不住翘起。

    自己为中华文明的复兴,付出了大功劳吧。

    朱高炽忍不住想道。

    如果追求世界文明和公平正义,英国人需要赔偿,道歉,并退出这些他们入侵的土地,归还给世界的百姓,由各国人口比率来分配这些土地作为补偿。

    就算是按照四点二亿人口的说法,大明当今的人口已经高达了一亿九千余万。

    当然,随着大明人口的增加,世界人口数量必然也增加了,但是可以深信的是,世界上两个人里,接近一个人就是大明人。

    自身生育人口,收复交趾吸收的人口,还有国外吸收的少部分工匠、学者等群体,导致大明在永乐一朝,人口突飞猛进。

    这又符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政治建筑的道理。

    乃至于高丽女佣,倭国女佣等吸收,因为高丽和倭国的“枯竭”,也大大渐少了数量。

    可惜世界的真理是建立在大炮之上的。

    那么随着大明的持续富强,经济长期发达,底蕴雄厚的文明底子下,像曹端与陶这样的思想家会越来越多,这也是必然的事物发展现象。

    十五世纪初期,也就是永乐朝,官方数据是接近七千万,但是这个说法许多学者是否认的,因为明朝数据很不准确,并且隐户以及军户的统计等都很复杂。

    可是人口增长的速度,比较前些年已经开始“放缓”,主要是外来吸收人口比率大大渐少,再也没有了像交趾行省这样一下子增加几百万人口的地区。

    十五世纪初期,根据多种说法提供的数据,世界上的人口大概在两点五亿到四点二亿之间。

    他们是入侵者,但是因为实力强大,没有人敢提出反对。

    后世英国人侵占了美洲,澳洲等土地,在这些地方上建立了国家,施行了种族灭绝,获得了极少的人口占据了极大的土地,这是不公平的。

    所以人均资源丰富的强盗们,仍然主导了世界的秩序,并不是因为他们文明,而是因为他们靠着资源丰富所以富强。

    社会的总体道德,必然是建立在物资满足的基础上的。

    如果这些富裕的国家衰败和贫穷了,最先逃离的也是这些人,只不过他们不会再把文明挂在嘴上。

    谁的炮火强,谁就能建立世界秩序,自诩为文明。

    人们羡慕他们的富强,想要过上他们的生活,却自称自己追求文明。

    那些落后贫穷的国家,连肚子都填不饱,却要求他们讲究仁义道德,实在是没有人性,哪怕长期吃不饱饭的人很难具有人性,而那些吃饱饭却对他们冷嘲热讽的人更没有人性。

    那么在朱高炽的心里,既然世界上两个人里有一人是大明人,那么世界上的土地至少一半以上也属于大明人才对。

    恢复到了宋朝的水平。

    矛盾会越来越多,而经济发展永远是盖住矛盾的缓和手段。

    如何保障经济发展呢,人均资源丰富。

    简而言之,国土面积越大,人均土地面积越多,或者说掌握的资源越多,那么经济发展越容易,越能长久保持经济发展势头。

    现在是十五世纪,大明不需要掌握资源的手段,获得更多的土地才是最好的方式。

    英国人才几百万人口,做不到吸收其余种族的底气,所以只能施行种族灭绝,但是大明人不怕,大明人接近两个亿,有包容世界的底蕴。

    所以大明可以与世界共同富裕和发展,这是英国人不能提出来,并且十分抗拒的。

    朱瞻基看着父亲的背影,眼光里满是崇拜。

    第一次巡视大明的时候,年轻的朱瞻基看到各家百姓里大厅悬挂的燕子图,内心的骄傲和崇拜就已经呼之欲出。

    在朱瞻基的心里,父亲是最伟大的君主,自己一定不能辜负了父亲,辜负了大好河山,做一名合格的继承者,继续光耀大明。

    哪怕这个过程里,有些不合时宜的“蟑螂”,通过前番的打压,朱瞻基已经有了底气,发现了如何对付这些人的方式。

    “太子啊。”

    “儿臣在。”

    朱瞻基上前恭敬的应道。

    “权利这个东西,你要明白它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你想要的是什么,只有搞清楚你想要的是什么,才能思考清如何对待权利。”

    朱高炽没有强硬的否决儿子。

    无论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朱高炽从来不会强行扭转别人的思想,只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互相的交流。

    如果说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那么这不是交流,而是强迫。

    人的性格很难改变,朱高炽不想改变,因为这是他做事的准则,自己不想强迫别人,别人也不要强迫自己,在道德与良知的前提下,做到知行合一。

    道德与良知是人类社会的共识,非要特立独行的解释其余标准,已经是违背道德与良知了,可以通过发展,经济基础的提升,来改变社会道德水平,却不能一味的强求,长期只会拔苗助长。

    例如长期贫穷饥饿的社会里,百姓们最想要的是吃饱肚子,你却非要让百姓们追求教育,追求君子之风,这就是违背道德与良知的。

    朱瞻基听到父亲的教诲陷入了沉思。

    朱高炽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人需要不断的学习,然后通过社会阅历的丰富,懂得更深的社会逻辑,明白一些道理,看透一些事物。

    儿子还年轻,朱高炽没有指望朱瞻基是天才。

    人人都是普通人,指望普通人是天才,岂不是倒行逆施,儿子能保持道德与良知,已经是不错的继承人了。然后朱高炽看向杨溥。

    五十七岁的杨溥沉了一下肩膀。

    还是太子的时候,皇上就把嫡长子交给自己学习,聪明人不需要多言,杨溥觉得自己做的不太好,辜负了皇帝的期望。

    因为想要培育一位像眼前皇帝一样伟大的君主,实在是太难了。

    教导了太子后,朱高炽返回了武楼,开始回复朱能的奏疏,同意朱能意见,借助德里苏丹国复杂的内政,政治为主,军事为辅,尽快结束当地的战争。

    西部七省生产的粮食,只能做到自给自足,无法供应大军。

    大军的补给和粮草皆来自内地。

    西部七省短暂的繁荣,是大军抵达后,不管带去了消费,还带去了粮食与商品,完全是内地支撑起来的,并没有与内地的经济形成有序的循环。

    如果西部七省的农业能做到自给自足,那么才有一定的资源交换基础,起码明军士兵可以使用粮票与当地进行贸易,而不是使用自己的军粮。

    但是呢,如果西部七省农业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也不会长期的混乱了,虽然有部分地区平原,但总体上无法满足,贫穷是地方特色。

    最初的时候,靠着与中国人进行中转商贸获得利益和物资,发达了许多的年份,并孕育出一定的文明,后来随着中国的内乱,以及蒙古人的崛起,当地的商贸彻底断绝,这些地方的经济也彻底衰败了下去。

    这些地方随着中国兴而兴,也随着中国衰而衰。

    最高光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富强的时期,那就是大唐,大唐在西域的经济政策,以及频繁的贸易,提供丰富的商品,为中亚地区的经济繁荣起到了根本性的主导作用。

    但是朱高炽不想学习大唐。

    大唐太开放了,开放到了没有丝毫限制,边疆部落的快速发展,制度上的跳跃升华等等,都是在唐朝时期成型的,可以说北宋的外部压力,除了气候温度上升让边疆地区的粮食率上升外,也有边疆地区继承唐制的“遗产”,给予了中原巨大的压力。

    大辽国就是继承的部分唐制,吸取了部分的唐朝遗产。

    北宋并不弱,立国之初也是顶着大辽国的压力,四面都是敌对势力的局势下,一一打败周边割据势力。

    北宋的经济文化一直领先世界,开封的繁华更是千古绝唱。

    北宋在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和成就。同时,北宋的经济发展也达到了巅峰,国库收入非常可观。

    然而主要是由于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失去了天然的麻城草原,乃至大辽国的强盛,这对宋朝的军事是致命的打击。

    当然了,北宋肯定也有自己的原因,重文轻武的政策也限制了军事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无论如何,朱高炽的眼里大唐太开放了,完全没有防备。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后世的老鹰是个强大的对手,他就不给竞争者机会,绝对要全力以赴的打压,这一点上老鹰比大唐要做得好。

    ――

    洪熙二年。

    朱能收到了皇帝陛下的回复后,与西部七省的文武总督和都督进行了多番的协商与沟通,正式改变了最初的做法,不再谋求对地方的接管。

    大明人讲究仁义道德,接管地方后,对于地方上的一切抱有义务的心态。

    西部七省多年来的治理,已经耗尽了朝廷的心力,连西部七省都是如此,更不提巴里黑地区,后世阿富汗的贫瘠是出了名的。

    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气候还干旱,注定了这片地区的贫瘠。

    朝廷不愿意再浪费力气治理地方,为了次大陆的土地,还要付出几十倍的力气支援建设巴里黑地区,太多的人无法接受。

    地方上的军事贵族被消灭了,换了大明人封的土官与流官,但是气候与地理条件没有变化,想要发展农业生产,大明需要在当地建设农业灌溉系统,以及农业技术的普及,无论哪一样对于大明都是投入大于回报的工程,并且是持续性的付出。

    在西部七省的投入,二十余年下来,才算是有了自给自足的样貌,对于更贫瘠的巴里黑地区,无论是朝廷官员还是技术人员们都没有信心。

    所以虽然头上换了人,可是巴里黑地区的百姓们仍然过得困苦,仍然吃不饱饭,既然吃不饱饭,当然还是要造反,还是要劫掠。

    才稳定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巴里黑地区又开始恢复到原貌,哪怕是明军也无能为力,这并不是战争能决定的事情。

    三万余明军在萨特莱季河的北部木尔坦地区,与十万总督军进行了决战,这是一场赌博性的行为,因为巴里黑地区的判断,明军的支援军队没有如期抵达。

    任礼思考了德里苏丹国总督军与自身的实力差距后,质疑发动了决战。

    数倍于明军的规模,赫鲁勒洛迪总督非常的有信心,要在此地彻底歼灭三万明军,消灭入侵德里苏丹国明军的主力,然后夺回拉合尔城。

    除了在各地留守的军队士兵,任礼并没有让亲王与郡王回避,郡王手里的几百护卫是精锐中的精锐,无论是装备还是士气。

    被寄予厚望的朱瞻墉没有恐惧,反而热血沸腾,当军号响了后,根据事先的约定,朱瞻墉带着四百余最精锐的明军士兵们发动了冲锋。

    朱高燧望着箭矢一般的队伍,眼睛忍不住湿润了起来,他仿佛看到了二哥的影子。

    当年父王亲征的时候,自己在父王身边照顾,二哥就是这般横冲直撞,所过之处无一合之地,犹如钢铁洪流一般摧毁所有的抵抗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