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晋襄公 第12节 司空胥臣(3)
在历史上,胥臣最主要的功绩,还真的不是他的军旅生涯,而是他的教育思想。 胥臣是一位大教育家,他比孔子要早一百多年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前面我们讲过,他是晋文公最早的老师之一,曾经劝过晋文公要好好学习,增长学识,将来必有大用。 关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的提出,史料记载了一段晋文公与胥臣关于如何教育晋国世子晋欢的谈话。 晋文公想为晋欢找个老师,便去找胥臣商量,想指派阳处父做晋欢的老师,让胥臣来评价一下阳处父这个人是否合适。 胥臣略微思忖了一会道:“这个关键取决于世子。” 见晋文公懵在那里,胥臣举例道:“主公,臣听闻:胸因疾而残者,不应使其俯身;驼背者,不应使其仰头;羸弱者,不应使其举重。 个矮者,不应使其攀高;眼盲者,不应使其观物;哑者,不应使其说话;耳聋者,不应使其听音;犯浑者,不应使其出主意。主公,这就是不能让一个人去做他没有能力完成的事。” 晋文公点点头道:“有道理,大夫接着说。” 胥臣接着说:“一个本质好的人,如果有贤良智士辅以教导,那就可以期待他学有所成。但一个本质邪恶的人,不管他的老师有多贤良,结果都没什么用。” 什么意思?就是说,教育人,一定要根据这个人的特点来教育,不能对谁都给个老师便行。 胥臣举了八种残疾人为例子,这是对自己即将要发表的一个伟大教育理念作铺垫。 这个教育理念,便是中国历史上提出的最早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 然后,胥臣又引经据典,对自己的这个教育理念作了阐述:“臣听闻,以前周文王之母怀孕时,外人根本看不到她肚子鼓了起来。她生周文王时,如同她去厕所拉泡尿一样轻松,一点痛苦也没有。 但周文王本质奇佳,他自小就从不让母亲忧虑,从不让师长cao心,从不让父亲生气。他对弟弟很友爱,对儿子很慈惠,对夫人很疼爱,对同宗兄弟很亲近。 因此,周文王能使天下贤良之士纷纷来投,并因材而异加以任用。他咨询掌管山泽的八虞,以及虢仲、虢叔两位兄弟。 听取闳夭、南宫括意见,咨访蔡公、原公、辛甲、尹佚四位太史,再加上有周文公、邵康公、毕公和荣公的帮助,从而让百神安宁,使万民安乐。” 胥臣洋洋洒洒一番高谈,告诉晋文公,周文王的成功,并不单单是教育的作用。 这把晋文公听得是一愣一愣的,他问胥臣:“依大夫所言,难道就不需要教育么?” 胥臣微微一笑道:“不是说教育没用。我们说教育,就是要让人提高学识。 提高学识做什么呢?就是为了使本质更加美好。所以人生下来就要学习,不学习就不能进入正道。” 晋文公一听又糊涂了,问道:“比如一个人本质不好,或者我们讲直接一点,就是你一开始讲的,一个人如果成为那八种残疾人一样,如何去教育?” 胥臣回答说:“嘿嘿,这就要看自身长处因材而用了,驼背的让他俯身敲钟,直胸的让他戴上玉磬,矮子让他表演杂技,瞎子让他演奏音乐,聋子让他掌管烧火。
糊涂的、哑巴这样的人,自身没有可利用的正材,就让他们去充实边远的地区。 教育,就是根据他内在的性能、本质加以因势利导,就像河川有它的源头,迎到入海口,汇入大海任意奔流。” 这便是胥臣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注意,胥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这个理念的人。 胥臣先生,这令笔者对你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啊.这个理念,哪怕是到现在,也是真理中的经典啊。 可悲的是,现在我们的教育却背离了这个理念! 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与几十个伙伴一起,学的是同样的东西,面对的是同样的老师。 然后,接受同样的考试,再然后,以考进什么名牌大学来判定这个孩子教得好不好。 其实,许多孩子,从很小时便表现出不同的天赋。 爱打游戏的不见得他今后在软件设计领域没有出息,爱看小说的不见得他今后在文学上便没有造诣。爱打闹的可能是体育健将苗子,还有爱唱歌的,爱跳舞的,爱开玩笑的...... 可悲的是,他们都被装进了同一个模子里,在里面苦苦挣扎!多少人的天赋就这样夭折了,多少人的兴趣就这样被打压了...... 我们的胥臣先生,早在2600多年前便一个劲地说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只可惜,说得好但很难做得到哇,胥臣先生,后世的人们真的对不起您老人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