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十朝代在线阅读 - 第二章介子推

第二章介子推

    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介休市)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春秋时候,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幸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于是引发一系列变乱。太子申生被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狄。介子推就是当时跟随重耳流亡的人员之一,关于他的身份说法很多,根据《史记》晋世家的记载:”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是时重耳年四十三。从此五士,其余不名者数十人,至狄。“从中判断,介子推应该是其余不名者数十人中的一个,是重耳的家奴或者家臣的身份。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这19年介之推是尝尽了辛酸,风餐露宿,饥寒交迫,所幸,最后介之推还是能够帮助公子重耳回到晋国,立为晋君,作为人臣,他的使命就算完成了。

    关于介子推,他的故事倒是一直都为人所津津乐道,印象最深的是介子推割股充饥。当时介子推随着重耳四处逃亡,面对兄弟晋惠公的追杀,他们一行人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次逃到卫国,随身带的粮食本就不多,还被手下一名随从给偷走了,这无疑为他们的逃亡之路雪上加霜,丢掉粮食的重耳,无奈只得向农人乞讨,没有讨到饭还被羞辱一番,又气又饿的重耳都快晕过去了。很奇怪的是在《史记》晋世家的记载中,非但没有关于介子奉君的历史记载,整个逃亡过程都没有出现关于他的事迹。因此,介子的故事,很可能是编出来的,就像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一样。在那个时候,没有很好的治疗措施,一个人用一把刀子割出一块大腿rou来,可以想象需要流多少血,伤口有多严重,以介子推当时的情况,很可能是无法恢复的。

    寒食是清明前一天。寒食节与介子推有关。介子推自焚是大家熟悉的典故,因为他的死,才有了寒食节,甚至是清明节的来源。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大臣。介子推曾在文公流亡时,为饥饿中的文公割股献食。但文公归国后封赏群臣,却偏偏忘了这个介子推。介子推心灰意冷,辞官归隐山林,文公幡然醒悟,于是到山林中求介子推出来受封。但介子推已然被晋文公伤害,不愿接受文公的弥补。文公以烧山逼迫其出山,介子推仍然不出,最终烧死在山中。但是,《史记》里也没有记载文公为了把介子推逼出来,派人放火烧山,结果把他给烧死了。最后,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晋文公把烧死介子推的这天定为寒食节。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

    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

    对那些和他

    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

    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

    心中有愧,

    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

    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

    已经背着老母

    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

    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

    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

    留下一方,

    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

    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

    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

    然后安葬遗体,

    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

    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

    上写道:

    “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为哀悼介子推文公把介子推

    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

    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并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

    在山上建立祠堂,

    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

    只吃寒食。

    从此三月五日为火禁日,

    禁止烟火,仅食寒食,

    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

    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

    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

    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

    被烧柳树死而复活。

    晋文公以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

    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

    并将寒食次日定为清明。

    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

    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抒发思念之情。

    据说,此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

    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

    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对有功不居、

    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随着历史的变迁,

    清明寒食的由来是否真的

    与子推有关已经无从考证,

    但由于介子推的“忠义”精神,

    人们更乐意将节日与介子推

    联系在一起来举行纪念活动。

    这也印证了,任凭时代变换、

    任凭风云轮转,唯有大义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