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四章 狠辣一面
“觉的很矛盾?”易知足从茶几上取过香烟让了一下,然后自顾点了一支,随即话头一转,“太平天国起事之初,提出的口号是什么?天下男子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姐妹,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饭吃,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这一点做到了吗?” 听的这话,冯云山、石达开两人脸上都有些挂不住,太平军自永安封王之后,太平天国等级观念就日益森严,哪里还有什么平等可言。 见的两人神情,易知足不紧不慢的道:“早在永安建制之时,我就对太平军不再抱有丝毫希望,因为我清楚,就算太平军能够推翻清廷,无非也就是换了一个人来做皇帝。 不客气的说,洪秀全不是一个好皇帝,而且在我看来,他远远无法媲美清廷的皇帝,这话你们或许不爱听,但这是事实,就**封建王朝而言,清廷已经做到了极致,再换一个王朝,未必就能比清朝做的更好。” 听的这番话,冯云山、石达开两人脸上都阴沉的能滴出水来,石达开冷声讥讽道:“清廷如此好,为什么还会民不聊生?” “天灾**,内忧外患。”易知足不急不缓的道:“这是每个王朝衰落和灭亡阶段都会遭遇的情况,清廷更倒霉,还赶上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能维持到如今这地步,已经很不错了。” 石达开不满的道:“若不是元奇大力支持,清廷早被灭了。” “翼王这话可不对,一直以来,元奇都是清廷的掘墓人。”易知足微笑着道:“自道光末年以来,大江南北皆是连年灾害,元奇素来是积极赈灾,但一直以来,元奇赈灾的重心都放在江南和江北,对广西鲜少赈济,二位就不觉奇怪?二位不会以为拜上帝会在广西的情况,元奇一点没察觉吧?” 听的这话,冯云山一楞,细细回想一下,元奇确实从来没有赈济过广西,这确实说不通,广东是元奇的根基,广西与广东相邻,按理说,元奇不可能对广西的灾害无动于衷才是,这明显不合情理。 想到这里,他一脸的苦涩,“易大掌柜对咱们一直就没安好心,不过,在下不明白的是,易大掌柜难道一开始就看好拜上帝教?” 易知足自然不会跟他说实话,笑了笑才道:“我看好的是广西,一则广西山高皇帝远,再则,广西情况复杂,民风彪悍,朝廷在广西的兵力也薄弱。” 冯云山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他如今总算是明白为什么元奇从一开始就盯上了拜上帝教,原来元奇也是一早就盯上了广西,想到辛辛苦苦打拼了十多年,却是为他人做嫁衣,他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石达开却是追问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什么意思?” “三千年封建君主**政体——也就是封建帝制,封建王朝已经走到了尽头。”易知足缓声道:“大清之后,中国再无皇帝!” 大清之后,中国再无皇帝!冯云山、石达开都是一头雾水,一脸的震惊和迷茫,半晌,冯云山才开口道:“效仿西洋?英吉利不是还有女皇?法兰西也有皇帝?” “各国有各国的情况,不可一概而论。”易知足不急不缓的道:“再说了,英吉利的女皇,法兰西的拿破仑三世,与我国的皇帝有着极大的差别。” 顿了顿,他才接着道:“你们在长沙的时候也没少看报纸,元奇宣扬的平等、自由、人权、民主等思想,就是为了反对封建君主**,但对帝制,中国三千年**封建王朝该结束了,唯有废除帝制,才能实现‘天下男子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姐妹。’的人人平等,才能消除等级森严的封建礼制,才能有人权、有自由,有民主!” 石达开迟疑着道:“俗话说鸟无头不飞,蛇无头不行,诺大一个国家,没有了皇帝。” “美利坚就没有皇帝,英吉利的女王也只是一个摆设。”易知足道:“以后,将由政党来替代皇帝管理和治理国家,照样会是中央集权,不过,这国家不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而是所有百姓的天下,百姓才是国家的主人。 唯有如此,太平军当初提出的‘天下男子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姐妹,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饭吃,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口号才真正有可能实现。” 石达开一双眼睛渐渐亮了起来,“真能实现这个口号?” “能!”易知足笃定的道:“你想想,没有皇帝,没有王公贵族,没有旗人大爷,人不分三六九等,不分官绅士民,不分士农工商,不分男女,人人平等,会是何景象?” 石达开听的兴奋起来,接连问道:“为什么还要让清廷苟延残喘十年二十年?” “条件不成熟。”易知足缓声道:“三千年封建君主王朝,儒家思想已是根深蒂固,平等、自由、民主、人权等思想要深入人心,需要长时间的宣扬,需要一个接受和转变的过程,再则,我也希望以最小的代价推翻清廷,避免内部长期分裂和征战。 还有一点,就是从国际局势考虑,如今是一个类似春秋战国,群雄争霸的时代,咱们作为亚洲最大的国家,不管愿不愿意,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咱们工业起步晚,落后西洋整整八十年,工业基础薄弱,工业规模与西洋更是天壤之别,当务之急,是要集举国之力发展工业,而不是内耗,这个时候元奇举兵,极有可能爆发长时间大规模的内战,英法等国也有可能卷进来,即便最终能推翻清廷,也必然是满目疮痍。” 听的这番话,冯云山不由的暗自感叹,太平军败在元奇手上还真是败的不冤,别说天王洪秀全了,就是太平军诸王绑在一起也未必是易知足一个人的对手,也难怪被人家玩弄于股掌之上。 略微沉吟,他才道:“孟加拉,易大掌柜是何想法?” 这才是两人前来上海的真正目的?易知足磕了磕烟灰,看向石达开道:“翼王对孟加拉如何看?” 石达开不假思索的道:“孟加拉连接英属印度和缅甸,北接西藏,南临大海,既是冲要之地,也是战略要地,堪称是兵家必争之地,易大掌柜真打算让我们在孟加拉立国?” “孟加拉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易知足道:“占据孟加拉,既可遏制英国人向东南亚和西藏扩张的势头,也能极大的巩固西藏和缅甸,我也不瞒二位,太平军若是在推翻清廷之后愿意归附,自然最好。 若是不愿意归附,元奇可以为太平军提供大量的米尼枪和弹药支持太平军向西扩张,元奇之需要以贾木纳河为界就行,向西扩张的地方,任由太平军立国,而且元奇会给予大力支持,不过太平军得帮个小忙。” 正因为孟加拉地理位置重要,太平天国上下对于易知足应允的在孟加拉立国一直心存怀疑,在闻知元奇新军津京大捷之后,才派冯云山、石达开前来试探口风,听的这番话,两人宛如吃了颗定心丸一般,长松了口气。 冯云山连忙道:“易大掌柜尽管吩咐,但凡是力所能及之事,太平军上下绝不推诿。” “不是什么难事。”易知足缓声道:“俗话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孟加拉既是战略要地,占据之后,就断没有再放弃的道理,我国人口众多,最不缺的就是人口,我只要地盘。” 这是要屠灭孟加拉当地土著!冯云山心里一惊,这还是他头一次见识到易知足狠辣的一面,他没有丝毫犹豫,当即颌首道:“这事确实不难,交割之时,保证给易大掌柜一个千里无人烟的孟加拉。” “好!”易知足颌首道:“一年之内我会给太平军提供二万支米尼枪和大量弹药,另外还可以帮你们组建两个炮团。” 石达开连忙道:“能不能提供最新式的火枪火炮和子弹?” 最新式的火枪火炮他可是为美利坚内战准备的,易知足不假思索的拒绝道:“很抱歉,最新式的火枪火炮和子弹,元奇自身都没能完全换装,至少要推迟几年才能给你们提供。” 石达开一笑,“迟几年,我们可就错过了向西扩张的最好时机。” “英军新败,无力阻止你们向西扩张。”易知足缓声道:“不过,你们扩张必须要有限度,不要低估英国人对印度的重视程度,最好是适可而止,然后与英国人谈判,划分界线,英国人对于领土的占有欲—望不是很强烈,他们注重的是通商。” 林美莲这时进来禀报道:“大掌柜,宴席已经备好。” “去将严掌柜请来。”易知足吩咐之后站起身,笑道:“咱们边吃边聊。” —————————————— “卖报,卖报,看元奇最新教师考核晋级制度!” “卖报,卖报,元奇推行新学,不计成本!” “卖报,卖报,新学先生,包养老送终!” 一大早,报童清脆的卖报声就响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和各个码头车站,这几日朝野上下都在关注推行新学的情况,一听元奇又推出了最新教师考核晋级制度,自然就引起了兴趣。 不只是上海,东南各省以及南洋两省的大小报纸都刊载了元奇最新教师考核晋级制度,事关新学,北方报纸及时刊印号外,及时转载,朝野上下一片震动,议论纷纷,议论的焦点主要是三条,最低月薪六块银元;考核晋级以及福利待遇与教龄挂钩;满三十年教龄者,可以退休,每月领取中等教师薪水,直至身故。 元奇推行新学,从蒙学到中学到大学的先生全部采取聘请制,本就是一大创举,如今更是将最低月薪提高到六元,不算其他医疗节假日福利,仅仅是薪水,一年就是七十二元,这可是五十多两白银,足以体体面面的养一个五口之家! 考核晋级以及福利待遇与教龄挂钩,也就是教龄越长,薪水越高,越容易晋级,而更令人震惊的是满三十年教龄者,可以退休,每月领取中等教师薪水,直至身故。 这等于是说,只要成了新学的先生,就足以保证一辈子衣食无忧,更令人振奋的是,年满十八的初中毕业生都可以前往考核应聘,消息传开,新学初中毕业生欢欣鼓舞,纷纷赶往就近的新学打探情况。 棠香园。 怡亲王载通放下报纸,长叹了一声,“元奇这是想做什么?逼死朝廷?” “别说的那么难听。”肃顺道:“元奇的新学先生最低月薪原本就是五元,这些举措不过是鼓励新学毕业生去新学任教,与朝廷什么干系?” “怎么没干系?”文祥开口道:“南方各省推行新学是元奇掏银子,北方各省推行新学,银子谁出?这一年可是上百万元,而且会越滚越大,朝廷能每年拿出诺大一笔银子来推行新学?”说到这里,他提高语气,“元奇这是想染指北方的新学!” “元奇掏银子在北方各省推行新学有什么不好?”绵愉驳斥道:“朝廷进退人才,在名与器,何必在推广新学上与元奇一争高低?就算朝廷出银子又如何?所有的新学先生都是从元奇开办的新学聘请的!” “还是五叔看的透彻。”奕枻笑道:“朝廷没有必要与元奇争,只要地方儒学教谕训导时时监督即可,朝廷一年还能节省上百万银元。” “这可不止上百万银元,至少要二三百万,而且会逐年增加。”肃顺道:“元奇这明显是急于推行新学,北方各省的新学推行,元奇未必会乐意接下这摊子,真当元奇银子多的扎手。” “这几日与易国城也谈的差不多了,没必要再滞留在上海,明日返回京师罢。”奕訢缓声说道,他很清楚,这不是小事,牵扯到各省一年五十名举额,大清各省都不甘落后,易知足此举,是在给各省准备足够的新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