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九章 种子商
第五形态正文卷第九百八十九章种子商张学舟和许远聊得很热闹。 张学舟自然是庆幸许远生存能力强,不愧是从数千里外的巴郡跋山涉水而来,直到现在也没出事。 许远则是感慨终于又见到张学舟了。 如果可以,他希望张学舟早点拥有一个较为固定的住处,而后能帮忙炼制一些培元丹。 两人各有需求,相互之间融洽也就不意外了。 等到有人插话进来,张学舟才不以为意摆摆手。 “吃得饱不饱又不是我能看出来的”张学舟道。 “对啊,我也是这么说的啊!” 张学舟的回复和李广几乎没有区别,这也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说话。 若要不瞎掰,这就是正确的回复答案。 “咦……” “如果是当今陛下询问,你觉得这种问题应该怎么回答?” 等到李广吐槽了一句,张学舟才回过神来,看着披着蓑衣斗笠的李广。 他只听李广附耳过来低声问了问。 “看来你的回应惹陛下不满了”张学舟低声道:“陛下也过来了吗?” “你别打探这种……对,他来了,还看了这儿的收成!” 李广刚想让张学舟少问一些事情,毕竟这种事情涉密,知晓了对张学舟不仅没用,还容易带来坏处。 但等到张学舟指了指黍米地,这让他又迅速应了下来。 “若是陛下问,伱会怎么答?”李广问道。 “想要看城外人吃得饱不饱,四个月后再过来看一看便知真实情况”张学舟道:“如果城外山中没添新坟,那就是大伙儿吃饱过了冬,如果一路行进哭声难止,又有饿到只能躺在床上低声喘息,那就是不饱了!” 没人可以准确说清楚未来的事情,张学舟也不会在这种事情上耍小聪明手段。 一些事情可以开玩笑,一些事情则不能拿来开玩笑。 哪怕是在现实中,这也是一个极为严谨的问题。 在基因作物爆发的大时代之前,那同样是难于满足温饱的世界,虽然张学舟缺乏感同身受的经历,但历史书上不乏记载一场场饥荒导致的饿殍。 最严重的饥荒甚至导致过数千万人死亡。 这是很多人都难于想象的场景,哪怕是一场大型战争的尸横遍野也难于累积如此庞大的数据。 但他们能在曾经的历史照片上见到只剩下皮包骨的小孩,也不乏因为吃小孩而被人吊死的青壮年,又有捧着碗吃草根、黄泥土的各年龄层次的人。 导致饥荒的原因只需要一场洪水,一场虫灾,又或是持续数月的干旱。 这些天灾防不胜防,但人祸则是可以防,而且作为一个王朝的统治者,这更是需要正面应对的事情。 粮食多的年份便多收一些粮存储,粮食少的年份就少收税甚至不收税,又需要从粮库取粮补充万民。 只有这样才能渡过年复一年不同的岁月。 “你倒是会说大道理!” 张学舟做了回应,又解释了一番,这让李广啧啧称奇。 他点点头,而后拱手示谢,随后才大步远去。 “今年的收成还算可以了”许远低声道:“城外这些人天天饱腹有些难,但应该饿不死!” “这其中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张学舟疑道:“是官府收税过重,还是说那些团伙抽成太狠!” “是我们种植的作物太单一”许远摇摇头道:“大伙儿只有这些东西吃,也只能盯着主食吃,尤其是冬天缺乏可耕种之物,这就是看秋收熬冬了。” “你们擅长这方面的栽培,有没有寻求解决的方法?”张学舟问道。 “你……你应该知晓哪怕是落魄的修士也很少缺吃喝,能活下来就不会有太多的人去解决这种复杂又缺乏好处的事情!” “可惜了!” “若朝廷能拿重赏,这天下哪还有解决不来的问题,朝廷不引领,下面的人怎么可能去做!” 许远愤愤不平嘟哝。 研究农作物比研究药材更不划算,如果说栽培药材还有对应的产出,提高农作物产量又或培育出耐寒耐旱的农作物并不会带来效益。 对农宗修士来说,努力提高亩产量还不如多耕一亩地,培育新作物远不如花钱杀两头猪当过冬菜。 这些培育和栽培需要年复一年的筛选,不断择优良品种培育,耗费的时间极多。 哪怕是农宗人与农业捆绑极深,也没有人喜欢干这种事情。 但若要实现温饱甚至是吃得好,则是离不开多样化的农作物,甚至于水果等物的补充。 “这可是现实中最挣钱的行业之一!” 听着许远连声的吐槽,张学舟不免也想到了现实中的各种种子公司。 培育农作物利润微薄,农产品加工的利润也很少,但基因育种的利润则是丰厚得惊人。 正常买粮食都是按斤买,一袋米十斤、二十斤、五十斤,但种子则是按粒卖,一小包数千粒的种子就是上百斤粮食的价格,甚至价值数百斤粮。
他低声劝说着许远。 如果没有人从事这种行业,这意味着存在行业开荒期。 只要培育的示范地出名,张学舟觉得有很多人会来购买相应的种子。 在长安城挣钱很难,想经营药店售卖丹药更是有层层关卡,但售卖种子这种事情较为好说。 “这事儿真行?”许远疑道。 “我觉得行”张学舟指向黍米地道:“但凡你对这片地的黍米精挑细选,又能稳妥保存,等到明年开春当种子卖应该不成问题,至少长安城外这批见过你田地的人应该相信这些种子!” “这价格真能上浮吗?” “两成应该是没问题的!” 张学舟不擅经商,但他有参考对比的现实。 “可我这几石粮贵两成所挣的钱财也有限吧?”许远疑道。 “你可以购粮而后进行筛选!” “我买不起,再说官府也禁止私人购粮后的囤粮行为,搞这种事情很容易被查证!” “咱们可以一边收一边卖,甚至是帮人跑腿买粮,适合做种子的就留下来,不适合的就卖出去当口粮”张学舟道:“这一进一出哪怕是不挣钱,但只要挑选到种子可以来年卖,那也是划算的事!” 朝廷的框框架架无疑有不少,尤其是涉及粮商等行业基本被垄断。 哪怕是许远想大量收粮做种子也只能去粮商那儿购买,买来的粮转手价格高了又没人买,卖低了又会导致自己亏钱,而且因为售卖限量等原因难于多买。 他和张学舟商议了一会儿,也叙说了自己担心的事情。 等到张学舟一一做了解释,这让许远最终决定卖一批种子试试。 众人当下拉扯不起一个药店,但拉扯起一个种子店确实不成问题,哪怕不能挣大钱,但只要能正常糊口就意味着在长安城有了跟脚,甚至可以长久运行下去。 而且这是利民之事,做起事情来让自己舒心。 张学舟出资,许远出人出技术又负责搭建适合存储种子的地窖,容添丁负责跑腿收粮售粮。 事情商议起来简简单单,也各有分工合作。 生活与修行并不冲突,站稳跟脚甚至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推动。 如同张学舟忽然利用驯服异兽增添收入一样,这世上本就没有一成不变的谋生方式。 只要能看到一定的前景,他们就会准确插入进去。