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十朝代在线阅读 - 第三十二章烛之武

第三十二章烛之武

    烛之武,烛地叫武的人,春秋时期郑国人。公元前630年,秦、晋合兵围郑,烛之武只身前往秦营之中,向秦穆公陈说利害,终于使得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并派兵保护郑国,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

    史书中说“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说的是烛之武。烛之武是郑国文公时期人,这个时代郑国处于衰退期,郑文公又遭遇了齐桓公、晋文公、楚成王、宋襄公、秦穆公等众多诸侯,如果说春秋时代什么时候是列国相对均衡的时代,即是在郑文公在位期间。大多数诸侯都相当铁腕,都想在中原地区成为霸主。郑国的地理位置极其尴尬,当晋楚两国对峙中原,郑国经常成为攻击对象,甚至一年中有遭受晋楚两国先后攻打的情况发生。烛之武生活在这样的国家里,终究不能过于安定。

    郑国这个国家虽然是由东迁的姬氏子弟所建立,只是在这里生活的族群大多还是当年殷商的后裔。周成王在洛邑建都之时,就把部分殷商旧族们安置在郑卫之地,而殷商人历来是重视商贸活动的,因此郑国的商贸活动相对也较为发达,这就促成了郑国人那种见利忘义、目光短浅和见风使舵的性格,面对两大强国的侵扰,郑国人推行的国策就是两面三刀,就是在晋国人面前是一副脸,在楚国人面前又是另外一副脸。郑文公在朝中重用众多臣子,其中有“三贤”叔詹、堵叔、师叔,还有子产和烛之武。

    郑文公明白郑国的地位,已是远远不如郑庄公时代,而且庄公而后的诸子争位,导致整个郑国的发展都呈现支离破碎格局,《左传》:“公会齐侯、宋公、陈侯、郑伯同盟于幽”,郑文公依附于齐桓公,结果齐桓公是“诸侯有讨于郑,未捷。今苟有衅。从之,不亦可乎”,就是等到郑国面临储君之争,齐桓公想的并非是帮助郑文公平定乱局,反而是想乘机在郑国的内乱中分羹。晋文公与楚成王在城濮会战时,郑文公错误的选择与楚国结盟,加之当年晋文公作为公子在郑国流亡,郑文公不礼于晋文公,晋文公便是新仇旧恨一起算,频繁对郑国展开军事行动。

    当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取得重大胜利而后,史书有:“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文公就联合秦国展开对郑国的作战。这场战争的重点即是在氾南,函陵在北,氾南在南,晋国邀请秦国对郑国作战并非是出于好心,而是有所图谋。城濮之战后,晋国虽成为霸主,但楚国的中军主力并没有受到消耗,就是说楚国的最强军力依然存在,这对晋文公而言即是威胁,那么要对郑国展开行动,如果向南之地有盟友驻军,当然会更加有利于战局。秦国对晋国的作用,即为如此。

    烛之武为说客,在面见秦穆公时,有几句话极为重要,也从中可见当时的国际形势之复杂。秦国的秦穆公是个厉害的国君,只是这位国君有个缺点,就是过于妇人之仁。按照秦国那几十年里的国力,虽不能依靠一国之力成为东方霸主,但要与东方诸侯们作战也可能不是那么容易落于下风,尤其是秦穆公曾经对晋国两代国君都有扶立之功,可见秦国之军力。要说秦穆公没有想法,那是不可能的。秦穆公扶立过晋惠公、晋文公,还曾把女儿嫁给晋怀公,秦国与晋国之间的亲密关系可见一斑。只是即便如此,秦穆公与晋惠公、晋怀公之间并不是和睦共处,反而往往有对抗之战。这就跟秦穆公的性格有关。

    秦穆公扶立晋惠公,又活捉过晋惠公,但是活捉了晋惠公后又放掉了晋惠公,甚至把晋国割让秦国的河东土地还给了晋国,晋国在对秦穆公的外交战争中显然是完胜的。因此对秦穆公而言,是有心结的,就是认为晋国人背信弃义,烛之武抓住的正是这个点,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对秦晋关系是做过功课的,毋庸置疑秦穆公对晋国是过分仁慈的。

    其次,烛之武更是说“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这即是诛心之说了,秦穆公允许晋国成为霸主,允许晋国东进,可是晋国要是西进的话,那就是侵犯了秦国的利益了,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于是秦穆公才会与郑国结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自己就带着大军返回秦国了。郑国由此残存,而烛之武才是那个最成功的人。

    烛之武是烛地一个叫武的人,他用三寸不烂之舌,就退却了秦国和晋国联合起来的大军,从而使得郑国躲过一劫,所以在历史上留下了这个人的名声。

    其实烛之武所帮助的郑伯是一个不仁不义的君主,他过去跟晋国之间交好,与此同时又跑去跟楚国交好。可是晋国和楚国之间是有矛盾的,双方打架的时候,郑伯带兵帮助了楚国。

    结果楚国战败的时候,郑伯立刻又调转马头向晋国邀宠,实在是太可耻了。为此晋文公实在是不想再让这种无耻之徒继续留在世上,便联合秦国发动了这场讨伐郑伯的战争。

    佚之狐告诉郑伯,现在只有让烛之武去劝说秦伯,他们郑国才有机会。于是郑伯就厚着脸皮,跑去找烛之武了。

    烛之武见是郑伯来了,立刻表示,自己年轻的时候,尚且没有得到过重用,现在岁数大了哪里还有这么大的本事呢?

    郑伯立刻意识到了烛之武心里有气,连忙向烛之武道歉,说自己过去那是瞎了眼,没发现烛之武这么一位有才华的人在国内。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退秦师》

    可是郑伯并没有完全以一种谦卑的态度来对待烛之武,他紧接着告诉烛之武,如果郑国灭了,对烛之武也没有任何好处。

    其实这话就是威胁的话了,郑国灭了,对烛之武来说的确没有任何好处,可是也没有任何坏处啊,难道烛之武就非要为这么一个不仁不义的君主卖命吗?

    其实我觉得这里郑伯所说的话,是带有威胁性的,如果郑国灭了,那么烛之武乃至他全家都不会有好下场,记载在史料里比较隐晦,政治家丑陋的嘴脸,怎么可能写得那么明白呢?

    烛之武被这么一威吓,只好乖乖收拾东西,在夜里从城墙上用一根绳子吊到城底下,跑去见了秦伯。

    秦伯一直都是跟着晋文公后面混饭吃的,属于晋国的小弟,不过对晋文公当年是有恩情的。秦国和晋国的关系,为此一直都很好。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当年晋文公攻打楚国的时候,秦国也是出力的,所以这次秦伯前来讨伐郑国,那也是师出有名。并且晋文公答应过秦伯,等到打下来郑国,就一起瓜分郑国。

    烛之武这一趟游说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不过烛之武既然敢来,就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他向秦伯提出了四条不可反驳的论据。

    第一,这场战争对秦国没有任何好处。郑国和秦国之间,被晋国的领土给隔断了。郑国灭亡以后,就算晋文公把郑国全都送给秦伯,秦伯也鞭长莫及,最终还是便宜了晋国。

    第二,郑国如果存在的话,可以成为秦国在东方的盟友。郑国灭了,只会让晋国更加强大,而相对来说秦国就更加弱小了。郑国不灭,完全可以在东方款待秦国的使者,为他们提供路上的必需品,对秦国没有任何坏处。

    第三,挑拨晋国和秦国之间的关系。当年秦伯对晋惠公是有恩情的,为此晋惠公曾经答应把焦、瑕这两块土地给秦国。可是晋惠公早上刚回到晋国,晚上就筑好城墙防备秦国。这种背信弃义的国家,怎么能够信任呢?

    第四,进一步夸大秦国和晋国之间的矛盾。晋国已经把郑国纳为囊中之物了,这是他们东边的疆界,可是他难道不想在西边拓宽疆界吗?到时候侵扰的必然就是秦国了。

    这一系列的四条理由,说得秦伯是连连点头。秦伯觉得的确不能太给晋国面子,等到晋国做大了肯定是要来对付秦国的,为此他与郑国便签订了盟约,甚至派遣手下人帮助郑国防守晋国的进攻。

    烛之武就算再能说,他也没有说动主角,因为这场战役的主角并不是秦伯,而是晋文公。单靠晋文公一家之力,还是可以灭掉郑国的。

    那么岂不是说烛之武这一趟是白去了?当然不是这样,烛之武之所以去找秦伯,其实就是摸准了晋文公的心态。

    晋文公是怎么登基的呢?他是依靠秦穆公的相助,才有了实力回到晋国,杀掉自己那个不争气的侄儿晋怀公,夺取了王位。

    所以晋文公对秦国是非常尊重的,虽然秦国是小弟,但是是一个必须要正视的小弟。为此烛之武认为晋文公肯定是要给秦伯面子的。

    晋国这边得知秦国与郑国结盟以后,手下人立刻向晋文公申请,希望攻打秦国留在这里的军队,晋文公却表示了拒绝。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

    晋文公的理由很充分,他认为秦国当年如果没有支持他回到晋国夺取王位,那么就没有今天的晋文公。

    过去借助人家的力量,现在又要去攻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表现。攻打了秦国,等于就是断绝了与秦国同盟国的关系,这是不明智的表现。以整齐划一的军队去攻打军容不整的军队,这是不勇武的表现。

    为此晋文公下令,金国也要撤退,放弃攻打郑国。烛之武通过说服秦国,从而逼退了晋国大军,可见他的才智。

    所谓霸主,其实都有一种不实在好面子的心态,晋文公显然就是一个非常好面子的人。他能够成就霸业,一来是因为有贤臣辅佐,二来是因为晋国强大,三来是因为他本身其实非常好面子。

    好面子就只能成为霸主,不能成为天下之主,这是注定的。烛之武便是看透了这一点,所以认定了晋文公肯定会给秦国这个面子。

    其实晋文公的军队强大,完全可以击败秦国大军,却因为秦国军容不整,没有做好准备,所以就不攻打对方,这世上还有这种道理吗?

    后世项羽也有这么一个毛病,他自认为自己是楚霸王,所以就把天下给分封了,自己回去做一方霸主,却不愿意成为帝王。最终楚霸王乌江自刎,丢了天下不说,连自己的楚国都被人家给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