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朔,扬雄
书迷正在阅读:歌行:我在青城山修仙、诡异东京,我为怪谈之主、斗罗:绝世之斗天雨浩、转生后成为帝师开始养老慢生活、八百年难得一遇、爱的海市蜃楼、漫威:从模拟格温蜘蛛宇宙开始、万古最强龙帝、四合院:别惹我,我只想当闲鱼、无良悍妃:皇上快住手
东方朔(约前161年-前93年),字曼倩,平原郡厌次县人,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 汉武帝即位,征辟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拜为郎。后任常侍郎中、太中大夫等职。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汉武帝面前谈笑取乐,曾言政治得失,上陈“农战强国“之计。汉武帝始终视为俳优之言,不以采用。 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名篇。亦有后人假托其名作文。明朝张溥汇为《东方太中集》。 公车署上书 东方朔约生于汉文帝后元三年(前161年),早年喜欢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爱好儒家经术,广泛地阅览了诸子百家的书。汉武帝即位初年(建元元年,前140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更是写了三千片竹简的内容上书,这些竹简要两个人才扛得起,而武帝则花了二个月的时间才读完。 据《汉书》记载,在自荐书中,东方朔说:“我东方朔少年时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养长大成人。我十三岁开始读书,经过三年的刻苦,读的书籍已经够用;在十五岁时学习击剑;十六岁学《诗》、《书》;阅读量达到二十二万字。十九岁又开始学习兵法和做战常识,懂得各种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战时士兵进退的钲鼓。这方面的书也读了二十二万字,总共四十四万字。我钦佩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双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齿洁白整齐得像编排的贝壳,勇敢像孟贲,敏捷像庆忌,廉俭像鲍叔,信义像尾生。我这样的人,应该能够做天子的大臣吧!“武帝读后认为东方朔气概不凡,便命令他在公车署中等待召见。 待诏金马门 由于公车令奉禄微薄,又始终未得汉武帝召见,东方朔很是不满。为了尽快得到汉武帝的召见,东方朔故意吓唬给汉武帝养马的几个侏儒:“皇帝说你们这些人既不能种田,又不能打仗,更没有治国安邦的才华,对国家毫无益处,因此打算杀掉你们。你们还不赶紧去向皇帝求情!“侏儒们听后大为惶恐,哭着向汉武帝求饶。汉武帝问明原委,即召来东方朔责问。东方朔终于有了一个直接面对皇帝的机会。他风趣地说:“我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侏儒身高三尺,我身高九尺,然而我与侏儒所赚奉禄却一样多,总不能撑死他们而饿死小臣吧!圣上如果不愿意重用我,就干脆放我回家,我不愿再白白耗费京城的粮食。“汉武帝听后捧腹大笑,于是命令他在金马门待诏,至此东方朔稍微得些亲近。 初升常侍郎 汉武帝有一次玩射覆的游戏时把壁虎藏在盂中,却没有人猜中。东方朔向武帝自请说:“臣曾学《易》,请允许我猜猜是什么。“于是他将蓍草排成各种卦象,回答道:“我认为说它是龙却无角,说它是蛇又有足,肢肢而行脉脉而视,善于爬墙,这东西不是壁虎就是蜥蜴。“于是汉武帝赐给东方朔十匹帛。后来武帝又让东方朔猜其它的东西,而东方朔每猜必中,皆有赏赐。东方朔也因此被汉武帝宠幸的伶人郭舍人嫉妒。郭舍人对汉武帝说东方朔狂妄自大,其实并没有真本领,猜中只是偶然。并向汉武帝请求与东方朔一决高下。郭舍人用树上的寄生出题,不料东方朔竟也猜中。败后的郭舍人依然不甘心,又向东方朔出谜语,然而东方朔应声就答,没有谜语能够难住他,在场的所有人亦非常惊讶。此后,汉武帝便任命东方朔为常侍郎,东方朔也终于受到了汉武帝的喜爱和宠幸。 拜太中大夫 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常常以平阳侯的身份出游狩猎,出游的时间也从一天到五天。后来,这样的游玩已经不能为汉武帝所满足。加之路途遥远又被当地的百姓厌烦,于是汉武帝萌生了修建上林苑的想法。在估算完修苑囿所占农田的价值之后,又派人划出占地所属县的荒地以抵偿农民。做此决策之时东方朔恰好在场,便向武帝谏言上林苑所处之地的物产富饶及地势险要,若修以林苑则是不恤农时、非富国强民之计。并列出不可修建上林苑的三个原因。又举殷纣王、楚灵王、秦始皇大兴土木导致天下大乱的例子。最后献上《泰阶六符》希望汉武帝能够观察天象的变异而自省自己所做的事情。汉武帝因此拜东方朔为一千石太中大夫之官职,加给事中之衔,并赏赐黄金百斤。 免职复中郎 东方朔有一次喝醉了酒,进入殿中后在殿上小便,而此举被其他官员弹劾。因犯下大不敬之罪,汉武帝下诏免其官职,将东方朔贬为庶人。让东方朔在宦者署待诏。后来,汉武帝的jiejie隆虑公主之子昭平君因杀人被捕入狱,汉武帝在隆虑公主死前曾答应其姐用黄金千斤、钱一千万预先赎昭平君一死。然而当昭平君真的犯下杀人死罪之时,汉武帝又不想违逆法律的准则,让查处此案的法官依法判决。因违背了对jiejie的诺言而难受。东方朔这时却举杯向武帝祝寿,汉武帝认为东方朔的话说的不是时候就先行离开了。傍晚的时候才诏见东方朔问其原因。东方朔便用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讲述悲伤的情绪对身体寿命的影响,酒是最好的消愁之物,故以酒祝寿显明陛下的刚正不阿,又可以为陛下解哀愁。于是汉武帝又任命东方朔为中郎之职,并赏赐布帛百匹。 将死多善言 东方朔又举荐他的儿子做郎官,其子后升为谒者,经常奉汉武帝之命持节出使。及东方朔老,临终前规劝武帝说:“《诗经》上说‘飞来飞去的苍蝇,落在篱笆上面。慈祥善良的君子,不要听信谗言。‘谗言没有止境,四方邻国不得安宁。‘希望陛下远离巧言谄媚的人,斥退他们的谗言。“武帝说:“如今东方朔说话竟如此正经。“并对此感到惊奇。过了不久,东方朔便生病去世了。古书上说:“鸟到临死时,它的叫声特别悲哀;人到临终时,它的言语非常善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政治贡献 东方朔终其一身最高职务为一千石的太中大夫,在“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的汉武朝,东方朔未能立下青史书名的政治功绩,然其以近侍的身份与汉武帝君臣相伴多年,亦对汉武帝的行为举措做出了一定影响。 东方朔利用其接近汉武帝的机会,察言观色,一有机会便直言切谏。在修上林苑之事上谏武帝戒奢恤民,在昭平君杀人之事上谏武帝公正执法,在主人翁事件上谏武帝矫枉风化。诸如此等,不一而足。 文学成就 东方朔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据史书记载其与枚皋多有辞赋,然而存世的却很少。 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汉朝时期辞赋家、思想家,庐江太守扬季五世孙,名士严君平弟子。 少年好学,博览群书,长于辞赋。游历长安,担任大司马王音门下史。汉成帝时,得到同乡杨庄推荐,入奏《甘泉》、《河东》等赋。授给事黄门侍郎,修书于天禄阁,结交王莽。 天凤五年(18年),死去,时年七十一岁。著有《法言》《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 家世背景 扬雄的先人是有姬伯侨的后代,作为庶出旁支以晋的扬作为食邑,并以此为氏,不知伯侨是周的哪一支系。扬在河、汾之间,周衰亡后扬氏有人称侯,号称扬侯。晋国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起而范氏、中行、知伯衰落。权臣逼迫扬侯,扬侯逃到楚国巫山,在那里安家。 楚汉之争时候,扬氏逆江上行,住到巴州(今重庆)。扬雄五世祖扬季,官至庐江太守。汉元鼎年间,躲避仇人又逆江上行,住到崤山南面的郫都。 少而好学 扬雄家族世代以耕种养蚕为职业。从扬季到扬雄,五代只有一子单传,所以扬雄在蜀地没有别的亲族。 扬雄小时候好学,不只是研究章句,通晓字词解释而已,博览群书无所不读。为人平易宽和,口吃不能快速讲话,静默爱沉思,清静无为,没有什么嗜好欲望,不追逐富贵,不担忧贫贱,不故意修炼品性来在世上求取声名。家产不超过十金,穷得没有一石余粮,却很安然。自身胸怀博大,不是圣哲的书不喜欢;不合己意,即使能富贵也不干。却很喜欢辞赋。 仰慕先贤 汉武帝时,蜀地有才子司马相如,作赋很壮丽典雅,扬雄心中佩服他,每次作赋,常把他作为榜样模仿。又惊讶屈原文才超过相如,却至于不被容纳,作《离sao》,自己投江而死,为他的文章感到悲伤,读时没有不流泪的。认为君子时势顺利就大有作为,时势不顺就像龙蛇蛰伏,机遇好不好是命,何必自己投水呢!便写了一篇文章,常常摘取《离sao》中的句子而反驳它,从竖山投到江水中来哀悼屈原,名为《反离sao》;又依《离sao》重作一篇,名叫《广sao》;又依《惜诵》以下到《怀沙》作一卷,名叫《畔牢愁》。 拜师学艺 扬雄是汉代京城的文化巨擘,被后来的学者誉为“汉代的孔子“。每每扬雄与人把酒言欢,互诉衷肠之际,都会深切怀念在“横山读书台“严君平先生门下的那段单纯又快乐的求学时光。 严君平隐居平乐山(又称横山)时,开办了“横山读书台“,平日里一边教课,一边整理著作。一日,扬雄上山拜师,行过跪拜之礼后,按照当时的传统礼仪给老师递上了十条腊rou,严君平却连忙摆手,“罢了罢了!不讲这些礼数!“ 《论语·述而》记载,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教诲焉。“意思是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rou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严君平认为“横山读书台“主要教授老子的道学,这拜师礼是孔子提出的,可不适用。扬雄坚持:惠帝王与惠子民并不矛盾呀!如果两者能够兼具,不正好是圣人的中庸之道吗 一番谈论过后,严君平对扬雄颇为满意,收下了这个弟子,扬雄便住进了横山,这一待就是八年。 步入仕途 后来,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召扬雄为门下史。后经蜀人杨庄推荐,汉成帝命他随侍左右。 元延二年(前11年)正月,扬雄与成帝前往甘泉宫,作《甘泉赋》讽刺成帝铺张。十二月又作《羽猎赋》仍然以劝谏为主题。被封黄门郎,与王莽、刘歆等为同僚。前10年扬雄作《长杨赋》,继续对成帝铺张奢侈提出批评。 扬雄后来认为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模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有人笑他,于是他写了一篇《解嘲》。为了宽慰自己,又写了一篇《逐贫赋》。 晚年经历 王莽当政时,刘歆、甄丰都做了上公,王莽既是假藉符命自立,即位之后想禁绝这种做法来使前事得到神化,而甄丰的儿子甄寻、刘歆的儿子刘棻又奏献符瑞之事。王莽杀了甄丰父子,流放刘棻到四裔,供辞所牵连到的,立即收系不必奏请。当时扬雄在天禄阁上校书,办案的使者来了,要抓扬雄,扬雄怕不能逃脱,便从阁上跳下,差点死了。王莽听到后说:“扬雄一向不参与其事,为什么在此案中“暗中查问其原因,原来刘棻曾跟扬雄学写过奇字,扬雄不知情。下诏不追究他。然而京师为此评道:“因寂寞,自投合;因清静,作符命。“
扬雄因病免职,又召为大夫。家境一向贫寒,爱喝酒,人很少到其家。当时有多事的人带着酒菜跟他学习,钜鹿侯芭常跟扬雄一起居住,学了《太玄》、《法言》。刘歆也曾看到,对扬雄说:“白白使自己受苦!现在学者有利禄,还不能通晓《易》,何况《玄》我怕后人用它来盖酱瓿了。“扬雄笑而不答。活到七十一岁,在天凤五年(18年)死去,侯芭为他建坟,守丧三年。 当时大司空王邑、纳言严尤听说扬雄死了,对桓谭说:“您曾称赞扬雄的书,难道能流传后世吗“桓谭说:“一定能够流传。但您和桓谭看不到。凡人轻视近的重视远的,亲眼见扬子云地位容貌不能动人,便轻视其书。从前老聃作虚无之论两篇,轻仁义,驳礼学,但后世喜欢它的还认为超过《五经》,从汉文帝、景帝及司马迁都有这话。现在扬子的书文义最深,论述不违背圣人,如果遇到当时君主,再经贤知阅读,被他们称道,便必定超过诸子了。“诸儒有的嘲笑扬雄不是圣人却作经,好比春秋吴楚君主僭越称王,应该是灭族绝后之罪。从扬雄死后到现在四十多年,他的《法言》大行于世,但《大玄》到底未得彰显,但篇籍都在。 辞赋 扬雄早年极其崇拜司马相如,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为已处于崩溃前夕的汉王朝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故后世有“扬马“之称。扬雄晚年对赋有了新的认识,在《法言·吾子》中认为作赋乃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并认为自己早年的赋和司马相如的赋一样,都是似讽而实劝。这种认识对后世关于赋的文学批评有一定的影响。 扬雄赋写得比较有特点的是他自述情怀的几篇作品,如《解嘲》、《逐贫赋》和《酒箴》等。《解嘲》写他不愿趋炎附势去作官,而自甘淡泊来写他的《太玄》。文中揭露了当时朝廷擅权、倾轧的黑暗局面:“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并对庸夫充斥、而奇才异行之士不能见容的状况深表愤慨:“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揖客,将相不俯眉。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迹。“可见赋中寄寓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这篇赋虽受东方朔《答客难》影响,但纵横驰说,辞锋锐利,在思想和艺术上仍表现出它的特点。《逐贫赋》是别具一格的小赋,写他惆怅失志,“呼贫与语“,质问贫何以老是跟着他。这篇赋发xiele他在贫困生活中的牢sao,多用四字句,构思新颖,笔调诙谐,却蕴含着一股深沉不平之气。《酒箴》是一篇咏物赋,内容是说水瓶朴质有用,反而易招损害;酒壶昏昏沉沉,倒“常为国器“,主旨也是抒发内心不平的。另外还仿效屈原楚辞,写有《反离sao》、《广sao》和《畔牢愁》等作品。《反离sao》为凭吊屈原而作,对诗人遭遇充满同情,但又用老、庄思想指责屈原“弃由、聃之所珍兮,摭彭咸之所遗“,反映了作者明哲保身的思想,而未能正确地评价屈原。《广sao》、《畔牢愁》今仅存篇目。 扬雄早期以辞赋闻名,晚年对辞赋的看法却有所转变。他评论辞赋创作是欲讽反劝,认为作赋乃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另外还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yin“的看法,把楚辞和汉赋的优劣得失区别开来(《法言·吾子》)。扬雄关于赋的评论,对赋的发展和后世对赋的评价有一定影响。对于后来刘勰、韩愈的文论,颇有影响。 扬雄在散文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如《谏不受单于朝书》便是一篇优秀的政论文,笔力劲练,语言朴实,气势流畅,说理透辟。他的《法言》刻意模仿《论语》,在文学技巧上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一些优点,语约义丰,对唐代古文家发生过积极影响,如韩愈“所敬者,司马迁、扬雄“(柳宗元《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此外,他是“连珠体“的创立人,自他之后,继作者甚多。 散文 在散文方面,扬雄称得上是位模仿大师。如他模拟《易经》作《太玄》,模拟《论语》作《法言》等。后来扬雄主张一切言论应以“五经“为准,以为“辞赋非贤人君子诗赋之正“,鄙薄辞赋,谓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玄学。如在《法言》中,他主张文学应当宗经、征圣,以儒家著作为典范,这对刘勰的《文心雕龙》颇有影响。扬雄还著有语言学著作《方言》,是研究西汉语言的重要资料。 《隋书·经籍志》有《扬雄集》5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扬侍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今人张震泽校注有《扬雄集校注》。 在所著的《太玄》中,扬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根源的学说,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在社会伦理方面,批判老庄“绝仁弃义“的观点,重视儒家学说,认为“人之性的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