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周易哲学解读在线阅读 - 《周易大发现》(三十三)

《周易大发现》(三十三)

    卷三:发现了《周易》哲学

    第二章《周易》政治哲学内涵

    第二讲:“君子之治的政治内容

    第四节:《周易》君子之治上应遵循的政治原则

    (一)

    《周易》一书六十四篇可以说都是为“君子”在政治践行上阐述的政治方略,或原则。

    “易为君子谋”(语出北宋张载,其意是“《周易》是帮助君子施展谋略”),《周易》一书就是为“君子”讲述安邦治国的政治谋略。并为“君子”安邦治国上设定了诸多应遵循的政治原则。

    《周易》开卷第一篇《乾》,就是为“君子”讲述的政治谋略。从“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到“见群龙无首,吉”。是以龙隐喻“君子”为政上的方法策略。但“君子”政治目的是“飞龙在天”,故“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是“君子”政治目的,也是“君子”应遵循的一项原则。

    《周易》一书为“君子”设定了诸多施政上应遵循的政治原则,以下我们来分析“君子”在治国安邦上应遵循哪些政治原则:

    1、“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君子无首,吉”

    《乾》篇是以龙比喻君子之为,君子终于一步步从“潜龙”到“见龙”(崭露头角),这是个不断进取(君子终日乾乾)而达到成功的位置(“飞龙在天”),终于实现了“君子”之治的理想作为。“利见大人”,指出现了有作为的人物。“君子”的最终是要在政治上大显身手,要大有作为。《周易》里的“君子”是积极有为进取的理想治国者。“君子”不是潜伏着,隐埋着,不出来为政,而是不断进取,有为,达到安邦治国的位置上。《周易》是为“君子”讲政治谋略的书。所以“君子”也不应在政治上“过及”,即“亢龙有悔”。“君子”是安邦治国的主体,是应在其位,而谋其政,不是不为,也不能过为。政治上的追求是“飞龙在天”,但“君龙无首,吉”,则是“君子”应遵循的政治原则,即君子们应各守其位,共同治理好这个天下,而不是争当第一。说白了,“君子”不要争霸于诸侯,“君子”应共同维护周天子分封的天下。

    2、“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这也是一个应遵循的政治原则,这一政治原则之意是:“分封诸侯,立卿大夫的爵位,没有身份资格的百姓是不能享有。”本句话是出现在《师》篇里的最后一段内容。“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这里的“大君”,应指有大德之君,这里并没有说是“周王”或“周天子”。《周易》一书里没有直接点出过“周王”或“周天子”的称呼。西周是文王开创的基业,周人建立周朝实行的是宗法分封制,把所谓的“天下”分割分封给氏族血缘身份成员。“周王”拥有都城的王畿地区,“王”的血缘氏族成员分封到各地(包括有功的功臣,及异姓建立姻亲关系),形成天下诸侯拱王的一种政体。“周王”名誉上成为天下的主,诸侯为一国的主。西周初期确立了分封制度,而这“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无疑体现了分封制度的政治纲领。自然“君子”治国应遵循这一政治原则。《周易》一书是西周后期产出的,《周易》所体现的是维护分封制度社会,是让“有国有家者”共同治理好天下,维护好天下的秩序。《周易》里所讲的“君子”就是有国有家的统治者。《周易》里的“理想国”,就是“君子”共治天下。故“君子”在安邦治国的政治实践上,是要遵循“开国承家,小人勿用”的这一政治原则。因为“小人”是统治对象,也是君子施爱体恤的对象。“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正是体现了对“君子”与“小人”这种等级秩序的维护。

    3、“比”之原则

    《周易·比》篇讲结盟,是为“君子”讲述邦国之间建立结盟的政治措施。

    《周易》是讲述“君子”之治,而“结盟”又是“君子”之治中应遵循的一项政治原则。《周易》一书是西周后期产生的,此时也是西周王室衰落,而诸侯国上升的时期。《周易》作者希望的是“君子”(西周整个贵族统治集团)共同治理好天下。在一个分封制的国度里,西周王室早已失去周初的统治地位。而是“有国、有家”者出于独立及上升的地位时期。那么,如何在邦国林立的这种社会格局局面,使邦国之间和平共处,而达到天下太平。《周易》提出了结盟的政治策略,要诸侯间建立和平共处的社会局面。诸侯国走结盟,才是天下太平的一个有效途径。“比”就是结盟,联盟之意。邦国之间进行结盟,而达到天下太平景象。当然这一任务,《周易》作者寄托给君子们去实现。这“比”之道理有点“邦联制”的特点。

    “比之自内,贞吉”,“外比之,贞吉”。这就说,“邦国之间建立结盟,前景吉祥”。“与外邦建立结盟,前景吉祥”。这就是内外联盟,将带来美好的前景,“结盟”无疑是“君子”应遵循的一项治国的政治措施。

    4、“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周易·履》篇中提出了“履道坦坦,幽人贞吉”的一个政治措施。《周易》作者理想的政治环境是“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就是说“政治上应平坦无险的宽松环境,就连不愿入仕的隐士们也会出来参与社会活动,岂不是光明的未来”。因为有了那些靠武力取得地位的人(“武人为大君”),才使政治仕途险恶重重,才出现“履虎尾,咥人”的险恶政治。《履》篇讲述的是政治环境,这无疑是给君子讲述政治上应创造一种宽松的无险仕途,让不愿参政的隐士出来效力国家。“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无疑也是“君子”施政上应遵循的一项原则。

    5、开“泰”抑“否”的政治措施

    (即建立通泰的社会发展局面,而抑制政道闭塞所导致社会衰落局面出现的措施)

    《周易》里的《泰》与《否》篇讲述了这方面的内容,使“君子”明白如何走向通泰的社会发展局面和如何抑制政道闭塞而导致社会走向衰落的社会问题。告诫君子“泰,小往大来,吉亨”,“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的政治道理。开辟通泰,抑制闭塞是“君子”之治应遵循的政治策略。而这与后封建社会里从“泰”,“否”望文生义出的“泰极否来”的概念是不同的。

    6、“同人于野”的政治原则

    “同人”指众人。“野”:指野区。犹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城乡区划上的农村乡野,即与城市是相对的区域。

    《孟子》“滕文公上”里说“夫腾,壤地偏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清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自赋”。

    这是“国野”的区分。孟子向腾公建议征税比例,“国”与“野”是不同的。“国中”应是城市,“野”是指城市外的农业之地。孟子称的“野人”是指乡村种田的人。在《周易》里称“小人”。但无论“国”与“野”都是诸侯国的地盘,是一国之领地。《周易》里的“同人于野”是讲的把众人力量聚集在国家的利益上之上,才是正确的方针原则。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同人于门,无咎”。

    “同人于宗,吝”。

    这是倡导聚集众人力量于“野”是通达顺利,能办成大事业,又能利于“君子”之政的正确措施。“同人于门”也没有害咎,而唯独“同人于宗,吝”。“吝”就是不好的结果和行为。西周初的体制是宗法血缘下的分封制。“宗”分大宗,小宗。诸侯国里也分大宗小宗。这里的“同人于宗”的“宗”是与“国”的整体利益相背的宗派势力。故“同人于野”或“于门”是关乎着一国的整体利益,所要反对“同人于宗”的这种危害国家的行为。无疑“同人于野”应是“君子”之治上应遵循的一项政治原则和策略。

    7、“官有渝”的新老官员交替的工作原则

    《周易》“随”篇论述了官员交替的组织原则,即不能“系小子,失大夫”,也不能“系丈夫,失小子”的这种偏于一方的用官之道。对这一问题要考虑得当,既寻求到正确的工作方针,也有利其位,符合正道(“随有求得,利居贞”)。所以官员交替工作也是“君子”应重视的一项政治措施。

    8、“知临,大君之宜”的治国方针

    《周易》里的《临》篇讲述的是如何治国之道。“临”的本义是从高处向低处看,引申为监视者。《周易》“临”是讲述的上者如何对待下者的统治之道,即统治者如何对待民众的统治。《临》篇中的统治之道体现是“咸临贞吉”,即“用温和的政策治国理民,前景吉祥。”“甘临,无攸往”,用压制的办法治理国家,没有任何利益。“知临,大君之宜,吉。”即聪明理智的去管理国家,才是伟大之君最适宜的治国之道,无必正确。“敦临,吉,无咎。”即用宽厚温和的政策治理国家,吉祥而无过失。

    所以采取明智的治国方针,才是“君子”应遵循的政治原则,这就叫“知临,大君之宜,吉。”

    9、“君子”应正确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原则

    《周易·观》篇是为“君子”讲述的如何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这是一篇最早讨论“方*论”的文章了。掌握了正确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对“君子”来说就会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在治国的决策中不失误。相反,不能正确观察认识事物,将出现的是错误的判断,而导致其错误的行为结果。“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窥观,利女贞”。作者反对“童观”,“窥观”这种不正确的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相反则应是客观的、理智的、全面的对事物观察认识。“观国之光,利用宾与王”,作者强调的是正确观仰,熟悉一个国家的礼乐风尚,才有利于作“宾”和“王”资格。正确的观察认识事物,又是关系到治国利民的进退策略,“观我生进退”。正确的观察认识自己治下的百姓民众,“君子”治国理政,就不至于失误,“观我生,君子无咎”。《观》篇是为统治者(君子)提出了一条按客观事物规律办事的执政方法。既强调观察事物的全面性,而反对片面性,狭隘性。强调全面性,反对片面性,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客观实际情况,使“君子”在政治决策上应与客观实际相一致。《观》中所要求执政者了解国情民情,坚持观察认识事物的客观性,无疑是“君子”施政上应遵循的一项政治原则。

    10、应建立起有序的政治秩序与规范(即“贯鱼,以宫为宠”)

    《剥》篇是以“床”的剥落侵蚀坏掉以喻政治衰败现象。而这种政治衰败的关键是没有建立一套正确合理的机制,即制度缺失。一个国家在政治上若没有建立起一套正确有序的机制,将导致像物一样腐朽烂掉的那样后果,也寓意着权威的崩溃。而在面临着“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的严重社会不公局面,如不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秩序准则,就是“剥床以肤,凶”的后果。而要解决“凶”的后果不发生,就应“贯鱼,以宫为宠,无不利”的去行政。

    “贯鱼,以宫为宠,无不利”,就是说“若能按次序,凭借身份能力受到荣誉,而无不利”。这就是能够解决社会严重不公的现象,并抑制腐败的发展,国家也不会一天天的烂下去了。

    《周易·剥》篇是借“床”的不断剥落侵蚀所损坏,来比喻国家政治上逐步衰败的现象。若要改变这种现象,作者提出的方法是“贯鱼,以宫为宠”。这里已然是使用比喻,但含义是“若能按秩序,顺次,凭借身份能力而受到荣耀,而无不利”。这就是说应建立一套有序的政治机制,目的是消除“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的这一严重危机到社会安宁的现象。建立一套有序的机制,才能避免国家政治走向崩溃。《剥》中强调的“贯鱼以宫为宠”无疑是让“君子”在治国上遵循的一个政治原则。

    11.“有孚挛如,富以其邻”所倡导的农业生产上互助与共同致富的政治原则。

    《周易》里有一篇文章名称叫《小畜》。《小畜》的含义就是农业生产要积累,也就是争取农业生产上要丰收。如何使农业生产获得丰收,即不出现天灾,如“密云不雨,自我西郊”,这看似天边升起密云,就是不下雨,这样就会遭旱情。也不能人为的造成农业生产上的损失,如“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这是说“雨已经下过,解除了旱情,而充满高尚品德的是妇女的守正与辛劳。若到了月中十五,君子征召劳役,就会出现凶年灾情”。这就是人为造成的农业生产上的灾害,应在雨后还能抢种农作物时,而劳动力被统治者(君子)征召劳役去了。抢种农作物只靠妇女,就会造成农业生产造成灾情。而农业生产上要“有孚挛如,富以其邻”,“有孚”是“君子”应该遵循的一项根本的政治原则,即爱民。挛如:牵连之状,喻紧密联系,相互协助。富以其邻:即大家一同走富裕的道路。

    所以“有孚挛如,富以其邻”是让“君子”明白这种道理,作为治国上的一项政治策略而遵循。

    12.“无妄”: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商业经营原则。

    《周易》里的《无妄》篇是讲述了商业上的准则。“妄”是指胡乱,引申为不正,不法。“无妄”即没有了不法与不正。《无妄》是针对商业经营上,要遵循“无妄”,即不去干不正不法的行为,也就是说商业上应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童叟无欺。

    《周易》里既重视农业生产积累,也不轻视商业经营,“不耕获,不菑畲,则利有攸往。”这是说:“不耕种田地,而有收获,不开垦荒地,而有熟田,这也是有利于社会向前发展的事情”。这里是作者没有轻视商业行为,这与后儒思想是不同的。

    《无妄》所讲述的商业之道,也是“君子”治国理民上应掌握的策略。

    13.“观颐,自求口实”的休养生息政治措施

    “观颐,自求口实”,是说观察认识休养生息,是自我寻求解决人口发展的生计问题。《周易》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发展理念:自求口实。在十分落后的农耕时代,人口发展与生计出现矛盾。而采取休养生息,自我解决人口生计问题,体现了作者政治上的理性与睿智。“自求口实”的生存理念,是体现在政治策略上应遵循“休养生息”(颐)。《周易·颐》篇的内容是告诫“君子”(统治者)应该给人民一个宽松、薄赋的一个生存空间,更不能违背生养之道,向困难的地方征收赋税,把休养生息作为头等大事去做。这是“君子”治国理政应遵循的政治原则。

    “自求口实”是《周易》里的一个政治理念,《周易·颐》篇开章首句是:“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这是说:“休养生息,前景吉祥。观察休养生息之道,自我寻求解决人口的发展生计”。如何解决人口生计,就应采取“休养生息”的政治方针。解决人口生计问题,要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环境。老百姓自己发动起来解决自己生计发展。而不是靠“君子”拿出物质财富或干预百姓,而是给于百姓宽松的生存环境以解决生计问题。这就是君子在执政上应遵循“休养生息”(颐)的策略措施。

    14.“舍尔灵龟”、“未占有孚”反对迷信占卜的思想原则

    “舍尔灵龟”是何意呢?舍:(舍:①放在一边;丢开;如《贲》:“舍车而徒”。②放弃;舍弃;如《屯》:“不如舍”。③废止、停止;如《书·汤誓》:“舍我穑事”)放弃、停止。尔:第二人称,你,你们的。灵:女巫,神灵人的精神。龟:乌龟,占卜用的龟甲。“灵龟”:泛指用以占卜的龟,即有灵应的龟兆。《周易·颐》:“舍尔灵龟,观我朶颐。”孔颖达疏:“灵龟,谓神灵明鉴之龟兆。”这句话是指:放弃掉你们那些所谓的神灵占卜兆示吧。“舍尔灵龟”是出自《周易·颐》篇中的内容。“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这一段话的意思是:“放弃你们那些神巫占卜,应观察我们的口食生计到了危险的地步”。这无疑体现了《周易》的无神论思想。反对巫术占卜及迷信。而是让统治者(君子)把心思放到面对解决人口生计问题上。而不是摆弄乌龟去占卜求得神灵的兆示。《颐》篇是讲述休养生息的政治策略。如何解决生计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个口号,“自求口实”,而“自求口实”的前提是政治上的“休养生息”的方针策略,即解决民生问题,应采取修养政策,而不是靠占卜迷信。

    “未占有孚”同样体现了反对占卜迷信。“未占有孚”是出自《革》篇里的句子。《革》篇讲述的是社会改革。“大人虎变,未占有孚”,这话是说:“大人以威如猛虎之势推行社会变革,不是靠占卜求问,而是靠爱,才能取得人民的拥护”。这里强调的是“爱民”,而反对占卜。无疑是反对占卜迷信,而让“君子”理性的认识社会问题,由此而解决社会问题。故“舍尔灵龟”与“未占有孚”是让“君子”在治国上应遵循的一项政治原则。

    15、“恒其德”为妇女建立的道德原则

    《周易》里的《恒》篇是讲述妇女应长久的保持道德cao守的道理,是为妇女设立的道德行为准则。

    《恒》:“不恒其德,或成其羞,贞吝。”这是说:“不能长久的保持其品德cao行,是要承受其耻辱,后果是有危害的”。“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这是说“长久的遵守道德cao守,是正道,妇女应该坚守道德cao守,吉祥。而男人不守妇道的约束”。这是《恒》篇里所阐述的道理。显然这“德”是为妇女设立的行为规则。《周易》里“德”的理念是专门设为妇女遵守的价值观,而不是为男人设立的价值观。《周易》一书里一共出现了五个“德”字,而《恒》篇里就占去两个,其他三个德字分别出现在《讼》、《小畜》、《益》篇里。《讼》:“食旧德,贞厉”,这里的“德”,并非指道德,而是指不合时宜传下来的做法。这是说“还按传统留下来的那种生活过活,就难以发展下去了”。《小畜》:“既雨即到,尚德载,妇贞”。这里的“德”无疑体现了对妇女一种品德的赞赏。《益》:“有孚,惠我德”。这里的“德”是指恩德,属道德范畴。

    《周易》一书里所讲的“德”与其之前,之后所倡导的“德”不是同一概念,周初提出的“德”,是上层统治者(周王)应恪尽职守的来配合上帝的意志。那叫“以德配天”。而《周易》之后孔子提倡的“德”是伦理道德理念,既不论男女都要遵守的等级尊卑秩序上的道德规范。而《周易》里的“德”是为妇女的专设的规范,是为妇女设立的一种品质cao守行为。而“君子”(统治者)应遵守的不是“以德配天”的理念,而是“有孚于小人”,即“君子爱小人”(不是指有道德的人去爱不道德的人,是指统治者关爱百姓)的理念。《周易》里讲的是“以孚配民”的政治理念,也是“以孚”治国的政治理念。是后儒仁政思想的先声。《周易》没有把“德”用到“君子”身上。《周易》里的“德”是为妇女设立的道德行为规范,让妇女遵守的品质cao守。在《周易》里的《姤》、《家人》、《咸》、《渐》篇里都有所表述。《周易》时代已经为妇女构建起妇德行为准则,已为妇女设立行为上的道德准则。这当然是《周易》作者为“君子”讲述的治国策略中不可忽视的意识形态。

    16、“明夷,利坚贞”君子化险为夷的政治谋略

    《周易·明夷》篇讲述的是君子受到主人的伤害时,应学“箕子”(纣王的叔父)那样离开那个危险之国,出走到别国去,这是化险为夷的一种政治谋略。《明夷》篇中另一面也为“君子”讲述了一个历史经验教训,告诫君子要重视人才,否则就是“不明悔,初登于天,后入于地”的结局。君子不被伤害,君子得到尊重与重用,是君子治国上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17、“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即君子对客观事物应有深刻的认识,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的政治信念

    《周易》一书中的《赛》篇,阐述了困难艰险所发生的客观因素。“王臣赛赛,匪躬之故”,这是说“君臣屡遭困难艰险,并非是自身的缘故”。“往赛来硕,吉,利见大人。”这是说:“经过了往来的困难,就会有大的经验收获,是好事情,就造就伟大人物的出现”。

    《赛》篇是通过对不断出现艰难现象的阐述,教育“君子”要面对不断出现的困难应有充分的认识,才能面对困难,克服困难,使逆境转变为顺境,发扬积极进取的精神。

    《赛》篇中所论述的现实中出现的一些困难问题,并不是人与神的意志而产生,是有客观因素所造成的。在面对不断出现的困难面前(往赛来反,往赛来连)要正视客观现状。只有认识到客观现实里存在的问题,就能明智的去对待和解决。也就能够从不断面对困难的实践中得到认识客观现实中的经验与客观规律,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去战胜困难,不被困难所压倒。

    “君子”在面对困难险境,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头脑,应对现实的困难问题有个理性的认识。正视客观现状,才能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故“君子”应面对客观规律事物所造成的艰难局面,要坚定战胜的信心,无疑是一项应遵循的行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