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激辩(三)
绚丽的影像在萧离的身边环绕,他左右手循环抬起,太阳的影像被他玩弄于指掌之间,下面的民众没有开口。 他们嘴巴张大,目光中倒映着太阳的影像。 居然是这样! 建造戴森球的目地居然是这样! 他们简直不敢想象,萧离的话,实在是太具备冲击性了。 他们需要时间来消化。 “萧……院士……。”一名穿着蓝格子衬衫的大学生张了张嘴巴,心神还没有从刚才的冲击中回过神来了,声音也有些结巴,“戴森球……如何……建立?” 他越说越顺畅,手臂也挥舞了起来,“根据安德斯桑德伯格的计算,如果建造一个足以包裹太阳的戴森球,那么这个戴森球的面积将达到恐怖的17平方千米,既地球表面积的6亿倍。” “建造如此巨大的球体,我们应该如何建造?” 在戴森球面前,神马八大奇迹、神马金字塔、神马长城都不值一提,金字塔再难、能难得过戴森球?长城在长、能长得过戴森球? 没有,一个都没有,面对比地球还要大的戴森球,如何建造,才是最大的问题。 “这位同学。”萧离看着他稚嫩的脸庞,笑着说道:“你可能没有注意到我前面的话,我用的是‘一个或者多个’来形容戴森球。” “实际上,在戴森球最初的设想里面,它并不是你所想象的坚固的球体……戴森最初的设想是假定恒星周围有足够的太阳能收集器来吸收光能。他从未说过戴森球必须是一个连续的壳状物体。所以安德斯桑德伯格先生的计算是错误的。” 学生满脸通红。他居然犯了那样明显的错误,但是他转念一想又有些不甘心,于是继续提问,“但即便是这样,建造戴森球也出乎人类的预料,它会是全人类最庞大的工程,庞大到超出了人类的能力极限。” “你又错了。”萧离淡淡的回答,“牛顿大学物理学家斯图亚特阿姆斯特朗曾经为戴森球的建立设计了一套方案。我觉得这个方案非常完美,所以我直接拿来用了……如果斯图亚特阿姆斯特朗想要版权费,我一定双手奉上。” 萧离开着玩笑,随后收敛了笑容,“在斯图亚特阿姆斯特朗的方案里面,他将建造戴森球分成了五个步骤。” “第一,获得能量,这个能量是指在地球上建造戴森球的一小部分,然后收集能量,以便于利用这部分能量为剩下的工作提供支持。” “第二。在水星采矿,水星上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当然,仅仅是一颗水星是不够的,根据斯图亚特阿姆斯特朗先生的计算,建造戴森球必须将水星和金星以及环绕在这两颗星球附近的小行星全部拆掉才能够建造成戴森球。” 为什么要在水星?因为水星具备建造戴森球所需要的一切原材料,通过它,戴森球在初期根本就不担心会缺少材料。 “第三,将材料送入轨道……。” “第四,制造太阳能收集器……。” “第五,戴森球建造成功!” 萧离将斯图亚特阿姆斯特朗的方案说了出来,不过他并没有照搬,“在斯图亚特阿姆斯特朗先生的方案里面大约需要几百年的时间建造成功戴森球,但是我觉得只需要几十年就可以了。” “道理很简单,斯图亚特阿姆斯特朗先生提出这个设想的时候,我们还没有普及机器人,航天能力也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强,他所提出的设想是建立在自动化上面的,在他的设想里面,先建造一部分,然后将前面建造的部分投入运行,为后续建造提供能量。” “但是现在不一样,机器人大量普及,我们根本就不需要亲自去水星采矿将矿石运送回来,直接在水星上面建造戴森球就可以了。” “所以我的方案是这样的。” “第一和第二和斯图亚特阿姆斯特朗先生的方案没有区别,但第三和第四,我觉得应该修改一下,改成在水星上建造戴森球,直接运往太阳轨道附近。” “这就是我的方案,我估计三十年就可以建造完成。” “三十年?”学生质问了起来,“三十年会不会太久了?三十年的时间,恐怕外星文明早就发现我们了。” “不会。”萧离淡淡的笑着,“这位同学,你可能对宇宙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些科幻里面。” “在里面,宇宙很小很小、小到一艘宇宙飞船可以飞跃宇宙,但事实是,宇宙很大很大,大到光速飞船都需要飞行130亿年才能够从宇宙的一端飞到另一端。” “三十年对于我们来说或许很漫长,但是对于文明来说,非常短暂。” “短暂到太阳将我们的信息仅仅传递到宇宙空间之中。” “你们不会以为距离我们三十光年以内就有强大的文明吧!” 宇宙何其广阔,像蜥蜴文明这种隔着4.2光年的文明绝对是稀少的,否则的话,地球不可能存在到现在,连蜥蜴文明都发现了近在咫尺的地球文明,那消灭蜥蜴星的文明不可能察觉不到地球文明。 所以他敢肯定,地球附近绝对没有强大的文明。 “但是信息一直在传递。”学生又问道,“这些信息迟早有一天会传递到其他文明的探测器之中,到那个时候,我们不是照样会遭受到黑暗森林打击吗?与其这样,何必建造戴森球?它的意义何在?难道仅仅只是为了安慰我们人类自己的心理吗?” “所以才需要伪装。”萧离解释了起来,“在我的设想里面,光子排序释放出来的虚假信息会完美的遮掩地球文明的信息,不管是伪装成地球文明被消灭还是地球文明转移了自己的位置,都会将前面传递出去的信息的影响抹消掉。” “当然,具体伪装成什么样子,我们会通过电脑来计算,在概率上,电脑计算的准确性要比我们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