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寒门帝师在线阅读 - 第924章贾生之才

第924章贾生之才

    徐鹤能够理解,像这个老教授这样的王府属官,虽然只有从九品,但这些人向来以自己能教授皇子为荣,对一般读书人,以及教书的先生,他们都是看不上的。

    也就是面前呆着的是徐鹤,六首状元的名头太响,他是被压制的没有脾气。

    但事涉自己的饭碗,他该争还是要争一争的。

    面对咄咄逼人的老汉,徐鹤倒也不惯着他,他笑着对张瓅道:“既然今天得闲,那我就给殿下说一说文帝十一年发生的事吧。”

    老头闻言,瞬间气炸。

    你还真是顺杆子往上爬啊?到底谁是王府教授?

    不过他也很想听一听,到底徐鹤这个状元公在史学上的造诣究竟如何,于是虽然脸色不愉快,但也没有反对!

    “《汉书》所载,虽是简单三事,但《通鉴》却着重说了后面这两件事。”

    “其实,梁王薨和匈奴扰狄道这两件事,本身并不重要。”

    “可为什么《通鉴》要拿出来着重强调呢?”

    是啊?为什么要拿出来着重强调呢?

    张瓅和老教授一下子便被徐鹤的问题吸引住了。

    “因为,司马光是用这两件事牵出贾谊和晁错二人。”

    “好,下面我就给殿下说一说,这天下第一流的头脑,是怎么见微知着和深谋远虑的!”

    懵了,老教授懵了,怎么还牵出贾谊和晁错了?

    但是很想听……怎么办?

    “这里的梁王刘揖是文帝幼子。我记得《通鉴》前面交代过,文帝即位伊始,便分封了一批诸侯王,首先已故赵王刘友的儿子刘辟疆为河间王,再封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

    “封完这些亲戚之后,才轮到自己的三个儿子,刘武为代王,刘参为太原王,刚刚说的刘揖为梁王。”

    “刘揖这个人很喜欢读书,文帝很喜欢这个小儿子,没想到遭遇意外,骑马摔下来后死了,所以定了谥号为“怀”,后人称他梁怀王。”

    听到这,老教授看向张瓅,见他全神贯注看着徐鹤,眼睛眨都不眨,再想想平日自己讲课时……果然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不过老教授也不得不承认,徐鹤确实很厉害,随口便能说出通鉴之前的一小段记述,甚至连王号都记得分毫不差,这说明什么?说明人家不仅通读而且还能背诵了。

    《通鉴》全书294卷,三百余万字,会背《通鉴》?想想都可怕。

    此时的徐鹤却并没有发现老教授的惊讶之色,而是对张瓅道:“梁怀王当了十年的诸侯王却没有生下儿子,梁国的将来何去何从呢?”

    “殿下,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这个梁怀王跟贾谊的关系。”

    “贾谊我知道!”张瓅道:“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徐鹤点赞:“没错,贾谊原本是长沙王太傅,长沙王是当时汉室唯一一个异姓诸侯王,而且身处南荒,长沙王的太傅可想而知并不是什么受到重视的官位。”

    “但贾谊之才在一次回京述职中被文帝发现,文帝很喜欢贾谊,所以将贾谊改任,给自己很喜欢的幼子梁王任太傅,贴身教导梁王刘揖。”

    “而且在贾谊任职梁王太傅期间,文帝跟贾谊的书信不断,文帝常向贾谊征求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看法。”

    “如果再这样过去几年,贾谊必然回到汉廷得到文帝重用,可惜……”

    张瓅恍然道:“梁王坠马而死,贾谊命运改变!”

    徐鹤点了点头:“文帝虽然没有治贾谊之罪,但贾谊自此自怨自艾,过了没多久便郁郁而终了!”

    发散到这里,徐鹤开始讲解贾谊之才。

    梁怀王死后,贾谊郁郁寡欢,但在临死之前,还给文帝上疏,针对了一件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贾谊上疏曰:“陛下即不定制,如今之势,不过一传、再传,诸侯犹且人恣而不制,豪植而大强,汉法不得行矣。陛下所修以为藩扦及皇太子之所恃者,唯淮阳、代二国耳………………。”

    贾谊上疏大概说了什么呢?

    扩大诸侯国的规模!

    准确的说,是扩大梁国和淮阳国的规模!

    听到这,老教授忍不住虚心请教道:“驸马,贾谊的一贯主张不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吗?”

    什么叫【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其实就是晁错的推恩令早期版本。

    很多人以为,晁错就是推恩令这个历史上最大阳谋的首创。

    其实不然,最少贾谊在他之前就提出了类似推恩令的想法,这就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扩大诸侯的人数规模,但控制诸侯中的强藩。

    对于老教授的问题,徐鹤解释道:“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是长治久安之计,扩大梁国和淮阳国的规模这是权宜之计。”

    “为什么要区别对待?因为最简单的道理,只有亲生儿子才能靠得住!”

    说话的话说得浅显且直白,将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缔造者之一汉文帝,以及名臣贾谊的想法,扒了个干干净净。

    这一时期的天下诸侯,北部有燕国、代国、河间国、赵国,东部和中部有从齐国分割出来的城阳国、济北国之类,又有梁国、楚国、淮阳国,南部有吴国、淮南国、长沙国。

    而汉文帝亲生儿子的封国就只有代国、梁国和淮阳国。

    梁怀王已经死了,还没有继承人,如果梁国因此被取消了,那么汉文帝能够真正安心倚仗的诸侯国就只剩下代国和淮阳国了。

    代国北境和匈奴接壤,自顾尚且不暇,帮不上朝廷多大的忙,至于淮阳国,面积太小,实力太弱,就像一块可口的小点心,只会引起强邻的贪欲,却毫无办法对其他诸侯形成制约。

    虽然除了长沙国之外,天下诸侯都是刘姓,但亲戚关系的天然法则是“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认不了”。

    如今刘揖死于意外,那能胜任一国诸侯的皇子就剩下刘武和刘参两个了。

    如果不给他们广土众民的话,文帝和朝廷的话语权无疑就受到了削弱。

    “再加上,梁国如果得到扩张,就足以抗衡齐、赵,淮阳国扩张,就能制衡吴、楚,这样一来,用贾谊的话来说,就是【陛下高枕,终无山东之忧矣】。”

    张瓅道:“那最后汉文帝听从了贾谊的意见了嘛?”

    “帝于是从谊计,徙淮阳王武为梁王,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得大县四十余城。后岁余,贾谊亦死,死时,年三十三矣!”

    服了,服了!

    老教授服了。

    原来,这就是他……一个王府教授与状元之才之间,巨大的学识鸿沟。

    徐驸马不仅书读得好,而且还能从一件不起眼的记述上,引申出这许多治国理政的学问来。

    所以汉文帝采纳了贾谊的意见,将刘武改封梁王后,得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若干年后,七国之乱爆发,梁王刘武果然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死死阻拦七国之兵给文帝带来了喘息之机!”

    张璨感叹道:“没想到贾谊竟是天纵之才,见事于微末发端,听了姐夫的这番话,犹如亲历!神往无比!”

    徐鹤笑道:“一会儿我录下贾谊《益壤》、《权重》二文交给殿下,殿下读完后更知贾生之才——风流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