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十朝代在线阅读 - 张汤,郅都,赵禹

张汤,郅都,赵禹

    张汤(-前116年),字号不详,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西汉时期官员、酷吏,大司马张安世的父亲。

    初习律令。曾任长安吏、内史掾和茂陵尉。因丞相田蚡推荐,补侍御史。以穷治陈皇后狱和淮南、衡山王等谋反事得武帝赏识。累迁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与赵禹编次律令,制定《越宫律》《朝律》,用法严峻苛刻,治狱以人主意旨为准绳,并以《春秋》古义加以文饰,又协助武帝统一货币,实行盐铁官营、算缗告缗,打击富商大贾,诛锄豪强并兼之家。数次代行丞相事,权势隆贵,远在丞相之上。元鼎二年(前115年),为御史中丞李文及丞相长史朱买臣等排陷而自杀。死后家产不过五百金,皆得自俸禄赏赐。撰有《越宫律》二十七篇,已佚。

    才华初露

    张汤是杜陵人。他的父亲曾任长安丞,出外,张汤作为儿子守护家舍。父亲回来后,发现家中的rou被老鼠偷吃了,父亲大怒、鞭笞张汤。张汤掘开老鼠洞,抓住了偷rou的老鼠,并找到了吃剩下的rou,然后立案拷掠审讯这只老鼠,传布文书再审,彻底追查,并把老鼠和吃剩下的rou都取来,罪名确定,将老鼠在堂下处以磔刑。他的父亲看见后,把他审问老鼠的文辞取来看过,如同办案多年的老狱吏,非常惊奇,于是让他书写治狱的文书。父亲死后,张汤继承父职。为长安吏,任职很久。

    周阳侯田胜在任职九卿时,曾因罪被拘押在长安。张汤一心帮助他。他在释放后被封为侯,与张汤交情极深,引见张汤遍见各位贵族。张汤担任给事内史,为宁成掾,因为办事无误,又被推荐给丞相,调任为茂陵尉,在陵中处理事务。

    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征召张汤为丞相史,又推荐给武帝,补任为御史(《汉书》作侍御史),令他处理诉讼。在处理陈皇后巫蛊的案件时,他深入追查其党羽。因此,武帝认为他很能干,晋升他为太中大夫。他与赵禹共同制定各种律令,务必依法令严峻细密,对任职的官吏尤为严格。不久,赵禹迁升为中尉,调任为少府,而张汤也升为廷尉,两人关系密切,张汤象对兄长一样对待赵禹。赵禹为人廉洁孤傲,自从任官以来,舍第中从未有食客。公卿相继邀请赵禹,赵禹却从不回报,其用心在于杜绝知交、亲友及宾客的邀请,以便坚持自己的主张。他收到法律判决文书都予以通过,也不复查,以便掌握官属们过错。张汤为人多狡诈,玩弄智谋驾御他人。开始时担任小吏,虚情假意地与长安的宫商大贾田甲、鱼翁叔等人关系密切。及至官达九卿的职位,收纳和交结全国各地的知名士大夫,自己心中虽然并不赞许对方,然而表面上仍表现出敬慕之情。

    受到赏识

    当时汉武帝偏爱有文才学问的人,张汤断决大的案件,欲图附会古人之义,于是请求以博士弟子中研习《尚书》、《春秋》的人补任延尉史,以解决法令中的疑难之事。上奏的疑难案件,一定预先为汉武帝区别断案的原委,汉武帝肯定的,便著为谳决法,作为延尉断案的法律依据,以显示汉武帝的英明。奏事受到斥责,张汤便向汉武帝拜谢,他还揣摸汉武帝意图,引证廷尉正、监、掾史的正确言论,说:“他们本来曾为臣提出来建议,如果圣上责备臣,认为臣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臣下愚昧,只及于此。“

    因而错误常被原谅、有时向汉武帝奏事,受到称赞,便说:“臣下并不懂得这样向陛下进奏,而是某个廷尉正、监或掾史写的奏章。“他欲推荐某人,常常这样表扬此人的优点,遮掩缺点。他断决的罪犯,若是汉武帝欲图加罪,他便让廷尉监或掾史穷治其罪;若是汉武帝意欲宽免其罪,他便要廷尉或掾史减轻其罪状。所断决的罪犯,若是豪强,定要运用法令予以诋毁治罪。若是贫弱的下等平民,则当即向汉武帝口头报告。虽然仍用法令条文治罪,汉武帝的裁决,却往往如张汤所说。张汤对于高官,非常小心谨慎,常送给他们的宾客酒饭食物。对于旧友的子弟,不论为官的,还是贫穷的,照顾的尤其周到。拜见各位公卿大失,更是不避寒暑。因此,张汤虽然用法严峻深刻不公正,却由于他的这种作法获得了很好的声誉。而那些严酷的官吏象爪牙一样为他所用者,也依附于有文才学问的人。丞相公孙弘多次称道他的优点。

    在处理淮南、衡山、江都三王谋反的案件时,都穷追狠治,彻底审理。汉武帝欲释放严助和伍被。张汤与汉武帝争论说:“伍被本来就曾谋划反叛之事,而严助亲近交结出入皇宫的陛下近臣,私自交结诸侯亦如此类,不加惩处,以后将无法处治。“汉武帝因此同意将伍被、严助治罪。他以审理案件排挤大臣作为自己功劳的表现,多像这样。从此,张汤更加受到尊崇信任,晋升为御史大夫。

    正巧匈奴浑邪王等人降汉,汉朝廷调动大军讨伐匈奴,崤山以东干旱,贫苦百姓流浪迁徙,都依靠官府供给食物,官府库存空虚。张汤从而禀承武帝的旨意,请求制造白金货币及五铢钱,垄断盐铁的生产和买卖,排挤富商大贾。还公布告缉令,剪除豪强兼并的家族,舞弄文辞,巧言诋毁以辅助法令的施行。张汤每次上朝奏事,谈论国家的财用,常至日暮,武帝甚至忘记吃饭。丞相形同虚设,国家大事都听张汤的意见。全国被搞得民不聊生,都sao动起来,官府所兴起的各项生产,也无法获利。官吏们从中侵夺渔利,从而又被严厉地依法治罪。因此,使得公卿以下的官员,直至平民百姓,都指斥张汤。张汤患病时,汉武帝曾亲自前去看望,其隆贵到了这种地步。

    反对和亲

    匈奴人前来请求和亲,群臣在皇帝面前讨论此事。博士狄山说:“和亲对我们有利。“汉武帝询问有什么好处,狄山说:“武器是凶器,不应多次动用。高皇帝欲图征伐匈奴,在平城陷入困境,于是与匈奴结和亲。孝惠帝、高皇后时,天下因此而得以安乐。及至孝文帝,要对匈奴采取军事行动,北部边境萧然而苦于战事。孝景帝时,吴、楚七国反叛,孝景帝往返于两宫之间,胆战心寒了几个月。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景帝一朝始终不谈军事,国家富裕充实。如今从陛下开始发兵攻击匈奴,使得我们国家空虚,边境地区的百姓极度贫穷困乏。由此看来,不如和亲。“汉武帝问张汤,张汤说:“他是个愚蠢的儒生,没有知识。“狄山说:“臣下的确是愚忠,但象御史大夫张汤那样,却是诈忠。如张汤审理淮南、江都王谋反的案子,以恶毒的文辞肆意诋毁诸侯王,离间宗室的骨rou之亲,使蕃臣内心不安。臣因此知道张汤为诈忠。“于是汉武帝面带不快对狄山说:“我让你担任一个郡的长官,能不能不使匈奴人入境抢掠“回答说:“不能“。再问“负责一个县呢“回答说:“不能。“又问:“负责一个烽障呢“狄山知道再说不能,便会被治罪,只好说“能“。于是汉武帝派狄山到边境负责一个烽障。一个多月之后,匈奴人砍了狄山的头以后离去。从此以后,群臣震慑,不敢再谈和亲。

    招怨致祸

    张汤的门客田甲,虽然是个商人,但有很好的品德。当初张汤任小吏的时候,因为金钱的关系而互相往来,及至张汤当了大官,田甲又曾责备张汤行事中的过失,也表现出忠正刚烈之士的风范。

    张汤在担任御史大夫第七年的时候。终于被免官治罪。

    河东郡人李文曾与张汤有隔阂,不久担任御史中丞。为了泄愤,多次在上奏的文书中寻找对张汤不利的证据,都没有得逞。张汤有个心爱的属吏名鲁谒居,知道张汤对李文不满,便指使他人上奏影射李文有图谋不轨的jian邪之事,汉武帝将此事交给张汤处理,张汤将李文处以死罪。实际上他心里明白此事是鲁谒居所为。武帝问起这件事说:“告发李文图谋不轨的事是怎么引起的“张汤假装吃惊的地说:“这大概是因李文以前的熟人怨恨引起的。“鲁谒居患病住在里巷的一户人家,张汤亲自去探望,并为鲁谒居按摩双足。赵国靠冶炼铸造营利,赵王刘彭祖多次指控铁官,张汤却每每排斥赵王。赵王寻查张汤的不可告人之事。鲁谒居曾审理赵王的讼案,赵王对他心怀怨恨,上书告发说:“张汤是朝廷大臣,掾史鲁谒居有病,张汤却亲自到他那里为其按摩双足,我怀疑他们可能有什么大阴谋。“此事下到延尉审理。鲁谒居因病而死,事情牵连到他的弟弟,被拘押在导官那里。张汤也到导官的官衙审理其他囚犯,见到了谒居的弟弟,欲暗中帮助他,表面却装作不认识。鲁谒居的弟弟不知道他的用意,因此怨恨张汤,指使人上书告发张汤与鲁谒居的阴谋,共同以图谋不轨的罪名告发李文之事。汉武帝将此案交给减宣处理。减宣曾与张汤不和,接手此事后,穷追狠治,并且不向武帝进奏。正巧有人盗走了汉文帝陵园的下葬钱,丞相庄青翟上朝,与张汤相约一起谢罪。至武帝面前,张汤暗想,只有丞相在四时到各国陵拜祭,此事只应由丞相请罪,他自己并不参与其事,没有必要承担责任。丞相谢罪后,武帝派御史审查这件事。张汤欲图奏报说丞相知道盗钱之事,丞相庄青翟深感恐惧。丞相府的三位长史因此准备打击张汤,以罪名陷害他。

    建议兴利

    长史朱买臣素来怨恨张汤,张汤当时任小吏,要跪拜者请朱买臣等上前。不久,张汤任廷尉,审理淮南王谋反的案件,排挤庄助,朱买臣对此心怀不满。及至张汤升任御史大夫,朱买臣以会稽太守升任主爵都尉,处于九卿之位,数年之后,因为触犯法令被免官,降职为守长史。他曾去拜见张汤,张汤高傲地坐在床上,他的府丞和掾史对朱买臣也没有礼貌。朱买臣是楚地的士人;对此深为怨恨,常欲置张汤于死地。王朝,是齐地人,因为懂得方术,官至右内史。边通,学战国纵横家的说人之术,是个性情刚烈强悍的人,两次任官至济南王国相。他们的地位都曾比张汤高,不久失去官位,任守丞相长史,只好在张汤面前委曲求全、张汤多次代行丞相职权,知道这三位长史一向尊贵,所以常故意凌辱他们。

    因此三个长史合伙谋划说:“当初张汤与丞相相约向汉武帝谢罪,不久却出卖了丞相;如今又欲以宗庙之事弹劾丞相,这是欲留取代丞相的地位。我们知道张汤的不可告人之事。“他们派属吏逮捕审讯了张汤的友人田信等,说张汤向武帝奏报提出建议,田信都事先知道,因此屯积取利,与张汤平分。他们还说张汤有其他jian邪之事、这些话很快传到武帝那里,汉武帝向张汤说:“我有什么打算,商人都事先知道,加倍屯积货物,这都是因为有人把我的计划告诉了他们。“张汤听后;没有谢罪,还惊讶地说:“肯定是有人这样做。“减宣又上奏了鲁谒居之事。汉武帝果然认为张汤心中险诈,当面撒谎,派使臣带着簿籍以八项罪名指责张汤。张汤一一予以否认,不服。于是汉武帝又派赵禹责备张汤。赵禹见到张汤后,责劝张汤说:“阁下怎么不懂分寸,您审讯处死了多少人,如今人们指控你的事情都有根据,圣上很重视你的案子,想让你自己妥善处置,为什么要多次对证呢“张汤于是上疏谢罪说:“张汤没有尺寸的功劳,从刀笔吏起家,因得到陛下的宠幸而官至三公,没有任何可开脱罪责之处。然而阴谋陷害张汤的,是丞相府的三位长史。“于是自杀身死。

    死后留名

    张汤死后,家里的财产不超过五百金,都是得自皇上的赏赐,没有其他产业。他的兄弟之子要厚葬张汤。张汤的母亲说:“张汤作为天子的大臣,被恶言污蔑致死,有什么可厚葬的!“遂用牛车装载他的尸体下葬,只有棺木而没有外椁。汉武帝知道后,说:“没有这样的母亲,不能生下这样的儿子。“因此将三位长史处以死罪。丞相庄青翟被迫自杀。释放了田信。武帝很为张汤之死惋惜。晋升了他的儿子张安世的官职。

    郅都,生卒年不详,西汉时期河东郡杨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人。主要活动于汉景帝时期,是西汉最早以严刑峻法镇压不法豪强,维护封建秩序的酷吏。

    郅都在汉文帝时任郎官,为文帝侍从。景帝时代,郅都当了中郎将,敢于向朝廷直言进谏,在朝廷上当面指出大臣的过失。汉景帝任命郅都当济南太守之后,济南郡路不拾遗。

    郅都调升中尉之官,首先施行严酷的刑法,以致执法不畏避权贵和皇亲,连列侯和皇族之人见到他,都要侧目而视,称呼他为“苍鹰“。

    郅都后来因得罪窦太后被罢黜免官,后启用为雁门太守。匈奴人听说郅都守卫边境,便领兵离开汉朝边境,直到郅都死去时,一直没敢靠近雁门。

    窦太后最后以汉朝法律把郅都处死。后人把他与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赵奢等名将并列,被誉为“战克之将,国之爪牙“。

    初露头角

    郅都是西汉杨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人,以郎官的身份服事汉文帝。郅都为人勇敢,有气力,公正廉洁,不翻开私人求情的信,送礼,他不接受,私人的请托他不听。他常常自己说:“已经背离父母而来当官,我就应当在官位上奉公尽职,保持节cao而死,终究不能顾念妻子儿女。“

    汉景帝时,郅都当了中郎将,敢于向朝廷直言进谏,在朝廷上当面使人折服。他曾经跟随景帝到上林苑,景帝的宫人贾姬到厕所去,野猪突然闯进厕所。景帝用眼示意郅都前去救护,郅都不肯行动。景帝想亲自拿着武器去救贾姬,郅都跪在景帝面前说:“失掉一个姬妾,还会有个姬妾进宫,天下难道会缺少贾姬这样的人吗陛下纵然看轻自己,可是祖庙和太后怎么办呢“景帝回转身来,野猪也离开了。窦太后听说了这件事,赏赐郅都黄金百斤,景帝从此重视郅都。

    【原文:郅都者,杨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於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柰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史记·酷吏列传》西汉·司马迁)

    济南太守

    西汉初年,西汉政府倡导“无为而治“,豪强地主势力迅速膨胀,有的居然横行地方,蔑视官府,不守国法。济南郡的大姓宗族共有三百多家,强横jian滑,如瞷氏家族,仗着宗族户多人众,称霸地方,屡与官府作难。地方官循于常法,“莫能制“,济南太守不能治服他们,于是汉景帝拜郅都为济南郡太守。

    郅都来到济南郡所,采取了以暴制暴的手段。到任就把瞷氏等几个大姓家族的首恶分子全家都杀了,其余的大姓坏人都吓得大腿发抖,不敢再与官府对抗。过了一年多,济南郡路不拾遗。

    郅都打击济南豪强,影响极大,周围十多个郡的郡守畏惧郅都就像畏惧上级官府一样。

    【原文:济南瞷氏宗人三百馀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於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瞷氏首恶,馀皆股栗。居岁馀,郡中不拾遗。旁十馀郡守畏都如大府。】

    (《史记·酷吏列传》)

    名震朝野

    公元前150年(前元七年),郅都晋升为中尉(武官职位),掌管京师的治安警卫,亲领北军。他执法不阿,从不趋炎附势,也不看权臣脸色行事。丞相周亚夫官高傲慢,而郅都见到他只是作揖,并不跪拜。

    当时汉景帝一意恢复国家的经济实力,实行“减轻徭役、降低赋税“的政策,因而人民安居乐业,极少有百姓触犯法律之事,犯法者多为皇亲国戚、功臣列侯。郅都施行严酷的刑法,不畏避权贵和皇亲,凡犯法违禁者,不论何官何人,一律以法惩之。列侯和皇族之人见到他,都侧目而视,称呼他为“苍鹰“。

    【原文: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得罪太后

    汉景帝庶长子刘荣,公元前153年(前元四年)被立为太子。公元前150年(前元七年),因为刘荣的母亲栗姬失宠,刘彻(即后来的汉武帝)之母王娡暗中唆使大臣向汉景帝请求立栗姬为皇后,汉景帝大怒,废刘荣为临江王。

    公元前148年,刘荣因侵占宗庙地修建宫室犯罪,汉景帝召刘荣觐见。

    临江王刘荣被召到中尉府受审问,郅都责讯甚严,刘荣恐惧,请求郅都给他书写工具,要直接给汉景帝写信,表示谢罪,郅都却告诉官吏不给他书写工具。窦太后堂侄魏其侯窦婴派人暗中给刘荣送去书写工具。刘荣向景帝写信谢罪后,便在中尉府自杀身亡。

    窦太后得知长孙死讯后大怒,深恨郅都执法严苛不肯宽容,准备用严厉的刑法处置郅都,汉景帝将他罢官还乡,随后却派使者持节任命郅都为雁门郡太守,不必到长安领旨,直接赴雁门上任,根据实际情况独立处理政事。

    镇守雁门

    汉景帝时期,匈奴铁骑连年南侵sao扰边境,边境数郡久不安宁。匈奴人一向敬佩郅都的节cao威名,得知郅都就任雁门太守,惊恐万分。郅都才抵达雁门郡,匈奴骑兵便全军后撤,远离雁门。

    匈奴曾用木头刻成郅都之形的木偶,立为箭靶,令匈奴骑兵奔跑射击,匈奴骑兵因畏惧郅都,竟无一人能够射中。直到郅都死去时,匈奴人一直没敢靠近雁门。

    郅都之死

    窦太后得知汉景帝再次重用郅都,立即下令逮捕郅都。汉景帝替郅都辩解,说:“郅都是忠臣“。准备释放郅都。窦太后不忘孙儿刘荣之死,说:“临江王难道就不是忠臣吗“在她的干涉下,郅都终于被杀。郅都死后不久,匈奴骑兵重新侵入雁门。

    赵禹(-约前100),西汉司法官。斄县(今陕西武功西南)人。景帝时任丞相周亚夫丞相史,武帝时为御史、中大夫。与张汤论定律令。迁廷尉、少府,徙燕相。

    赵禹,早年文笔犀利,为御史,曾任太中大夫、中尉、少府等职,“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无食客。“。和张汤编定《越宫律》、《朝律》和“见知故纵“等法律。

    西汉扶风斄(今陕西武功西)人。武帝时,以刀笔吏积劳,迁御史,至中大夫。与张汤议定律令,作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后免官。复为廷尉,以清廉倨傲著称。任职期间,舍无食客,以绝知友宾客之请。晚年徙为燕相,后有罪免归,以寿卒于家。

    早年经历

    赵禹是右扶风斄县(今陕西武功西南)人,年轻时有文才,以佐史的身份出任京都官府吏员。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因为廉洁担任了令史,侍奉太尉周亚夫。

    景帝五年(前152年),周亚夫担任丞相,赵禹担任丞相史,府中都称赞他廉洁公平。可是周亚夫不信任他,说:“我很了解赵禹才能无比,但他执法深重苛刻,不可以在大官府工作。“

    中年经历

    汉武帝时,赵禹凭借主办文案积有功劳,升为御史。皇上认为他能干,提升他做到中大夫。

    他与张汤制定各项法令,制作“见知法“,官吏以此法彼此相互监视、相互侦察、相互告讦,大概从这时开始。

    【原文;赵禹者,斄人。以佐史补中都官,用廉为令史,事太尉亚夫。亚夫为丞相,禹为丞相史,府中皆称其廉平。然亚夫弗任,曰:“极知禹无害,然文深,不可以居大府。“今上时,禹以刀笔吏积劳,稍迁为御史。上以为能,至太中大夫。与张汤论定诸律令,作见知,吏传得相监司。用法益刻,盖自此始。】

    (《史记·酷吏列传》西汉·司马迁)

    赵禹为人廉洁傲慢,做官以来,家中没有门客。三公九卿前往拜访,赵禹始终不答谢,目的在于断绝知心朋友以及宾客的来往,以便独立实行自己的主张。他看见法律条文就采用,也不复查,就苛察深挖属吏隐秘的罪行。

    公卿们带了重礼来到赵禹家,谁知赵禹见了公卿,只是闲聊。丝毫不理会公卿们请他修改律法的暗示,过了一会,公卿们见实在说不下去了,便起身告辞。谁知临走前,赵禹硬是把他们带来的重礼退还。

    这样一来,人们才真正感到赵禹是个极为廉洁正直的人,有人问赵禹,难道不考虑周围的人因此对他有什么看法吗他说:“我这样断绝好友或宾客的请托,就是为了自己能独立地决定、处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办事,而不受别人的干扰。

    赵禹曾在中途被罢官,不久担任廷尉。

    起初,条侯周亚夫认为赵禹残酷阴毒,等到赵禹担任少府九卿,更加残酷急迫。到了汉武帝晚年,国事更为繁多。一般官吏尽力推行严刑峻法,但是赵禹执法反而宽缓,因而得到轻平的名声。王温舒等人是后起的官吏,执法比赵禹严酷。

    晚年经历

    赵禹因为年老,调任燕国相。几年后,昏乱忤逆犯了罪,免职回家。十多年后,老死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