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周易哲学解读在线阅读 -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三篇(四)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三篇(四)

    4

    我们且看《周易》对“有孚”思想的具体表述:

    1、《需》里“有孚”思想的阐述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周易》里的“有孚”是第一次出现在《需》篇文章中。《需》文是讲寻求等待成功的时机。而“有孚”又是出现在《需》篇的命题里。这句话的意思是“寻求成功,有了爱,带来光明通达美好的前景,利于建功立业。”这“有孚”是带来了一连串的好事情,说明“有孚”的重要性。这里的“利涉大川”是“君子”要实现的政治目的。这“利涉大川”类似于“开国承家”的那种事,还有点后来讲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那种意思。君子要想“光亨,贞吉,利涉大川”的前题条件是“有孚”。“有孚”成为了君子政治成功上的根本条件与保证。这就是《周易》作者建构出的政治理念。这“有孚”的内涵用现在话说就是“爱”。《周易》作者认为“君子”爱“小人”,社会就和谐,‘天下’就会太平。《周易》里出现大量的“有孚”,其本义就是“爱”。落实到具体内容就是“君子”去关爱“小人”。如同现在国家所讲的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那种信条。这里的“有孚”就是讲统治者(君子)与被统治者(小人)之间建立在“有孚”(爱)的理念上。让君子爱百姓,君子一旦坚持了“有孚”就能“光亨,贞吉,利涉大川”。“有孚”无疑是“君子”安邦治国应遵循的根本原则。

    2、《比》:“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比”:意是指“结盟”。《比》篇中心思想是讲结盟,是讲邦国之间的结盟。那么结盟的原则就是建立在“有孚”的基础上。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了爱,相互结盟,就没有咎害。有了爱,像缶里充满美酒那样,最终会使不结盟者也前来结盟,吉祥。”

    “有孚,比之”,是《比》篇文章内容里的第一段话。这里的“孚”就是做为邦国之间联结的纽带,这纽带就是“爱”。让人间充满着爱,才是邦与邦,国与国之间结盟的根本。这里的“爱”(孚)体现了普世的价值观。《周易》里所讲的“爱”(孚)不单单只是让“君子”爱“小人”。《周易》以“爱”来建立社会的新秩序,远远突破了西周倡导的“德”的理念。上下有了爱,人与人有了爱,邦与邦国有了爱,到处都充满着爱,这个世界不就是美好的世界吗?结盟建立在充满了“爱”的基础上,也会使不来结盟的邦国改变初衷,也会来结盟。这样才用“吉”的判词,即正确,美好的行为结果。邦国之间建立了结盟,就消弥了战争,邦国之间就和平相处,“天下”就能太平。所以说“有孚”具有普世的价值观。

    3、《小畜》里也阐述了“有孚”这一价值观。

    《小畜》里说:“有孚,血去惕出,无咎。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小畜》是讲农业生产要积累,就要保证农业上的丰收。要保证丰收,既要靠风调雨顺,就是不出现自然灾害,也不能人为的违背农时而造成农业收成的影响。“有孚”也就成为农耕时代里的生存信念与立世准则。

    “有孚,血去,惕出,无咎”。这是说:“有了爱,伤害危险就能战胜克服,就能免去担心恐惧,平安无事”。这是在面对农业生产上“密云不雨,自我西郊”的自然旱情,而农业生产工具又出现了损坏(“輿说辐”)。农业生产的劳动家庭因此发生了矛盾(“夫妻反目”)。这是农业生产主力家庭面对干旱与生产工具出现损坏,夫妻表现出的焦急烦躁的心情。那么有什么可以抵御和克服这种灾害与困难的局面呢?作者没有引向宗教与迷信的巫术,而是理性的建立起人文精神,即建构了一个普世的价值信仰——爱。把爱(孚)做为生存的精神支柱。“有孚,血去惕出,无咎”,这就是立世的根本,即普世的价值观。“有了爱,灾害,恐惧就克服和远去,没有害咎”,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就是立世的根本,这就是活着的价值观。正是有了爱,人世间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有孚挛如,富以其邻”,面对即将发生的自然灾害,如何去克服,正是“有了爱与互助精神,富有则与其邻共享。”这是在面临灾害困难的面前,要时刻保持一种理性的信念,也是生存的准则。在面对自然灾害的发生,这里没有求神与迷信,而彰显的是人文理性与智慧。在面对灾害和困难的发生,要体现在爱与互助。如同现在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道理。“有孚”理念无疑是农耕时代立国的根本,也是普世的价值观。就是在今天也是立身的根本,人心装满了爱,人生就充满了意义。

    4、《泰》文里讲到“孚”的价值理念

    《泰》里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这段话的意思是:“没有只有平地,而不见陡坡的;也没有只出去,而不复返的。在艰难困苦中,坚守正道。勿须忧虑,灾难自然克服,这正是有了爱,才会享有幸福”。

    《泰》篇讲述事物由小发展到大,由弱发展到强盛的辩证道理。这一段里的“无平不陂,不往不复”,虽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并用此来比喻推论政治道理的,但已上升到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即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既然事物是在相互转化,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人不是被动的听之任之,而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要有一种精神,即要坚守一种处身立世的准则,由此而引到“有孚”理念上来。既然“没有只有平地,而不见陡坡的,也没有只出去,而不复返的,这是客观规律。那么就应坚守正道,勿须忧虑,灾难就会克服掉,有了爱,这样就会拥有幸福。”这是说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么如何来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即如何面对社会人生呢?《周易》作者提出了救世良策,就是“爱”。这里把“爱”上升为普世的道德信仰了。《周易》里的“有孚”观,已被上升为“爱本体论”。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从爱中寻求到和解与和谐。只要人人有了爱,却能消弭人世间的苦难与不幸。爱却能成为人活世的指路明灯,这就是古典《周易》哲学彰显的人文精神。

    5、《大有》篇中的“有孚”理念

    《大有》篇是讲述农业上大丰收应遵循的原则问题。

    《大有》篇全文是:“大有,元亨,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公用享于天子,小人弗克。匪其彰,无咎。厥孚交如,威如,吉。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这一篇内容是说:“农业上大丰收,是大而亨通的好事。要争取农业上大丰收,既不遭遇自然灾害,也没有人为的祸害,既使劳动艰辛,最后获得农作物的好收成。用大车装载着丰收的农产品,送到指定的地方,这样做没有任何害咎。各城邑的有功的诸公,享受到天子的宴请,而创造财富的劳动者,确不能享有。要反对那些不正确的观念,这样才不会出现灾害。以爱为准则,去交往,建立威信,才是正确的道路。农业生产有了风调雨顺,才能大获丰收”。

    这一篇文章里的“厥孚交如威如”。其意是“以爱为准则,去交往,建立威信,才是正确的道路。”这正是体现了“孚”(爱)的理念。在作者看来,农业大丰收是靠“无交害,匪咎”(不遇自然灾害,也没有人为的过失)。农业上的大丰收又是“小人”(劳动者)辛勤的劳动结果。可受到好处与奖赏的却是王公贵族,而劳动者并没有得到好处与重视。这就是应当反对的不正确的观念(“匪其彰”)。如何纠正这些不正确的观念呢?作者所强调的就是“厥孚交如,威如,吉”。这里的“厥孚”无疑是让统治者给于劳动者(“小人”)以爱相待,要爱护百姓,才能建立起领导者的威信。这里的“孚”,体现的就是“爱民”,即后儒家的“民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