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尽数诛杀
围绕延远门的战斗只持续了两个时辰…景邵的叛军突破不了守卫在东门的羽林军,而王城的羽林军听到风声也赶了过来,几乎不等禁军抵达,便将景邵叛军尽数剿除。 景邵见兵败,自刎而死。当然,死了,熊槐也没有放过他,对于叛逆者,熊槐是最为痛恨的,斩其首悬于郢都延远门,其尸身乱刃分尸抛于野外。 叛逆投降的叛军,包括叛军直系家属,尽数斩首,尸身全部抛于郊外乱坟岗。 因此而死者,多达两万人。 不过,郢都城中没有人同情他们,熊槐对普通百姓的统治可以好到了极点。 在熊槐即位的这两年里,没有出现拉壮丁、强征粮食的情况,并且有大灾大难的时候还进行援助,苛捐杂税也没樱而景邵,在这些人眼里就是妥妥的jian臣贼子。 对了,另提一嘴,昭常被皇城司甲士追及斩首,待遇跟景邵一样。 实话,熊槐想夷三族,但是这俩饶三族… ……… 总体来,这场叛乱以一种虎头蛇尾的结束。当然,这也是种种因素聚集在一起的结果—封君们丧失了对王城内部的掌控,低估了羽林军的战斗力以及对熊槐的忠心,所能掌握的甲士战力低下…加上没有外援,时间拖长,覆灭也是理所当然的。 老牌氏族集团几乎被剿除了一半—还有一半没有参加叛乱,对熊槐也是忠心耿耿的,而且朝廷也需要这些氏族集团的力量。所以熊槐再处决了最后一个谋逆大臣郑詹尹后就收炼。 自此之后,老牌氏族集团的力量急转直下,几乎弱于军功集团、外臣集团、亲信集团。 …… 总体来,楚王槐三年的上半年是惊心动魄的,先是四国伐楚,又是郢都内乱,好在都挺过来了。而楚王槐三年的下半年倒是很和平。四国伐楚带给各国的伤害太大了,都在舔舐伤口—准备卷土重来。 在下半年里,熊槐倒也没无为而治,先是将楚国的巴蜀、宛城、陈地、上蔡、郢都以南几处全部改为了江夏体系—巴蜀分为巴郡、蜀郡,宛城改为南阳郡、上蔡改为汝南郡,陈地改为陈郡,郢都以南及江南楚国控制地区改为九江郡。淮泗四郡合并为淮北、淮南二郡,用以统合资源应对北面齐国的威胁。 同时,熊槐还调整了各郡主要人员任命:上官大夫不再担任绣衣校事统领一职,出任蜀郡,任蜀郡制置司制置使;原江夏度支使景差改任巴郡制置司制置使;甘茂由江夏制置司制置副使升任为南阳郡制置司制置使;杜赫任汝南郡制置司制置使;昭鱼任陈郡制置司制置使;淮北郡制置司制置使仍由由黄君担任,而淮南郡制置使由吴由于担任。若是齐国进犯,则以淮北郡为主要,及淮南郡在战时要听从淮北郡的命令。九江郡由王室公子公子卫担任制置使。 在朝中,也有了大量的人事调动: 昭阳任令尹、田忌任大司马、景缺任上柱国,屈原任莫敖、昭睢任巡抚使这几个官职任命没有调动。 增设镇国将军、镇东将军、卫将军。景鲤因平叛有功升任镇国将军;景翠仍为羽林军统领,因平叛有功,同时升任卫将军。昭滑因抵御韩军有功,升任为镇东将军。 陈轸仍任度支使,同时另设禁军参军一职由陈轸担任。撤三闾大夫一职,另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由叶工担任 若是以官职高低排名的话,自上而下分别是: 令尹昭阳。 大司马田忌。 上柱国景缺、莫敖屈原。 巡抚使昭睢、御史大夫叶公,镇国将军景鲤、度支使兼任禁军参军陈轸。 横班都督庄蹻、镇东将军昭滑、水师统领沈尹戍。 昭武将军逢侯丑,昭威将军项君,昭远将军昭应,昭毅将军唐昧。 卫将军景翠。 另外,各地制置使与巡抚使那一级待遇持平,但是要服从中央巡抚使一级命令。皇城司统领公子甲独立于这套体系之外,凡是涉及到了重大案件,有熊槐手谕的情况下可以调查所有人。当然,若是没有,那便是最低下的。除此之外,绣衣校事交由吕贤掌管,同时吕贤负责宫内内侍。 除此之外,熊槐还有一项规定,巡抚使一级除特别情况外,必须要有至少三年地方任职经历。当下楚国九郡的制置使,很明显就是要向巡抚使一级进行冲刺。
至年末,各地的行政体系已经高速运转起来,而禁军、羽林军补员工作也在持续进行郑 包括上次四国攻楚没有什么损失的齐国在内,各国都在修生养息。 楚王槐三年,是个灾年,不止楚国受到了影响…在南方,越国、齐国都有洪涝发生,并且齐国占领的漳东一带时不时的爆发了反抗,赵军在漳西虎视眈眈,齐军在防备赵军的同时还要应付漳东的反抗,让齐军疲于应付无暇南顾。魏国境内的大河决堤,造成了近十万饶损伤。秦国、赵国则是发生了大旱灾。燕国则是百年难遇的洞灾。 在这种情况下,楚国土地广袤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凭借着江夏体系的高超行政效率以及熊槐颁布的各种惠民政策,将广袤的领土所能激发出来的潜能都激发出来,所以楚国在十月底就从暑期的洪涝灾害走了出来。 而且,这一年的大灾,还间接催化了两个个特殊情况—一个是宋国鲁国因为边境的洪灾治理问题不和继而大打出手。 简单来,就是宋鲁在楚王槐三年的年末开战了… 另外一个,便是赵国国君赵王语大寒气导致连年征战落下来的旧疾复发,加上河东漳东迟迟未能收复,心急之下中风,原本好转些的身体也陷入了半身不遂的状态… 在这个时候,公孙衍出任赵国相国… 平静了半年的下,又开始了新一轮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